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者網 作者:王柱力 2020-12-14 07:33
隨著在線購票平臺競爭日趨激烈,貓眼娛樂面臨著大麥和淘票票等同類平臺的威脅。為此,貓眼娛樂在優化宣發和拓寬渠道上不斷下功夫,力圖在競爭中維持住先發優勢。但從目前來看,成效尚不明朗。
《投資者網》王柱力
作為影視發行的頭部公司,貓眼娛樂(HK1896)正在面臨多重挑戰。公司營收渠道尚未實現多樣化,過於依賴影視發行,導致受疫情打擊尤為嚴重。雖欲進軍影視製作領域,但以公司目前的影視製作能力能否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創造利潤,還未可知。此外,隨著票補力度減弱,如何保住前期培育起來的觀眾和市場,也是公司需要直面的難題。
營收渠道單一 難敵「影視寒冬」
貓眼娛樂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實現約達2.03億元,上年同期約19.84億元;淨利潤虧損4.3億元,去年同期盈利2.57億元。公司表示,致使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受上半年疫情衝擊。
根據58同鎮發布的《疫情影響下的中國下沉市場休閒娛樂洞察報告》表示,手機已成為居民主要娛樂工具,其中99.14%用戶觀看視頻、69.03%用戶打遊戲、89.79%用戶看直播。從供給端看,華策影視這樣的頭部電視劇製作公司,前三季度實現了2.03億元盈利。由此可見,居民長時間的居家生活甚至為線上影視市場創造了契機。而貓眼娛樂的業務布局重在電影宣發,而非影視內容製作,這使其難以抓住這個機會。
半年報中,公司列出三大服務板塊,分別是「在線娛樂票務服務」、「娛樂內容服務」和「廣告服務」。票務服務因疫情期間影院關停受到重挫,而娛樂內容服務營收同樣銳減,這主要是因為「公司參與宣傳和發行的影片全部撤檔」。在收益成本項目下,公司內容製作成本僅佔總收益的4.2%,內容宣發成本則佔13.9%。而宣發業務又和院線經營緊密相關,可以說疫情帶來的損失不僅是影院關停,還有公司宣發業務的停擺。因此,增加影視製作比重,擺脫公司對宣發業務的高度依賴顯得尤為重要。
公司的經營情況也反映在了股價上,今年,貓眼娛樂股價經歷了過山車般起伏。從年初約15港元/股,到4月份僅約8港元/股,此後或與影院復工有關,股價有所回升,截至12月9日,公司股價為12.38港元/股。
影視投資加碼 項目回報難期
公司雖欲涉足影視製作,進軍產業鏈的上遊,但從財報來看,公司目前主要靠投資現有項目,而並非依靠自身製作團隊,財報中提到的自製劇僅有兩部。
去年公司電影和電視劇投資為2.14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繼續加大影視投資,達到約2.2億元。目前公司確認的影視投資收入僅為1067萬元,影視投資應收款項由去年的1.19億元增加至1.35億元。公司投資雖然加碼,但並未獲得較好的回報。
以公司參投的劇集《烏鴉小姐與蜥蜴先生》為例。百度百科顯示該劇於今年7月24日殺青,計劃在騰訊視頻播放,而至今尚未有明確的播出時間。登錄騰訊視頻搜索該劇,可以看到該劇只有1條官方預告片,播放次數顯示為95.1萬次。《斛珠夫人》同為騰訊平臺劇集,官方預告片有7條,共計播放量達2817.4萬次;《鬥羅大陸》預告片播放量達2068.7萬次;《有翡》預告片播放達6412.5萬次。由此來看,劇集《烏》的關注度不高,播出後效果也難以預期。因為有廣告招商和廣告點擊率、轉化率等因素,網絡劇集確認收入需要在劇集完播之後,故貓眼娛樂能從參投活動中獲利幾何,尚屬未知。
《通天塔》是另一部在公司CEO報告中提及的作品,與《烏》一樣,該劇為騰訊旗下企鵝影視主投,貓眼娛樂參與出品。該劇於今年9月在重慶殺青,改編自蔡駿小說《偷窺一百二十天》,屬懸疑題材。目前該劇在騰訊視頻平臺尚無官方預告片,亦無確切播出時間。
有業內人士向《投資者網》表示:「懸疑題材在三年前的市場上可說方興未艾,當時市場上關注度較高的劇集主要是古裝仙俠類,懸疑類影視增長空間尚未見頂。2017年《白夜追兇》的面世,吸引了不少懸疑影視受眾,加上限古令影響,懸疑類影視增加,如今該領域的競爭趨於激烈。《隱秘的角落》和《摩天大樓》等高分作品成為業內標杆,懸疑劇集在創作上必須更上層樓才能取得效益,而這個難度無疑不小。」《通天塔》能否在同類作品競爭中取得不錯成績,進而為貓眼娛樂實現盈利,這一切尚需觀察。
《庭外辯護》和《天才棋士》是公司明確的自製劇作品。目前這兩部劇集尚無明確的開機訊息,關於演員陣容,網絡上討論很多,貌似也未最終敲定。因為市場中已有同類型作品,公司初步試水自製劇,或許就難以佔得先機。其中,《天才棋士》是一部以圍棋為主題的青春勵志劇,而今年已經有一部同題材的口碑佳作《棋魂》上映,該劇在豆瓣網達到8.4的高分,收錄於「華語口碑劇集榜」。已有《棋魂》珠玉在前,《天才棋士》若想達到同等水平難度不小。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棋魂》已經為圍棋類影視作品探好了路,帶起了該種題材的熱度,之後同類作品的路或許更加好走。
票補力度減弱 同品不同價格
與其他網絡電影發行公司一樣,貓眼娛樂初期通過購票補貼給予消費者實惠。但隨著一些公司陸續退出和兼併重組,當前網絡購票平臺基本形成大麥、貓眼、淘票票三足鼎立的局面。特別是在電影票務的細分領域,目前主要就是淘票票和貓眼兩家在競爭。早在2017年,貓眼CEO鄭志昊就表示「貓眼已經不依賴票補,考慮到盈利問題,貓眼已無心和兩家比誰能燒錢。」2019年,貓眼娛樂票補大幅減少,公司實現盈利,扣非利潤超過7億元。
而貓眼的競爭對手淘票票仍在通過補貼提高市佔率,後者屬阿里影業旗下產品。據阿里影業中報披露,今年公司銷售及市場費用約達9613萬元,去年約6.6億元。貓眼娛樂上半年營銷及推廣開支約7023萬元,去年約4.8億元。一般來說,票補費用計入銷售開支,貓眼娛樂銷售開支規模小於淘票票,從數據上也可看出其票補力度已經減小。
隨著票補下降,貓眼娛樂如何維持用戶數量,保住市場份額,也是亟需應對的挑戰。對此,《投資者網》詢問貓眼娛樂,但未獲相關回復。
東興證券認為,公司「貓爪模型戰略定位清晰,產品平臺是戰略落地執行的關鍵」。預計公司2020-2022年淨利潤分別為-1.09、4.57和7.67億元,對應每股收益分別為-0.10、0.40和0.68元。同時它也提示了風險,包括「秋冬季本土疫情反彈;電影票房總體恢復不及預期;電影出品及宣發合作進度不及預期」等方面。(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