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向陽(「反省心理學派」創始人)
關鍵詞:通用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超人工智慧,反省心理學,心理二元說
目錄
引言
1,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三條路線,哪個更易於成功?
2,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2.1,破解智能奧秘的重要意義
2.2,破解智能奧秘的方法
3,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方法
4,為什麼第二心理在人類文明史上荒蕪了5千年?
5,為什麼多數人很難理解心理二元說?
6, 人工智慧發展的四個階段
6.1,專用人工智慧
6.2,通用人工智慧(AGI)
6.3,一元智力超人工智慧
6.4,二元智力超人工智慧
7, 為什麼說超人工智慧不會危害人類
8,「心理二元說」全文(《心靈控制術》第六章)
8.1,內容導讀(2006年6月)
8.2,什麼是心理二元說?
8.3,「一個人有兩顆心」的確鑿證據
8.3.1,二元心理的詳細證明
8.4,心理二元說的重要意義
引言
世界上這麼多 AI 研究者,有幾個真正研究過人腦、心理、認知科學?最後你會發現,幾乎沒有 AI 研究者曾長期做過腦科學、心理學或者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著名的認知科學家 Douglas Hofstadter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曾指出,這幫所謂的「AI 專家」,對人腦和意識(mind)是怎麼工作的,其實完全不感興趣,也從來沒有深入研究過,卻號稱要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這就是為什麼 AI 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虛無的夢想。
所以,目前的人工智慧猶如一條迷航的輪船,在大海中四處漂泊,一群不懂智能的人在搞人工智慧,於是造出了一個個「偽智能」和「人工智障」產品,「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這就是當今人工智慧人現狀,是對今天人工智慧的真實寫照。為什麼是這樣?因為當今的人工智慧只有技術,沒有理論,由於缺乏正確理論的指引,所以,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然而,事實上,人工智慧的指路明燈「心理二元說」早在2005年就已經誕生了,只不過大多數人都還沒聽說過它,還不知道它的存在,少數聽說過它的人,也不知道其真正價值和用處。心理二元說能破解智能的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從而使機制模擬成為可能,由於計算機在信息存儲量和運算速度方面遠超人腦,因而這種機制模擬必然導致超人工智慧的誕生。2005年心理二元說誕生的時候,筆者曾預言心理黑箱是可以打開的,智能奧秘是可以破解的,並預言了「超人類電腦」(即超人工智慧)是可能的,今天,智能的奧秘已基本破解,人腦通用智能的機制已經搞清楚,並已找到用計算機進行機制模擬的方法,實現通用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的方案已經制定,所以,筆者今天再次預言:通用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的現實不會太久遠,如果執行得力,10--20年即可實現!
「先理解智能,然後才能製造智能」,這是常識,然而,腦科學在理解智能方面卻無能為力,認知科學和西方心理學也只能理解人腦智能的一些皮毛,不能理解其本質和核心,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則揭示了理解智能的真正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先開發第二心理,然後再用第二心理去破解智能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從而徹底理解人腦智能,為「製造智能」創造必要前提。
人工智慧的根本問題是智能奧秘能否破解?如何破解?心理二元說的答案是:能破解,但有兩個必要前提,一是要用正確的方法去破解,二是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堅持多年才能見成效。什麼是正解的方法?那就是先開發第二心理,然後再用第二心理去破解,第一心理只能打開自然黑箱、破解自然奧秘,不能打開智能黑箱和破解智能奧秘;為什麼必須堅持多年才能破解智能奧秘?這是因為,發現智能規律、破解智能奧秘的過程和發現自然規律、破解自然奧秘的過程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長期的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變的發生,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同理,要想破解智能奧秘,也需要有面壁十年的精神和毅力,拿個人經驗來說,筆者從1987年開始研究天才和人腦思維,到2019年完成人腦「通用智能奧秘」的破解,用了32年時間,在這方面必須有耐心,任何浮躁和急於求成都是不行的。
擁有60多年歷史的人工智慧,只所以還不能實現AGI,主要原因就在於,不理解人腦智能,不知道智能的機制,因而不能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和布局,不能做頂層設計,不能抓住要點,不知道哪是重要的,哪是次要的,哪是前置的,哪是後置的,如果明白這一點,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史上,就可以避免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人力、財力,並能以最快的速度實現AGI,可惜的是,直到現在,這一錯誤和悲劇仍在重演!這種做法就就好比,劉備當年帶著關羽、張飛幾員猛將到處打,結果被打得東奔西走、幾無立錐之地。直到在湖北隆中遇到孔明,諸葛亮把地圖一掛,把天下局勢和路線圖分析得清清楚楚,從此走上正路,三分天下有其一。
目前,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嘗試主要有三種,也就是說有三條路線,一是純數學道路,企圖通過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方法來實現AGI,在筆者看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只是實現AGI的工具,AGI是一部複雜的機器,沒有設計圖紙,再好的工具也造不出這一機器;二是結構模擬道路,企圖通過模擬大腦的神經元網絡結構來實現AGI,這條道路難度極大,成功率極低,這是因為,人腦號稱小型宇宙,有都宇宙中最複雜、最精細的組織結構,用現有的科技手段根本不可能複製出這一結構,何況即使複製出了這一結構,也不一定能實現同樣的功能,因為你還不知道它的各部分是如何協作來共同完成智力任務的,即不知道其運行的機制或原理;三是機制模擬道路,企圖通過模擬大腦智能的機制來實現AGI,筆者認為,這條道路最為可行,實現起來難度小,且成功率高,因為這就好比,要發明飛機,不要用人造翅膀去模擬鳥的結構,而要模擬鳥類飛行的機制——空氣動力學,智能的機制就是人工智慧中的空氣動力學,依據空氣動力學,就能設計和製造飛機,同理,依據智能機制,就能設計和製造AGI。機制模擬的理論雖然很好,但要實現它有一個必要前提,那就是必須首先破解智能奧秘,搞清這一機制,然後才能進行模擬。
那麼,如何破解智能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呢?通常大家會認為通過腦科學研究可以破解這一奧秘,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件非常困難和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腦神經科學已有1百多年的歷史,可至今對人腦智能的機制還幾乎是一無所知,以至於,樂觀的腦科學家認為,還要數百年才能破解這一奧秘,悲觀的腦科學家認為永遠都不可能破解!不過,我們也不必因此而過於悲觀,因為「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破解智能奧秘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先開發「第二心理」,再用第二心理去破解智能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然後根據這一機制設計算法,再把算法編製成代碼在計算機上運行,從而實現AGI。腦科學破解智能奧秘至少還需要數百年,那麼用第二心理破解智能奧秘需要多長時間呢?答案是,從開發第二心理,到用完成智能奧秘的破解,大概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不過,我們不需要再等30年,因為經過自1987年以來30多年的努力,筆者目前已初步破解了這一奧秘,搞清了其基本機制,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設計和製造AGI!這種AGI只是一段電腦程式,是非生命物,沒有獨立意志和自主意識,因此,它永遠只是人類的一個智力工具,是完全可控的,不會危害人類。AGI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這就好比,錢學森會造飛彈,但不等於說他一個人就能製造出飛彈,這項工程需要一個團隊的分工和配合才能完成。18世紀,瓦特研發蒸汽機尚且需要一個團隊的分工與配合,今天開發AGI更是如此!
1,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三條路線,哪個更易於成功?
據筆者所知,目前在人工智慧界,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路線主要有三條:一,數學道路,企圖單純依靠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來實現AGI;二結構模擬道路,企圖通過結構模擬——模擬大腦的神經網絡結構來實現AGI;三,機制模擬道路,企圖通過模擬人腦智能的機制來實現AGI。那麼哪一條更易成功,或者說成功率更高呢?
