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許多國家都舉行紀念活動,包括重映二戰經典影片。關於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史學界已經談論得很多,現在不妨換一個文化角度,亦即通過具體、形象的電影再來審視一下。我們看到,交戰國基於當時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戰爭觀以及後來不同的歷史觀和政治語境,銀幕上的戰爭呈現明顯有所不同:有正視歷史的,也有無視歷史的;有忠於史實的,也有扭曲史實的。
眾所周知,戰爭是利益和政治的繼續,關乎正義和公理。包括二戰電影在內的戰爭片,首先涉及道德判斷,亦即要弘揚正義戰爭,揭露侵略戰爭罪行;其次涉及美學(價值)判斷,即要呈現戰爭特有的交火場面、動作、激情、甚至暴力等「奇觀」。但有些二戰電影極力迴避第一種判斷而熱衷於第二種判斷,似乎隱藏某種政治企圖。
蘇俄:現實主義
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關於二戰的基本歷史觀是: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歐洲的主戰場,為徹底埋葬德國法西斯作出了主要貢獻。所以,衛國戰爭題材的影片貫串於上世紀40年代起的整個前蘇聯時代,一直到現在。影片的總主題是:歌頌蘇聯軍隊和人民的無比英勇和偉大功績;美學特徵則是:現實主義。
衛國戰爭一爆發,蘇聯電影人即赴最前線拍片,每一個大戰役結束不久,銀幕上就放映其紀錄片。當時最出眾的故事片有:《她在保衛祖國》,描述一名農婦拿起武器為丈夫、兒子報仇,這一個體形象富有象徵意義即「以血還血」。
戰後,衛國戰爭影片沿襲現實主義傳統,產量多且水準高,在藝術風格上既是全景式的,從指揮員描寫到士兵;又是史詩式的,戰鬥場面氣勢恢宏。《史達林格勒大血戰》被譽為「堪與這一戰役同垂不朽」,所展現的紅軍強渡伏爾加河等情景十分震撼。《攻克柏林》上下集運用當時蘇聯發明的彩色片技術,如同全景畫般展現蘇軍大反攻直至佔領柏林國會大廈。這些巨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具有一定的道德和美學價值。
上世紀50、60年代,「蘇聯新浪潮」興起,對衛國戰爭電影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影片開始關注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命運,多刻畫人性。普通士兵和普通百姓取代了統帥、將軍和英雄。藝術風格轉為詩情化。《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把這一時期衛國戰爭電影的詩情化和人性化發揮到極致:全片將女人、愛情、戰爭之間的衝突,通過現實(用正常色呈現)、記憶(用黑白色呈現)、夢幻(用暖色呈現)水乳交融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堪稱「80萬蘇聯婦女參戰的文化意象」。
衛國戰爭文化是蘇俄人民強大的精神動力,到上世紀70、80年代,相關電影依然火熱,最成功的是「衛國戰爭三部曲」——《解放》、《莫斯科保衛戰》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新世紀,普京執政後,俄羅斯電影大有復甦之勢。針對西方竭力抹殺蘇聯對二戰的巨大貢獻,俄羅斯老中青三代電影人不忘拍攝衛國戰爭影片,例如3D—IMAX版《史達林格勒》、《第九連》、《星星敢死隊》等。它們所涉及的領域和話題較之以前更豐富,也融入商業元素,但價值基調仍承襲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血脈,從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挖掘出整個民族自我肯定和重新建構的鏡像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