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曹叡:曹丕的權謀

2021-03-03 歷史的精神世界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崩逝,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曹丕行禪讓,東漢王朝名義上也宣告滅亡,中華文明正式進入三國時代。

從這個時期開始,群雄逐鹿的英雄時代也開始漸行漸遠。

曹操、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張遼、龐德、于禁、荀彧、荀攸、郭嘉、劉備、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法正、孫堅、孫策、周瑜、魯肅、呂蒙、程普、黃蓋、甘寧、太史慈、袁紹、袁術、劉表、呂布、董卓、張角。

這一長串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已隨雨打風吹去。

玩三國志遊戲,都很少會選這個時期之後的劇本,將星凋零。

此時的天下,版圖也已基本固定下來,魏、蜀、吳三國,已經平定並瓜分了中原絕大多數的地區。

隨著夷陵之戰告終,荊州落於東吳之手,三國的邊界也基本確定下來。

從公元184年,靈帝末年的黃巾軍起,天下大亂,到三足鼎立,基本結束了亂世,已歷近四十年。

這四十年間,是人間地獄。

東漢後期,中華人口最高峰達到5700萬左右,到了公元220年,人口則銳減到2300萬左右。

四五十年間,人口消滅百分之六十以上。

殘酷的數字背後,反映出一個史書中不願寫的真相:英雄的盛世,即是百姓的難日。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曹魏自曹操起兵,東徵西討,至曹丕繼位時,已建立了一個西起西域,東至大海,北至長城一線,南至江淮的帝國。

天下十三州,曹魏佔九州。

曹丕一朝,大規模的對外作戰基本結束,只有數次與西、北少數民族的戰鬥,以及三次伐吳戰役(其中兩次還是另有所圖),這幾次是局部戰爭

蜀漢自劉備平定蜀地,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憤而起兵,結果夷陵慘敗,白帝託孤。

蜀漢偏安巴蜀之地,並據有漢中。

此時劉禪繼位,諸葛亮秉政,也開始了一段休養生息。

東吳平定揚州,擊敗關於奪回荊州,並抵擋住劉備的反撲。

跨有荊、揚,這一時期又平定了偏僻的交州,除了對內繼續鎮壓和侵蝕山越少數民族,也基本結束了大規模戰爭

上一代的群雄,都以互相徵伐、一統華夏作為目標,戰爭不斷。

傳到下一代,天下格局初定,三國紛紛轉向守住既得利益。

只剩下一個諸葛亮還義無反顧,非得匡扶漢室,光復中原。

我們把眼光先收回北方,蜀漢、東吳後續專門發文再論。

曹丕得到的,是個基本安定的帝國。

南面蜀、吳兩國互相徵戰,夷陵之後,元氣大傷。

蜀漢自行舔舐傷口,東吳則臣服於曹魏。

西、北面鮮卑、羌胡等少數民族不時侵擾,但實力尚弱,均被曹丕派兵擊敗。

所以曹丕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於內部

曹魏政權的都城有三個。

許昌是漢獻帝所居,為帝都。

是魏國所在,為王都。

洛陽則居於許、鄴之間,曹操晚年已有將都城重建於洛陽之意,因此曹操也崩於洛陽。

當時魏世子曹丕尚在鄴,洛陽出現了短暫的權力真空。

這時駐紮於洛陽的青州、徐州部分部隊,發生了騷動。

居於洛陽的重臣們,分為兩派,一派主剿,一派主撫。

曹丕選擇了主撫,先繼承王位,不追究亂軍,從長計議,比較平穩的解決了這次危機。

但這也反映了曹魏政權內部的一個隱患,即青徐之間尚存在半獨立勢力

這還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官渡之戰前的局勢。

當時曹操面對北方勁敵袁紹,自身實力處於弱勢,自然要拉攏周邊的豪強勢力。

其中盤踞於青州、徐州的臧霸、孫觀、吳敦、昌豨等地方豪強,就是曹操著力拉攏的對象。

這批地方豪強,也是靠鎮壓黃巾軍起家,屬於半官半軍色彩的小股割據勢力,他們無力自己逐鹿天下,往往依附於更大的割據勢力,以圖自保。

曹操於是「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臧霸是這批勢力共同推出的一個首領,曹操等於默認了其半服從半割據的狀態,換來他們在官渡之戰中助曹抗袁。