先說第一條道路,數學道路,它既不模擬大腦的神經網絡結構,也不模擬大腦智能的機制,只是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這兩個工具來做嘗試,企圖在大量的、不斷的試錯中找到正確的方法和道路,從而實現AGI,顯然,這是一種盲目行動,是一種瞎貓碰死耗子,因此,成功率是很低的,人類智能是自然界數十億年的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進化而來的,難道今天的AI也要這樣進化幾億年、幾十億年才能實現AGI?在筆者看來,如果說AGI是一部機器,那麼,數學和計算機道學只是製造這部機器所需用的工具之一,但僅有工具是不行的,還需要有機器的設計圖紙,不然,你有再好的工具也造不出這部機器,這就好比,一個不會繪畫和寫字的人,即使你給他最好的畫筆和鋼筆,他也做不出世界名畫和書法家筆下的好字體,不過,如果給他一幅世界名畫或書法家的字帖讓他臨摹,那麼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相同,也能做到90%的相似,而智能機制,就如同用於臨摹的世界名畫或書法家字帖,有了它,就能臨摹出通用人工智慧。南京大學的周志華教授對此就深有體會,他說,「人工智慧問題不是數學問題,甚至未必是依靠數學能夠解決的問題。人工智慧中許多事情的難處,往往在於我們不知道困難的本質在哪裡,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一旦「問題」清楚了,解決起來可能並不困難」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 Demis Hassibis 說,「人類大腦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證據,證明我們正在努力構建的一般智力是有可能的,所以值得付出努力來嘗試理解它是如何實現這些能力的」。筆者的研究經驗也表明,只有破解了智能的奧秘,我們才能知道人工智慧中的問題出在了哪裡,才能解決問題,實現真正的智能。
再說第二條道路——結構模擬道路,結構模擬是指通過模擬大腦的神經網絡結構來實現AGI,這是一條非常困難的道路,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是在無法破解大腦智能奧秘,無法搞清大腦智能機制的情況下不得不走的道路,人類的腦神經科學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至今對大腦智能的機制還幾乎是一無所知,以至於樂觀的腦科學家認為還需要數百年才能破解腦奧秘,悲觀的腦科學家認為永遠解決不了。作為人類,我們能感知,有思維;能學習,有情緒;能言語,有意識……所有這一切,全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大腦——它重約3磅(1.36千克),卻如無垠宇宙一般複雜、神秘。當太空飛行器早已搏擊長空,潛水器早已漫遊深海,DNA雙螺旋結構已經揭示,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經繪就,我們卻對創造了這些奇蹟的人類大腦知之甚少。因而,在科學界,探索「三磅宇宙」的奧秘,被認為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後的疆域」。不破解腦奧秘就不能搞清大腦智能的機制,不知道機制,就不能進行機制模擬,在此情況下,也只好走結構模擬這條困難的道路了,但模擬大腦的神經網絡結構又談何容易,因為這3磅重的大腦由近千億個神經元組成,每兩個神經元之間又由通過數千個突觸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眾多的神經環路或網絡,其結構之複雜,之精細,讓人難以想像,目前,科學家還造不出普通的生物細胞,更何談人造神經元這種高級的細胞,因此,只能用光電材料來代替和模擬神經元及其網絡,然而,即使造出了這麼一個極為複雜精細的人造光電神經網絡,也不一定就會產生人腦那樣的高級功能,因為二者的構成材料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神經元細胞,後者是光電材料,這就好比歷史上飛機的發明,一開始也是走結構模擬的道路,企圖通過用人造翅膀的方式來實現鳥類那樣的飛行,結果,人造翅膀倒是做出來了,但飛行卻不能成功。飛機的發明,只所以成功,正是因為放棄了結構模擬,轉而使用機制模擬——模擬鳥類飛行的機制(空氣動力學)後才取得成功的!類似的,汽車對人腿的模擬也是一種機制模擬,汽車不是模擬人腿的結構,而是模擬人腿走路的機制——藉助地面的摩擦力前行。總之,結構模擬,不但難度極大,而且成功率也極低,是一個不得晚而為之的下下策!
第三道路是機制模擬,北京郵電大學的鐘義信教授在本世紀初提出了機制主義人工智慧理論,指出只有通過機制模擬才能實現AGI,該理論提出後在國內外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和廣泛的認可,如,我國人工智慧泰鬥吳文俊院士、美國模糊數學創始人L. A. Zadeh教授等大批中外學者都高度贊同這一理論,機制主義理論雖好,但卻面臨著落地難,因為如果不首先破解智能奧秘,搞清其內在機制,這一機制模擬也難以落地實施,所以,機制模擬的關鍵是如何破解這一機制,而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揭示了人的心理是二元的,通過第二心理中的研究活動即可破解這一機制,然後根據這一機制編寫算法來模擬這一機制,最後用計算機軟、硬體和數學等工具來實現這一算法,這一條道路相對較為容易,且成功率較高。那麼,什麼是反省心理學呢?
反省心理學起源於1987年對天才和人腦思維的研究,以反省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學,反省心理學以智力和天才為重點研究對象,以擴展和延伸人腦智慧為主要使命(天才教育和人工智慧是擴展人腦智慧的兩個主要手段和途徑),有獨特的概念體系、理論體系和應用體系,在智力、感知、學習、思維、打開心理及智能黑箱等領域有多年的研究和獨特的成果。反省心理學的主要應用領域有三個:打開心理(智能)黑箱、天才教育和人工智慧,這也正是其所擅長的三個領域,雖然反省心理學的理論也可擴展應用於心理保健、心理治療和普通教育等領域,但這些並非其主要使命,也非其所擅長,更不是未來發展方向!反省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有心理二元說、心理結構理論、四大意識流理論、心潮理論、淺層理論、精神相對論(內含智力相對論、情緒相對論、意志相對論)、天才教育理論、心理治療理論、心理調控理論、靈感、直覺、想像等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理論、心理學研究方法及打開心理黑箱理論、人工智慧理論等,上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可以對人的夢、智力活動、情緒活動、天才、心理疾病、人腦靈感、直覺、想像等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等心理活動、心理現象做出統一而合理的解釋。經過自1987年來30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反省心理學目前已成功破解了人腦感知、認知和創造三類智能之謎,已基本搞清了其主要機制,並找到了用計算機對其進行模擬的初步方法,通用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的設計圖紙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尋找合適的數學、計算機軟、硬體等得力工具,來把這一圖紙變成現實!什麼是心理二元說呢?
2,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2.1,破解智能奧秘的重要意義
人的大腦是否能理解它自己,是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之一,機制主義人工智慧理論的創始人,北京郵電大學鍾義信教授曾說:「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智能的奧秘,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地形圖上聳立的三座高峰。攀上這些高峰,將可能更新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此外,還有人把「智能的發生、物質的本質、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一起列為自然界四大奧秘。人腦是地球上最複雜、最高級的智能系統,「要製造智能,先要理解智能」,「要模擬智能,需要先知道智能是怎樣工作的」,因此,破解人腦智能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或工作原理是研究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必要前提。
那麼,怎樣才能破解智能奧秘呢?通常大家會認為通過腦科學研究可以破解這一奧秘,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件非常困難和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腦神經科學已有1百多年的歷史,可至今對人腦智能的機制還幾乎是一無所知,以至於,樂觀的腦科學家認為,還要數百年才能破解這一奧秘,悲觀的腦科學家認為永遠都不可能破解!由於智能奧秘無法破解、無法模擬,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只能用自己熟悉的數學工具去做容易做的事,於是,就製造出了一個個「偽智能」「人工智障」產品,它們沒有常識、不懂語言、不會理解,與人腦智能的機制完全不同,這就是當今人工智慧的現狀。
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符號主義、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三個學派,分別模擬人腦的符號推理、神經元網絡結構和外部行為,但由於以上三者都只是智能的外部表現,而非智能的本質——智能的內在機制或原理,因此,三者都不能實現人腦那樣的通用智能,為此,鍾義信教授在本世紀初提出機制主義人工智慧理論,指出只有模擬人腦智能的內在機制,才能實現通用人工智慧,這一理論提出後,在國內外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和廣泛的認可,如,我國人工智慧泰鬥吳文俊院士、美國模糊數學創始人L. A. Zadeh教授等大批中外學者都高度贊同這一理論,吳院士稱讚說,「機制」應當比「結構、功能、行為」更擊中人工智慧的要害。機制主義確實優於上述三個理論。機制主義確實很好,但是,卻面臨一個困難:落地難,因為在智能奧秘尚未破解,智能機制尚未搞清楚的前提下,如何模擬這一機制呢?
2.2,破解智能奧秘的方法
腦科學確實很難破解智能奧秘,不過,我們也不必因此而過於悲觀,因為「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破解智能奧秘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動用人的「第二心理系統」,用第二心理中的研究活動(心理學研究)去破解這一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然後用計算機模擬這一機制,從而實現通用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
要開發AGI,需先開發「第二心理」,再用第二心理破解智能奧秘!
