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以來,美軍幾乎從未間斷過戰爭。
但除了拉幫結派以先進武器忽悠「盟友」墊背充當炮灰外,卻很少有堪稱軍人「勇烈榮耀」的徵戰案例。
朝戰中,志願軍一旦衝鋒,喊上幾句「繳槍不殺」,一些美軍立馬就繳槍投降。就連越戰,美軍也堪稱噩夢,投降的士兵不是少數。更別說阿富汗戰爭中,美軍除了站在後面讓阿富汗人自己打自己,就是拉上「盟軍」衝鋒,就算這樣都還被塔利班幹掉了數千美軍。
就拿二戰來說,美軍居然有4次大投降。如果投降人數加起來,已高達3萬多人,還有數十名將軍級人物,甚至還發生了數千美軍被集體遊街示眾展覽的事件。
這段黑歷史,堪稱美軍的「恥辱史」。
一、羅馬城的展覽,被俘的5000美軍被「集體遊街示眾」,訴不盡的「安齊奧灘頭的噩夢」,這是二戰中美國大兵扛起的第一面白旗
二戰紀錄片中,羅馬城街頭上演了美軍最恥辱的一幕:數千名頭戴鋼盔但卻非常溫順的美軍,在羅馬市民的複雜眼神的洗禮下禹禹前行。
他們是德軍的俘虜,足足的5000多人,踏著軟趴趴的軍步,垂頭喪氣,眼裡除了恥辱,更是充滿著對生的渴望。
片中的旁白語速非常快地解說:「這是德軍在安齊奧灘頭抓到的大約5000名美軍戰俘。」
之所以讓5000多名美軍集體遊街,是德軍在義大利的最高指揮官凱塞林的突發奇想,把這些戰俘弄到羅馬的街頭展覽一番,藉以羞辱美國人和嚇唬脆弱的義大利人,以迫使義大利投降……
紀錄片播放後,這一幕讓美國人瞠目結舌,深覺這不但是美軍的恥辱,更暴露了美軍的戰鬥意志。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些「被遊街展覽」的美軍戰俘,是在盟軍進行的噩夢般的安齊奧登陸戰中被俘的。
原來,1943年冬,盟軍進攻亞平寧半島而陷入困境。德軍指揮官凱塞林面對自己精心構築的「古斯塔夫」防線,不無得意地對部下說:「難道還有人幻想著從這裡去羅馬嗎?」
的確,凱塞林此言一語成讖。當時,盟軍在「古斯塔夫」防線苦戰一個多月,始終未能前進一步,卻付岀了近萬名官兵的巨大傷亡。
搞不定「古斯塔夫」防線,盟軍就借用海空優勢,在「古斯塔夫」防線以北100公裡的安齊奧實施兩棲登陸。
由於這次行動完全出乎德軍的意料,盟軍的搶灘登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上萬名盟軍官兵蜂擁到安齊奧灘頭,並很快站穩了腳跟,鞏固了登陸場。可盟軍前怕狼後怕虎而沒有乘勝追擊,凱塞林踹過氣來,迅速集結8個師的德軍向安齊奧灘頭氣勢洶洶地殺奔過來。
儘管盟軍作戰英勇,但終因兵力懸殊太大,3個師的盟軍很快被分割包圍,陷入了各自為戰的狀態。而盟軍中的美軍第45師的一個團和一個團級戰鬥隊最終陷入了絕境,大約5000名官兵最後不得不打出白旗,向德軍繳械投降。
後來,凱塞林曾經洋洋得意地對一位被俘的美軍上校說:「我知道你們做夢都想進入羅馬城,我保證使你們成為第一批進入羅馬的美國人。」
果然,在羅馬城的街頭上,美軍不但被遊街,還被凱塞林拿來展覽,不得不說,這是美軍軍史上的最大恥辱。
二、巴丹半島之戰,美軍被日軍打得沒脾氣,一萬多士兵投降,數十位將軍繳槍也成了俘虜
二戰中,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手後,本間雅晴立即率領日軍陸軍第14軍南下,兵鋒直指菲律賓。
那時,正是後來的朝戰總司令麥克阿瑟駐守菲律賓。
麥克阿瑟麾下有1.5萬美軍和七八萬菲律賓軍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將菲律賓作為對抗日軍的重要支點。美軍將南太平洋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麥克阿瑟的身上。
1941年12月22日午夜,日本第14軍第42師團在大批飛機戰艦的支援下,殺氣騰騰地在菲律賓西北部的仁牙因灣登陸。美軍少將溫賴特率領美菲聯軍防守這一地域。在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日本陸軍面前,那些一聽見大炮聲就嚇得臉色慘白的美菲士兵幾乎不堪一擊。
他們在進行了象徵性的抵抗之後,便紛紛扔掉自己手中的老式「恩菲爾德」步槍向山林中逃去。日本人在仁牙因灣登陸的同時,另一路進攻部隊在拉蒙灣的登陸也得手,從而對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形成了鉗形合圍之勢。
