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INDO又和大家見面了。
在過往的訓練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提到「功能性訓練」這一陌生的詞語,我們也經常被短視頻中那些「小工具訓練」所困擾,比如站在BOSU球上進行深蹲,又或者用瑜伽球做些訓練,那我們會問這就是功能性訓練嗎?
圖片來源:體能網
我們接著往下看。
1.過往的訓練
首先要說的是健美孤立訓練不等於不功能,這裡泛指大眾的健身需求。
往前推個幾年,短視頻風潮還沒出現,「功能性訓練」這一詞語也不為人所知。那時的訓練,多以固定器械和槓鈴啞鈴為主,追求肌肉肥大。同時我們常常坐著去訓練,而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站著做一些日常活動。
在20世紀90年代,物理治療師Gary•Gray創立了一種肌肉功能的新觀點,它指出我們應該考慮一個人站著或參與運動時,肌肉在做什麼,肌肉是如何驅動相關的關節和肌肉群,配合完成動作。
而非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關節孤立運作。
Gary發現傳統的力量訓練沒有關注人體的運動功能,只是在單純地發展肌肉力量,但是在比賽的時候這種力量使不出來,同時運動員的靈敏性和動作控制能力差,受傷風險增加。
他提醒教練要注意培養和發展運動員所需要的身體功能,而不要過度關注局部肌肉力量。
簡單來說,過往的孤立訓練,不是最符合我們大眾健身需求的。對運動員來說,更是如此。
2.相鄰關節假說
圖片來源:網絡
功能性訓練專家Michael Boyle和FMS的發起人Gray Cook提出了一項重要的概念:相鄰關節假說。
相鄰關節假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
人體運動系統極其複雜,你就想像它是一支交響樂團,由幾百塊不同類型的肌肉組成,在演奏一首歌時,這些肌肉的分工各不相同但又需要高度協同,有些肌肉負責指揮,有些負責獨奏,又有一些肌肉負責伴奏。
每個關節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特點,通常一個穩定性的關節上面又有一個負責活動度的關節,這都是為了高效率地組織身體運動。
正如圖中所示,胸椎應靈活,腰椎需穩定,因此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我們應強調身體的功能特性,相信INDO的會員應該有所體會。
訓練,應更加合理科學。
3.功能性訓練
增強式訓練
《功能性訓練——提升運動表現的動作練習和方案設計》這本書指出,功能性訓練是符合關節解剖結構特點,滿足日常需求或運動表現需求的一種訓練方式。
什麼是符合關節解剖結構特點,比如說,以彎腰的姿態完成一次硬拉,就不符合腰椎的解剖結構特點,會對椎間盤造成巨大的壓力,儘管彎腰可能拉起更重的重量。
以下摘自:《功能性訓練—提升運動表現的動作練習和方案設計》
而滿足日常需求的人體運動,無非就是這四大類動作:位移、水平改變、推拉以及旋轉。
位移是我們最基本的運動技能,走、跑、跳都包括在裡面,位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單腿穩定性,和為了保持上下肢協調一致的核心抗旋轉、抗屈伸能力。
水平改變涉及許多非移動的動作,比如撿東西,俯身到低位,或者從地板上站起來。
推的動作涉及諸如推開對手或摔倒後將自己推離地面站起,和投擲動作的後半程;拉的動作使物體向我們靠近,以便握住或抬起,其經常發生在投擲動作的前半程。
最後是旋轉,包括改變身體方向和擺動工具,比如轉彎、傾倒垃圾的動作。
————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生活即是我們的專項,所以以上四大類運動技能才是我們的功能性訓練。
再比如說,「卷腹」這個動作之所以被認為不夠「功能」,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不需要做動態屈曲脊柱發力的動作,取而代之的「平板支撐」就有足夠的功能性,可以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加強腰腹部在人體走跑過程中的靜態穩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不需要去關注某塊肌肉的發力感受,因此,比起傳統的健美式訓練,功能性訓練更關注動作,這也符合我們的「專項需求」。
那麼,這就是「功能性訓練」所有的定義了嗎?
4.任何訓練都可以是功能性訓練
《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
在Michael Boyle的大作《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第二版書中,把功能性訓練定義為「有目的的訓練」,即不以訓練內容、訓練動作和器材界定,而應該由訓練目標來決定。
這時候功能性訓練的定義貌似發生了些許變化,功能性訓練也可被稱為「目的性訓練」。
比如你的訓練目標是讓手臂變粗,那麼啞鈴槓鈴的彎舉,就是你的功能性訓練。
最後總結下:
功能性訓練,是基於你的訓練目的,且符合關節解剖和滿足日常活動的理念體系,它不是指某一個動作。
一起科學訓練,為了更好的生活。
Let's INDO!
——如果你想體驗不一樣的訓練,歡迎聯繫我們。也歡迎您轉發給有需要的人,讓我們一起運動INDO。
現推出 青少年寒假7天集訓營,歡迎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