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青銅器物銘文長達四百多字,為皇皇鉅制,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2021-01-09 晶哥聊古玩

#毛公鼎#

一、傳奇經歷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鼎高 53.8釐米,口徑 47.9釐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誌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為皇皇鉅制,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是迄今發現的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和文物價值,也因此成為收藏家獵取的對象,在流傳過程中當然發生了不少離奇曲折的故事,也有不惜以身家性命保護它,免遭日本侵略者搶掠的驚險傳奇。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陝西岐山莊白村出土了一件鼎。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北京城中著名的古董商店「永和齋」主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訊後立即攜巨款去了西安。由於陝西的古董商同蘇氏兄弟有過多次買賣,這件大鼎也就被蘇氏付了定金後買定(尚未運至北京)。當時青銅器的買賣是以品質、古老、銘文字數的多少論價的,蘇氏兄弟照例為它量了尺寸、稱了重量、數了銘文的字數,遂此鼎高價賣給了京城的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

二、毛公鼎銘文及譯文

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唯天將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闢,屬謹大命,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餘小子弗,邦將曷吉?跡跡四方,大從丕靜。嗚呼!懼作小子溷湛於艱,永鞏先王」。

王曰:父歆,餘唯?,至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內外,?於小大政,?朕立,?許上下若否。寧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餘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寧,虔夙夕,惠我一人,?我邦小大猷,毋折緘,告餘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大命,康能四國,俗我弗乍,先王?。

王曰:父歆,餘之庶出,入事於外,專命專政,?小大楚賦,無唯正聞,引其唯王智,?唯是喪我國,歷自今,出入專命於外,厥非先告歆,父歆捨命,母又敢?專命於外。

王曰:父歆,今餘唯?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母?於政,勿??庶口。母敢?事囊囊,??鰥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於酒,汝母敢?,才乃服,?夙夕,敬念王畏不賜。女母弗帥用先王乍明井,俗女弗以乃闢?於?。

王曰:父歆,已曰及茲卿事寮,大史寮,於父即君,命女??公族?叄有司,小子,師氏,虎臣?朕褻事,以乃族幹吾王身,取貴??,易女??一卣,?圭,?寶,朱市,?黃,玉?,金車,??載,朱?弘斬,虎?燻裹,右厄,畫?,畫?,金?,?衛,金?,金?,??,金??,魚?,馬四匹,攸?,金?,金?,朱?二?,易汝茲關,用?於政,毛公?對?天子皇休,用乍?鼎,子子孫孫永寶用。

譯文

周王這樣說:「父瘖啊!偉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滿意他們的德行,讓我們周國匹配他,我們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偉大命令。循撫懷柔了那些不來朝聘的方國,他們沒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輝潤澤之中的。這樣,老天爺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給了我們周國。這也是先輩大臣們輔助他們的主君,勤懇奉天大命的結果。所以皇天不懈,監護著我們周國,大大鞏固了降給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嚴肅的上天突然發出威怒,嗣後的我雖沒來得及領略天威,卻知道對國家是不吉利的。擾擾四方,很不安寧。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艱難之中,永遠給先王帶來憂懼。」

周王說:「父瘖啊!我嚴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們國家和我們家族的裡裡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衛我的王位,協調上下關係,考績四方官吏,始終不使我的王位動搖。這需要發揮你的智慧。我並不是那麼平庸而昏聵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誠地時刻地惠助於我,維護我們國家大大小小的謀劃,不要閉口不說話。經常告訴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繼續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諸國康強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擔憂!」

周王說:「父瘖啊!這些眾官出入從事,對外發布政令,制定各種徭役賦稅,不管錯對,都說是我的英明。這是可以造成亡國的!從今以後,出入或頒布命令,沒有事先報告你,也不是你叫他們頒布的,就不能對外胡亂發布政令!」

周王說:「父瘖啊!現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們的國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讓官吏中飽私囊,不要欺負鰥公寡婦。好好教導你的僚屬,不能酗酒。你不能從你的職位上墜落下來,時刻勉勵啊!恭恭敬敬地記住守業不易的遺訓。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樹立的典型為表率,你不要讓你的君主陷入困難境地!」

