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樂隊 「民謠與詩」這四個字裡有誤區

2020-12-15 中原新聞網

王祥 攝

8月22日-23日河樂隊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的《流浪之歌》,不僅是2020年北京復工復產之後第一部新創大舞臺音樂戲劇,也是張瑋瑋、郭龍、小河、萬曉利和安娜這群老朋友難得的再相聚。音樂人老狼在看完劇目之後發文說,「小河唱起《那不是我的名字》,突然眼淚止不住流下來。在上個世紀末,在一個已經被拆除的河酒吧裡,曾經有那些人相擁著消耗了他們的時間,然後又被各自的河流帶走。」

安娜以法國攝影師的身份初到中國時,在三裡屯河酒吧結識了萬曉利、小河、張瑋瑋、郭龍等民謠音樂人,彼此友誼延續至今。2018年1月,他們再度聚首,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安娜和她的朋友們》音樂會,「河樂隊」也由此誕生。十年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十年間幾位音樂老友的生活軌跡發生了改變。這篇對談將以最近十年內他們的思考和變化,展現民謠音樂人的創作和友誼。

 關鍵詞1 十年

「打開自己勇敢了點」

十年間,河樂隊成員無論在生活空間,還是創作領域,都有著不同的選擇和途徑軌跡,提到這十年的變化,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感慨。

張瑋瑋:十年前我正在準備我的第一張專輯,特別焦灼,十年後我在準備我的第二張專輯,依然焦灼。這十年變化很大,十年前我還在北京,十年後我已經搬到雲南了。這些年獨立音樂行業內發生了一些變化,做音樂越來越偏向職業化和商業化,大家都在忙著規劃和推廣自己。大理這小地方的好處就是人的野心會變小,可以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做音樂,為什麼走上這條路。這幾年開始重新學習吉他和樂理,系統地看一些歷史書,有空的時候寫些公號。

這些事都不能折現,我也不知道這樣好不好。去年我整年都沒出去演出,偶爾也會有被困住的感覺,擔心自己的存款餘額。疫情期間我找了個老師學街舞,什麼樣的日子都可以是好日子。

郭龍:我這十年就在大理待著,業餘生活基本差不多,樂隊排練、練練瑜伽、跟他們踢踢毽子,以前喜歡遊泳,但是這一兩年也沒怎麼去了。瑋瑋喜歡看歷史,我喜歡看科幻和科普類的,數學、基礎物理學。

萬曉利:我這十年變化比較大,中途搬到杭州,到現在生活六年了。以前在北京的時候工作生活方式都不是很健康,身體也發出了信號,心理也有了變化,就想著能活動活動身體。杭州讓我改變了很多,整個人都向外打開了不少。

小河:大概從2010年開始,我有了巨大的變化,那之前特別自我,覺得音樂是全部,音樂可以實現自己所有的野心,還相信自己可以通過音樂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去超越自我。但是2010年我在舞臺上摔下來,在床上躺了三個月……

安娜:啊?什麼時候?我都不知道,嚴重嗎?

小河:就是在一個畫廊裡做跟聲音有關的展,自己故意跳下去,兩個腳後跟摔碎了,只能躺著。當時跟曉利住得很近,他還經常去看我。這是一個分水嶺。就覺得很多以前對音樂的理解都改變了,開始想為什麼做音樂,生命對我來說是什麼,未來應該怎麼做。有點像現在的疫情,時間越長給人類自我反思的時間就越長。

安娜:我的話,從30到40歲,跟大部分女孩子一樣結婚、有了兩個孩子,做了一個藝術學校。後來受到小河的想法啟發和鼓勵,開始做話劇,也勇敢去試試上臺唱歌。

安娜拍攝的河樂隊成員十幾年前創作的日子,她也與他們相識在那時,與一個叫河酒吧的地方有關。

關鍵詞2 友誼與中年危機

「年紀大了會看到邊界」

無論是在河酒吧,還是在北京、在雲南,在劇場或是在livehouse,只要老友們重聚,幾人便能瞬間擁有無數的快樂。這與年齡無關,有關友誼,和這背後隨著歲月流淌生發的不一樣的羈絆。

