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芷若
來源:九行(ID:jiuxing_neweekly)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中華料理在日本有多火?也許火爆的程度,會比日料在中國更厲害。
在日本旅行,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些在街邊排著長隊的,不是珍珠奶茶戰隊,就是中華料理戰隊。
要說日本人最喜歡的中華料理,可不是什麼天津飯川菜和南粵菜,那得非餃子莫屬。日本論壇上曾有個日本最受歡迎的中華料理投票,結果82.2%的人投了餃子。
△日式煎餃/wiki
日本吃餃子的姿勢很迷:去超市買冷凍餃子或者餃子盒飯,吃拉麵要加份餃子,吃火鍋也要餃子,下飯也要吃餃子,甚至是大口喝啤酒,也得點份餃子吃……
老藝術家在日本親眼目睹哪哪都是被餃子傾倒的男女老少,深感疑惑:日本人難道要開搶我們餃子國的飯碗了?
「納尼,你們的餃子餐,就只有餃子嗎?」日本人之所以發出這種看似廢話的感慨,是因為在日本吃餃子,真的不只有餃子一樣。老藝術家曾經在日本飯館點份餃子定食,結果上來就是一碟鍋貼狀的煎餃、配上一碟小菜還有一碗米飯。這種迷之搭配就像我們要了份大餅卷饅頭,還得就著米飯吃,加上濃鬱的蒜味餡兒。行了,這餃子餐頓時讓我想念祖國了。雖然聽起來餃子似乎在日本從主食淪為配菜的地位,但不得不說,這是
日本國民級的配菜。不管在家還是外面,不分白天黑夜,管你什麼節日工作日,凡是在能看到吃的地方,都有餃子的身影。△日本人組團在鐵路站臺上吃餃子/triplisher在超市他們愛買冷凍餃子,每袋12個裝的餃子200日元到300日元(約12到19元)左右,日本人全年消費4000日元到6000日元。也就是說,粗略算下來,日本每個月都會有2次出現在家庭的餐桌上。餃子能火也不是一時的風潮。NHK曾經在2007年全國的300個地點調查了「日本人愛吃的食物」,當時餃子還排名第8,到了十年後,餃子穩步上升到了第5。
日本人吃餃子,那是各方位各維度都跟我們不同。日本餃子不只是可以拿來煎,還可以炸了吃,或者煮成水餃子。他們還有自己獨特的做法,比如做成手卷似的棒餃子,甚至還可以把餡兒放在雞翅裡變成手羽先餃子。要是你去到福岡等九州地區,就能吃不到不同風格的鐵鍋餃子;東京莆田餃子自稱就是「羽根付餃子」的創始者,煎餃子時澆了麵粉水,然後餃子就有脆皮那樣附著。但煎餃確實是日本餃子的主角,大概是因為他們喜歡吃米飯或者拉麵做主食,煎餃在這種配菜的搭配上更為適宜,所以酥香的煎餃在日本特別常見。煎餃跟我們國內的也有不同,一般來說麵皮較薄,餡料基本上會用到豬肉餡、捲心菜以及韭菜。而在我們國內,基本上都是用白菜而非捲心菜。日本餃子大多都是用長碟子盛裝,同時還會有小碟子一起端上來,裡面有醬油、米醋、辣椒油等調味料調成的蘸料,醋和醬油的調和比例一般是1:1。我們喜歡將蒜蓉放在蘸醬裡,但你在日式煎餃裡,能吃到濃濃的蒜味,他們喜歡將大蒜切碎,直接放在餃子餡裡。大口吃餃子,再哈上一杯啤酒,這種儀式感顯得更有日式男子的氣概。在大阪,那些更能灑脫嘆人生的滑板青年,最喜歡圍坐在一起,中間擱著一大盆炸餃子就著飯吃。每個人來一大杯啤酒互幹,疲勞煩惱都拋之腦後,這是他們恢復元氣的一大快事。在羞恥感很重的日本社會,尤其在意自己形象的日本年輕女性們,一開始都不大接受帶著濃厚蒜味的煎餃,更何況吃完之後還一股口臭味。女生進去這種餃子店,可能多少會被外人嘲笑:「這姑娘不大重視女人味啊,這麼不在意形象。」日本還有個專有名詞用來形容這部分想吃而不敢的人,叫
「餃子女子」。不少店家們摸清那些想吃餃子又感到害羞的小心思,開始注重她們所需要的這種小資氛圍,越來越多的餃子店打造成裝潢精緻優雅的「餃子吧」。不僅菜單上更崇尚自然派餃子,比如進來吃口餃子,可能有泡菜、鵝肝、松露等等新式餃子餡;在這裡還能在看到芥末、檸檬油等等新式蘸料。而且你還能吃口餃子,再細細品味一口紅酒、雞尾酒或者日本酒。男生女生還因為餃子,萌生了一種新型約會風潮,正是餃子那股韭菜蒜頭帶來的特色氣味,讓這種約會待有一種試探性的刺激考驗。當你不在乎你對面的男生或者女生滿口韭菜味或者蒜味,更不在乎自己在他們面前臭燻燻的形象時。嗯,這也許就是傳說中
soulmate(靈魂伴侶)的訊號。