當然,袁紹那時也會去拉攏這批豪強,結果只有昌豨被袁紹策反,其餘以臧霸為首,則堅定的站在曹操一邊。

因為立有戰功,官渡戰後,直至漢魏交替時期,臧霸為首的這批豪強,就名義上處於曹氏麾下,實際自成派系,算是半獨立狀態

曹操在時,其威勢足以鎮服這些半獨立勢力。

但曹操一死,則出現了上述洛陽之變,青徐豪強有分離的傾向。

曹丕畢竟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又在儲位之爭中盡顯權謀手段,已是非常成熟的政治家。

他在洛陽之變中暫時隱忍,實際已經洞察「削藩」勢在必行。

因此曹丕在逐步完成了繼承王位、禪讓登基、理順朝政之後,鞏固了權力,這時就要拿青徐豪強開刀了。

首先曹丕任命當時最有威望的宗親大將曹休,為徵東將軍揚州刺史,都督青徐。

然後命曹休率領中央直屬部隊開赴津湖,即徐州靠近魏吳交界之地。

黃初三年,蜀吳夷陵之戰結束不久,曹丕借孫權不遣子為質的理由,三路伐吳。

其中東路軍即由曹休統帥,拜徵東大將軍假黃鉞,都督張遼、臧霸等軍。

曹休軍雖然南渡,擺出進攻態勢,但淺嘗輒止並沒有深入攻擊

這次行動,借伐吳為名,實為試探臧霸等豪強的虛實。

黃初四年,曹丕東巡,召請臧霸來晉見。

臧霸到來之後,曹丕加封臧霸為執金吾,事實上是剝奪了兵權,將臧霸帶回都城洛陽

臧霸戎馬一生,於今也三十多年了,心裡也早有準備,因此就「既富且貴,無復他望」,安然到洛陽做富貴寓公,最終得以善終

但首領臧霸雖然被解除兵權,青徐間仍有其他豪強勢力存在。

也因為臧霸被奪權,豪強各自不安,青徐間已出現一些變亂。

黃初五年、六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兩次發動廣陵戰役。

實際上,這兩戰均未與吳軍交鋒,曹丕親自坐鎮,目的就是徹底清除青徐豪強。

首先赦免青徐參與變亂的人,安定人心,然後趁機變更各將領的守地,解除了吳敦、尹禮、孫康等人的兵權。

黃初六年,利城郡在將領蔡方的領導下造反,殺了太守徐質。

利城兵變也是此次削藩的最高潮,曹丕派兵鎮壓了兵變,同時親自來到徐州,檢閱大軍,處理善後事宜。

利城兵變平定後,青徐豪強便被徹底肅清。

所以曹丕在位期間,數次伐吳之舉,實際都是為了安定國內的政局。

通過一系列手段,曹丕鞏固了皇權,安定了政局。

應該說這幾年以與民休養為主,以安定政局為主,不主動對外徵伐的政策是成功的。

加上曹丕仍提倡節儉,也未大興土木。

到曹丕在位末年,國庫充實,積累巨萬,政局安定,人口增殖,北方重新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

曹丕開疆拓土遠不及曹操,但作為守成之主,還是頗有建樹。

事實上,魏蜀吳三國從這個時期起,總體均採用類似的休養生息政策,人口、經濟都開始恢復。

雖然期間仍有征伐,但都限於邊疆戰爭不觸動根本

到了三分歸晉時,天下人口已恢復至3000萬以上,從大亂世走向相對安定的三國對峙局面。

曹丕在位七年,但圍繞其後宮嬪妃及子嗣,卻仍有激烈的鬥爭。

官渡之戰後,曹丕跟隨曹操徵伐河北,攻取鄴城之後,曹丕在宮院中遇到袁熙的妻子甄宓

曹丕被甄宓的美貌所吸引,奏明曹操,將甄宓娶回家。

當年,曹丕十八歲,甄宓二十二歲。

甄宓得寵,相繼生下兒子曹叡及東鄉公主。

至曹丕稱帝前,甄宓基本是以正妻的身份存在的。

同時,孝順婆婆,相夫教子,甄宓的德行也沒有任何瑕疵。

但到了曹丕稱帝後,風雲突變。

公元221年,也就是曹丕接受禪讓後不到一年,曹丕將甄宓賜死。

並且在下葬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這在古代是極大的懲罰,如此下葬意味著她在黃泉路上,無臉見人,有口難言。

