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託起湟魚重生路——青海湖封湖育魚系列報導之一

2020-12-11 瀟湘晨報

作為三江源生態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湖裸鯉在維繫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文化旅遊、民族團結等方面佔據著重要的生態地位。青海湖裸鯉資源量從20世紀60年代不到3千噸增加到現在的近10萬噸,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政府的重視、司法體系的健全、執法人員的嚴格和群眾參與度提高的最直接體現。

今年是青海湖第五次封湖育魚的最後一年,也是正式啟動「青海湖國家公園三年行動」的第一年。眼下正是湟魚洄遊季,本報今起推出青海湖封湖育魚系列報導,報導我省在青海裸鯉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展示我省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強化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敬請關注。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供圖

湟魚家園的洄遊通道

助產師們在河道裡挑選親魚

老一輩青海人對湟魚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這份感情隨著青海湖封湖育魚的實施永遠印刻在了他們心裡,揮之不去。

長期的濫捕濫撈,加上湖區水位持續下降、產卵場遭到破壞,資源的過度開發,生長環境的日益惡化……讓昔日的青海湖裸鯉資源一度陷入衰竭。而作為青海湖惟一的經濟魚類,佔據著「水—魚—鳥—草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地位,因此裸鯉資源的衰竭,破壞了整個青海湖生態系統的穩定。

1982年,青海湖開始封湖育魚,打響了拯救青海湖裸鯉於生死邊緣的保衛戰……截至今天,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9.3萬噸,是原始蘊藏量的29.06%,比2010年資源量增長210%,資源量顯著恢復。

從新世紀初湟魚蘊藏量不足3萬噸到如今的9.3萬噸,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青海人40年來保護湟魚的決心和生態保護優先發展戰略實施的真實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第五次封湖育魚的最後一年,為保護青海湖裸鯉種群資源恢復,省人民政府及省農業農村廳從管理設施投入、執法力度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等多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管理設施投入是基礎,執法力度加強是保障,而對青海湖裸鯉資源環境恢復,青海湖水系生態修復工作的關鍵環節是科學技術研究的開展及取得的多方面突破。在這場青海湖裸鯉保衛戰中,科技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生命的繁衍開啟綠色通道

6月下旬,午後的陽光溫暖地照在泉吉河上,河道內一階階敞開式的通道上,成群結隊的青海湖裸鯉或奮勇向前或聚集在河水相對平緩的地方,積蓄力量,拾階而跳,正向產卵區進發。

在青海湖,每年春夏之交的湟魚洄遊是一件令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著接連數月的滿目蒼黃和零下數十攝氏度的嚴寒已經過去,大地又將是一片蔥蘢。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冰雪漸漸消融,雨水增多,各條入湖河流的來水量也開始增加。湖內的產卵親魚開始在沙柳河、泉吉河和哈爾蓋河等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帶集結,然後成群結隊逆流而上,向著它們世代相傳的產卵聖地進發。

但在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等青海湖裸鯉洄遊主要通道上修建有攔河壩,阻斷了青海湖裸鯉產卵繁殖洄遊的通道,使大量的親魚不能上溯產卵而聚集在攔河壩下,導致最終擱淺缺氧死亡。

「研究發現,湟魚在溯流而上的過程中會通過奮力遊走促使性腺逐漸發育成熟後產卵,而攔河壩不僅會造成大量親魚擱淺窒息,遊程太短同樣會讓正常產卵受到影響。」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程師羅穎說。

為保障青海湖裸鯉正常生殖洄遊,2006年我省在泉吉河、沙柳河、哈爾蓋河修建了四座寬5米、長150米左右的導壁式過魚通道,但每條河流的實際過魚效果並不理想。2008年根據青海湖裸鯉溯河洄遊生態習性,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和有關專家共同研製了金屬簡易過魚通道,通過兩年的運行試驗,取得了青海湖裸鯉遊泳能力、跳躍高度、個體大小等多方面數據,為此後的過魚通道建設提供了設計參數。