外人看來的日式小清新,偏偏愛上了吃餃子,而且在吃餃子這點上,他們似乎比我們更重口味一些,這算是一種外人看不懂的迷惑行為了。但對日本人來說,對餃子的一往情深早在100多年前就種下了。據日本文獻記載,
餃子傳入大概是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當時最早吃到餃子的,是由明代時期來日本流亡的儒學者朱舜水所傳授的。在《朱舜水談綺》這本文獻裡,最初朱舜水給他們嘗的還是鴨肉餡的餃子,但當時傳入的時候,餃子並沒有普及,只是水戶藩的藩主德川光國(後來大家稱他為「水戶黃門」)這等貴族才能吃得上。為什麼是鴨肉?因為當時日本人是不吃四腳動物的,所以餃子常用肉就變成鴨肉了。《清俗紀聞》這本書裡也提到一些線索,當時浙商理解到清國人吃餃子,是一種很像燒賣的東西。由於燒賣更早傳到日本,所以日本人可能也是透過燒賣來接受餃子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飲食上有個重大的改革,就是全民開始吃豬肉,這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豬肉餡餃子的普及。吉田誠一的《美味且便宜的中國料理哪裡找》的書中,提到1920年代,當時東京的中國料理店大量增加。關於餃子店的記載,則大部分都是賣廣東、上海菜系。最先被日本人接受的形態,並不是北方人常吃水餃,而是南方的蒸餃。
餃子在日本真正算得上成為國民級美食,就得追溯到二戰時期。當時大量關東軍帶回了中國餃子。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眾多中國菜裡,餃子是唯一由舊滿洲(當時的東北地區)傳去日本的食物。
最老字號的餃子店,也是在1946年開業的,多少都有跟「滿洲國」有聯繫,比如東京的老字號餃子店「滿洲裡」,就是由關東軍老兵創立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不少餃子店,只要是老牌的都會打出「追尋滿洲的味道」的宣傳語。日本電視臺《gurumeguri》在4年前做過一檔節目,專門從煎餃的色香味各方面剖析日本人愛上餃子的理由。煎餃所具備的酥脆軟糯,還能爆汁的口感,讓日本人迷戀不已。日本人愛吃的飯糰和手卷壽司,多少跟餃子的「包裹」原理,有一些相似之處。至於說為什麼會喜歡在餡兒裡放大蒜,據說是由於在餃子在二戰剛傳入日本時,是趕上了日本的食品短缺時期。當時用的不是豬肉而是羊肉,為了消除羊肉的羶味,於是才開始用大蒜,一直沿用這種搭配到現在。煎餃子的時候,會產生50種芳香物質,據說是接近醬油、大醬和鰹魚乾等發出的氣味,這些氣味剛好命中日本人喜歡的氣味。
日本人愛煎餃的極致程度,就連煎餃子時發出的「滋滋」聲也覺得是一種享受。在大海環繞之下長大的日本人,在這種煎餃炸鍋的聲音裡,仿佛聽見了接近大海波浪的聲音。日本總務省每年都會對各地家庭的家庭收支進行調查,統計每戶家庭消費餃子的金額。靜岡縣的浜松市和栃木縣的宇都宮市這兩個城市,常常以餃子的消費額超過4000日元,數百家餃子專門店來爭奪日本餃子城第一寶座。△宇都宮和濱松總在爭餃子之都的第一寶座/34feed濱松市有專門的餃子學會,餃子店光是市內就有超過300家,還有聞名於世的餃子一條街,集中了最好吃的80家餃子店。濱松餃子則是皮薄餡多,以豬肉比率較高取勝,蔬菜則通常用洋蔥和高麗菜,蘑菇豆芽成了一種固定獨特的配菜。而在宇都宮,餃子通常以包白菜豬肉餡為主,餡裡有更多的口味較為清淡。他們勝在將餃子打造成城市形象的妙招:除了遍及當地的煎餃店之外,連吉祥物都離不開煎餃,比如這款餃子雕像,就做出了女神維納斯的神韻。△當地火車站前樹立了一尊「餃子像」作為城市名片/amano他們還把
每年11月第一個星期六設立為了「宇都宮餃子祭」,以此來吸引不少外來遊客,甚至還以宇都宮為故事背景,拍了的一部餃子主題電影《會親吻的餃子》。
這口餃子吻,如果真是韭菜大蒜味兒的,能吻下去那是真愛了。日本有部動畫叫《中華小當家》,這是很多人眼中的童年回憶。
動畫裡提到的餃子料理,比如特製七彩餃子、鳳凰水晶餃子、山芋粉皮高湯鍋貼、冕頂餃子等等,就是半個世紀以來餃子在日本的流行樣本。