心理二元說誕生於2005年,是筆者在研究天才和人腦思維過程中的一個意外發現,也是反省心理學中的一個原創理論,該說認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由第一心理系統和第二心理系統共同構成,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打開外部自然界的黑箱,後者的主要功能是打開內部心理世界的黑箱,因此,通過第一心理中的科學研究活動,能夠發現科學規律,從而打開外部自然界的黑箱;通過第二心理中的心理學研究活動能夠發現心理規律,從而打開內部心理的黑箱。由於人的心理由知、情、意三要素構成,而「知」就是認知和智能,因此,打開了心理的黑箱,也就打開了智能的黑箱,搞清了人腦智能的機制或原理,當然,同樣也能打開情感和意志的黑箱,搞清其產生和運作的內在機制。當我們思考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時,我們正在進行第一心理活動,當我們企圖觀察或剖析自己的心理活動時,我們正在進行第二心理活動。我們的記憶是二元的,分為「外記憶」(記錄外部的工作、生活等事件)和「內記憶」(記錄內部的心理活動事件,如夢、情緒、思維等事件),當我們的思維加工「外記憶」中的材料時,就是在進行第一心理活動,當加工「內記憶」中的材料時,就是在進行第二心理活動,不過,這兩類心理活動不能同時進行,一個開始後,就會打斷另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心理活動)。
如何形象地理解二元心理呢?讓我們拿拍電影來作一比喻吧,第二心理是第一心理背後的心理,猶如鏡頭背後的鏡頭,攝像機背後的攝像機。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拍電影的情形,攝影師用攝像機把演員的表演製作成了電影,假如現在又多了一個攝影師,但他不是在拍電影,而是用自己的攝像機跟蹤拍攝前一攝影師和演員們的「電影製作活動」,這樣,他拍攝的結果(製成品)就不是一部電影,而是「該部電影是如何製成的」。所以,我們看,前一個攝影機反映、記錄、剖析了演員們的活動,它的內容就是一部電影;而後一個攝影機則反映、記錄、剖析了前部電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這正如我們的心理一樣,第一心理反映和揭秘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反映和揭秘第一心理自身。前一攝影機代表第一心理(外知心理),後一攝影機代表第二心理(內知心理)。
心理二元說雖然不能破解大腦智能的硬體奧秘(即大腦的神經細胞網絡是如何產生智能的?),但可以破解其軟體奧秘——智能機制(即智能是如何把外部信息轉化為知識,並利用知識解決各種問題,完成各種智力任務的?),它可以很好地回答以下問題:智能是如何形成的?智能是如何從現實環境和語言文字中學習知識的?又是如何利用知識來完成預測、決策、規劃、發明、發現等智力任務的?智能是如何編織知識網絡(圖譜)的?智能學習的具體過程和推理、創造的具體過程是什麼?等一系列關鍵問題,從而使我們能夠理解智能,使它不再神秘,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智能的機制,明白了智能的機制(軟體奧秘),就可以用計算機軟體模擬這一機制,從而實現AGI,甚至實現超人工智慧。
心理二元說不但可以破解「顯性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破解「隱性智能」(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的能力),破解後就可以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人的顯性智能和隱性智能活動,從而實現通用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未來的計算機(人工智慧)可以象人腦一樣,先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自己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做出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實現知識的增殖,不斷地擴展知識的疆域,增大原有的知識網絡(圖譜)。我目前已破解了這一機制(人腦提出問題的機制),而且從理論上講,完全可以用計算機模擬這一「隱性智能的機制」。未來的人工智慧可以在顯性智能和隱性智能方面遠超人腦,但不能全面超越人腦,這是因為,人的智力是二元的,既能研究外部物質世界,又能研究智力本身,而人工智慧的智力只是一元,只能研究外部世界,不能研究智力自身,此外,人腦是生命物,人工智慧是非生命物,因此,它不可能具備生命物所特有的欲望、意志、情感、動力等要素,所以,人工智慧永遠也不可能全面超越人腦。
總之,破解智能機制,不需要進行腦科學研究,只需要用第二心理破解這一機制就可以了。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曾認為:「在沒有真正理解人的心理和意識活動之前,我們只能以『模仿』方式進行機器思維的研究和測驗」,這裡的「模仿」就是圖靈所說的「模仿遊戲」,是基於個人經驗的模仿,而非對智能機制的模擬。他還認為「人工智慧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腦內運行的程序,獲得正確的智能算法,然後在合適的硬體上運行它」,可見,圖靈也認為人工智慧應該模擬大腦智能的機制,而非模擬大腦的結構,模擬的前提是要首先找到腦內運行的程序(即智能的機制),但他沒有進一步說出怎樣才能找到它,可見,圖靈的觀點與筆者的研究結果是相符合的,而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則很好地回答了「怎樣才能找到腦內運行的程序?」這一問題(有關心理二元說方面的詳細內容見反省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心靈控制術》,杜向陽,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噹噹、京東等網店有售)。
當然,人腦被稱作「宇宙間最複雜的組織」,腦奧秘被稱作「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後的疆域』」,要破解它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首先需要有強大的第二心理系統,其次還需要有持續多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方能打開智能的黑箱,搞清其內在機制或原理,這一點和科學家通過科學研究打開自然黑箱是一樣的,比如,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用了8年,孟德爾做了8年的豌豆實驗,才得出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達爾文發現進化論更是堅持研究30年的結果,空氣動力學由德國飛行學家李林塔爾奠定基礎(李林塔爾於1889年出版《鳥類飛行——航空的基礎》一書),中間經由美國的萊特兄弟繼承和發揚,直到1946年,馮·卡門和錢學森提出系統的空氣動力學,前後用了57年,牛頓只所以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如果沒有加利略和開譜勒的前期工作,牛頓根本就不可能發現萬有引力。可見,打開自然黑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打開智能黑箱同樣如此,很多人都有觀察和思考的能力,都知道科學研究的方法,為什麼只有牛頓、愛因斯坦等少數人做出了偉大發現呢?同樣的道理,每個人也都有內省和思考內部事件(心理現象)的能力,都有第二心理系統,但只有專心致志並能長期堅持的人,才能在心理學領域裡做出偉大發現,從而打開心理黑箱和智能黑箱。拿筆者的個人經驗來說,在我14歲時就開始對人的心理和思維活動產生興趣,15歲讀初三時就開始在課堂上邊聽課邊分析老師講課時的心理和思維活動,1987年,在我18歲讀高二時,開始立志要破解天才之謎,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以便將來為國家培養出成千上萬個象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那樣的天才科學家,從此,就開始研究天才和人腦思維,因此,我的第二心理開發得比較早,也比一般人較為發達,經過18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在2005年前後,成功破解天才之謎,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同時破解了人腦靈感、直覺、想像和發明方案思維之謎,搞清了其具體過程,同時還發現了心理二元說、四大意識流、心潮、淺層、智力相對論等一系列理論和概念,2006年完成《反省心理學原理與人腦、電腦潛能開發》一書,書中首次提出「超人類電腦」概念(相當於現在的超人工智慧)和人工智慧的一般原理;2007年完成《反省心理學原理及其心理治療、天才培養、人工智慧應用》,2013年此書更名為《心靈控制術》,並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2019年初,初步破解了感知、認知和創造三類智能的奧秘,搞清了其基本機制,並且找到了用計算機進行模擬的初步方法,可見,筆者只所以能破解智能之謎,是自1987年以來30多年持續不斷地努力的結果,在破解智能奧秘方面,同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筆者目前所破解的智能奧秘,也僅是智能奧秘中的一少部分,以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過,這些對於研製和實現AGI來說,已經夠用了。
3,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方法
人工智慧即將由專用階段過渡到通用階段,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方法是模擬大腦智能的機制或工作原理,而非模擬大腦的神經元網絡結構,這就好比,要發明飛機,不要用人造翅膀去模擬鳥的結構,而要模擬鳥類飛行的機制——空氣動力學,智能的機制就是人工智慧中的空氣動力學,依據空氣動力學,就能設計和製造飛機,同理,依據智能機制,就能設計和製造AGI。飛機的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據有關文獻記載,遠在1千多年前的中國和歐洲,就開始有人用「人造翅膀」對鳥的飛行進行結構模擬,但始終都沒能成功,直到20世紀初,萊特兄弟放棄了結構模擬的道路,給飛機裝上發動機,用機制模擬的方法最終取得了成功。飛機發明的成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機制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或載體)來實現(表現),只要遵循「空氣動力學」這一共同的「飛行機制」,鳥類和飛機都能實現自由的飛行,儘管二者的結構有很大的不同。這對我們實現通用人工智慧是個很好的啟示,因為計算機的結構和人腦結構也有很大不同,但只要遵循相同的機制——智能的機制,在計算機上同樣也能夠實現人腦那樣的智能——通用人工智慧!此外,仿生學中有很多模擬都是機制模擬而非結構模擬,如雷達對蝙蝠的模擬,響尾蛇飛彈對響尾蛇的模擬等都是機制模擬,汽車對人腿的模擬也是機制模擬,模擬的是人腿走路的機制——藉助地面的摩擦力做為前進的動力,而非模擬人腿的結構。
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曾認為:「在沒有真正理解人的心理和意識活動之前,我們只能以『模仿』方式進行機器思維的研究和測驗」,這裡的「模仿」就是圖靈所說的「模仿遊戲」,是基於個人經驗的模仿,而非對智能機制的模擬。他還認為「人工智慧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腦內運行的程序,獲得正確的智能算法,然後在合適的硬體上運行它」,可見,圖靈也認為人工智慧應該模擬大腦智能的機制,而非模擬大腦的結構,模擬的前提是要首先找到腦內運行的程序(即智能的機制),但他沒有進一步說出怎樣才能找到它,可見,圖靈的觀點與筆者的研究結果是相符合的,而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則很好地回答了「怎樣才能找到腦內運行的程序?」
智能機制的本質和核心是人腦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也就是人腦智能的算法,這一算法與計算機軟體的算法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因此,很容易把人腦的算法移植或轉錄到計算機軟體中,從而使計算機具備人腦同樣的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移植(轉錄)的過程就是機制模擬的過程,所以,機制模擬很容易成功,並能最終實現AGI。
智能機制又類似於圖靈機,圖靈機是一個虛擬的機器,是設計通用計算機器(通用計算機)所必須依據的原理,而智能機制則是所有通用智能系統(包括人腦和AGI)都必須依據的原理。1936年,圖靈在《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一文中首次提出圖靈機概念,1939年,美國的阿坦納索夫根據圖靈機中的原理,研究製造了世界上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ABC。
可見,實現通用計算機器也需要三個前提條件:
1,圖靈機,它規定了通用計算機所必須遵循的原理;
2,模擬上述原理所需要的物理硬體,即計算機的硬體,如邏輯電路等;
3,模擬上述原理所需要的軟體,即計算機的軟體(包括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它規定了完成特定計算任務所需的步驟(程序);
與通用計算機不同的是,AGI不需要解決特定問題(或完成某一特定智力任務)的應用軟體,因為AGI是和人腦一樣的通用智能系統,它可以解決各領域裡的問題,但它需要有一個能解決各類問題的統一的作業系統,這個作業系統能模擬人腦智能的機制,包括感知(主要任務是感知、識別)、認知(主要任務是理解、學習)和創造(主要任務是推理、創造)三類智能的機制,模擬了人腦的機制後,它就能自主地學習各領域裡的知識,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各領域裡的問題,可見,AGI與現有計算機最大的區別是,它只需要一個作業系統,而不需要應用軟體,這個作業系統用一套統一的規則(學習規則)去學習各領域裡的知識,然後再用另一套統一的規則(推理規則)去解決各領域裡的問題,所以,它是通用的,能以不變應萬變。所以,開發AGI,只需做出一個通用的智能作業系統就可以了,當然這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以後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這一作業系統,從而不斷提高其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就好象微軟歷史上的XP、WIN7、WIN10等不同版本的作業系統。
經過自1987年以來30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目前,筆者已基本破解了這一智能機制,並找到了用計算機對其進行模擬的初步方法,實現AGI也已有了明確的線路圖,如果說AGI是一架機器,那麼,這架機器的設計圖紙已經完成,接來要做的就是,第一,根據這一設計圖紙(智能機制)編制算法;第二,尋找適合的工具(如數學、計算機軟等)來實現這一算法,也就是把這一算法編寫成代碼在計算機中運行,從而把這個圖紙變成一部真實的機器——生產知識產品的萬能、通用機器——AGI。筆者目前正在尋找合作夥伴,共同開發AGI,有意合作的朋友請通過電子郵件與我聯繫:2509962074@qq.com
不模擬人腦智能沒有出路!