一個寵妃,卻遭遇如此橫禍,實在是匪夷所思。

史書記載的理由,只是因為曹丕寵愛郭貴嬪、李貴人、陰貴人,所以甄宓失寵,有怨恨之言。

史書的理由完全說不通。

且不說甄宓早有勸曹丕廣選後宮,以豐子嗣的建議,就算是因為失寵發幾句牢騷,也斷不至於遭受如此虐待。

後寵愈隆而彌自挹損,後宮有寵者勸勉之,其無寵者慰誨之,每因閒宴,常勸帝,言「昔黃帝子孫蕃育,蓋由妾媵眾多,乃獲斯祚耳。所原廣求淑媛,以豐繼嗣。」

——《魏書》

但甄宓失寵是確定無疑的。

曹丕繼位到了洛陽後,並沒有帶甄宓一起去,而是把她一個人留在了鄴。

反而將郭氏、李氏、陰氏等后妃帶去了。

甄宓自己的詩作《塘上行》上,記錄了失寵的原因。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從這首詩整體來看,也絲毫看不出因曹丕寵愛別的女子而嫉妒的情緒,只是表達出因失去愛而痛苦悲愁。

誰詆毀污衊的她呢?

史書記載是郭貴嬪,當然肯定不止她,因為「眾口鑠金」,應該有很多人。

但又是什麼事情,能讓眾人詆毀她,而曹丕還就深信不疑呢?

第一種可能是,因為甄宓是敵人袁熙的妻子,曹丕年少氣盛,見到美色把持不住,曹操不願意他娶甄宓,被迫同意。

後面曹丕經歷慘烈的奪嫡之爭,在此期間甄宓的身份可能對他產生了不利影響。

郭貴嬪在奪嫡之爭中,立過功勞,所以此消彼長,造成了最終結果。

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曹操的後宮就五花八門,什麼人妻、寡婦搶來一堆,兒子搶個敵國的人妻,根本不算個事。

第二種可能是,曹家三代主君,曹操、曹丕、曹叡,都是酷虐變詐之徒,不能以常理度之。

甄宓確實是只有小過,但曹丕一時獸性大發,就虐殺了她。

酷虐變詐,倒是確實有,後來曹叡也有賜死毛皇后之舉。

但因為甄宓死前即被冷落,死後還被追究,一時激情殺人之說也比較牽強。

第三種可能就比較離奇,但也不是空穴來風。

根據《三國志明帝紀》記載,曹叡三十六歲死。

倒推之下,其應該生於建安九年。    

但建安九年八月,曹操平定鄴城,曹丕才納甄氏。

無論如何,曹叡也不可能趕在建安九年出生,只能是建安十年之後。

另外根據《三國志常林傳》記載,吉茂在建安二十三年轉為武德侯庶子(屬官),而曹叡封武德侯是十五歲,以此前推,曹叡也應該是建安九年出生。

當然史書記載也有矛盾處。

根據《三國志文帝紀》,曹叡封武德侯是延康元年,這樣倒推,曹叡應生於建安十一年。

但這樣一來,曹叡去世時就應該是三十四歲。

反正史書中有矛盾,而且哪個記載都不像是筆誤,應該是陳壽有意留下矛盾處。

如果曹叡是建安九年出生,那就出大問題了。

曹叡就不姓曹,姓袁,是袁熙的兒子。

這本來是個難以想像的事,沒有哪個男人願意養別人的孩子,何況是皇帝。

但曹家也有特殊之處,曹操對女人帶來的拖油瓶兒子,何晏和秦朗,就養的很開心嘛

當然,曹操絕不可能把王位傳給他們。

此說雖然離奇,但結合甄宓被虐殺,曹叡一直不被立為太子,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即使實際曹叡出身清白,想必當年也頗有流言。