數萬美軍崩潰如此之快,讓麥克阿瑟大吃一驚。
不過,在一番狂奔之後,已成驚弓之鳥的美菲聯軍終於奇蹟般逃離日本人的虎口,撤到了巴丹半島上,並在倉促間建起了兩道防線。狂追而至的日軍隊馬不停蹄地向立足未穩的守軍發起了猛攻。
經過曠日持久的苦戰,巴丹半島上的美菲聯軍處境越來越困難。缺乏海空支援,糧彈短缺,傷亡一天天增加,士氣越來越低落。
1942年的4月,美菲聯軍終於無力再戰。4月9日,巴丹前線的美軍指揮官小愛德華.金少將沮喪地驅車來到日軍司令部,屈辱地解下了自己佩戴的手槍。巴丹的失守使美軍在菲律賓的最後一個堡壘科雷吉多要塞孤零零地暴露在了日本人的面前。溫賴特和他指揮的包括陸戰4團在內的數千名美軍不得不舉起了白旗。而在此之前,美軍主將麥克阿瑟已經倉皇逃離了菲律賓。
據統計,在歷時124天的巴丹及科雷吉多守衛戰中,包括十幾名將軍在內的上萬名美軍官兵繳械投降,成為了美國軍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大投降。
三、凱塞林山口之戰,兵敗「沙漠之狐」隆美爾,3000多美軍直接放下了手中的槍,乖乖地走進德軍戰俘營
1943年2月,剛加入歐洲戰場的美軍最初曾一路銳不可當攻城伐地殺氣騰騰地向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殺去。
最終卻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直接幹趴下。
那時,面對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氣壯如牛的美國第2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和隆美爾放手一搏大幹一場。因為該軍是由號稱「大紅1師」的步1師和大名鼎鼎的裝1師組成,戰鬥力和裝備都堪稱一流。
可剛剛遭遇,指揮官弗雷登達爾中將不僅把全部兵力像撒胡椒麵一樣均勻而缺乏想像力地部署在整個戰線上,而且還把自己的指揮所放在了遠離戰線達100公裡的一條大峽谷裡。
艾森豪對他這種缺乏彈性的布勢和膽小謹慎的舉動感到憂心忡忡:「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我這是唯一一次看見一群高級軍官是如此著迷於自己的安全。他們居然打算鑽到地下掩體中去指揮作戰。這樣怎麼能頂得住隆美爾那個厲害傢伙呢?」
很快,艾森豪的擔心變成了可怕的現實。
1943年2月19日清晨,在尖聲怪叫的「斯圖卡」轟炸機和可怕的「奈比威費爾」火箭炮的掩護下,非洲軍團的裝10師和裝21師一齊出動,殺氣騰騰地直撲過來。防守凱塞林山口的是美軍步3師和裝1師的混編部隊,雖然他們裝備精良,但卻缺乏經驗,尤其是缺乏與德國人交手的經驗。
還未醒過神來,固守幾個山頭的美軍便被兇狠的德軍坦克分割包圍,從而在卡塞拉和勒少達山頭上,導致美軍兩個加強團3000多名官兵陷入了隆美爾坦克軍團的重重包圍。
弗雷登達爾中將不甘坐視被包圍的美軍身陷絕境。他派出一個坦克營,在一位中校率領下,勇敢地殺向德軍的包圍圈,試圖拯救被圍困的戰友。
沒料想,這個擁有54輛坦克的坦克營一下子就衝進了狡猾的德國人為他們布下的死亡陷阱。一場混戰,美軍這個坦克營只有4輛坦克僥倖逃生,其餘坦克連同373名官兵全軍覆沒。
救援失敗之後,弗雷登達爾痛苦地意識到再進行類似的努力也將徒勞。無奈之下,他向兩個山頭上的美軍下達了自行突圍的命令。在團長德雷克上校的率領下,3000多名美軍官兵利用黑夜的掩護開始突圍。當官兵們歷盡艱辛來到山下時,突然間四周坦克燈大亮,一群渾身塗滿了黃色猛虎圖案的龐然大物一「虎」式坦克把他們包圍在了中間。
看到一個個緩緩轉動的炮塔,被圍的美軍官兵們明白,抵抗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可能會引起一場殺戮。德雷克上校不得不命令手下的3000多名官兵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並率領他們走進了德軍的戰俘營。
四、希特勒臨死前猛腳,美軍立刻上演了「阿登森林裡的悲劇」,勝利之前,迎來了一次至暗時刻