有人認為,我們可以「只求目的,不問手段」,不管用什麼手段,只要能造出象人腦一樣靈活地從事各種智力活動的機器(即一種通用的智力工具)就行,甚至有人還說,飛機的發明並沒有模擬鳥,但飛得更好,汽車的發明也沒有模擬腿,但跑得更快,這兩個例子剛一聽,似乎是正確的,但仔細分析後,發現它們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飛機和汽車的發明正是模擬「鳥」和「腿」的結果,只不過,它們都不是結構模擬,而是機制模擬,飛機是沒有模擬鳥的結構,但它模擬了鳥飛行的機制——空氣動力學;汽車是沒有模擬腿的結構,但它模擬了腿走路的機制——藉助地面的摩擦力才能前進。人工智慧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由於無法破解智能奧秘,不知道人腦智能的機制,所以,只能走「只求目的,不問手段」的道路,其結果,只能造出一個個的「偽智能」和「人工智障」產品,它們沒有常識,不會理解,不會用常識進行推理,不能理解人類的語言,在視覺、理解和語言方面連三歲小孩子都不如。人工智慧的最初目的,就是要製造出能象人腦一樣靈活地從事各種智力活動的機器——即一種通用的智力工具,顯然,要想造出這樣一種機器,目前唯一的參照物就是人的大腦,因為人類的大腦是目前已知的在地球上甚至整個銀河系中最高級的智能系統,所以,要想製造出上述通用的智力工具,就必須參照和模擬人腦智能的機制或原理,舍此別無它法!
4,為什麼第二心理在人類文明史上荒蕪了5千年?
雖然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但在5千年文明史上,人類僅動用了第一心理,第二心理系統基本上閒置了5千年,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類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滿足最低層的物質需要,然後才能解決高層次的問題,滿足高級別的精神需要,而要解決生存問題,就要多面對外部物質世界,多關注和思考外部世界的事情,這樣就無暇顧及內心的精神世界,所以,第一心理系統最先得到開發和利用,而第二心理系統則是基本上還是一片荒蕪,很少被開發和利用,第一心理的開發已先後經歷了石器時代,木器朝代,銅、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直至目前的資訊時代,而對第二心理的開發卻長期徘徊不前,至今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石器」、「木器」時代,所以,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才有1百多年的歷史。不過,到了21世紀的人工智慧時代,社會對智能奧秘方面的知識有強烈的需求,所以,現在是開發和動用第二心理系統的時候了,而我本人由於1987年就立志要破解天才之謎,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所以,從那時起就開始研究天才和人腦思維、人腦智能,因此,在開發第二心理和破解智能奧秘方面比別人先行了一步,走在了前面。當然,由於人腦被稱作「宇宙間最複雜的組織」,腦奧秘被稱作「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後的疆域』」,要破解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首先需要有強大的第二心理系統,其次還需要有持續多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方能打開智能的黑箱,搞清其內在機制或原理。
5,為什麼多數人很難理解心理二元說?
這是因為,大家的第二心理太弱小了,因此,在這方面的基礎就太差了,基礎差了自然就難以理解,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你有很好的物理學基礎,就能夠理解,反之,就很難理解,再如,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地圓說,絕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但哥倫布卻相信,並因此發現了新大陸,為什麼呢,因為他有這方面的基礎,哥倫布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他有多年的航海經驗,在海上航行時,常常會最先看到遠處船上的桅杆的項端,然後會慢慢看到桅杆的下端和船身,這就說明大地是圓形的,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經驗做基礎,他才能理解和相信地圓說,而其他人由於沒有航海經驗,所以就缺乏這方面的基礎,因此就不能理解和相信地圓說,那麼為什麼多數人的第二心理很弱小呢?這是因為你很少使用它,你經常使用第一心理去思考外部世界的事情(如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卻很少用第二心理去研究、剖析自己的第一心理活動,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做出力不討好,反而耽誤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這樣一來,自然就很少運用自己的第二心理了,第二心理缺少了鍛鍊和成長的機會,自然也就很弱小了。而筆者由於在18歲讀高二時(1987年)就立志要破解天才之謎,並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從此就開始研究天才和人腦思維、人腦智能,並一直堅持了三十多年,因此,第二心理系統得到了較好的開發,由於筆者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第二心理研究第一心理,而不是用第一心理研究外部世界,所以,第二心理比第一心理更發達,所以,筆者能在心理學中做出許多發現(如心理二元說、四大意識流等),創立反省心理學派,並能破解智能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當然,這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是3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的結果。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個心理系統的活動不能同時進行,而是在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其中的一個,一個開始後,必然會打斷另一個,比如,當你思考時,如果企圖觀察和分析這一思考活動,那麼,這個思考活動就會立即消失。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發現了二元心理現象,並在其《道德經》中做了專章的論述,如,第14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其中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就是指當你企圖觀察和捕捉自己的心理活動時,它立即就消失了,所以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6, 人工智慧發展的四個階段
人工智慧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一,專用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二,通用人工智慧;三,一元智力超人工智慧;四,二元智力超人工智慧。
6.1,專用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專用人工智慧,也就是今天的弱人工智慧,只能專用於某一方面,不能象人腦那樣通用於各領域。比如,你做了一個下圍棋的多層神經網絡,就不能拿來下象棋;做了一個寫詩的深度學習算法,就不能拿來譜曲,會炒菜的機器人學不會送快遞,人臉識別軟體只能用於識別人臉,不能用於識別狗或貓等……。也就是說,有多少項智力任務,你就得做多少個數學模型和軟體系統。
6.2,通用人工智慧(AGI)
第二個階段是通用人工智慧,它是象人腦一樣的通用智能系統,能通用於各領域,在很多方面的智能可以比肩甚至超越人腦智能,但它只具有顯性智能(解答問題的能力),不具有隱性智能(提出問題和定義問題的能力),也不具有自我設計能力,只能由人類設計和改進。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通用人工智慧本身就是超人工智慧,不過,它是最低一級的超人工智慧,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與人腦智能相比,機器智能只有兩種狀態:遠不及人腦和遠超人腦,這是因為,計算機的信息存儲量的運算速度都千萬倍於人腦,所以,如果模擬人腦智能的相應機制,那麼,機器智能在相應方面就能遠超人腦,反之,如果不模擬人腦智能的相應機制,那麼,在相應方面就遠不及人腦。比如,在數字計算方面,人腦的數字計算機制有10進位、2進位、8進位等,計算機模擬了人腦二進位的機制,目前其計算速度已達人腦的億倍以上;在記憶方面,計算機模擬了人腦的索引機制(給每個記憶的內容添加索引,這樣能加快查找的速度,如字典的索引目錄,圖書館中的索引目錄等),目前,搜尋引擎在信息檢索方面的速度也已遠超人腦,達到了人腦的億倍以上;在公交查詢方面,公交查詢系統模擬了人腦的出行方案生成機制(根據兩條公交線路的交匯點,選擇轉車方案),目前在查詢(方案生成)的速度和精確度方面,也已遠超人腦。相反,由於沒有模擬人腦智能的相應機制,目前的計算機(人工智慧)在機器視覺、機器翻譯、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客服系統等方面還遠不及人腦,被人們嘲笑為「偽智能」「和人工智障」「人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所以,人工智慧只能有兩種狀態:弱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不會有和人腦平級的強人工智慧。
當然,由於通用人工智慧的知識大多是通過自主學習而獲得的,因此,在起步階段,其知識總量會少於人類,這種情況會導致其在許多方面的智力低於人類的平均智力水平,不過,由於它們可以24小時不停地學習,而且學習的速度也遠快於人類,因此,其總體智力水平會很快趕上並超越人類,其總體智力水平與人類相等的狀態應該只是一瞬間的事,所以,可以認為,與人類智力水平相等的強人工智慧是幾乎不會存在的。
6.3,一元智力超人工智慧
第三個階段是「一元智力超人工智慧」,簡稱「一元超人工智慧」,是能做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的人工智慧,此類人工智慧不但是通用人工智慧,而且,還具有隱性智能(提出問題和定義問題的智能),因此,其知識增殖能力和總體智力水平遠超人腦(的第一智力),但它只具有一元智力,不具備人腦那樣的二元智力,因此還需要由人類對其進行設計和改進。人腦智力是二元的,既有第一智力(剖析和控制外部物質世界的智力),又有第二智力(剖析和控制內部心理世界的智力),也就是能研究智力(自身)的智力,第一智力能揭秘外部世界,第二智力能揭秘智力自身。一元超人工智慧雖然在第一智力方面遠超人腦,但它不具有第二智力,所以,它是一元的。一元超人工智慧只所以能在第一智力方面遠超人腦,是因為,它在顯性智能(解決問題的智能)和隱性智能方面都能遠超人腦,因而,它在短時間內能提出更多、更深刻的問題,並能更快地解答這些問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以其知識增殖能力遠快於人腦。
