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先生仲景先生師承門派或有不同
緣起:
前幾日觀書,見《華佗遺書》中記載一首華佗五勝散神方:
東漢·華佗先生《華佗神方·卷三·三○一八·華佗五勝散神方》
治四時傷寒冒風,身熱頭痛,昏倦寒痰,咳嗽及中滿,傷寒三日以前,服無不效。
甘草 石膏 白朮 五味子各一兩 乾薑三分(炮)
上同為細末,每服以藥二錢加水一盞,入生薑兩片,棗子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中滿以鹽煎,傷風頭痛加荊芥煎。
觀華佗先生此方所用藥味,與後世仲景先生所傳《傷寒論》體系大不相同,然尋思其組方大意,深感玄妙,頗切醫理,遂筆記於紙上,以待施用,恰巧隔日即有試手機會。
病案:2020年10月25日16時。
男,中年富貴之體態,素體痰熱重,常酒肉飲宴。
自訴,前日因受寒,今日即感身體不適,咽中疼痛,咳嗽,口渴,小便黃,與往昔受寒發熱之徵兆頗同,恐病情進展,遂來尋方治療。
餘前治此證,用溫膽湯,加荊芥、防風、生地、麥冬、茯苓之屬,隨手而瘥。
今處以華佗五勝散神方:
炙甘草15 生石膏15 生白朮15 五味子9
乾薑6 生薑12 大棗3枚
飯後溫服。
25日,當晚九點服用一劑,自述,此藥大熱,服下之後,即覺全身發燙髮熱,兩小時之後,大約夜間十一點左右,一身汗出,即覺渾身無比松泰,神清體安,感冒之兆全消。
26日,晨起再服用一劑,亦微汗出,即痊癒。然,覺稍有疲軟,稍累。
27日,疲乏感消失,還晨起慢跑一小時。
反思一:為何病情雖愈,而出現疲乏?
當是,初用華佗五勝散神方,受以往所學局限,外感傷寒,不敢大用五味子收斂,故將華佗五勝散神方中五味子量減半,姜棗之量亦不足,致使養津液收固之藥力未逮。
反思二:外感發熱病治法,華佗先生與仲景先生大不相同。
現今理論體系,治療傷寒外感發熱,大多遵循仲景先生所傳《傷寒論》之法,而華佗先生所傳之法,與仲景先生旨趣迥異,後之學者,當融會貫通。
附:計量考證
「乾薑三分」中的「分」,是一兩之四分之一,還是一錢之十分之一?
華佗先生為漢代名醫,所用當是四分為一兩,非是後世的十分為一錢。
佐證:
南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第九·傷寒時疫(下)·五勝散》
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疼痛,昏沉睏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兼治傷寒夾冷氣並慢陰毒神效方。
白朮 甘草(炙) 五味子(揀) 石膏(各四兩) 乾薑(三兩半,炮)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八分盞,入鹽少許,同煎至六分,通口服。如冷氣相夾入姜棗煎。或治陰毒病,入艾少許同煎。
此方石膏四兩、乾薑三兩半,比例大體合乎華佗先生原方。
附:後世誤注
清·汪琥《中寒論辯證廣注·卷下·附後賢治中寒方論變法·五勝散方》
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疼痛。昏沉睏倦。咳嗽鼻息不思飲食。兼治傷寒夾冷。氣慢陰毒。
甘草 五味子 石膏(各一兩) 乾薑(三兩半) 白朮(一兩半)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煎至七分。通口服。如冷氣相夾。入姜棗煎。若治陰毒。入艾葉同煎。脈浮而緊者。陽證也。沉而緊者。陰證也。
琥按上論。頭痛壯熱。骨節疼痛。全是陽證。又且不思飲食。緣何用乾薑白朮。又如五味子。亦收斂不可用也。若傷寒夾冷。氣慢陰毒。則石膏又大相背謬。此等方皆宜刪之。恐誤後之學者。
此為清代醫生汪琥所注,以為此方證治有謬誤,不足傳後世。
餘以為,是汪琥醫生囿於所學,且未曾用過此方,故出此言。
申明:文章內容為作者業餘創作,不代表任何組織、團體、單位的立場觀點,一切毀譽皆由本人一力承當,無關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