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男兒豪情,一夢,千年

2021-02-13 長安處處有唐詩

從古至今,報效國家、馳騁疆場、守邊衛土、驅除異族,一直是男兒的豪情與夢想。

古代,戰爭不斷,邊塞不穩定。從軍報國不僅是軍人的職責,一些文人,為建功立業,也熱衷於投筆從戎。

所謂「邊塞詩」,指的是以反映軍旅戰爭生活為題材、描寫邊塞風光為內容的詩歌。

追溯邊塞詩,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先秦時期已經具備邊塞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土壤。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為擴張土地,邊界戰事不斷。百姓平時耕作,有戰事時,有勇力男兒,拿起戈矛成為戰士,捍衛家園。

關於表現戰爭主題的,《詩經》中已有完整的詩篇,如《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士兵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全詩風格矯健爽朗,抒寫了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團結一致,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朱熹在《詩集傳》中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所以,詩中表現出來的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當然,先秦時期的邊塞詩和我們現在定義的邊塞詩,概念上還不能等同,但它已經是邊塞詩的雛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混亂,戰爭頻仍。軍旅邊塞詩初具規模,以曹魏時期的邊塞詩最有影響。

作為「三曹七子」之領袖的曹操,他的詩歌風格,引領著這個時代詩歌的發展。此時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物的詩人,開始集體登場,他們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邊塞詩。如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蔡琰《胡笳十八拍》、王褒《渡河北》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白馬篇》(節選):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建安時代,正當漢末天下大亂之際。這時的曹植,政治上抱負遠大。因自幼隨父四徵,身經離亂,目擊苦難,有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而獻身的理想願望。所以,作品以慷慨激昂、「任氣」為主。

詩中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強又富有愛國精神的青年英雄。作者借寫遊俠兒,來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唐代是邊塞詩發展的鼎盛時期。

唐朝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唐高宗永隆年間,吐蕃、突厥,侵擾邊疆,邊事增加,戰爭頻繁。

由於唐代重武輕文,許多文人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

戰爭、苦寒、死亡,考驗不倒一腔熱血的志氣男兒。馳騁沙場,保衛國家,是詩人們的豪情夢想。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節選)》

755年(天寶十四載),當時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好友封常清曾幾次出兵作戰,這是岑參為封常清出兵西徵而創作的送行詩。

「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鬥石滾動」,不僅寫出了出徵環境的險惡,更顯示出將士們鬥風傲雪的戰鬥豪情。

詩中描寫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邊塞風光,也一掃江南風光的細膩、委婉和纖弱之氣。尤其是,這些蒼茫、雄渾的邊塞景象盡顯陽剛之美。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

楊炯,「初唐四傑」之一。他性情爽直、磊落,詩風剛健有力,充滿男兒豪氣。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烽火燃起,詩人投筆從戎。就像詩中書生一樣,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表現出由衷的愛國熱情,蘊涵著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的精神。

出身仕漢羽林郎,

初隨驃(piào)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

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維《少年行》

邊關遙遠荒寒,沙場的搏殺更是險惡,而詩中少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懷著為國犧牲的豪情壯志,從軍出徵漁陽。他們蔑視困難,蔑視艱苦,也蔑視死亡,充滿了豪俠氣概。

這首詩,是王維的早期作品。風格雄渾勁健,充滿浪漫氣息。從中可以看出年輕時王維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顯示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陳陶《隴西行》

這首詩反映了唐代長期徵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情感中充滿無限惆悵與哀傷。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一種昂揚的精神風貌。「誓掃」、「不顧身」,讓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

可見,唐代的邊塞詩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殘酷的戰爭,惡劣的環境,生死的考驗,令無數男兒熱血沸騰。建功立業,從軍報國已成為一種時尚與情懷。

邊塞詩也能反映出國運的興衰。到了宋代,邊塞詩已不再是文學的主流。

兩宋時期,與宋對峙並存的先後有遼、金、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宋朝統治者,對異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樣予以堅決反擊,而是一貫採取賂敵求和的政策。

這對於積貧積弱的宋朝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同時,宋朝賂敵愈急,敵人入侵也愈急,這更削弱了宋朝的國力,從而也更無力、無膽量反擊外敵侵略。偶有主戰派,在一片求和聲中也是孤掌難鳴,甚至慘遭不幸。

北宋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事業滿邊陲」,他反映邊塞生活的詩詞《漁家傲》,在宋代可謂獨樹一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範仲淹《漁家傲》