周王說:「父瘖啊!我已對這些卿事僚、太史僚說過,叫他們歸你管束。還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師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領你的族屬捍衛我。取資三十寽,賜你香酒一壇、裸祭用的圭瓚寶器、紅色蔽膝加青色橫帶、玉環、玉笏、金車、有紋飾的蔽較、紅皮製成的鞃和艱、虎紋車蓋絳色裡子、軛頭、蒙飾車廂前面欄杆的畫縛、銅車轡、錯紋衡飾、金踵、金秜、金蕈席、魚皮箭袋、四匹馬、鑣和絡、金馬冠、金纓索、紅旗二桿。賜你這些器物,以便你用來歲祭和徵伐。」

相關焦點

  • 青銅銘文裡的家族榮譽
    牆盤內底鑄有銘文18行、284字,該銘文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先是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7位天子的功德和事跡;後為牆自敘其家族自遠祖以來事奉周王朝的歷史記載。牆盤所記述歷代周王的史實,與《史記·周本紀》記載的內容基本上是相吻合的。專家表示,牆盤的出土填補了商周時期一段重要歷史空白,其學術價值不亞於《尚書》中的任何一篇,對於人們研究西周時期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 戰國篆書《中山王方壺》超清銘文
    」中的一件(另兩件為中山王鼎和中山王圓壺)。此壺具有很強的戰國中晚期方壺器型之特點,器物上有多條雕龍作為裝飾,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美感,在壺四壁上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也是極為寶貴的書法資源。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曾在列國的縱橫爭霸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 錯金銀-中國青銅時代先進工藝
    錯金銀器物,精美絕倫,工藝精湛,它的出現體現了我國古代卓越的藝術成就,同時它也是最為珍貴的青銅藝術精品,代表著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錯金銀器物全面收藏知識,使您領略錯金銀器物的獨特藝術魅力。
  • 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現代文博界遵從的基本原則叫「名從主人」,意思是器物上有銘文的,根據銘文來確定器物的名稱。如常見的青銅鼎之所以稱為「鼎」,就是因為銘文中出現了這個字。金文中的「鼎」,寫作(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不識字的人都能猜出是「鼎」!
  • 陝西寶雞出土罕見青銅器,內部刻「中國」二字,如今成為鎮國之寶
    而陝西寶雞被譽為「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寶雞作為周秦王朝發祥地,迄今為止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數不勝數,因此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今天我要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村民賣到廢品收購站的東西,後來竟然是國寶。事情回到1963年6月,陝西寶雞賈村鎮村民陳堆因老屋住不下,於是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而院子的後面就是土崖。
  • 上古青銅器驚豔之美——上古時期的青銅製烹飪器和飲食用具鑑賞
    有陶製的,也有青銅製的。鼎是用來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圓腹三足(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詞語來譬喻三方並峙的情況。《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也有長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鉉(xuàn),鉉是用來抬鼎用的槓子(鉉是用木作的槓子,以金為飾。)
  • 周代禮器青銅匜的發展、衰落
    青銅匜的類型多樣,使用功能也由盛酒器發展為盛水器,在兩周之際其形制和功能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值得關注與研究。一、西周青銅匜的起源及特點任何一種器物皆有源起的初期階段,青銅匜也不例外。在商代晚期已經發現有青銅匜,但形制與觥相似,一直被學者稱為觥,《博古圖》、《寧壽古鑑》中多存在觥、匜相混的情況。