眾所周知,許多科學研究都起源於問題,雖然在科學處於搜集材料階段,觀察會先於問題或假說,但當科學進入綜合階段,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中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與日常經驗越來越遠時,直接觀察更為困難,通過假說或發現問題來建立理論或指導實驗和觀察,就成為科學研究最常見的程序。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比如,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於1928 年提出了著名的「判定性問題」(Entscheidungs problem):是否存在一系列有限的步驟,它能判定任意一個給定的數學命題的真假?邱奇(Alonzo Church)和圖靈(Alan Turing)在1936-1937年各自獨立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的主要貢獻在於將「判定性問題」形式化,詳細定義了何為「一系列有限的步驟」。邱奇描述「有限的步驟」的模型為算子(-Calculus),而圖靈描述「有限的步驟」的模型為圖靈機(Turing Machine)。沒有希爾伯特的「判定性問題」,就沒有圖靈機,而沒有圖靈機就沒有今天的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可見,提出問題是多麼重要,先有提出問題,然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知識和智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發現(或形成)新的知識,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一個新知識,可見,問題是知識之母、智慧之母,它能產生知識,增進智慧,所以,它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除了判定必問題外,希爾伯特還於1900年在巴黎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問題供二十世紀的數學家們去研究,這就是著名的"希爾伯特23個問題"。1975年,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召開的一次國際數學會議上,數學家們回顧了四分之三個世紀以來希爾伯特23個問題的研究進展情況。當時統計,約有一半問題已經解決了,其餘一半的大多數也都有重大進展。1976年,在美國數學家評選的自1940年以來美國數學的十大成就中,有三項就是希爾伯特第1、第5、第10問題的解決。由此可見,能解決希爾伯特問題,是當代數學家的無上光榮,所以,有人說,「20 世紀數學的發展,甚至是 21 世紀數學的發展,其實都離不開希爾伯特 23 問的影響,希爾伯特 23 問可以說是指引 20 世紀數學發展的最高綱領,為數學的未來探索指引了一條方向」,數學領域裡是這樣,其它領域如物理、化學、生物甚至哲學等都是如此:提出問題是學科發展的動力,是知識增殖的開始,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人腦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機制已基本破解,從理論上講,完全可以用計算機模擬這一機制,從而實現「計算機先自己提問題,然後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一『自問自答』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增殖」,由於相對於人腦,計算機在信息存儲量和運算速度方面遠超人腦,因此,未來的超人工智慧可在隱性智能方面遠超人腦,從而實現知識的快速增殖。希爾伯特一生也就提出了數十個重要問題,而一元智力超人工智慧也許在一分鐘內就能提出數千個重要問題,圖靈回答判定性問題用了數個月的時間,而一元超人工智慧也許只用數分鐘就能找這一問題的答案,由此可見,一元超人工智慧的知識增殖能力有多強,將來可以達到人腦的數億倍!
除了提出問題外,超人工智慧還可以提出一個理論假說,然後,針對該假說設計一個科學實驗,並交由機器人去執行,以驗證和修改這一假說,從而實現科學和知識增殖。此外,超人工智慧在學習方面同樣可以遠超人腦,這是因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原有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強,而計算機的知識存儲量遠大於人腦,加之其更快的運算速度(導致更快信息輸入和信息加工速度),因此,其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會遠超人腦,這兩大優勢(學習能力和知識發現、增殖能力)必然導致這樣一個結果:一元超人工智慧智慧能力必將遠超人腦,可達人腦的億倍以上!
6.4,二元智力超人工智慧
第四階段是「二元智力超人工智慧」,簡稱「二元超人工智慧」,是能研究人工智慧的人工智慧,二元超人工智慧不但具有前者(一元智力超人工智慧)的全部能力,而且還具有自我設計和自我改進的能力,已經不需要人類的設計和改進,這是因為,二元超人工智慧的智力是二元的,它既有研究外部物理世界的第一智力,又有研究智力自身的第二智力,因此,它能通過第二智力的研究,來破解自身智力的奧秘,搞清自身智力的機制,並模擬這一機制來設計和改進自己,這樣,它就具有了自我反省、自我設計和自我改進的能力。人的智力是二元的,因此,人能通過第二智力來破解智能的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然後用計算機來模擬這一機制,從而實現AGI和「一元超人工智慧」,如果二元智力超人工智慧也具備了二元的智力,那麼它就能象人類那樣,通過第二智力活動來破解自身智能的奧秘,搞清自身的機制,然後,它再不斷地改進這一機制,實現自我迭代更新,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解決(回答)問題能力、知識(科學)發現能力等,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智力能力和知識總量,這樣的二元超人工智慧就能比一元超人工智慧聰明數億倍,甚至更高,有了這樣的二元超人工智慧的幫助,人類就能實現長生不老和移居外星,把西遊記中的幻想變成現實,今天的人類是地球之王,未來的人類將是宇宙之王,憑什麼?就憑這個萬能的二元超人工智慧!
目前,二元超人工智慧只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還沒有具體的規劃和設計。人工智慧四個階段的發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現在第二階段的AGI還沒有實現,更談不上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這是將來的事情和任務,但它告訴我們,人工智慧的遠景和未來是非常壯麗的!人類的遠景也必將因人工智慧而更加壯麗!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超人工智慧雖然能在感知、學習和創造方面遠超人腦,但它永遠也不可能全面超越人腦,這是因為,它是非生命物,因此永遠也不可能具備生命物(人腦)所特有的欲望、意志、動機、情感等要素,不會有所謂的「獨立意志」和「自主意識」,所以,它全面超越人腦是不可能的!也正因如此,它永遠只能做人類的工具,被人類所控制,不會主動危害人類。歷史上機器的發明,極大地擴展了人手的力量,超人工智慧的出現,將極大地擴展人腦的智慧,有了這個超級智慧的幫助,人類就能實現長生不老和移居外星,從必然王國邁入自由王國,把《西遊記》由幻想變為現實!
7, 為什麼說超人工智慧不會危害人類
人們對超人工智慧的擔心主要有三個,一,是否會造成大量失業,二,是否會控制、危害人類,三,由人工智慧設計、製造的產品是否安全可靠。
一,先說第一個問題:失業問題,表面上看,人工智慧的出現確實會導致一些人員的失業,不過,這不會導致出現社會問題,也不會降低失業人員的生活水平,相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失業人員)的生活水平都會有很大的提高,歷史上機器的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機器大工業的出現,確實造成了大量體力工人的失業,但他們經過培訓,轉化成了技術工人或科研人員,反而工作更輕鬆,收入更高了。同理,人工智慧的出現,也確實會導致大量腦力勞動者失業,但他們同樣可以實現轉崗,轉化為監督、管理人員,監督誰?管理誰呢?監督管理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產品。機器的發明,導致了生產物質產品的機器大工業,極大地提高了物質產品的生產效率,而通用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的發明,將導致生產知識產品的機器大工業,使生產知識產品的車間由人腦移入電腦,從而極大地提高知識產品的生產效率,極大地推動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那時候,馬克思預言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會成為現實!未來社會裡,沒有工人,只有老闆,人人都是老闆,當誰的老闆?當然是當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老闆!所以,失業問題是個偽問題,當然,這一點也不是馬上就能實現的,而是會有一個過渡階段,不過,在過渡期裡,政府會為失業人員提供社會救濟和免費再就業培訓等保障和服務,所以,不會造成社會動亂,同時,由於人工智慧技術能很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社會財富總量,因此,也不會降低失業人員的生活水平。
二,至於控制人類,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們無需擔心這種人工智慧會給人類帶來危害,因為無論通用人工智慧還是超人工智慧,都是用計算機模擬人腦智能的機制,因此,其本質上就是計算機的軟體程序,和現有的搜尋引擎、公交查詢、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軟體一樣,都是非生命物,因此,它不會具有生命物所特有的欲望、動機、情感和意志等要素,更不會有獨立意志和自主意識,因此,和人類沒有任何利害衝突,同時,也沒有任何主動性,作為一個軟體,人類設定什麼,它就做什麼,人類讓它運行,它就運行,不讓它運行,它就呆著,什麼也不做,可見,其在本質上和人類發明的其它工具是一樣的,都只會被動地服從人類的安排,聽從人類的使喚,而從不會主動地做任何事情,因為它的一切行為都是人類通過計算機軟體來設定的。這一點就決定了,其在任何時候都不會主動做出危害人類的事情,更不會控制人類,除非被壞人利用,在壞人的指示下去做危害別人和社會的事情,這一點和藥品、武器等其它人類發明物是一樣的,我們通過法律管制就可以避免其危害。總之,人工智慧只有智力,沒有心理,它們沒有欲望、動機、情感、意志等心理要素,因此,就沒有心理,永遠只能做人類的智力工具,就象現在的AlphaGo和搜尋引擎,雖然在圍棋和記憶(信息檢索)方面遠超人腦,達到了人腦的數億倍,但它們只是沒有生命的電腦程式,是完全可控的!