這首詞讀來沉鬱、悲壯、悽涼。在詞中,作者把憂憤國事、禦侮衛國的壯烈情懷,以及邊防將士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和對當權者賂敵政策的無可奈何,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感慨萬千。

再讀一讀南宋辛派詞人的作品,我們更能強烈感受到詞人們報國無門的無奈和「國破山河在」的悲嘆,這與盛唐氣象已相去甚遠!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破陣子》

此時詞人雖年老體邁,但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依然不減當年。

夢境的酣暢淋漓與現實中抱負不得施展,形成強烈對比,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之情。

儘管如此,詞中的聲聲號角,還是吹出了男人的滄桑感,滿滿的正能量和雄渾的民族魂。

時光悠悠,無論是大唐盛世,抑或才子英雄,俱已化作雲霧,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那深入骨髓的壯志豪情,宛如一條延綿不斷的河流,流淌在每一個邊塞詩人的筆底,鐫刻在每一個矢志報國的男兒心中。

千百年來,捨生忘死,保國衛家,已成為有志男兒最壯美的夢想。邊塞詩,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將永載史冊。


相關焦點

  • 唐詩中格調最高昂的一首邊塞詩,千百年來讓無數男兒熱血澎湃!
    談到唐詩不得不提邊塞詩,而邊塞詩中首推王翰的《涼州詞》。涼州詞是唐玄宗時期流行的邊地曲調,主要用來抒寫邊塞風情。而王翰的這首《涼州詞》卻不落俗套,不寫邊塞風光,不寫塞外苦寒,寫的是邊地軍營的開懷痛飲的熱烈場面。
  • 晚唐邊塞詩,迴蕩著王朝的悽厲餘韻
    文人士子也因時運艱難,失去了往日立功邊塞、從軍幕府的豪情,邊塞詩的創作主體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既沒有了像岑參、高適那種長期投身軍幕、對邊塞充滿神奇嚮往並熱情謳歌邊塞生活的大詩人,也沒有中唐像李益那樣幾度出塞、對邊塞戰爭有深切體會、傾心創作邊塞詩的名家。晚唐邊塞詩非常分散。幾乎整個晚唐詩中都有邊塞詩的影子,卻又缺少集中創作邊塞詩的一流大家和遺響千古的名篇。
  • 熱血賁張的豪情古詩詞
    熱血賁張的豪情古詩詞1.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2.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3.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4.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7.詞源倒傾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10.男兒本自重橫行11.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12.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13.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14.百戰沙場碎鐵衣15.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群只似無。16.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裡外覓封侯。
  • 《邊塞風光,畫在邊塞詩裡》文/木若水(遼寧)
    在對外並非總佔優勢地位的盛唐,邊塞詩中更是產生了許多傑作,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初盛唐邊塞軍旅詩 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 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 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 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 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 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十首邊塞詩的代表作:說不盡的英雄情長
    這些邊塞詩風格雄渾,詩境宏大。讀讀這十首最有代表性的唐代邊塞詩,領略塞外風光,感受千古豪情吧。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寫的是友人要去邊疆,王維送別所作。陽關在玉門關南,和玉門關一樣是當時通往西域的要塞。
  • 經典邊塞詩,每一首都應該背下來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 邊塞詩第一大篇:讀高適《燕歌行》
    另外,在分析本詩的同時,還會適當拓展,以了解一些其他的邊塞詩。 二、邊塞詩「第一大篇」 我認為,《燕歌行》這首詩主要包蘊了三種情感:其一,報國建功的豪情;其二,對無能將領的憤慨;其三,戍卒思婦的相思。 (一)報國建功的豪情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短兵相接,血肉橫飛。如果我們真的眼見這樣的場景,多數人肯定是心驚膽戰,因其血腥無比。奇怪的是,如此血腥的場面一旦寫在《燕歌行》中,卻令人莫名地感到豪邁。難道,殺伐令人如此痛快?
  • 金久哲攜《天下縱橫》戰歌壇 掀江湖霸氣男兒情
    「就讓我策馬揚鞭萬裡江山去縱橫 望穿四野繪心中彩虹就讓我徵伐天下譜寫輝煌的人生 風起雲湧鑄史詩英雄」歌曲展現給我們的是滿懷壯志豪情勇闖江湖的男子氣概,同時也是東北男兒金久哲的真實寫照。在這首歌曲中,金久哲將他的滿腔熱血注入到歌聲當中,用他那渾厚的嗓音將自己對江湖的嚮往表現的一覽無遺。天大地大,歌頌的是錚錚鐵骨的豪情壯志,穿越千年,傳頌的是流芳千古的愛情故事。
