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一共四十九集,斷斷續續看了一個多月,才看到「劇終」二字。無論是開頭在城樓上唱虞姬,還是結尾婉拒了程鳳臺離開北平的車票,儘管四十九集裡商細蕊變了很多,但他從始至終,都是那個「要戲不要命」的商細蕊,也是那個實至名歸的「梨園魁首」商細蕊。
俗話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過自古以來狀元難得——不是難在聰明人少,而是難在肯做「笨事兒」的人少。便如《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職業戲曲演員們,要論聰明勁兒,單看比商細蕊為人處世強得多的,就能站滿一整個戲臺子,可是這麼多的「聰明人」,都沒能唱過商細蕊。原因無他,商細蕊肯做「笨事兒」。
小時候學戲被爹追著打,商細蕊堅持唱戲;和青梅竹馬長大的世界關係決裂,商細蕊堅持唱戲;被軍閥拿槍指著腦袋問要戲還是要命,商細蕊一字一頓擲地有聲,要戲。說要改新戲,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在房頂上「開悟」。戲班子過得拮据些沒什麼,戲衣上但凡有一丁點兒的線頭,也要重做。生死置之度外,不慕功名利祿,一心一意只求如何把戲唱得更進一步。這般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的態度,除了他,又有誰敢受「梨園魁首」而當之無愧呢?
反觀當下,我們正需要商細蕊對待戲的這個勁兒。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不求廢寢忘食鞠躬盡瘁,但也要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哪怕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今天還是和尚,那麼今天的鐘聲必定清亮悠揚,分秒無差。
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吃得下苦,方能品出來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且學學唱戲時候的商細蕊,我想,離魁首便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