曹丕奪嫡之路上,曹植一派也可能會拿這事出來興風作浪。

使得曹丕也不堪其擾,再加上各種詆毀污衊,轉而冷落甚至虐殺甄宓。

宮闈秘事,深不見底,我們也只能分析到此,沒有最終結論。

曹叡本來少年時代是很順遂的。

父親曹丕在奪嫡之爭中最終勝出,母親甄宓一直受到尊敬,爺爺奶奶也很喜歡自己。

曹叡本人也先被封為武德侯,後被封為齊公。

沒想到風雲突變,母親遭遇冷落直至被賜死,曹叡也被貶為平原侯。


這年,曹叡十八歲,已經成長為一個青年,他對於母親的遭遇,應該是清醒的。

後面可能是曹丕有些後悔,過了半年就將曹叡又提升為平原王,同時將他過繼給郭皇后為子,確立了他嫡長子的地位。

郭皇后,姓郭,字女王,也是比較早就入了曹丕的後宮,她比曹丕大三歲。

郭氏心機較深,曹丕奪嫡之爭,郭氏有謀劃之功。

曹丕稱帝後,甄宓已經被冷落,郭氏晉位為貴嬪,位列後宮之冠。

眾口鑠金詆毀甄宓的,就以郭氏為首。

郭女王一生無子,未必真的受寵,但從曹丕始終信任她,其政治謀略想必高人一籌。

黃初三年,曹丕想立郭女王為皇后,遭到中郎棧潛上疏反對,言辭非常激烈。

甚至隱隱把郭氏比為夏桀的寵妃妺喜,和商紂王的寵妃妲己

雖然棧潛一生都很耿直,多有勸諫,但這次反對立後之疏,也太過危言聳聽。

甚至連皇帝都捎帶上了,好像立了郭皇后,曹丕就成了亡國之君。

曹丕不聽,還是堅持立郭女王為皇后。

但他對於棧潛的上書,只是置之不理,也沒有任何處罰。

這表明在朝廷輿論上,對於郭氏譖毀導致甄宓被殺,也是頗有指責的。

郭皇后除了詆毀甄宓這一事件,其餘作為,還都是個賢良淑德的皇后,也看不出她有其他任何忌妒殘忍的行為。

總的來說,這段時間曹丕對於甄宓、郭氏、曹叡等的處理,非常迷,確實弄不清楚他到底在想什麼。

無論怎麼說,曹叡的身份就變得十分尷尬。

一方面他仍是嫡長子,另一方面他又背有汙點。

他可能因母親而有所怨恨,但也沒什麼實際行動。

曹丕對於曹叡,也看不出到底是信任還是不信。

三國志記載曹丕因為曹叡有怨言,所以想立另一個兒子曹禮為太子。

但曹丕在位期間,也沒有任何實際行動,比如提升曹禮母親徐姬的地位,或者把曹禮的地位提到其他皇子之上。

曹叡失去母親的庇護,雖然仍是嫡長子,但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儘量與嫡母郭皇后搞好關係,在曹丕面前謹言慎行,只和公認的品行正直的朝臣交往,對父親給選擇的后妃寵愛有加。