  • 記錄歷史長河波瀾起伏 青銅:延續千年的文明
    非常純的銅是紫色的,一般用電解粗製銅的方法來製得。紅銅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發現和應用的銅,4000年前的夏朝已經開始使用紅銅,即天然銅。而白銅、黃銅和青銅都是摻雜了其它金屬的銅,這裡面比較有意思的是,有些自然環境下的銅礦本身含有其他金屬礦物,古人冶煉這些銅礦石後自然就是銅合金,但這與後來古人有意識地在純銅裡面加入其他金屬有著本質的區別。
  • 最早的「中國」:三十元的青銅鼎兩次轉手
    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概念的變遷,商周之際,一些青銅器銘文上已經出現了「中國」二字,其含義和今天我們理解的「中國」相差比較大。目前已經出土的青銅器中,何尊是已知「中國」二字最早出現的器物。 最初發現青銅器的時候,上面的銘文一直被銅鏽和泥土覆蓋著,馬承源看到這件青銅器的時候覺得很奇怪,在他的認知中,青銅器應該都有銘文才對,當時發現的大部分青銅器器身上都有銘文,記錄了青銅器製造的時間、地點、緣由以及製造人的信息。
  • 粗放豪邁世所珍,如何臨寫西周青銅銘文《散氏盤》?
    散氏盤,西周晚期著名青銅重器,也叫「矢人盤」。盤為古代的盥器。盤與匜(yí)配合使用,流行於西周至戰國時期。盤的作用與現代的臉盆相近,匜則像一隻瓢。貴族行禮儀時,往往用匜澆水洗手,用盤承之。銅盤最早見於商代。
  • 古代刀劍銘文中,藏著現代先進的崗位責任制度
    武備製造是國家重要的軍事生產體系,武備器物鏨刻生產銘文,可以有效地實施質量跟蹤,一般分督造、主造和製作三級。 戰國晚期中國開始出現鋼鐵兵器,至兩漢中國兵器製作已經由鋼鐵完全取代青銅,物勒工名制度在鋼鐵兵器製作中繼續得以延續,漢至清朝2000餘年中,歷代兵器都鏨刻有銘文,銘文格式歷朝也有不同,對銘文的研究有助於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制度進行深入了解。
  • 青銅藝術——絕世名劍
    風湖子曰:「臣聞此劍在越之時,客有酬其直者:有市之鄉三十,駿馬千匹,萬戶之都二。是其一也。薛燭對曰:『赤堇之山已令無雲,若耶之溪深而莫測,群臣上天,歐冶死矣。雖傾城量金,珠玉盈河,猶不能得此寶,而況有市之鄉,駿馬千匹,萬戶之都,何足言也?』」昭王大悅,遂以為寶。越王勾踐劍 (僅此一把,現存湖北省博物館)
  • 李凱:金石有奇緣——張廷濟及其《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
    方壯,侍金相國儀徵阮夫子,受經之餘,講求古鐘鼎彝文字。」至後來,張廷濟已經有能力購入《虢叔鍾》《諸女方爵》《史頌敦》《子璋鍾》這樣的優質藏品。《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中收錄的《諸女方爵》拓本並張廷濟題跋其中張廷濟看待《諸女方爵》尤為特別,一來因其形制奇特,文字精多;二來得良友相助,肆中人以為奇貨可居,友人為其再三輾轉始購得。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是怎麼用鋪首弦紋青銅鑑做鏡子的 沒想到吧
    ,此銅鑑口徑40.5釐米,高15.3釐米,口沿齊平且薄,束頸有肩,獸首耳兩對,銜環,一環失。鑑最初為陶質製品,也就是陶質大陶盆,隨著經理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青銅或其它金屬製作鑑。一來說明青銅製作的鑑經久耐用,二來反映了人類生活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百度百科中對「鑑」(拼音:jiàn)的解釋是漢語常用字,古字寫作「監」。「監」始見於甲骨文,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裡照臉。
  • 看「曾國寶藏」 見證青銅多元魅力
    此次展覽的曾侯寶銅鼎即是此次案件中收繳的文物之一,原出自隨州市義地崗墓群棗樹林墓地168號墓,器腹內壁鑄有22字銘文,「隹(唯)王五月吉日庚申,曾侯寶擇其吉金,自乍(作)阩鼎,永用之」。隨著考古發現的「曾」國資料越來越多,學者們發現它與文獻記載的「隨」國有著相當多的一致性,那麼,它們究竟是否同一個國家呢?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副館長林冠男介紹說,首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目前,「曾」即是「隨」,已經成為學界的主流觀點。此次展覽中的不少展品是可以證明這段歷史的重要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