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詞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文壇千百年,人們都能背上幾首名人的詩篇,唐詩是我們生活中的精神食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說話隨口而出的成語,很多也是源於詩詞的佳句中。例如「柳暗花明」出自陸遊的《遊山西村》,「萬紫千紅」出自朱熹的《春日》,「不拘一格」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所以唐詩以及歷代詩詞,為中國文化譜寫出寶貴燦爛的篇章,為後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唐朝詩歌引領著文化的潮流,只要學會認字,就會讀詩寫詩。所以各個階層的人都參與到詩詞的創作中,湧現出一大批的詩人,形成詩壇百花齊放的盛況。李白、杜甫、王維等名師大家,都是人們崇拜學習的對象,那時的人們以會寫詩為榮,誰也不甘落伍,有個家宴聚會都要吟詩,顯得高雅,有文採。民間湧現出很多經典的詩作,其中有寺廟的高僧寫的詩,多數是警示世人的禪詩,充滿哲理,有醍醐灌頂之感。今天我們一起細心品讀唐代高僧黃櫱(讀niè)的一首禪詩,在享受唐詩獨特唯美的詩篇時,最後兩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直擊人心,讓人感同身受,感慨萬千。
《上堂開示頌》 唐代 黃櫱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淺譯:要擺脫世間塵勞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必須要下很大功夫,拉緊繩子用大力氣。只有經歷過冬天徹骨的嚴寒,才能迎來梅花撲鼻的芳香。
這是一首不畏嚴寒,歌頌寒梅傲雪是詩作,古人把梅花語蘭、竹、菊稱頌為「四君子」,其中詩人詠梅的詩篇很多,讚揚梅花高潔的品格、不懼嚴寒頑強的鬥志,拼搏不屈堅持到底的精神。最後苦盡甘來,梅花傲然綻放,芳香撲鼻,沁人心脾。詩人借用梅花傲雪迎霜獨立的個性,激勵人們克服面前的困難,像梅花那樣不懼嚴寒,增強信心,渡過難關。
黃櫱是眾多高僧中著名的詩僧,有關詩人的資料不多,據說黃櫱有不平凡的相貌,身材高大,容貌莊嚴,額頭上隆起一塊像珠寶一樣,智慧過人,精通佛學和文學,是唐代一代宗師,經常用寫禪詩的方式,警示眾人。這首詩表面上看很直白,但細細品讀,不僅詩句唯美,還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寓意深刻,富含哲理,讓人們明白人生的道理,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所以這是一首勵志詩。
開頭二句詩直抒胸臆,告誡人們要想擺脫一切塵世的煩惱,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修佛也是一樣,必須要下定決心,不懼困難,吃盡苦頭,竭盡全力大幹一番,才能初見成效,否則將一事無成。這看似簡單的兩句話,細細品味含有深刻的哲理。人們想幹一件事情,有時把事情看得很簡單,甚至想投機取巧,儘快完成。但往往事與願違,在實施時遇到很多的困難。因此詩人告誡我們成就一件事不是輕而易舉的,還要全力以赴,「緊把繩頭」花大力氣。
最後二句詩,鼓舞和激勵人們要像梅花那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懼嚴寒大無畏的精神。「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有時人們只看到別人光鮮的外表,看不到人家努力奮鬥的另一面,其實沒有人能隨隨便便的成功,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的過程。梅花綻放時是那麼豔麗芬芳,可她經歷了多少嚴寒風霜的考驗,努力地昂起頭保持生命的尊嚴,在堅持不懈的奮鬥下,終於迎來傲然綻放的那一刻。人們只欣賞梅花的美,嗅著梅花的香,誰關心她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所以詩人告訴人們「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成為激勵人們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勵志名詩。這首詩值得人們好好品讀,經過徹骨的寒風,我們才知道珍惜梅花撲鼻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