2010年開始,我省先後對沙柳河、泉吉河和哈爾蓋河的攔河大壩進行拆除,依據之前的基礎研究,修建、改建7座洄遊通道。如今的沙柳河畔,每到湟魚洄遊季節,在「敞開式階梯形過魚通道」上,無數鮮活而偉大的精靈在逆流而上,為迎接那些嶄新的生命而奮力拼搏,場面蔚為壯觀。

而在泉吉河中總長100米的泉吉河魚道,呈階梯式,每1.6米間隔設置一個高30釐米的臺階和一個小水池,供魚兒們休息緩衝。100米長的魚道共設有9個小水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能夠抵擋河水的衝刷。新建的通道與原有通道組合,形成雙魚道供湟魚安全洄遊。同時,魚道中部設有一個5米長、50釐米高的休息區,當青海湖裸鯉從下遊階梯遊上來之後可以聚集在休息區「養精蓄銳」,之後繼續遊向上遊階梯。休息區不僅可以緩解青海湖裸鯉「旅途」勞頓之苦,還可以作為一個觀賞區,供人們欣賞它們逆流而上洄遊產卵的奇觀。

如今「敞開式階梯形過魚通道」的建設,不但提高了青海湖裸鯉洄遊自然繁殖力,而且徹底解決了多年來「魚農爭水」的矛盾。剛察縣漁政局副局長才旦對從前的湟魚擱淺記憶深刻:「以前每年的洄遊季是我們最忙的時候,農田灌溉季節用水量大,河道會出現斷流現象,致使湟魚擱淺,當地群眾經常跟我們合作,通過人力將擱淺湟魚放回安全的地方。洄遊通道使用後,斷流的現象越來越少,重現了『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盛況。」

人工科學輔助助力生命復興

6月29日下午,在青海湖裸鯉沙柳河、泉吉河繁育車間內,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技術員吳豔紅和同事們正將當天擠出的魚卵進行稱重,然後分批放入青海湖裸鯉孵化器。

「每年4月底我們這些技術人員都會來到繁育站,一直到9月底魚苗生長到1—1.5釐米再將它們運回西寧。」雖是技術員,但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吳豔紅和她的同事們為湟魚「助產師」。

到了6月下旬左右,湟魚進入洄遊季,從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馬河等洄遊產卵地的河道裡,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助產師」們在冰冷的河水中開啟每日超過10小時的工作。

青海湖裸鯉孵化工作主要由河道人工親魚起捕、人工採卵、幹法授精、脫黏處理、人工孵化組成。其中從親魚起捕到脫黏處理這一階段需要在河道內完成。

「將受精卵放入流水培育缸中靜置兩小時,保證卵粒充分吸水後,將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進行孵化。孵化期間顯微鏡觀察受精卵胚胎發育狀況,當胚胎發育至心臟搏動期時,需要將孵化盤轉移至圓形缸中進行破膜。」青海湖裸鯉沙柳河、泉吉河繁育站站長周衛國說。

這看似簡單的一項工作實則凝聚了兩代裸鯉救護人的心血。

「魚苗孵化設備從最初的錐形桶式孵化器、流水孵化槽,到近年的Marisource立式孵化器的引進應用,裸鯉受精卵的水黴病發病率逐步降低,孵化率逐年提高。與此同時孵化技術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吳豔紅告訴記者,以前的魚苗是在流水孵化槽的孵化盤中從受精卵直至發育到破膜後,仔魚破膜後從孵化盤的孔眼中自行落入下方的孵化槽中進行生長,但這種方法較為原始,容易造成仔魚窒息死亡。引進了Marisource立式孵化器後,技術人員在孵化程序上做了極大改進,對載有發育至心臟搏動期受精卵的孵化託盤轉移至圓形缸內進行破膜期管理,為模擬河道生活環境,圓形缸內的水是流動的,對所有的孵化託盤進行噴淋式推動,一方面有利於仔魚的順利破膜,一方面防止仔魚聚集造成缺氧窒息,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裸鯉受精卵的破膜率,也便於後期的培育管理。

科技的不斷改進形成了如今青海湖裸鯉人工繁育的成熟體系。

增殖放流種群保護重中之重

每年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都會吸引大批遊客前往洄遊河道參與青海湖裸鯉的放流,這些用來放流的魚苗都來自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內培育的一齡魚苗。