郭龍:我跟瑋瑋是很難得、很奇怪的一段關係,在我人生中也沒有見過同樣的。參加的樂隊基本都是一起,這也挺奇怪,有一個樂隊只要找了我,後面就一定要找他,找了他也遲早要找我。其實我們的性格愛好是截然相反的,但可能跟我們認識的年紀有關係。青年時代也老會鬧彆扭,但是現在就會儘量避免那種情況的出現,各自尊重互相的空間,盡力去理解對方。

張瑋瑋:是的,我們倆很小就認識了,成長軌跡也幾乎重合在一起。如果我們不離開家,也有可能就不會有這麼長的友誼。但因為一起離家,我們成了命運共同體。我倆曾一起面對過很艱難的生活,也同時加入過美好藥店樂隊、IZ樂隊、野孩子樂隊、小河和小利的個人樂隊,還一起給孟京輝做了幾百場的戲劇配樂。我們認識快三十年了,幾乎一直在一起生活和工作,這很神奇也很珍貴。

新京報:害怕以後各做各的事情不再合作嗎?

張瑋瑋:不害怕,我們現在就是各做各的事情。有時候是要主動創造距離,稍微離得遠一點。年紀大了,要看到彼此的邊界,並尊重它。

郭龍:生活和工作只能選其一,現在我倆大部分工作不在一起了,但是生活離得很近,經常一起吃飯,反倒特別好。但是兩者都在一起,矛盾就特別多。我們還是住得非常近,現在家的距離跟小時候家的距離幾乎一樣,在陽臺還是能看到對方家。

小河:對,一起到今年這麼久,很難得。其實我發現,到這個歲數回頭看,好像中年煩惱這件事並沒有,但是對自己以前的作品有過質疑。之前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向內的,我只關心我感興趣的命題,我相信靈感是從天而降的,每天練琴都在等從天而降的東西,其實是特別被動的。慢慢我就不再喜歡這種感覺。後來做了《傻瓜的情歌》,是我躺在床上時候錄的專輯。對我來說這個可能不是中年危機,而是一個創作命題,就是如何在未來規劃你和音樂的關係,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萬曉利:我也沒有,哈哈哈。可能有調整的狀態,但是現在的狀態比前些年要好。

 關鍵詞3 民謠

「刻意追求詩歌化的語言有問題」

幾位創作人隨著生活狀態和年齡的變化,其原創的民謠作品也有了變化。不少樂迷都很好奇他們對自己創作命題的改變、近些年創作環境的變化,究竟有什麼見解?離開了「貧窮、故鄉、孤獨、荷爾蒙、立場表達」的創作真的會難以打動樂迷嗎?

張瑋瑋:生活狀態和年紀會給創作帶來影響,好比我以前喜歡清淡抒情的,現在更喜歡節奏律動的。但是大命題沒有變過。

郭龍:這個大命題不能單放在民謠創作上說,是有這樣的現象,但是藝術創作都是這樣的。很多好的作家、畫家的作品都是在年輕時代最貧窮、表達欲最旺盛的時候創作出來的,這可能跟人的身體節律有關係,但我覺得不絕對,有偉大的創作者突破了這一點。還是要保持敏感。很多人生活安逸之後並不是沒有能力了,而是他不想說了,沒有敏感和熱情了。偉大的創作者都是像孩子一樣,一直有敏感和熱情。

張瑋瑋:失戀了能寫出好歌,結婚了就不能,窮的時候能寫出好歌,富了就不能,這是胡說。鮑勃·迪倫多早就有錢了,畢卡索、達利過得這麼好,一生創作沒有任何影響。你什麼樣的時候都能創作,如果你不能創作只能說明你本身有問題,從外面找理由就太可笑了,是在欺騙自己。