三,在安全可用方面,由於未來的人工智慧,其智慧可遠超人類數億倍,因此,其創造的理論和技術發明,人類也許沒有能力去理解,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其與人類之間的正常交流,這就好比,普通人可能不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與愛因斯坦進行日常對話和交流,我們想要什麼產品,比如飛碟可以直接告訴超人工智慧,讓其進行發明和設計,設計好後再交給機器人去製造,製造好後,再交由機器人去試用,經過一段時期的試用,證明安全可靠後,再交給人類使用,現在的飛機等高科技產品,製造出來後不也有一個試用期嗎,這是正常的、合理的,我們可以不懂產品背後的理論和技術,但這並不影響我們使用,這就好比,現在的手機、電腦、電視等科技產品,普通人也不懂其背後的原理,但只要容易操作,能夠使用,並有安全保證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超人工智慧只會造福人類,不會危害人類,事實上,也只有超人工智慧才能拯救人類,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已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都是由於氣候變異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而且地球和太陽系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如果人類沒有能力遷居外星,遲早都要滅絕,要想避免上述悲劇,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擴展人腦的智慧,從而推動科技快速發展,早日找到移居外星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上述災難。此外,超人工智慧還可以幫人類研製出治療重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的藥物,以及能使人長生不老的藥物等。機器的發明,使人手力量擴展了數億倍,而超人工智慧的發明,也將使人腦智慧擴展數億倍,超人工智慧就是老子筆下萬能的道,憑藉這個萬能的道,人類就能再造出一個地球,甚至再造出一個銀河系,人類就能由必然王國邁入自由王國,就能把西遊記中的幻想變成現實,未來將人人都有如來佛那樣的本領,可以駕馭自然,駕馭宇宙!
8,「心理二元說」全文(《心靈控制術》第六章)
下面附上反省心理學經典著作《心靈控制術》的第六章「心理二元說」,以幫助大家理解心理二元說。
《心理二元說》
8.1,內容導讀(2006年6月)
(1) 一個人有兩顆心,第一顆心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第二顆心反映和把握第一顆心。
一個人不但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種迥然不同的需要;也有「物質情感」(針對物質的情感)和「精神情感」(針對智力活動的情感)兩種迥然不同的情感;還有「物質智力」(剖析外部物質世界的智力)和「精神智力」(剖析內部心理世界的智力)兩種迥然不同的智力。上述物質需要、物質情感和物質智力共同構成人的「第一心理系統」,而精神需要、精神情感和精神智力則共同構成人的「第二心理系統」。人類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僅使用了一顆心——第一心理系統,而第二顆心——第二心理系統整整閒置了五千年!如果說第一顆心的能量相當於一顆手榴彈,那麼第二顆心的能量就相當於一顆原子彈。21世紀的人類將動用第二顆心,屆時,整個宇宙將為之震驚!
(2)人天生有認識外部世界(客觀物質世界)的能力,也天生有認識內部世界(自身心理)的能力,本來,人類應先認識內部世界,然後再認識外部世界,非常遺憾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人類的做法剛好相反。為什麼會這樣?「急功近利」是答案,於是,筆者只好奉之以「欲速則不達」。
(3)在我們的內心有兩個世界,第一世界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第二世界反映和把握第一世界;第一世界用其思維剖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第二世界則用自己的思維剖析第一世界的思維;外部世界的秘密日益被第一世界所揭示,而第一世界的秘密日益被第二世界所揭示——總有一天,人類能用機器模擬出第一世界的創造性思維過程,製造出比第一世界的思維更有創造力的機器——超人類電腦,從而更好地徵服外宇宙。人類只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不但有聰明的第一心理世界,而且還有比第一心理世界更聰明的第二心理世界。
(4)人的內心有兩件寶貝,一個是神奇的「注意力」,它象一面鏡子,對準外部時能鑑出外部現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現象);對準內部時能鑑出內部心理現象(如記憶、想像、判斷,推理,夢等心理活動),並把這兩類現象都自動地、不知不覺地與以記錄,存入記憶庫,以便日後能取出加工;另一個是神奇的信息加工系統——思維。它不但能加工外部現象,還能加工內部現象,加工前者能得出外部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生理規律),加工後者能得出內部規律(心理規律)。憑著這兩件寶貝,人類既能徵服外宇宙,又能揭開內宇宙——自身心理的秘密。當然,最神奇的就是思維能夠研究思維——自己揭開自身的秘密。而一旦破解思維之謎,人類將能研製出比人腦更聰明、更會解決問題、更有創造力的機器————超人類電腦,那時,人類就可一日千裡地發展了!
(5)人類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所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只砍柴,不磨刀」。中國有句老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意思是說,先磨刀後砍柴才能事半功倍,雖然磨刀會耽誤一些砍柴,但相比而言,比拿著鈍刀去砍柴要快得多。思維是人類「砍柴」(改造自然,造福自身)所用的一把刀,但是五千年來,人類只顧拿它去砍柴,不管它有多鈍,似乎從沒有想到去磨厲它。人類不斷地改進其它工具,如,蒸汽機、發電機、汽車、飛機等,但似乎從沒想到過改進思維這個工具,大概是因為人類認為,這個工具就等於人類自身,只能拿它去改進其它工具,而無法改進它自己——這正是人類只所以犯下上述大錯的原因。誠然,刀是不能磨厲它自己的,但這是一般規律,只能適用於一般的情況,真理再向前邁出一步就會成為謬誤,思維這把「刀」是一把特殊的「刀」,它是宇宙中一把最神奇、最高超的刀,它具有磨礪自身的能耐,但前提是要給它磨礪自身的機會,不能總拿它去砍柴——千真萬確,人類的思維具有自身研究自身、改進自身的能耐,它可以改進任何其它工具,而任何其它工具都不能改進它,但它自己可以改進自身——宇宙中大概沒有比這更奇妙的事了!思維能夠自身研究自身,自己破解自己的秘密——21世紀的人類應當猛醒,不要再幹那「只砍柴,不磨刀」的傻事了,給思維自己磨礪自己的機會吧!
思維是如何幫人類找到問題的答案的?靈感又是如何產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具體過程又是什麼?什麼是情感?什麼是記憶?人的夢又是什麼?……,誰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思維!只有思維才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思維才能破解它自身之謎和其它心理之謎!
(6)五千年前,上帝給人類兩份原材料和一架機器,這兩份原材料中,一份是泥土,一份是黃金,人類拿起泥土放進那架機器裡,加工出了一個個泥器具,另一份呢?因為人類看不出它是黃金,不知道它的價值,所以被拋在了一旁,一放就是五千年!21世紀的今天,人類有可能識出這份被拋掉的原材料的價值,把它送進那架機器裡,加工出黃金器皿——比人腦更聰明的電腦。那份泥土材料就是我們的注意力為我們觀察和記錄下的外部現象(信息);而那份黃金材料就是我們的注意力為觀察和記錄下的內部心理現象(信息);那架機器就是我們的大腦中的信息加工系統——思維。
思維一邊工作著,一邊破解著它自身的秘密——何也?因為它所加工的材料(信息)正是有關它自身是如何工作的材料(信息),這些材料是思維工作時被「注意力」用「攝象機」給「偷拍」下來的(它所加工的有關外部現象材料同樣也是注意力用「攝象機」拍下來後交給它加工的,因為人的注意力既能注意外部,又能注意內部,只不過不能同時注意二者罷了)——理髮師不能給自己理髮;醫生不能給自己動手術,但人的思維有這個能耐——自己能修理、改進和提高自己。如果說思維是一面鏡子,那麼它居然能鑑出它自身!——然而,思維並不是最高明的,因為它只知道自己在工作著,而不知道它工作的結果——自己在揭開自己的秘密!——思維只不過是人類的一個工具而矣!讓它去加工外部現象,它就能揭謎自然,讓它去加工心理現象,它就能揭謎心理,揭謎它自身!
(7)如果一個人對自然現象熟視無睹,不去通過觀察、實驗、實踐等途徑搜集自然現象並加工之,就不能發現自然規律,揭示自然之謎;同理,一個人如果對心理現象熟視無睹,不通過反省、外觀、心理統計、心理實驗等途徑去搜集心理現象材料並加工之,也就不能發現心理規律,揭示心理、思維之謎。令人遺憾的是: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上,人們總是習慣於搜集、加工自然現象,從而得出自然規律,揭示大自然的秘密,而不習慣於搜集、加工心理現象,從而得出心理規律,揭示心理、思維之謎,所以,21世紀以前的人類,對外宇宙的開發已先後經歷了石器時代,木器朝代,銅、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直至目前的電子時代,而對內宇宙(人類自身心理)的開發卻長期徘徊不前,至今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石器」、「木器」時代,這是「只砍柴,不磨刀」的本末倒置的作法。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在企圖解釋宇宙之前應先了解你自己」人類在開發外宇宙之前應先開發內宇宙。21世紀的人類,應當放棄前述本末倒置的作法,把主要精力用於開發內宇宙,首先揭開自身心理、思維之謎,然後模擬它、超越它,制出比人腦更聰明的機器——超人類電腦,再用超人類電腦去改造外部世界,從而實現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8)當今的人類已由工業經濟時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工業經濟的主要產品是有形的物質產品,而知識經濟的主要產品是無形的知識(精神)產品。工業經濟中物質產品的生產先後經歷了個體手工業、工廠(集體)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物質產品的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而與此相應,知識經濟中「知識產品」的生產也將經歷三個主要階段:「個體腦工業」,「集體腦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知識產品的機器大工業)。即將誕生的超人類電腦就是知識經濟時代裡的「蒸汽機」。21世紀人類生產知識產品的「車間」必將由人腦移入電腦,超人類電腦就是生產知識產品的大機器、大工業!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對生產物質產品的機器大工業做過下述評價:「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的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一旦超人類電腦研製成功,人類就可以再次做出類似的評價。世界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8.2,什麼是心理二元說?