用原來河道的水進行人工孵化的魚苗將在增殖放流實驗站孵化培育20天左右後運回200公裡外的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來到青海湖裸鯉「幼兒園」——室外池塘和工廠化循環水恆溫育苗車間,繼續培育。「首先在室外池塘培育至國慶前後,運輸一部分魚苗到工廠化循環水車間培育。養到滿一齡的時候,也就是第二年6月到8月份,分階段分批次的將湟魚運輸至產卵地進行相對應的放流。以增殖放流形式重新『送』回青海湖。」羅穎說道。

從鹹水到淡水,如何讓生長在鹹水湖裡的青海湖裸鯉在淡水中人工養殖是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攻克的第一個難題。

2011年9月,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完成了「青海湖裸鯉淡水全人工養殖技術研究」項目,項目的成功實施,為此後開展大規模高原冷水性魚類增養殖以及對高原土著魚類的資源保護和開發積累了技術資料,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跟隨從事裸鯉人工養殖10年的工程師羅穎,來到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餌料培育室內,記者看到,人工養殖的綠色藻類在玻璃器皿中呈現碧綠的顏色。「這是為湟魚的動物餌料所培育的藻類。」羅穎說,動物餌料是湟魚健康成長的關鍵,但自然條件下產生的動物性餌料種類及數目很不穩定,可操控性低,極大程度上限制了湟魚養殖規模。通過對仔稚魚適合的動物性餌料進行研究並開展人工養殖,利用動物性餌料對湟魚仔稚魚飼喂,可提高仔魚體質及成活率。

同時,青海湖裸鯉的病防技術也是較為關鍵的研究。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技術員通過對多年養殖數據的統計分析並總結出其發病規律,在此基礎上已初步形成一套疾病防疫計劃,在每個養殖周期內,技術人員會根據水質變化情況及魚情觀察,合理進行病防工作。

青海人都知道,青海湖裡的湟魚十年長一斤,這是因為野生環境的影響所致,但科技的運用打破了這一規律。

「恆溫循環水車間是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恆溫循環水養殖系統,中心技術人員在恆溫循環水養殖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使得青海湖裸鯉生長規格逐年提高,全長由最初的7.5釐米至10釐米,增長至如今的15釐米左右,體重由10克增長到16克左右,體質有所改善,可有效提高青海湖裸鯉一齡魚苗放流以後的成活率。」羅穎介紹。

此外,在確保魚苗成活率的同時,種群的保護更為重要。

每年送往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魚苗都有一個相對應的檔案室,每個批次的魚苗來自哪條河,放在哪個池塘,經過車間的哪個水缸都有精確記錄,一年後,放流的一齡魚會重新回到來時的河流。「出生在哪條河流的湟魚,成年後會回到哪裡,他們憑藉著不同水流速度的感知記憶遊回屬於自己『祖先』的河道,因此,青海湖裸鯉還形成了自己的品群,如布哈河裸鯉品群、沙柳河裸鯉品群、泉吉河裸鯉品群、黑馬河裸鯉品群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建立魚檔案,就是要保護種群數量。」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說。

從2002年大規模增殖放流至今,來自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1.56億尾青海湖裸鯉原種種苗,對青海湖裸鯉資源恢復貢獻率達23%,通過人工增殖放流以達到恢復漁業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三效合一的目的。

6月,又是一年洄遊季,除了奮力洄遊的湟魚,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技術員、工程師們也都同湟魚一樣來到洄遊地,繼續讓科技為湟魚的資源恢復貢獻著無窮力量,他們的眼前如飄帶一樣的湟魚向上遊遊去,爭先恐後,金黃色的魚鰭在河水的折射下,散發出耀眼的光彩。