野史中有個故事,頗值得玩味。

曹叡一次跟隨曹丕狩獵,遇到母子兩隻鹿。

曹丕射殺母鹿,讓曹叡射殺小鹿。

曹叡不射,哭著說,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再殺其子。

曹丕放下弓箭,喟嘆不已,心意傾向於這個兒子。

這恰恰是借狩獵巧妙的影射了自己的身世,令人心下惻然。

故事不管是否真實,亦能反映出曹叡與曹丕父子間的情感糾纏。

曹丕對於立嗣的態度,一直很迷。

他一直不立太子,但也看不出他對誰更有偏愛。

所有兒子都一視同仁封王,也沒有哪個后妃母以子貴有特別關照。

直到曹丕臨死前,才立曹叡為皇太子。

曹丕一生有十個兒子,但其實他們的身體狀況都不太好。

曹丕四十歲去世,之前已有五個兒子夭折。

還有兩個兒子三年後夭折,曹蕤也在七年後去世,想必都是體弱多病的身子骨。

曹丕真正身強力壯的兒子,可能就只有兩個:曹叡、曹霖。

曹霖性格粗暴殘忍,在政治上也沒有任何建樹。

曹丕去世,曹叡終於繼位,是為魏明帝。

曹魏帝國發展至明帝朝,達到極盛的時期。

其實這時距開國也就是二十餘年時間,王朝還很年輕

但過了明帝朝,曹魏政權就明顯開始衰弱了,其王朝興衰速度之快,遠遠超過大一統王朝。

曹操身子骨很硬朗,壽命達到六十六歲。

雖然一生戎馬,戰火紛飛中還是生了二十五個兒子

才傳了一代,曹丕就明顯弱了很多,壽命只有四十歲,十個兒子中只有兩三個能長大成人。

曹叡就更弱,壽命只有三十六歲,只有三個兒子全部早夭

我們說過,王朝初年的特點就是皇帝身子骨好,情慾旺盛,子嗣繁多。

然後每次皇權交接,都是一場腥風血雨。

到了王朝中後期,皇帝身子骨也變差了,子嗣也稀薄了,大權也旁落了,每次皇位交接,不用怎麼爭,客客氣氣商量著就完成了。

曹氏遺傳基因衰減的很快。

只有第一次權力交接,曹丕曹植兄弟爭奪的激烈一些,後面曹丕傳曹叡,也就沒什麼人可爭了。

曹叡更乾脆,沒兒子,只能外藩繼統,大權也開始旁落。

別的王朝由盛轉衰,得經過百八十年,曹魏二十年就完成了。

曹叡也是不走運,好不容易熬來了皇帝位,屁股還沒坐穩,就碰上了一生之敵諸葛亮。

本來三國鼎立十來年,邊境已經安定許多,魏蜀吳三國朝廷中主流聲音都是求穩,沒有人非得滅掉其他兩國。

只有一個例外,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極為一根筋,就是一門心思北伐滅魏,光復漢室,還於舊都,寧願累死也無怨無悔。