很多時候,我會對同齡的一些音樂人感到可惜,當然也包括我自己。都四十歲了,在舞臺上還是渴望回到二十多歲的自己,展示青春的樣子。其實日常生活裡平淡的心聲,比年輕時的激蕩更接近真相。四十多歲是創作的正當年,一個人有了閱歷、生活穩定,心態平衡、不再受荷爾蒙控制,難道不是可以去向更遼闊的世界嗎?「不窮了就不能寫歌了」,這都是對青春的眷戀,有些小氣。

我認真地想過這個事兒,寫歌要幹什麼,我做民謠,民謠到底是什麼。對我來說敘事是最重要的,是我喜歡的表達。所以我很早就想好了,世界這麼大,我能說清楚一件事就可以了。就把白銀說清楚。

萬曉利:我跟瑋瑋不太一樣,我還是有不少改變的。從2015年發了《太陽看起來圓圓的》聽起來是特別內收的狀態開始外放,包括後來的《天秤之舟》,都向外走了走。這是一個從北京到杭州心理的轉變,對我來說,我已經努力了。

小河:曉利的轉變也跟家庭有關係,有那麼好的嫂子和女兒,真的給了他特別多支持。我覺得我們都在變老,不同生命階段看到的風景也不一樣,我們年輕時候會覺得靠自己的信仰、音樂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後來慢慢開始覺得以前不敢接觸的東西和不屑一顧接觸的東西,到了一定階段都沒有那麼可怕,甚至想要去了解。年紀越來越大,活著輕鬆不緊張才是最重要的。年輕時候就覺得自在啊,自由最重要。

萬曉利:創作環境也在變化,不管是北京還是哪兒也好,整個音樂氛圍都變了。以前巡演就我們一些朋友在路上都能碰到,都是熟人在演。過了幾年有些樂隊就開始沒聽說過了,這兩年就幾乎都不認識了。這麼些年湧現了很多新的音樂人。有更多人職業半職業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安娜:對,我剛來北京的那時候沒什麼音樂環境,最大型的只有每年五一的迷笛,音樂節也只有北京上海,後來才找到了小小的河酒吧。那個時候音樂人沒有舞臺,音樂只能在河酒吧呈現,但中國發展那麼快,20年內一下子就有了特別多的舞臺。後來大的高潮就是野孩子在工體的演出,15年的時間在同一個城市,樂隊可以從河酒吧走到工體,這太不可思議了。音樂都已經成熟了,但是那時候沒有市場。

郭龍:前兩年流行Hiphop,但中國沒有基礎,只有極少一部分人有天賦創作它欣賞它,大部分人就是跟風吧。野孩子出現的時候還沒有民謠這個詞兒呢,沒有人說民謠,都是地下樂隊,這個詞本身就帶有誤導性,它變成了城市情歌,抱把吉他唱唱愛情就是民謠了。在很多角落還是有很多好的創作者,但是這樣的人往往走不到臺前來。

張瑋瑋:民謠連接著民族的民歌和生活,近幾十年的獨立音樂包括搖滾樂,其實都仍然在它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中。但近幾年民謠似乎出了些問題,我覺得就是因為「民謠與詩」這四個字,它把民謠固化、美化成了一種模式。很多詞作者開始刻意追求詩歌式的語言,像寫標準作業一樣的湊字造句,最後驢唇不對馬嘴。

前段時間我和一個朋友聊張楚的《趙小姐》,他用那麼日常的口頭語言,完整地呈現了一個普通女人的形象,你能完全感受到她的心思和隱藏在裡面的詩意。這才是民謠該做的事情,敘事是一條更長的路,民謠與詩不一定。

郭龍:我覺得這與我們對詩歌的認知也有關係,《趙小姐》就是詩啊,鮑勃·迪倫的歌詞也是詩,但我們現在追求的只剩下押韻了。

 關鍵詞4 音樂綜藝化

「重要的是寫歌那刻的心情」

綜藝《樂隊的夏天》播出時,成立了二十幾年的野孩子樂隊仍在說希望自己的音樂被更多人聽到,「音樂綜藝化」在這幾位創作人眼中意味著什麼?