GYOZA就是餃子在日本的發音。在吃餃子這件事情上,日本人是能讓日文的「GYOZA」發音在全世界走紅的程度。現在世界各大都市像倫敦、紐約、巴黎都有餃子吧「GYOZA BAR」。日本人在這些地方開設的餃子酒吧人氣火爆,日式煎餃深得歐美人的青睞。對比起正宗的中國餃子,在國外城市街區的店鋪寥寥無幾,可能只有唐人街才能找到了。2005年,日本知名連鎖餃子店「餃子王將」曾經想準備打入中國市場,第一家海外分店曾在大連市開張,開店初還打出了「餃子王將重新凱旋到餃子的發祥地」的旗號,曾經一度引起熱議。
但這在我們看來,無疑是有點
「關公面前舞大刀」的意思了。尤其是東北人,對日本這種逆輸出的餃子哪能感興趣。2014年,這家日式餃子店遭到慘敗,宣布徹底退出中國市場。「GYOZA文化」走紅全球,也多少來源於餃子機的發明。
世界上最大的餃子機製造商位於濱松市的「東亞工業」,他們發明了全自動和半自動餃子機,並在全世界銷售。日本不少家庭主婦,當被問起拿手菜時,他們就會回答GYOZA。
但日本主婦做餃子,通常不會自己擀麵,都會買來現成的皮包餃子包餡兒。然後在平鍋煎成鍋貼狀,蘸著白醋和辣油吃。要知道餃子傳統文化裡,擀麵皮、包餃子,可是其中非常有靈魂的一環。
包餃子裡蘊含的手藝和情意,是冰冷的餃子機所沒有的。去年一部很火的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裡,其中有個情節很有意思:一個中國婦女嫁給了日本人,她在中華料理店工作,操著一口「中式日語」說:(在我們中國)煎餃時下人們才吃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經在書中描述過日本人眼中的餃子跟中國有什麼差別。在日本人心中,餃子就是屬於肉類那樣的菜餚,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原來餃子在發源地中國是我們沒法割捨的主食。當她去中國的家庭裡吃餃子的時候,不僅嘗到新鮮白面做成的水餃,而且還嘗到了除夕夜獨有的包金幣餡兒的餃子——「誰吃到就是誰中彩了,那是我畢生忘不了的口福之一。」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餃子文化:
餃子不必太多花樣,細水長流中見真情。之前老藝術家看過一檔美食節目,蔡瀾先生說到日本為什麼吃煎餃。他笑著說這是因為日本人學藝不到家,餃子皮需要中間厚周圍薄,但他們通常包的餃子都是一邊厚,包好了放水裡煮就容易就會煮爛,最後不明白原因才煎著吃。
確實在吃餃子上,我們才是宗主國。在國內,我們吃煎餃的情況,通常是拿當天吃剩的,過了夜的蒸餃到鍋裡用油煎著吃。
儘管日本餃子在世界吹得有多響,在我們國內,餃子的主食地位無可替代。我們吃餃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當時已經很流行了,曾經在元明時期被稱為「扁食」,清代稱為「餑餑」,除夕包水餃就是「煮餑餑」。南陽將餃子叫做「扁食」,山西晉語片區多叫「煮角」,山東西南部分還有叫「箍扎」的……無論有多少種稱呼,餃子的在我們中國也就僅次於米飯、麵條的主食地位。大年三十家裡團團圓圓吃餃子的習俗,是我們身上自打母胎下來就烙下的胎記。
就算再怎麼爭,他們也不會懂得餃子於我們是多麼自然而然的情感連結——
有餃子在,就像家人在一樣溫暖。就像電影《山河故人》裡血濃於水的母子情,就在母親包餃子的身影以及一起吃餃子的情境裡。兩人話不必多說,回家吃頓餃子就有了千言萬語。透過餃子東傳日本,我們可以看到餃子如何在不同的時空中穿梭,看到一個現代版本「橘逾淮為枳」的故事。我們不及日本餃子傳播廣,花樣新潮豐富,多得日本餃子,讓全世界都能看得到餃子的光芒。
要知道天下愛餃子的人,又豈止中日兩國。餃子對日本來說是新潮的舶來品,融到了現代人的社交時尚裡。但對我們來說,一個餃子,可能就是一份來自家人和家鄉的牽掛。△餃子的情感連結,似乎是血脈中流傳下來的/圖蟲創意
畢竟餃子早就融在了每個家庭的生活瑣事裡,在每個人的咀嚼和呼吸裡自然流淌著。2.日本人愛上餃子,也有科學性的理由 日經中文網
—The End—
九行
猛戳二維碼,老藝術家帶你喳火箭雲旅行
▼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設置星標不迷路▼
愛咋咋地,反正餃子還是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