【來源:青海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我省實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有關規定,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實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的通告》,為切實保護好青海湖漁業資源,維護好青海湖複合生態共生體系,打造好青海湖這張金名片提供法規政策規範。
  • 【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 深入實施五四戰略 奮力推進一優兩高】 湟魚...
    湟魚曾救過青海人的命  為什麼青海人如此熱愛湟魚、如此關注湟魚、如此感激湟魚,那是因為青海人都說,湟魚是青海人的「救命魚」,正因如此,青海人說起湟魚時都帶著濃濃的鄉愁。正因為毫無節制的捕撈,致使湟魚資源量迅速減少,由最多時的32萬噸降至2600噸。  為了保護湟魚,青海省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青海省政府連續5次實施封湖育魚,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累計19年封湖育魚,期間禁止任何人捕撈。除此之外,政府還加大力度打擊違規盜捕湟魚行為、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大力保護湟魚。
  • 央視直播百萬湟魚洄遊!原來青海還有這些魚也叫湟魚......
    西寧市場上有不法分子偷捕湟魚銷售,如果看見體型較大、背部暗褐色、體側有雲狀斑點和條形斑紋、腹部淺黃、魚鰭略顯灰白的湟魚,那大多是花斑裸鯉,花斑裸鯉的皮膚顯得比較粗糙,而且味道遠不如青海湖湟魚鮮美,腥氣還很重。專家們鑑定青海湖湟魚還是扎陵湖、鄂陵湖的湟魚,主要看湟魚的鰓耙數,青海湖湟魚的鰓耙數平均在28個,而扎陵湖、鄂陵湖的湟魚鰓耙數平均在18個。祁連裸鯉
  • 青海有一種魚,救過數萬人性命的魚,就生活在美麗的青海湖周圍
    前兩天,一條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據相關報導2019年,青海共查處違法偷捕湟魚刑事案件11起,查獲漁貨物2737.8公斤,6起案件被提起依法公益訴訟,15人分別判處有期徒刑,處罰生態修復費用25.2497萬元。可以說,在保護自然生態,保護野生動物方面,青海是零容忍。記得前不久,有一名網友來青海遊玩,在青海湖附近下了網,抓捕湟魚,還把視頻發在了網上。
  • 一年只長一兩肉的青海湟魚,被吃成瀕危物種,非法捕撈仍屢禁不止
    經青海省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水上公安局偵査查明,王志利非法捕撈漁獲物總計重237.5公斤,經鑑定查扣的魚獲物系青海湖湟魚。根據規定,由西寧市城西區檢察院指定管轄所有涉青海湖湟魚案件。公安機關以王志利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移送城西區檢察院審查起訴。
  • 有人向青海湖湟魚伸黑手……
    心存幻想的利慾薰心者認為,這樣的惡劣天氣裡不會有巡警巡邏,因此大膽地向湟魚伸出黑手,沒想到,被警方雪夜「端鍋」。11月21日,共和縣公安局捕獲424.5千克湟魚,1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共和縣公安局繳獲的17袋424.5千克湟魚。)近日,共和縣經常發生侵財、牲畜偷盜等案件。
  • 青海湖迎來湟魚洄遊高峰期
    青海湖迎來湟魚洄遊高峰期 據光明日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湟魚,在青海湖奮力洄遊。
  • 發烹煮湟魚視頻的人就是他!
    10月18日下午,記者從青海省漁政管理總站獲悉,經調查,「網傳烹煮湟魚視頻」中的魚類為青海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湟魚
  • 青海湖,中國最美的湖
    它高高地流動在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的斷層之間,面積4582平方公裡,最深達32.8米,湖面安祥平靜。2020年8月6日,我們同學一行八人來到青海湖。這一天,遊客很多,我們都沒有來得及在這塊美麗的大石頭前留個影!不過那明鏡似的湖面美景,卻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裡。
  • 青海湖,全國最大的內陸湖,最壯美的風光