安娜:年輕人不了解野孩子不是現在年輕人的問題,是市場不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如果沒有一個公司花大錢讓大眾聽到你的音樂,就很不容易自己去找到。

郭龍:音樂是一個傳播媒介,你寫出來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共鳴。但是不會本末倒置,它不是創作的原因。創作是為了說出心裡話,有很大的平臺讓更多人聽到是好事,名利、關注度來了也不必排斥,最重要的是你寫歌那一刻的心情。

張瑋瑋:我前幾天看到一張照片,是貴州一家酒吧在巷子裡的牆上放《樂隊的夏天》,一群十來歲的小孩兒坐在對面的牆角看。你不知道這些孩子看到了什麼,在心裡種下什麼樣的種子。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因為那一刻而拿起吉他。

小河:是的,今天我看朋友圈有人說野孩子的現象有兩撥人持不同意見,但無論支持野孩子,還是有人覺得他們不具備商業性,這兩撥人都忽略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在每個時代都有只是因為熱愛才去做音樂的人,他們的初衷就是「喜歡」。音樂不是物品,是聲音,是無形的,一段旋律流傳到今天,用你的方式去演變,考慮的應該就是自己開不開心,能不能帶給別人力量和共振。

關鍵詞5 年輕一代

「不江湖,端端正正的」

萬曉利:這十年有很多優秀的樂隊出現,他們可以很早就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和風格,而且很早就能學到很好的技巧。實際上我也是特別注重音樂技巧和理論學習的人,但我們那個年代沒有特別多樂器可以鑽研,聽得也少。

郭龍:這次參加《樂隊的夏天》碰到了好多,馬賽克我們很早就認識,他們至少沒有演自己,在臺下也是那個樣子。五條人跟我們也是很早的朋友,當時還沒有很紅的時候就很喜歡,有這個時代很難得的真誠質樸。