諸葛亮六年時間,五次北伐,其實也沒有能撼動曹魏帝國的根基,但邊境擾攘,重壓下曹叡不得不重用能徵善戰的司馬懿與之對抗。

到了明帝朝後期,司馬懿軍威之高,已經很難鉗制了,這也最終埋下曹魏滅亡的種子。

司馬家族的時代已經到來。

相關焦點

  • 曹叡是曹丕的兒子嗎?
    眾所周知,曹叡是曹操的孫子,曹丕的兒子,也是魏國的第二任皇帝,對於他,歷史上也有很多讚美之詞,他也的確算得上是一個明君,但是卻英年早逝,僅僅三十六歲就撒手人寰的了
  • 魏明帝曹叡到底是誰的兒子?他真的有可能不是曹丕親生的嗎?
    ,他們指出,從曹叡出生的時間及曹丕對他的關係來分析,曹叡的生父極可能是甄夫人的前夫袁熙。那麼,曹叡到底是誰的兒子?他真的有可能不是曹丕親生的嗎?而這一年,甄夫人由袁熙之妻過渡為曹丕之妻,理論上有可能懷了袁熙的骨肉。再者,曹叡在甄夫人被賜死後,也受到其父曹丕的冷遇,不僅遲遲得不到儲君之位,就連性命也堪憂。據此兩點分析,曹叡的生父有可能不是曹丕。 事情果真如此嗎?既然陳壽將曹叡的生年定為建安九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那一年到底發生過什麼?曹叡有無可能真的在那一年出生?
  • 因為曹丕、曹叡都犯了一個錯誤!
    不過,在曹操之後,曹丕、曹叡這兩位皇帝連續犯了同一個錯誤,這導致司馬懿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成為曹操武將之首。那麼,問題來了,曹丕、曹叡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呢?一首先,對於曹丕、曹叡來說,犯了同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兩人都是臨終之際才冊立了太子,這讓太子身邊沒有可以稱之為心腹的文臣武將。
  • 魏武帝是曹操,魏文帝是曹丕,那魏高帝又是誰呢
    在三國時期,曹操是魏國的奠基者,曹丕則是魏國的開國皇帝。然而,曹丕卻給了曹操「武皇帝」的諡號,故而曹操是魏武帝。曹丕死後,其子曹叡繼位,尊曹丕的諡號為「文皇帝」,故而曹丕是魏文帝。而同樣是在魏明帝曹叡時期,「高皇帝」的諡號才被加封給了曹氏的一名先祖。至此,魏高帝這一諡號已正式出現。那麼,被曹叡加尊為「高皇帝」的這位先祖,究竟是何人呢?
  • 曹丕(三國時期魏朝開國皇帝)
    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
  • 看《軍師聯盟》,重品三國往事:曹丕、曹叡兩代魏主為何都短命?
    而事實上,多數人雖然對於曹丕和曹叡的關注不夠高,但是我們綜合史料中關於曹丕、曹叡父子的行事風格,同樣發現一件事:在多疑這一點上,曹家三代人是一脈相承的。多疑,會進一步加重一個人的心理負擔,從而心理影響生理,造成身體負荷的加重。尤其是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者,每天都必須處理大量的國家政令與人事安排的工作,多疑勢必將進一步加重其工作量,影響其身體健康。
  • 曹魏集團中,司馬懿最害怕的人不是曹操,也不是曹丕,而是他
    曹丕跟曹植爭奪儲君時,司馬懿幫了曹丕大忙,曹丕繼位後,對司馬懿很重用,然而曹丕只讓司馬懿擔任為官類的職務,至於軍政大權並沒有交給他,當時曹氏親貴都還在世,這些人能徵善戰,自然輪不到司馬懿,知道曹丕去世後,司馬懿才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 三國第一美女甄宓:被曹丕搶去做妻子,又被堵住嘴巴處死
    《漢晉春秋》根據記載,這位被讚譽為「江南大小喬,河北甄宓俏」的美女甄宓因為被曹丕的郭貴妃嫉妒,被郭貴妃陷害,最後被魏文帝曹丕處死了。"被發遮面、以糠塞口"其實是侮辱她,曹丕這樣做也是因為迷信,讓冤死的甄宓死了之後去了陰間也無處伸冤。甄宓被曹丕搶去做妻子。
  • 曹丕真的送曹植甄宓的枕頭嗎?
    唐朝學者李善在給這本《文選》註解時,不知從何處看到或者聽到曹丕送枕頭的事,將其註解在作者曹子建(曹植)後面。大意是曹植想娶甄妃,結果卻被曹丕搶了先,結果日思夜想、廢寢與食,簡直就是患了單相思。後來,曹丕給曹植看了甄后的玉鏤金帶枕,曹植睹物思人留下了眼淚,當時甄后已被郭后進讒而死。曹叡奉令宴曹植,曹丕就將枕頭送給了曹植。
  • 作為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有多厲害?為何說曹魏亡在他手上?
    不過曹丕還沒有當皇帝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皇位傳給了兒子曹叡。曹叡之後,魏國就被司馬家給篡奪了大權,最終三家歸晉。那麼,魏明帝曹叡能力如何,為何他之後的曹魏就被司馬家給掌控了呢?曹叡實話說,曹叡這個人其實還是很厲害的,有能力有手段,他在位時期,魏國還是比較強大的,而且像司馬懿這種人也比較溫順,見到曹叡跟老鼠見到貓一樣。自曹叡登基起,他就展現了超強的實力。剛開始曹丕給曹叡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結果曹叡上位後,通過各種手段,直接將其中三個託孤大臣給趕出了京城,使他們不能染指朝廷大權。
  • 魏朝開國皇帝——曹丕
