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4歲男童樂樂(化名)在南寧的七咪親子餐吧碰上了可怕的事情,一名壯年男子竟然將他單手提起,並甩飛出去好幾米。
店內公共視頻顯示,1月13日9點,在南寧七咪親子餐吧,一名白衣男子突然跨入兒童玩樂區,隨後單手粗暴地提起一個男孩,並將他甩飛出去好幾米,這個男孩就是樂樂。
樂樂母親王女士稱:「他當時應該是在跟小朋友搶玩具吧,對方家長就直接衝進去,把我孩子從那個城堡裡面丟出來,扔在地上。(他是哪些部位受傷的?)手臂,耳朵,看看有沒有輕微腦震蕩,因為我兒子是頭先著地的。」
公共視頻顯示,被甩飛的樂樂面部朝下,在地墊上滑行一段後才翻身坐起,之後揉著右手腕部哭泣。而那名白衣男子則從城堡內拉出另外一名幼童,隨即伸出手指,貌似衝著樂樂說了幾句話後,才離開監控範圍。
樂樂媽媽說,事發當時她在外面幫孩子買奶茶,在監控視頻中看到自己孩子的遭遇,她是既憤怒又心疼。
樂樂母親王女士稱:「我的小孩被別人扔在地上,坐在地上哭的時候,工作人員沒有任何一個人過去安撫他。別的小孩的家長,看見我兒子太可憐了,才過去抱他的。」
事發之後,眾人連忙報警,不過男子直接離開了現場。
餐吧負責人吳先生稱:「我們店裡面都是姑娘啊,你想像一下,如果是你老婆,你老婆會去制止嗎?(對方)那麼高,那麼壯一個人,是嗎?都嚇怕了,主要是。」
樂樂母親王女士稱:「昨天晚上把他抱出來就一直不講話,一兩個小時以後他應該是緩過來了,然後他立馬問我,他說,媽媽,為什麼那個叔叔要打我?」
目前,轄區派出所已經介入調查。樂樂也在商家的陪同下接受了多項檢查。
對此,記者諮詢了律師。律師認為,雖然家長是幼童的第一監護人,但經營場所也有義務為顧客提供安全的消費環境。在事件中,由於不能預見、不能預防的第三方實施加害,工作人員可能沒有更多的有效手段保護樂樂,但是,他們應當及時制止傷害,或協助報警、送醫並採取一定的措施阻止施暴男子離開現場。綜合來看,由於當時男子沒有進一步持續加害的意圖及行為,所以商家未必存在重大過失,但根據相關法律,施暴男子將承擔事件的主要責任。
廣西冠益律師事務所律師雷水娟表示:「可能會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賠償責任可能就是涉及到比如說醫療費啊,或者是精神損失啊。」
誰的孩子都是寶,因為孩子而起的爭執,會因為家長的處理方式得到不同的結果。
小編曾報導過上海一家早教培訓機構內,一名35歲的上海父親L某竟然對一名年僅7歲的男童推倒在玻璃櫥窗上,甚至來了一個飛踹,而起因僅僅是因為男童用腳碰倒了其女兒搭的積木。
當時,7歲的男童正在這家培訓機構的遊戲區內玩耍,他用腳輕輕地推倒了女孩搭的積木,此時,站在一旁的女孩的父親突然衝上前去,雙手將男童推倒在地。
後面的玩具架子也被推翻在地,多名工作人員見狀趕緊上前查看男孩的情況。而這名動手的父親看上去依然餘怒未消,雙手叉腰兜圈子還不時手指男孩指責他。
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趕緊將男孩扶起來帶離、打算把男孩送到房間裡去,不料,這名父親突然在背後騰空而起,飛踹這名男童,這名父親自己也結結實實摔在地板上。
男孩父母在面對他時,他還是在強調說:自己一直踢足球,左腳很有力量,為了體現出他踢孩子時的克制,才用了右腳踢的。
幸好,孩子身體並無大礙。但精神上的傷害,恐怕是免不了的了。這突然的暴起,讓女孩也嚇得哇哇大哭。
由孩子引發的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呢?家長是否應該介入,替孩子解決問題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老生常談了。誰家的孩子還不是個寶寶,都是十月懷胎生出來的,當然都心疼,誰都不希望自家孩子吃虧。
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受欺負了,就用暴力的方式,對別人家孩子施暴,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示範。
延伸閱讀
女兒在校被欺負?長沙一媽媽「積怨已久」衝進學校掌摑孩子男同學
2019年4月24日中午,天心區青園小學正值放學的時間,1年級某班的班主任正在組織孩子們排隊放學,可就在這時,7歲男孩小楊與同班的女同學涵涵發生了矛盾,兩人打鬧了起來。可不料,事發兩小時後,涵涵的母親以孩子受到傷害為由進入學校,並掌摑了小楊。青園派出所已經介入處置。學校回應稱,事發後,他們已經對學校加強了巡邏,禁止其他人隨意進出學校,同時也敬告各位家長信任學校、老師,如果孩子們的行為失當,有老師的從旁監督引導,同時也有法律法規約束。
孩子起衝突 家長冷靜做好四件事
孩子被「欺負」時擔心,孩子被告狀時鬧心,面對層出不窮的小狀況,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完成。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心理教研員苗蓬的建議,或許能幫助家長淡然處之。
不要「一觸即發」
聽聞孩子和他人發生爭執,家長首先要穩定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過度的安慰或者衝著孩子大喊大叫,甚至直接找到老師評理。要知道,六七歲的孩子產生人際交往的問題是很正常的。在發脾氣前,爸爸媽媽應該先想一想,究竟是釋放了自己的情感壓力,還是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家長應該努力心平氣和地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是怎麼做的」「你想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希望老師、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幫你」。如果孩子無法表達清楚,可以用選擇式的語句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不要急著貼標籤
孩子今天被欺負了不吭聲,就等於他會一直懦弱下去?孩子今天對同學揮了拳頭,他將來就會成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這樣的推導並不正確。「家長一定要意識到,孩子現在遇到的問題都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段。」苗蓬強調,家長不要用否定性的語言去指責孩子,更不要用一件事情給他定性,貼上「皮大王」「膽小鬼」的標籤。在孩童的身上匆忙貼「標籤」,很容易影響他對自己的評價和定位,成為消極的心理暗示。
尋找家庭原因
孩子的問題都是成人世界的映射,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可能和家庭有關係。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可能在學校也會經常「出格」;孩子在家習慣了通過撒嬌、耍賴等方式達到目標,在和同齡人交往時可能也會找不到合適的方法;父母之間遇到觀點不同習慣用爭執的方式來解決,孩子難免也看在眼裡,通過行為體現出來。苗蓬覺得,孩子在低齡時暴露出行為舉止上的問題,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家長及早看清癥結所在,給孩子積極引導。
給予積極引導
孩子膽小內向,家長可以告訴他:你有權利保護自己,大聲反對、學會表達憤怒和不滿,學會求助老師。同時,應該引導孩子思考,如何使自己強大起來,受到他人的尊重。
當孩子出現霸道的苗頭,家長可以幫他分析「欺負他人」的利弊——在別人眼中,他自己的形象其實也受到了損傷。如果不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否還有其他方法?面對倔強的孩子,一定的懲罰也未嘗不可,讓他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苗蓬提醒家長,好習慣的形成需要時間,只要孩子朝積極方面有了一點點的改變,家長就應該及時肯定,放大他的進步,給孩子自信和鼓勵。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新聞晨報、中國青年網、新民晚報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