二戰中,隨著希特勒的節節敗退,美軍根本就沒有想到,在即將勝利的最後時刻被希特勒一陣冷踢,導致8000多美軍投降。
1944年,希特勒帝國全面潰敗,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疲於奔命的第三帝國陷入了東西夾擊的困境之中。驕橫狂妄的德國空軍已被制服,海軍也灰溜溜地退出了大西洋,連號稱世界第一的德國陸軍也節節敗退。
這一態勢,給人的感覺是原本是德軍已經註定的是失敗,甚至於盟軍早就已沉浸在德軍很快就會投降的情境中,有的還舉行了提前慶賀。
可誰都沒有想到,原來希特勒的信條是:「要麼全贏,要麼輸光拉倒!」也根本就未曾想到希特勒會作困獸猶鬥。
由此,最後時刻,希特勒決定「畢其功於一役」。集結德軍最後的有生力量,在阿登山區對盟軍進行背水一戰的大規模反擊。
希特勒的設想是:此戰中,德軍若能殲滅盟軍20到30個師,就可以一舉扭轉戰局,甚至於還會獲勝,他的第三帝國就可以體面地存在。
這是一次巨大的冒險,也是一次生命的賭博。
1944年12月16日凌晨,德軍集中了20個師、1900門大炮和近千輛坦克,在晨霧瀰漫的阿登山區對渾然不覺的盟軍大規模反撲而來。
德軍在兵力調動和集結方面採取了卓有成效的隱蔽和欺騙措施,當大批炮彈呼嘯著落到盟軍陣地時,整個西線盟軍,從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到普通士兵,誰都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盟軍前線指揮官布萊德雷手忙腳亂,氣得拍著桌子大叫:「希特勒那個狗崽子從哪裡弄來了這麼多的德軍?」
言歸正傳,希特勒這一愣頭青式的反撲,首先遭到厄運的是約翰斯少將率領的美軍第106步兵師。他們在德軍突如其來的瘋狂反撲中,居然連調整兵力部署的機會都沒有。於是不得不進行各自為戰的「遭遇戰」。
當日黃昏,約翰斯少將最為擔心的局面終於出現了。狡猾的希特勒軍團終於發現了美軍布防上的弱點,派出3個步兵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從兩翼將美軍的兩個步兵團死死咬住。
約翰斯少將見自己的兩個團陷入重圍,急令士兵殺開一條血路突圍。但希特勒軍團怎會給他們這個機會?德申尼突克斯中校頓時失去了信心。他沮喪地向師長報告:「德國人太強大了,我們可以拼死一戰,但結果肯定是這支可憐的部隊被撕成碎片……」
戰至第二天清晨,德申尼突克斯中校和另一位團長卡文德中校認為他們已盡了全力,於是,美軍第106步兵師的兩個步兵團共8000多人,沮喪地舉起了雙手,垂頭喪氣地走進了德軍的營地。
當然,美軍在二戰的反法西斯戰爭中,與中國軍隊一樣為世界的正義之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或許二戰中美軍的這些失敗之戰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但自從二戰之後的冷戰結束開始,美軍幾乎都沒有間斷過戰爭,可翻遍了其現代及當代以來的戰爭案例,終究是沒能發現美軍有那場戰爭堪稱是軍人的「勇烈」榮耀。
其給我們最大的印象是,不管是朝戰還是越戰,美軍每次都必然會「拉幫結派」,美國除了利用高科技設備提供情報,利用先進武器裝備「盟軍」外,就是配備「軍事顧問」。
這讓人們不得不有這樣的觀點:「自己的軍隊戰鬥力不行,拉上盟友在前面衝鋒陷陣。」而美軍的盟友,還樂此不疲。尤其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在前面「墊背」的,擋在前面的,幾乎都是其「盟軍」或「本土軍團」。尤其是在利比亞戰爭中,美國除了出槍出炮外,居然幾乎都是呈「退居二線」狀態。不得不說,這樣的戰爭模式,任何國家都喜歡,因為,「自己的人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戰鬥」。
不過,任何戰爭的勝敗因素,武器的先進程度固然重要,但「武器決定論」必然從屬於「思想決定論」。
由此,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何來戰鬥力?
參考資料:《麥克阿瑟回憶錄》、溫斯頓·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