張瑋瑋:我覺得年輕的一代人好像更端正一些。我們這代人為了生活奔波,一身江湖氣,也造就了我們的歌裡帶著煙火氣。煙火氣是更動人的,但像他們這樣,端端正正的,也很好。

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妍

相關焦點

  • 如果這就是新民謠,就讓「民謠」去死吧
    十年前,他們的確被認為很民謠;十年後的當下,有人說那是一支搖滾樂隊,也有人說他們玩的是實驗音樂,聽起來似乎都比「民謠」洋氣。比起五條人,同臺的野孩子更「民謠」一些。在民謠圈——如果確實有個民謠圈的話,野孩子是一支標杆。這兩支樂隊看似不同,其實諸多相似。
  • 劇評|《流浪之歌·河樂隊》:童話裡的老友記
    像張瑋瑋說的,音樂劇《流浪之歌·河樂隊》完全不是百老匯那一套。它像一群中年人老夫聊發少年狂,排了一出兒童劇。又像形式奇特的音樂會,陶醉著唱歌彈琴的人忽然開口說話,說著說著,再次滑進夢一般的音樂裡。安娜伊思馬田、小河、張瑋瑋、郭龍、萬曉利二十年前相識於河酒吧。二十年後,除了感情,沒有一處地方、一個共同的夢想可以再次接納他們飄流在沒有盡頭的時間裡。一起排這麼一出音樂劇,是他們給自己重新創造的契機。排練多快樂,安娜跳來跑去,大家一起唱歌,你唱我的歌,我唱你的歌,和聲蒸騰起時間的霧氣。
  • 讓音樂流進戲劇 「河樂隊」演繹《流浪之歌》
    這半個月來,位於地安門一條胡同裡的排練場,每天都會響起動人的音樂和歌聲,由央華戲劇出品,閆楠編劇導演,安娜、萬曉利、小河、張瑋瑋、郭龍共同組成的「河樂隊」主演的央華2020年新創音樂戲劇《流浪之歌》正在排演之中。
  • 在民謠裡遇到最美的蘭州
    「蘭州,總是在清晨出走,蘭州,夜晚溫暖的醉酒……」帶著這首歌的餘味悠長,記者開始尋訪這座城市與民謠的故事,去靜靜聆聽民謠裡最美的蘭州。蘭州民謠的「史前階段」韓松落,中國當代作家。他被圈內人推崇為最懂蘭州民謠的文人。他用溫和的語氣、細膩的思緒將民謠在蘭州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 安娜萬曉利小河張瑋瑋郭龍演繹《流浪之歌》,「河樂隊」讓音樂流進...
    這半個月來,位於地安門一條胡同裡的排練場,每天都會響起動人的音樂和歌聲,由央華戲劇出品,閆楠編劇、導演,安娜、萬曉利、小河、張瑋瑋、郭龍共同組成的「河樂隊」主演的央華2020年新創音樂戲劇《流浪之歌》正在排演之中。
  • 菊花夜行軍:民謠左翼交工樂隊
    美濃菸農為支應勞動力與生產條件不足所發展出的勞動力交換,稱為「交工」,「交工樂隊」的名字就出於此。交工樂隊在成立之前成員就是以交換勞動力而來,超過兩百個美濃農民參與到交工樂隊裡,音樂成為他們表達意願最有力的方式之一。
  • 民謠金屬樂隊--雪沉
    雪沉樂隊,來自山西太原的一支金屬樂隊。成立於2015年,(成員 主唱:張思漢/主音吉他:傅雙/節奏吉他手:楊騰/貝斯手:許錕/鼓手:蘇舟)2017年發布了自己的第一張實體專輯《烏木集》。樂隊的風格為民謠/旋死金屬,融合了民族樂器、弦樂、電子等不同的元素。
  • 這支寶藏樂隊把方言/民俗寫進歌裡,潮汕六甲番樂隊
    近9年來,他一直利用業餘時間「經營」一支致力於創作潮語民謠的樂隊——六甲番。為何取藝名為「四順」?這源於老家長輩們在古廟裡祈福時,嘴裡常念的一句話,「保佑全家老小平安四順」。生於1984年的李四順來自潮州浮洋鎮,在那片音樂的「荒原」,一段刻骨銘心的少年往事和家裡一把舊木吉他給了李四順民謠啟蒙。
  • 音樂戲劇《流浪之歌》今日開演,與河樂隊一起尋找新的希望​
    2002年 安娜在河酒吧唱歌(攝影:封傑西)身為攝影師的安娜,在那段肆意灑脫的青春時光裡,記錄下了大量珍貴的畫面,也拍攝了現如今中國民謠史上最重要的一批音樂人們早期的演出與生活,他們成為了彼此最親密最重要的朋友。
  •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那些歌裡的故事一直滋養著她,也告訴給每一個認真聆聽它們的人,那些最純真、動人,樸素、自然的東西,往往最珍貴,也最有力量。今年,《樂隊的夏天》再次成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很多新老樂隊和音樂人通過這檔節目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 野孩子是「中國當代最好民謠」?因為音樂不只是一門好生意
    當時選擇蘭州,多少是受樂評人顏峻的影響,在他的文章裡,蘭州是一個搖滾重鎮,中國的西雅圖,還有一支傳奇的民謠樂隊——野孩子。在離開之後,我一直在記憶中刻意屏蔽那條河,那個城市,那個城市的人。多年後,蘭州的朋友問我,你什麼時候回蘭州?「回蘭州」這三個字用蘭州普通話說出來有種獨特的韻律感,我說:「算了,我也配不上這個回字。」2004年9月 北京,北京,我不能忘記,北京,北京,我要去哪裡。