    青海湖地域遼闊,草原遼闊,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四面環山,四面有四座巍峨的高山,它的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蜿蜒綿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巍峨的橡皮山。初期的青海湖為大淡水湖,與黃河水系相連,湖水由東南部的倒黃河排出,屬外流湖。地質學上的變化,使得原注入黃河的倒長河被堵住,由東向西被迫流入青海湖,唯一的洩洪通道也被堵住,青海湖遂演變為堵住湖。
  • 探秘洄遊奇觀首次使用高科技信標裝備 湟魚洄遊通道今年裝上了...
    【編者按】  湟魚,是中國最大鹹水湖——青海湖特有的物種,也是維繫青海湖優良生態的重要「角色」。  每年五月底到八月份,長達三四個月的時間裡,青海湖成萬上億尾湟魚溯流而上,進入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等幾條青海湖入湖河道中產卵,呈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群鳥獵魚」、「鯉魚跳龍門」令人嘆為觀止的神奇景觀。
  • 青海湖,到底是海,還是湖
    (大疆御 Mavic Pro)我們要去茶卡鹽湖,所以沿著青海湖南岸往西走,先到黑馬河鎮。按原計劃,一路上我們會在青海湖邊騎一段單車,感受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的味道。可是雨一直下,一直下。也就是說,都走了一半的路,我們還沒有看到青海湖的真容。車行湖邊,若即若離的就是青海湖,但雨下著,雲厚厚的,就像美女不施粉黛。昏昏欲睡中,突然大家叫起來,雨停啦,遠遠的有藍天飄過來啦。
  • 精準識魚、科學數魚,雲從科技用AI技術保護青海湖核心物種
    在平均海拔3300米的青海高原,人們常會說:青海湖裡有兩寶,一是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二是鳥。其中,裸鯉更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為了能更好地保護青海湖物種的多樣性,12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雲從科技攜手國家水利部水科院和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使用基於自主研發的AI技術,以多模態感知、智能化分析複雜自然環境,檢測青海湖裸鯉(湟魚)的繁育數量及生態分布,為青海湖裸鯉資源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共同守護生態未來。
  • 內陸最大鹹水湖,青海湖只有一種魚,算是海鮮嗎?
    青海湖的年齡並不大,和很多高原湖泊一樣是典型的斷陷湖,也就是早造山運動中出現一個一個大坑,然後周圍和河流都水往低處流的注入這個大坑,就形成了一個湖,而且青海湖還有一個重要的水源,就是地下的泉水,如果不人為幹預,這種湖一輩子都在變大,大到出現一個缺口就開始外流。
  • 青海才有的魚類,魚卵有劇毒,曾當成糧食吃,如今成保護動物禁食
    其中在我國有一種魚,它就是我國特有的魚類,肉質很鮮美,但是卵卻有劇毒,曾經就被農民當成充飢糧。後來卻吃成了保護動物,如今存量超10萬噸但是卻禁止食用了。這種魚就是我國青海特有的鰉魚,你們認識嗎?鰉魚的科普鰉魚是我國青海地區才有的一種魚類,它也叫湟魚,學名叫青海湖裸鯉,是鯉魚的親戚,是鯉科、裸鯉屬魚類,不過它和鯉魚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身體比較的細長,並且頭部是錐形的,關鍵是鰉魚是無鱗魚,也沒有鯉魚那樣的鬍鬚。鰉魚是一種冷水魚,它常常生活在深潭、水流平緩的溪流中的縫隙中。
  • 打造環境資源審判的「青海模式」
    「這是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制度建立後提起的第一起涉及湟魚保護的公益訴訟案件,因此廣受關注。檢察院、農牧廳等單位都組織人員來旁聽庭審;結案之後,環青海湖地區相關單位以案釋法,進行了環保宣傳。」該案主審法官、城西法院刑庭庭長王毅軍說。   儘管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制度2018年才確立,但王毅軍早就是湟魚保護案件的審判專家了。
  • 自駕青海:G315公路一湖分雙色丨從水上雅丹來到西臺吉乃爾湖打卡
    青海,名副其實。如同它的名字一樣,一半是廣漠的高原大地,一半是海一樣的湖泊。這個感覺,是福建越野自駕車隊來到青海後對大西北新的定義。在G315青新線上,一路向西馳騁。福建車隊來到慕名已久的水上雅丹。水上雅丹水上雅丹,在大柴旦行委以西約240公裡的東臺吉乃爾湖和西臺吉乃爾湖之間。這片雅丹群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水上雅丹,其壯美程度一下子徵服所有人。大家在烏素特水上雅丹地質公園流連忘返。離開之前,車隊的航拍師把水上雅丹的美景收入了鏡頭。航拍鏡頭裡的水上雅丹,美的難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