心理二元說是中國原創心理學理論流派「反省心理學派」的一項重要理論,該理論萌芽於2004年,成熟於2005年。心理二元說是指人類的心理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即我們的心理是由「外知心理」和「內知心理」,或「第一心理」與「第二心理」這兩個心理系統共同構成的,外知心理(第一心理)反映、把握和揭秘外部的客觀物質世界,內知心理(第二心理)則反映、把握和揭秘「外知心理」和整個心理自身。科學家主要從事外知心理活動,通過外知心理活動可以發現外部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從而打開外部世界的黑箱,揭開外宇宙的秘密;心理學家則主要從事內知心理活動,通過內知心理活動可以發現內部心理世界的規律,從而打開心理的黑箱,揭開內宇宙的秘密。通過外知心理活動,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客觀規律,從而打開自然界的黑箱;而通過內知心理活動,則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心理規律,從而打開心理的黑箱。
如何形象地理解二元心理呢?讓我們拿拍電影來作一比喻吧,第二心理是第一心理背後的心理,猶如鏡頭背後的鏡頭,攝像機背後的攝像機。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拍電影的情形,攝影師用攝像機把演員的表演製作成了電影,假如現在又多了一個攝影師,但他不是在拍電影,而是用自己的攝像機跟蹤拍攝前一攝影師和演員們的「電影製作活動」,這樣,他拍攝的結果(製成品)就不是一部電影,而是「該部電影是如何製成的」。所以,我們看,前一個攝影機反映、記錄、剖析了演員們的活動,它的內容就是一部電影;而後一個攝影機則反映、記錄、剖析了前部電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這正如我們的心理一樣,第一心理反映和揭秘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反映和揭秘第一心理自身。前一攝影機代表第一心理或外知心理,後一攝影機代表第二心理或內知心理。
8.3,「一個人有兩顆心」的確鑿證據
在回答「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幾個問題和案例:
問題:心理學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維研究思維?」因為在科學那裡,人類是用心理研究心理以外的宇宙、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在心理學中,卻變成了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維研究思維,這似乎很矛盾,好像是用自己的手抓著自己的頭髮,企圖使自己離開地面一樣。我們的心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矛盾呢?
實例1:你發生過「舌尖現象」嗎?也就是一句到嘴邊的話突然忘掉了,不管你怎麼努力,可就是回憶不出來了,弄得自己很尷尬;另外,雖然你回憶不出來,但你知道自己的記憶庫中有這句話,這就是「舌尖現象」,即「內記憶」現象或「元記憶」現象。
實例2:考場上,你在答一道習題的時候,突然忘了該題的答案,不管怎麼努力,可就是想不起來;另外,雖然你想不起來,但你知道自己記憶過這一知識點,你的記憶庫中有它,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元記憶」。元記憶又叫「知曉感」,它的本質就是「內記憶」,也就是對「記憶活動」的記憶,元記憶(內記憶)的對象是「記憶活動」自身,而不是記憶的內容。
實例3:你能發現「河流、樹、鳥」和「夢、靈感、直覺」這兩組概念有何不同嗎?很明顯,前者是對外部自然現象的概括,而後者則是對內部心理現象的概括。這便是兩組概念的本質區別。
以上心理學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和三個實例,已經觸及了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規律,那就是「二元心理」,它們已經把我們帶到了二元心理的大門口。
8.3.1,二元心理的詳細證明
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兒曾提出「身心二元論」,指出人的「身」和「心」是兩個彼此獨立的系統,即身和心不是同一的,而是二元的。我們也注意到人的眼、耳、鼻孔、嘴唇、手、腿、大腦(左右兩半球)等身體器官都是雙的,那麼人的心理是否也是雙的呢?那麼「一個人是否有兩顆心」?反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的確如此—人的心理也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顆心」。
何以見得「一個人有兩顆心」?根據心理學、哲學界公認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為:認知(智力)、情感(情緒)、需要(意志或欲望)三個基本要素。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則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證明一個人有兩套智力、情感、需要,則就可認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顆心。下面對智力、情感、需要三要素的二元性分別與以論證。
首先,人的智力是二元的,即一個人有兩套智力—「物質智力」(外知智力)和「精神智力」(內知智力),表現在:
(1)人的記憶背後還有記憶—所謂的「元記憶」、「知曉感」。如,你有時雖然想不起某一東西,但你知道你曾記憶過它,即你大腦的記憶庫中有它。
(2)人的思維背後還有思維。如,關於「什麼是思維?」的思維;關於「如何才能提高思維效率?」的思維;關於「怎樣才能捕捉到靈感?」的思維等。
(3)理解背後還有理解。如,對什麼是「理解」一詞的理解。
(4)靈感背後還有靈感。如,研究「什麼是靈感?」時獲得的靈感。
(5)洞察背後還有洞察。如,對「什麼是洞察力?」這一問題的洞察。
(6)夢的背後還有夢。喜愛「解夢」(剖析夢)的人會在夢中「解夢」,這並不新鮮,如,由於長期養成了剖析思維和夢的習慣,一天晚上,筆者先做了一個「形象夢」(內容以形象為主的夢),醒來又入睡後,接著又做了一個「語言夢」(內容以語言、文字為主的夢),對前一個「形象夢」進行了剖析。
如果說上述現象、事實還不足以證明人的智力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智力,那麼,下面我們再做以更嚴謹的、詳細的論證。
首先,筆者在此提醒大家: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概念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的概念—「內概念」和「外概念」。所謂「內概念」是對我們內部心理活動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而得出來的概念。如夢、記憶、遺忘、想像、感覺、知覺、表象、推理、直覺、靈感、情緒、欲望等,這些概念都是從內部心理活動現象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而且,有些(如夢、記憶、想像、遺忘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內概念是怎樣產生的呢?它們是人們對自己和別人的同類內部心理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所得出的必然結果。如「夢」,不同人所做的夢以及同一個人先後所做的夢,其內容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發生在睡眠中,內容以形象為主,和清醒時的思想活動有關,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其他內概念(如記憶、遺忘、想像、判斷、推理、情緒、欲望等)的產生也是如此—都是對內部同類心理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所得出的必然結果。
所謂「外概念」,是指人們對外部同類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所得出來的概念。如樹、房子、狗、山、河、日、月、星晨等,這些概念是對外部客觀物質世界中的同類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得出的結果,其中的許多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如山、河、樹、草等。
眾所周知,感覺、知覺、表象是人類感性認識的三個階段;概念、判斷、推理是人類理性認識的三個階段。而人腦認識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概念加工」是人腦諸多信息加工方式中的一種(其他如感覺加工、知覺加工、表象加工、判斷加工、推理加工、直覺加工、想像加工等),「概念加工」又可分為「內概念加工」和「外概念加工」,前者產生「內概念信息」,如上述的夢、記憶、遺忘等內概念信息;後者產生「外概念信息」,如上述的草、樹、山等外概念信息。既然人腦智力活動中的「概念加工」分為內、外兩種,那麼其他信息加工方式(如感覺加工、知覺加工、表象加工等)是否也都分為內、外兩種方式呢?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這種內、外兩套智力活動(信息加工方式)的對應關係可演示如下:
以上便是兩套彼此不同、各自獨立的智力活動,分別稱作「內知智力活動」和「外知智力活動」。對於外知智力活動,不必筆者多說,大家都清楚:它有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直覺、預感、想像、幻想等,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逐級進行的智力活動;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即先有外感覺,然後才能有外知覺、外表象、外概念等;而對於「內知智力活動」,同樣也是如此—由低級到高級,逐級進行,先有內感覺,然後才能有內知覺、內表象、內概念等更高級的加工活動(方式)。下面對各級加工方式分別與以簡要說明。
首先,什麼是內感覺、內知覺呢?對自身心理活動(如夢、遺忘、想像、直覺、幻想等)的局部性感知、認識就是「內感覺」(正如對外部自然現象的局部感知、認識為「外感覺」一樣),對上述自身心理活動的整體性感知、認識就是內知覺(正如對外部自然現象的整體性感知、認識為外知覺一樣)。同理,對自身心理活動的回憶、再現為「內表象」(正如對外部事物的回憶、再現為「外表象」一樣)。
通過對「內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就能得出「內概念」。如「夢」這個概念就是對自己及別人的許多夢境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後得出來的;其他內概念(如記憶、遺忘、舌尖現象、靈感、想像等)的產生也不例外,正如外概念的產生是通過對外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後得出來的一樣。
對「外概念」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別就是「外判斷」,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磁能生電,電能生磁」「萬物之間都有引力」等;同理,對「內概念」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別就是「內判斷」,如「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和基礎」「直覺和邏輯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翼」等。
由已知的「外判斷」推導出新的「外判斷」就是「外推理」。如:
研究人的心理、思維過程中產生的直覺、靈感、預感、想像、幻想就是「內直覺」「內靈感」「內預感」「內想像」「內幻想」。正如研究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過程中所產生的直覺、靈感、預感、想像、幻想為「外直覺」「外靈感」「外預感」「外想像」「外幻想」一樣。