    曹丕六歲時學會,曹操又教曹丕騎馬,曹丕八歲時學會  。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曹丕隨曹操南徵張繡,張繡先降後反,曹昂和曹安民遇害,年僅十歲的曹丕乘馬逃脫  。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曹丕隨曹操攻破鄴城,納甄氏。
  • 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馬懿,但他的兒子曹丕為何卻執意重用司馬懿?
    曹操時期,曹操親信重臣非常多,嫡系將領大臣也很多,司馬懿根本排不上號,不重用也屬於正常,曹操之所以任用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氏家族在中原影響力很大,漢末那個時代,士族力量不可忽視,誰得到士族的支持,誰就能掌控最高的權威,這也為什麼後來曹丕要實施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原因。
  • 魏明帝曹叡:天生聰慧,能文能武!
    曹叡是曹操的孫子,是曹丕的兒子,他的生母是甄姬。甄姬是二嫁給曹丕的,她總共給曹丕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曹叡一個是女兒東鄉公主。曹叡的母親甄姬長得非常的漂亮,所以生出的曹叡也就不差。曹叡從小也長得很好看,並且非常的聰明,又懂得多,而且有著過目不忘的本事。因此曹操就非常的喜歡他,經常讓曹叡跟著他。曹操還說有曹叡在他的基業就能往後繼承三代了。
  • 曹叡-曹芳:司馬家族是如何崛起的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崩逝,曹芳繼位。曹芳後被權臣司馬師所廢黜,封齊王。魏明帝一朝十三年,乃是曹魏政權最鼎盛時期。經過爺爺曹操的開疆拓土,父親曹丕的謹慎治國,交給魏明帝曹叡的江山,國力強盛,百姓安居,生產恢復,文武雲集。
  • 曹丕、曹植和甄姬是真愛還是陰謀,是出軌還是背叛?
    袁紹失敗後,曹軍佔領鄴城,曹丕闖進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甄宓,欣然納入房中。甄宓為曹丕生下一兒一女,即曹叡和東河公主。後來曹丕稱帝,寵幸郭氏,甄宓年老色衰備受冷落,屢生怨謗,竟被賜死。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史書上沒有曹植和甄宓接觸的記載,不過卻可以通過兩人的履歷來加以印證。
  • 【說三國】曹丕最忌憚曹植哪一點?
    曹丕對曹植最忌憚的地方,其實並不是曹植的才華和文採。這些只是加分項而不是基本盤。曹丕對曹植最無法容忍的,是曹植對兵權的染指。在接班人之爭上,曹丕與曹植明爭暗鬥,互有輸贏。司馬門事件似乎是半決賽的決勝局:「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于濤先生指出,司馬門是曹操重建洛陽城的宮禁之門,而洛陽城的重建完全仿照都城,這意味著曹操已經按照天子的配置為登基做營建。
  • 三國歷史:魏明帝曹叡為什麼如此痛恨自己的養母郭照
    在三國的歷史上我們知道曹操的兒子曹丕在公元220年建立了曹魏政權,結束了四百年大漢王朝的歷史使命,可是好景不長,曹丕在自己四十歲的時候就駕崩了,由兒子曹叡繼位,就是後來的魏明帝!曹叡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也有黑點,曹叡曾經逼死過自己的養母郭照!
  • 某馬姓男子竟然被大魏曹睿和曹丕按在地上打
    曹叡是一個輔助的武將。明鑑:出牌階段限一次,你可以將所有手牌交給一名其他角色。若如此做,該角色於其下回合的手牌上限+1,且此階段內使用【殺】的額定次數+1。恢垢:當你受到傷害後,你可以令一名角色判定,然後若結果為:紅色,其回復1點體力;黑色,其摸X張牌(X為傷害值)。
  • 歷史人物|魏朝開國皇帝——曹丕
    曹丕六歲時學會,曹操又教曹丕騎馬,曹丕八歲時學會  。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曹丕隨曹操南徵張繡,張繡先降後反,曹昂和曹安民遇害,年僅十歲的曹丕乘馬逃脫  。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曹丕隨曹操攻破鄴城,納甄氏。
  • 仙凡之隔:曹植與曹丕的文學與立身
    在曹丕的打壓下,曹植開始創作大量的遊仙詩,描繪高潔明淨的神仙境界,而曹丕本人則在世俗的政治中完成一個人間君主的使命。自此,仙凡路遠,殊途兩分,他們越來越成為兩種不同的典型形象,不斷被後世歌詠興嘆。在曹丕、曹叡父子的打壓下,曹植的政治夢想無法實現,再加上君主的猜忌與隔閡,使得他在後期的詩作中表現出無盡的哀傷與無可奈何。艱難的處境使得曹植在詩作中大量出現如屈騷般的哀怨,渴望盼得君主的回心轉意。《浮萍》篇中直接表露心跡:「行雲有反期,君恩倘中還。」天上的雲都會再飄回來,那我們的手足之情和君臣之情也會回來吧!《美女篇》《洛神賦》則以男女的忠貞之愛寄託懷才不遇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