  •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說這句話的小河集結「圈內大神...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野孩子」樂隊的一曲《黃河謠》又將「民謠」這一音樂流派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也讓這句對民謠音樂的定義深入人心。事實上,這句話正是出自「野孩子」樂隊的好友——著名民謠音樂人小河之口。
  • 中國民謠30年:話題和流量終將遠去 留下來的是歌
    今年,《樂隊的夏天》再次成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很多新老樂隊和音樂人通過這檔節目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三是以宋冬野、馬頔、陳鴻宇、程璧、好妹妹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民謠,他們是自由生長的新文化IP。「對我來講,民謠就是一些時光,我一直在這樣說,音樂不僅僅是一段旋律或者一句歌詞,它是這一首歌陪伴你的那些時光。其實民謠一直都是按照自我的生長脈絡,一代、兩代慢慢生長,所有的歌一點點積累,在生活裡慢慢地淬鍊下來。
  • 音樂人李晨陽,用歌曲吟唱生活裡的詩
    有些人不了解李晨陽,其實,這位90後音樂人,唱過不少有關銀川的歌,他的民謠如詩更似酒,在他的歌曲《覽山》《寧安街》裡,他用音符細膩地勾勒著銀川的輪廓,用歌曲吟唱著有關生活的詩歌,而這些歌裡,也記錄著屬於他的人生點滴。
  • 歌單推薦|民謠搖滾
    這兩者碰撞產生化學反應,一種新的音樂類型便誕生了——民謠搖滾。 民謠搖滾借鑑了民謠音樂簡單直接的旋律以及搖滾樂強烈的節拍,以較通俗的手段表達哲理性的歌曲主題。這是世界上最矛盾的個體,但結合卻能誕生獨一無二的美。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幾首民謠搖滾,體會這種獨特的美。
  • 避開這5個練字誤區,高效練好字
    誤區二隻描不臨 一些通過描字帖練字的人,往往堅持一段時間就放棄了,覺得字體的變化不大,其實描貼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有幫助的,主要是適可而止就好,這主要是因為通過描帖可以讓你了解範字的字型,並感受書寫動作的定位、定型。
  • 齊柏林飛艇:四個牛人組成的傳奇重金屬樂隊
    齊柏林飛艇:四個牛人組成的傳奇重金屬樂隊 2019-07-28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些民謠歌曲,有沒有唱進你的心坎裡?
    有人說,喜歡聽民謠的人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的心裡藏著很多心事。沒有說出來,只能在歌聲裡找自己。民謠民謠,顧名思義是來自民間的歌謠,它表現了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有著獨特的音階和情調風格。民謠沒有華麗複雜的編曲,也沒有晦澀難懂的歌詞。
  • 安娜伊思·馬田 我的青春流淌著中國民謠
    安娜曾用相機為他們記錄下青春的模樣,這些照片正在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展覽,而本周五晚上,她將和這幾個老朋友一同舉辦音樂會,再唱起那些年熟悉的旋律。  音樂  在河酒吧結識了張瑋瑋一幫好朋友  「雖然我很喜歡音樂,但是我沒多少上臺唱歌的經驗。」安娜笑著說,「以前他們在演出的時候,偶爾也會讓我唱一首,但都是在小酒吧裡面。」
  • 點評一下《樂隊的夏天2》前兩期的幾支樂隊吧
    重塑對音樂上,包括表達上的態度,這一點應該是和華東父母是南大德語系教授,自己又留學德國,學習德語言有著密切關係。重塑的現場水準,絕對是國內樂隊裡數一數二的。特別中間鍵盤的失聲,口哨的救場,反而讓這首歌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注意了一下他們的評分,專業樂迷和大樂迷幾乎給了滿分。重塑是一支後朋樂隊,現在的音樂,更多偏向於電子樂,或者說是數學搖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