綜上所述,內感覺和內知覺是整個「內知智力活動」的基礎。歷史上的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對此進行過深刻的論述。如英國近代哲學家洛克(1632—1704)就認為,人類的經驗分兩種:(1)外部經驗,它直接來源於感覺,是人的心靈直接觀察外界事物而產生的觀念;(2)內部經驗,它來源於反省,是人的心靈轉向內部考察自己的心理活動時產生的觀念;又如,德國近代哲學家、心理學家布倫塔諾(1838—1917)認為,「心理學的來源是建立在對我們自己的心理現象的內部知覺上,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思維、判斷……勇敢或失望,欲求或厭惡……如果我們不通過內部知覺來了解它們。內部知覺是心理現象的基本的和主要的來源,內部知覺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從來不能轉化為內部觀察,內部知覺是對剛剛過去的、在記憶中仍呈現鮮活狀態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的反省」。中國當代心理學家潘菽(1897—1988)認為,「自我觀察法應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筆者認為,這裡的「自我觀察」即反省,通過反省,我們可以捕捉到心理現象,得到「內感覺」和「內知覺」,進而又可以上升為「內概念」「內判斷」「內推理」等,從而得到心理規律,揭示人類心理之謎。可見,反省是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
「反省」的本質是「內表象」,即對內部心理活動的回憶和再現。可能有人要問:觀察是感覺、知覺、表象的基礎,一個人既然不可能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觀察,那麼何來內感覺、內知覺、內表象呢?誠然,人不可能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觀察,如盛怒之下觀察自己的氣憤,則該氣憤就會消失;思考問題時,如果企圖觀察該思考的過程,則該思考就會停止和消失。但是,筆者在此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觀察」並不是我們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唯一來源,「感知」同樣也可引起感覺、知覺、表象的發生。所謂「感知」乃是一種隱性的、下意識的觀察。例如,童年的許多往事以及「閃光燈效應」事件,我們並未對其進行有意的觀察、記憶活動,但我們仍能對其進行回憶(外表象),這表明它們仍然引起了我們的感覺和知覺加工活動,因為感覺和知覺是表象的基礎,否則就不能對其進行外表象(回憶)。同理,對於內部的心理活動,我們雖然不能對其進行有意的自我觀察,但可對其進行無意識的「感知」(內部感知,這一點區別於上述的外部感知),從而產生「內感覺」和「內知覺」信息。可見,人類的感覺和知覺分為兩類:(1)顯性的感覺和知覺,即對外界進行「有意的觀察」活動時產生的感覺和知覺;(2)隱性的感覺和知覺,即對內部、對外界進行「無意識的感知」活動時產生的感覺和知覺。由於感覺加工和知覺加工是一個自動化的加工過程,且又是一個非常細微的不易覺察到的過程,隱性的感覺、知覺是一個我們不能注意到的潛在的過程,但它們也是內表象(反省)和外表象(回憶)的基礎和源泉之一。
綜上所述,人類的智力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智力—外知智力(又叫物質智力、第一智力)和內知智力(又叫精神智力、第二智力)。因此,在我們的大腦(心理)中可以進行兩種迥然不同的智力活動—「內知智力活動」和「外知智力活動」,通過外知智力活動,我們可以揭秘和把握外部世界,從而找到醫療、保健的方法和高效地生產物質產品的方法;而通過內知智力活動,我們就可以揭秘和把握外知智力和自身心理,從而找到高效地進行思維,高效地生產知識產品的方法。由於外知(或第一)智力對準和指向外部的物質世界,不妨把它稱作「物質智力」;而內知(或第二)智力對準和指向內部精神世界,因此不妨稱之為「精神智力」,所以人類的二元智力又分別叫作「物質智力」和「精神智力」。
其次,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情感—「物質情感」和「精神情感」。
所謂物質情感是指對準外部物質世界的情感,或因外部物質因素而引的情感。如朋友送你一個禮物,你會很高興,反之,如果丟失了貴重物品,你會很氣惱,很不愉快;飢餓時,你皺眉頭,一頓美餐後,你笑逐顏開……總之,這套情感是對準外部物質世界的,物質的變化會引起它的變化。所謂精神情感是指對準、指向內部精神世界的情感,或因內部智力(精神)活動、變化而引起的情感,它隨智力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如在你智力活動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你會皺眉頭、困惑;而找到問題的答案後,則會露出笑容、無比愉快。歷史上的天才們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突出、更典型。如法國近代化學家拉瓦錫和奈爾,在他們的研究做出發現後,狂歌狂舞;俄國文學家普希金在完成他的作品《上尉的女兒》後,一邊大聲重讀,一邊拍手,一邊大叫 「那是普希金為你們寫的,那是普希金的全部心血」。總之,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情感:一套對準、指向外部物質世界,因物質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不妨稱之為「物質情感」;另一套對準、指向內部的智力(精神)活動,因精神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不妨把它稱作「精神情感」。
最後,人的需要也是二元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前者對準、指向外部物質世界,後者對準、指向內部精神、心理世界。
綜上所述,一個人既有對準外部物質世界的物質智力、物質情感和物質需要,又有對準內部精神、心理世界的精神智力、精神情感和精神需要,因此,人類的心理確實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顆心,兩個心理系統。第一心理系統(簡稱「第一心理」)指向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指向第一心理本身;第一心理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反映和把握第一心理本身;外部世界的規律、秘密日益被第一心理所揭示,而內部精神世界的規律、秘密日益被第二心理所揭示,所以,我們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開的。
為了便於讀者理解,現把「二元心理」的各構成要素用表格的形式進行列示,如表6-1至表6-12所示。
通過以上的介紹和論證,大家能夠得出以下幾點共識:
(1)根據心理學、哲學界公認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為:認知(智力)、情感、需要(意志或欲望)三個基本要素。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則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證明一個人有兩套智力、情感、需要,則就可認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即「一個人有兩顆心」,上述已經證明,一個人有兩套認知、情感和需要,因此人的心理是二元的。
(2)心理學家較多地從事內知心理活動,因而內知心理系統發達,內知心理髮達的人情商高,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強,對心理疾病有很強的免疫力。
(3)人的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概念、判斷、推理等智力活動都是二元的,所以,我們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維研究思維,用智慧研究智慧。
(4)科學家有發達的第一心理系統,心理學家則有發達的第二心理系統,一個人的第二心理越發達,他的心理自控能力也就越強,他的情商也就越高。
(5)學習心理二元說,開發第二心理(內知心理)的意義:對於心理學家來說,有助於發現心理的規律,打開心理的黑箱,使我們對心理有更多的認識,從而為心理治療、人才培養和人工智慧等心理學應用打下基礎;對於普通人來說,有助於提高自已的心理調節和心理控制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智商、情商,開發心理潛能,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
8.4,心理二元說的重要意義
一,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此前的心理學只研究最外層的那個外知心理,並不研究處於外知心理背後的內知心理,事實上,內知心理比外知心理要大得多,因為外知心理只有一層,而內知心理則有無數層,可見,外知心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內知心理則是隱藏在海面下的整個冰山,外知心理與內知心理之間的關係正如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學家們只研究意識,而不研究潛意識,而事實上潛意識比意識要大很多,而且潛意識決定意識,意識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潛意識則是隱藏在海面下的整個冰山。
二,改變了人們關於心理的傳統觀念,正如精神分析改變了人們關於意識的傳統觀念----意識下面還有更大、更重要的潛意識,心理二元說則改變了人們關於心理的傳統觀念心理的背後還有心理,人類有二重心理,外知心理背後還有更大、更重要的內知心理,因此,人類不但能運用外知心理來破解自然界之謎,而且也能運用內知心理來破解人類自身心理之謎。
三,有助於心理保健和心理調控。由於內知心理的功能是剖析和控制人類心理自身,因此,開發第二心理(內知心理)有助於增強心理調控能力,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從而達到心理保健的目的。
四,有助於教育和人才培養。通過內知心理活動可以破解天才之謎,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從而有助於天才教育和人才培養事業。
五, 心理二元說對於人工智慧有重要的影響,為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開闢了正確道路,同時也預示了人工智慧極其輝煌的遠景未來。人工智慧是對人腦「自然智能」的模擬,正如仿生學中的模擬是對生物功能的模擬。在仿生學中,只有首先弄清了模擬對象的特定的結構,然後才能進行結構模擬,從而實現超越該生物在該方面的功能的目的。同理,人工智慧要想超越人腦的自然智能,也必須首先弄清人腦的功能「心理」的結構,然後才能進行結構模擬,實現超越人腦自然智能的目的。心理二元說告訴我們,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開的,人腦心理的結構是可知的,這就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首先通過心理學研究,破解心理、思維之謎,找出心理和創造性思維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然後,象仿生學中那樣「依胡蘆瓢」、進行結構模擬,才能實現超越人腦自然智能的目的。可見,「心理學」之與「人工智慧」正如「科學」之與「機器製造」,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製造出各種先進、複雜的機器;同理,掌握了心理學知識也才能更好地製造出比人腦更聰明、更有創造力的電腦——超人類電腦。因此,人工智慧的發展必須納入心理學的軌道,心理學是人工智慧的基礎,只有心理學得到優先發展後,才能實現人工智慧的大發展;心理學的起飛是人工智慧起飛的前提,正如科學的起飛是機器製造業起飛的前提一樣。總之,人工智慧的未來取決於心理學的未來。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同時也必然是心理學的時代,而非科學的時代,因為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提高物質產品的生產效率,而只有掌握了心理學知識也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識產品的生產效率。工業經濟是科學的經濟基礎,知識經濟是心理學的經濟基礎,因此,心理學在21世紀裡必將出現大發展,大質變、大飛躍——即實現心理學的起飛,從而又帶動人工智慧的起飛,所人工智慧的未來是極其輝煌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