  • 男兒當如蕭峰 英風俠骨 鐵血丹心 豪情萬丈 氣吞山河
    小說中的主角之一蕭峰(喬峰)命運坎坷,義薄雲天,俠之大者,心懷天下,絕對是「大好男兒」! 本想描述一下蕭峰這個人物形象,奈何寫了刪,刪了寫,總是不滿意。或許小編胸無點墨、字俗文陋,難以道出蕭峰的神韻。只好用一些歌詞,還有金庸先生的文字略微展示一下這位蓋世英雄、無雙義俠的風採!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14、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唐朝、李賀吳鉤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兵器,後世用以代表利劍,代表馳騁沙場,勵志報國。這首詩可以說是李賀的霸氣豪放之言,也可以說是李賀對自己文人之身的一種惱怒。堂堂七尺男兒,豈能終日吟詩作對?應該手持長劍,「收取關山五十州」!這就是文人的俠客夢。1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詩中的「邊塞詩」最能體現唐朝文人尚武的特質。邊塞詩是唐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唐詩》五萬餘首詩歌中有兩千多首是邊塞詩。邊塞詩是以邊塞生活為主要題材,涵蓋戰爭、和平、愛國、獻身、邊塞、風光、民族、軍政、思鄉、親情、牽掛等諸多方面。
  • 男兒當兵夢依舊
    攢錢,攢錢,我「省吃儉用」偷偷地積攢了兩個月零用錢,買了一把心儀的玩具手槍,天天把玩,抱著睡覺。本來有些生氣的父母看我如此喜愛,也就沒說什麼,只是讓我注意安全。可惜是禍躲不過,在之後的一場玩具槍戰役中,我被敵方狙擊手一槍爆頭,打在眼眶上,「光榮」負傷,住院一周。
  • 湘潭男兒的血性
    湖湘熱土給予了他出眾的男兒血性。靖康初年,他隻身一人,從鼎州借來救兵,解太原之圍。在他的筆下,堅定的民族氣節和濃濃的湘土情意始終是不變的主題,《四庫書目提要》這樣稱讚他的詞作:「以凝詞句法精壯」,「絕無南宋浮豔虛薄之習」。
  • 壯志情懷 | 30首邊塞詩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在唐代進入鼎盛。
  • 十首豪邁邊塞詩,他一人獨佔兩首
    在唐代眾多的詩歌體裁中,有這樣一種詩,豪邁奔放,充滿了愛國情懷,也誕生了無數名垂千古的著名詩人,它就是唐代詩歌中璀璨的明珠——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史上著名十大邊塞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 十首最具成就的邊塞詩,幫你了解古人的邊塞生活和從軍經歷
    邊塞詩是興盛於隋朝,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描寫詩人的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詩,唐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shen)等。唐詩裡現存的邊塞詩有2000餘首,多出自於出徵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
  • 畫思維導圖,巧學邊塞詩——五年級《鳥鳴澗》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級下冊一首邊塞詩:從軍行。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同學們請注意一定反覆閱讀古詩的題目。從軍行:它是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作者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字少伯。
  • 說說唐朝的邊塞詩!
    所以,一大批熱血青年投身邊塞,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進詩中,這就有了邊塞詩。來到邊塞的人大都胸懷大志,急於建功立業,所以此時的邊塞詩是這樣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寧可做個低級軍官;也不想做個書生老死窗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就算沙子穿破了我們的金甲,不攻破樓蘭城我們堅決不回家。
  • 李白很豪放的一首邊塞詩,盡顯盛唐氣象,讀後令人熱血沸騰
    所謂邊塞詩,就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它最早起源於西周,發展於漢魏,興盛於隋,到唐達到頂峰。據統計,僅《全唐詩》收錄的邊塞詩就多達兩千餘首,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雖然這些邊塞詩是由不同閱歷和心境的不同詩人所寫,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地方,即渾厚雄壯的詩歌特徵,也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眾所周知,盛唐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空前強大,文治武功極盛。這也就導致了盛唐詩歌,尤其是邊塞詩,往往包含了詩人投身於社會和政治的強烈熱情,以及自信自尊,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而這正是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
  • 李白的山水詩雄奇飄逸若仙,沒想到邊塞詩也能哀怨悽涼:悲天憫人
    邊塞詩存世不多,千斌今天和大家共同來欣賞他邊塞詩《關山月》,領略邊塞風光的廣闊蒼茫和詩人對戍邊將士的關切及嚮往和平的思想感情。關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