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報效國家、馳騁疆場、守邊衛土、驅除異族,一直是男兒的豪情與夢想。
古代,戰爭不斷,邊塞不穩定。從軍報國不僅是軍人的職責,一些文人,為建功立業,也熱衷於投筆從戎。
所謂「邊塞詩」,指的是以反映軍旅戰爭生活為題材、描寫邊塞風光為內容的詩歌。
追溯邊塞詩,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先秦時期已經具備邊塞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土壤。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為擴張土地,邊界戰事不斷。百姓平時耕作,有戰事時,有勇力男兒,拿起戈矛成為戰士,捍衛家園。
關於表現戰爭主題的,《詩經》中已有完整的詩篇,如《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士兵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全詩風格矯健爽朗,抒寫了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團結一致,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朱熹在《詩集傳》中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所以,詩中表現出來的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當然,先秦時期的邊塞詩和我們現在定義的邊塞詩,概念上還不能等同,但它已經是邊塞詩的雛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混亂,戰爭頻仍。軍旅邊塞詩初具規模,以曹魏時期的邊塞詩最有影響。
作為「三曹七子」之領袖的曹操,他的詩歌風格,引領著這個時代詩歌的發展。此時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物的詩人,開始集體登場,他們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邊塞詩。如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蔡琰《胡笳十八拍》、王褒《渡河北》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白馬篇》(節選):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建安時代,正當漢末天下大亂之際。這時的曹植,政治上抱負遠大。因自幼隨父四徵,身經離亂,目擊苦難,有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而獻身的理想願望。所以,作品以慷慨激昂、「任氣」為主。
詩中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強又富有愛國精神的青年英雄。作者借寫遊俠兒,來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唐代是邊塞詩發展的鼎盛時期。
唐朝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唐高宗永隆年間,吐蕃、突厥,侵擾邊疆,邊事增加,戰爭頻繁。
由於唐代重武輕文,許多文人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
戰爭、苦寒、死亡,考驗不倒一腔熱血的志氣男兒。馳騁沙場,保衛國家,是詩人們的豪情夢想。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節選)》
755年(天寶十四載),當時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好友封常清曾幾次出兵作戰,這是岑參為封常清出兵西徵而創作的送行詩。
「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鬥石滾動」,不僅寫出了出徵環境的險惡,更顯示出將士們鬥風傲雪的戰鬥豪情。
詩中描寫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邊塞風光,也一掃江南風光的細膩、委婉和纖弱之氣。尤其是,這些蒼茫、雄渾的邊塞景象盡顯陽剛之美。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
楊炯,「初唐四傑」之一。他性情爽直、磊落,詩風剛健有力,充滿男兒豪氣。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烽火燃起,詩人投筆從戎。就像詩中書生一樣,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表現出由衷的愛國熱情,蘊涵著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的精神。
出身仕漢羽林郎,
初隨驃(piào)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
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維《少年行》
邊關遙遠荒寒,沙場的搏殺更是險惡,而詩中少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懷著為國犧牲的豪情壯志,從軍出徵漁陽。他們蔑視困難,蔑視艱苦,也蔑視死亡,充滿了豪俠氣概。
這首詩,是王維的早期作品。風格雄渾勁健,充滿浪漫氣息。從中可以看出年輕時王維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顯示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陳陶《隴西行》
這首詩反映了唐代長期徵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情感中充滿無限惆悵與哀傷。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一種昂揚的精神風貌。「誓掃」、「不顧身」,讓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
可見,唐代的邊塞詩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殘酷的戰爭,惡劣的環境,生死的考驗,令無數男兒熱血沸騰。建功立業,從軍報國已成為一種時尚與情懷。
邊塞詩也能反映出國運的興衰。到了宋代,邊塞詩已不再是文學的主流。
兩宋時期,與宋對峙並存的先後有遼、金、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宋朝統治者,對異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樣予以堅決反擊,而是一貫採取賂敵求和的政策。
這對於積貧積弱的宋朝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同時,宋朝賂敵愈急,敵人入侵也愈急,這更削弱了宋朝的國力,從而也更無力、無膽量反擊外敵侵略。偶有主戰派,在一片求和聲中也是孤掌難鳴,甚至慘遭不幸。
北宋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事業滿邊陲」,他反映邊塞生活的詩詞《漁家傲》,在宋代可謂獨樹一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範仲淹《漁家傲》
這首詞讀來沉鬱、悲壯、悽涼。在詞中,作者把憂憤國事、禦侮衛國的壯烈情懷,以及邊防將士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和對當權者賂敵政策的無可奈何,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感慨萬千。
再讀一讀南宋辛派詞人的作品,我們更能強烈感受到詞人們報國無門的無奈和「國破山河在」的悲嘆,這與盛唐氣象已相去甚遠!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破陣子》
此時詞人雖年老體邁,但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依然不減當年。
夢境的酣暢淋漓與現實中抱負不得施展,形成強烈對比,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之情。
儘管如此,詞中的聲聲號角,還是吹出了男人的滄桑感,滿滿的正能量和雄渾的民族魂。
時光悠悠,無論是大唐盛世,抑或才子英雄,俱已化作雲霧,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那深入骨髓的壯志豪情,宛如一條延綿不斷的河流,流淌在每一個邊塞詩人的筆底,鐫刻在每一個矢志報國的男兒心中。
千百年來,捨生忘死,保國衛家,已成為有志男兒最壯美的夢想。邊塞詩,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