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戰役在中國打響。疫情迅速蔓延,愈演愈烈,中央緊急決策部署,全國各地採取行動,為全民健康保駕護航。1月底,中央決定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市建造火神山、雷神山抗擊新冠肺炎專科醫院,以最優決策、最高效率,從選址、設計到建設、使用全過程,進行了周密籌劃、精心準備。遙感智庫利用衛星影像,從太空得天獨厚的廣域視角為您見證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中國奇蹟。
一、精準選址,科學籌劃,彰顯黨中央科學決策高度
自1月23日、1月25日相繼作出建院決定,不到1天的時間裡,在中央統籌部署下,各級主管部門科學籌劃、精心選址,充分考慮疫情防治現實需要,形成火神山、雷神山建設基本設想和規劃。
1.既靠近城區,又相對獨立
遙感智庫專家通過衛星影像分析指出,武漢三環路附近有近20處可選建設區域空地,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選擇既需考慮要快速高效收治病人,又要考慮相對獨立,以避開因高人流高密度地區引發的感染風險。那麼,武漢遠郊三環線以外的區域地帶無疑是最佳選擇。影像直觀顯示,火神山醫院位於武漢市蔡甸區政府以南1公裡處,距武漢市中心地帶約20公裡,雷神山醫院位於武漢市江夏區,距市中心同樣約20公裡,相對遠離人口密集的主城區。
2.既立足平衡區域防控需求,又考慮氣候實際影響
從遙感影像中可看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協和醫院、金銀潭醫院三大主要醫院集中位於城區東北部分布,醫療機構及配備充足。相比之下,疫情防控西南區域力量明顯薄弱。加強西南方向防疫情防控成為重中之重。同時,火雷兩院分位武漢長江段兩岸,便於分區分段展開救治。
按疫情擴散持續時間推算,立足於疫情長遠防治需要,兩院建設充分考慮進入春夏季後的風向影響,有效防止病毒源擴散。武漢當地夏季多偏南(東南)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位置處於下風向地帶,病源隨風向擴散的風險大大降低。
3.既要交通便捷,又要環境靜謐
火神山醫院緊鄰武漢市郊核心主幹知音湖大道,陸路交通方便快捷,便於金銀潭醫院、協和醫院等疫情防控壓力較大的市內醫院向醫院轉移患者及醫務人員、設備等,如緊鄰三環線的金銀潭醫院可將患者由三環線經漢陽大道轉知音湖大道輸送至該院。雷神山醫院的選址與火神山有諸多相似之處。該醫院同樣毗鄰一條重要交通線路——作為三、四環聯絡線之一的黃家湖大道,使其交通較於火神山醫院可謂更加便利。同時該醫院距武昌南站僅約4.5公裡,便於人員和物資調配。
此外,火神山醫院地處知音湖畔,雷神山醫院坐落於黃家湖生態景區內,環境幽靜恬適,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患者療養恢復。
二、設計嚴謹、功能齊備,充分體現現代醫療設施建造水平
(影像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
(影像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
1.重症監護、住院樓、醫技樓嚴密隔離。
遙感影像顯示,火神山醫院佔地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4萬平方米,主體建築4棟,分別為醫技樓、重症監護ICU區及一、二號住院樓。重症監護ICU病房位於主體建筑北側邊緣,一號、二號住院樓連接地帶,方便重症病人短距離進入ICU觀察防治,醫技樓位於主體建筑西北角,緊鄰ICU,便於醫護人員對重症病人開展救治。總體看,樓體設計各功能區醫患設施分離,大大降低了醫護人員、病人交叉感染風險。
雷神山醫院建築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設有總面積約5.2萬平方米的醫療隔離區,該區域由醫技樓、ICU區及A、B兩棟住院樓組成,整體設計與火神山醫院大同小異。
2. H型設計,可擴展性強。
從影像上看,一號住院樓、二號住院樓分別呈近似H型模塊,從建築角度上來說,H型模塊可不斷延長擴容,未來能根據需要擴建以救治更多病患;從醫療角度上來說,H型模塊各凸出部分獨立設計,可作為獨立護理單元,配備規定數量醫護人員和醫療器械。
此外,樓病房之間的間距設計理想標準為20米。火神山醫院適度縮短間距到15米,以滿足更多床位保障需求。
3.汙水處理、防水設置各功能完善。
兩所醫院均設置功能完備的雨水、汙水收集處理設施,以防止廢水滲入地下或未經妥善處理排入市政汙水管網,由此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遙感影像分析,醫院主體建設前,大面積攤鋪白色防滲,表明為應對武漢溼潤氣候,阻斷病毒生存和傳播途徑,施工前期就嚴格採取了防潮防水措施。
三、模塊建造、同步施工,刷新中國基建速度奇蹟
在重特大疫情面前,時間就是生命,我國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搶建速度上,向全球再次展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為打贏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有力支撐。
1.工程規模宏大,建設速度驚人。
火神山醫院,建築面積達3.4萬平方米,1月23日作出建院決定,8天工期,2月2日建成移交,2月3日正式收治病人。雷神山醫院,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1月25日立項,26日開建,2月6日啟動驗收,逐步交付使用。兩院建設讓世人再一次驚嘆於「中國速度」。
火神山醫院2020年1月30日醫技樓及一號住院部底部基礎搭建
(影像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
火神山醫院2020年1月31日醫技樓及一號住院部基本結構成型
(影像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
2、場外模塊化建設,場內集成化組裝
從影像可以看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在建設過程中,均採用了場內場外同時施工的作業模式,把牆、板、柱等構件在施工場地外進行批量生產,成型後運往施工場區集中組裝。同步多地作業,確保高效工程運行。
火神山醫院無人機航拍實景圖(影像來源:新華網)
雷神山醫院無人機航拍實景圖(影像來源:新華網)
總體看,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科學選址、高效指揮及快速建設,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意志和決心,極大增強了全國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成投入啟用,對儘快形成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屏障、構成強大的醫治中心、摸索一套高效的救治經驗、穩定社會民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軍隊醫療隊正式接管「兩山」醫院後,憑藉頑強不屈的工作作風、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豐富的醫療救治經驗,對提高病患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將無疑發揮關鍵作用,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至本文截稿時,火神山醫院已經展開第三批患者的收治工作,雷神山醫院已啟動驗收工作並將逐步交付使用。兩所醫院以不可思議的建造工期書寫了新時代的「中國速度」,其背後折射的,是疫情面前億萬人民眾志成城所凝聚的中國力量,彰顯的是災難面前中華民族歷久彌堅的中國精神。我們有理由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十四億中國人民齊心協力、各司其職的團結堅守下,疫情終將被我們戰勝,任何困難都打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冬天的陰霾終會散去,春天的清風必將到來!
(作者: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