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為何林帥將志願軍兵團司令黃永勝改為鄧華?

2020-12-14 騰訊網

1950年,毛主席在北京兩度召開軍政會議,研討組建東北邊防軍和保衛國防等問題。

在會議上,主席站在宏觀戰略大局上考慮問題,未雨綢繆、擲地有聲的為志願軍出國參戰定了調子:「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危害極大!」

本來在這次出兵問題上,林彪元帥是明顯持有反對意見的,他認為:美國在二戰時期已經向全世界證明了他們是全球最強大的重工業國家,科技高度發達,各類軍需裝備和後勤補給線完善,而且還有成熟的海空力量和不間斷重型火炮的支援,而我新中國初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海軍和空軍剛剛建設,還不足以形成優勢力量,如果貿然入局,很有可能引火燒身,為了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半島,打爛一個數億人口的中國非常不划算。

所以他給出的建議是:我軍可以在東北陳兵固防,保衛邊境即可,也能給半島人民一個強有力的戰略支持,協助他們從陣地戰轉向遊擊戰,與實力強大的美軍持續作戰。

但主席充分考慮到兩國的政治歷史和利弊關係,以及未來世界戰爭和國際局勢後,認為我軍出國作戰雖然困難重重,但整體上利大於弊,就立即籤署命令組建東北邊防軍。

而林帥針砭時弊,深思熟慮後非常認真的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決策,急調在中南地區整訓的國防機動部隊第13兵團立即北上,但卻堅持向總部首長提出了一個建議:13兵團司令黃永勝上將和15兵團司令鄧華上將職務對調,由鄧華出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率部出國作戰。

鄧華

抗美援朝大戰在即卻臨陣換帥,這是兵家大忌,林帥為何要這麼做呢?

他認為鄧華和黃永勝兩位同志都是我黨我軍軍政全能非常優秀的高級指揮官,解放戰爭時期四野大軍入關參戰,鄧、黃兩位將軍從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一路南下,連勝連捷打到四季如春的海南島,每戰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務。

雖然平心而論,黃永勝作戰勇敢,對上級下達的每一個命令堅決執行,林帥更偏愛他多一點,但這次志願軍出國作戰,面對的敵人不是反動政府,而是實力天下第一的美軍,首戰克敵制勝,打好第一槍,對我軍我國意義重大,所以打仗愛動腦筋、有全局意識、能獨立思考指揮作戰的鄧華可能更適合出徵。

黃永勝

鄧華在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從事軍隊政工工作要多於前線指揮作戰任務,沒有多少戰功,所以並不出彩,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鄧華奉命前往東北參戰,一身天賦奇才的軍事能力得到全方位體現。

1947年,東北大軍決定與敵軍司令陳明仁第三次決戰四平,戰前,鄧華上將詳細分析陳明仁作戰經驗和兵力部署,認為我軍2萬人應對敵軍3萬人可能會吃力,就專門給林帥發去電報,提議往前線增值1個縱隊的兵力。

但林帥接到的情報是陳明仁在四平的守軍僅有2萬餘人,並未同意鄧華的增兵方案,但本著謹慎原則,還是將1個主戰師派上去策應。

最後這次戰鬥打了整整13天,我軍殲敵上千,基本控制四平,但因為戰線時間拖得太長,導致敵軍回援,我軍最終傷亡8000餘人,損失慘重。

戰後,林帥才得知陳明仁的守軍根本不是情報顯示的2萬人,而是與鄧華的測算大致相等,達到了3.5萬人。

所以在戰後林帥召開的軍政作戰擴大會議上,親自站起來檢討反思:四平沒有打下來,我負全責,是我判斷失誤。

林彪元帥

而也正因這次指揮失誤,讓林帥對鄧華的印象非常深刻,而林帥提議臨陣換帥也不是無的放矢,得到了羅榮桓元帥、空軍司令劉亞樓上將等四野老領導的一致認可和支持,他們都認為就軍事全面性,黃永勝的確比不過鄧華。

所以在東北邊防軍總司令粟裕大將、政委肖華上將和副司令蕭勁光大將都因故不能如期抵達作戰崗位的前提下,邊防軍的整訓工作是由鄧華上將一力主導完成的。

抗美援朝的成功,也證實了林帥提議臨陣換帥是非常正確的,在總司令彭德懷元帥的帶領下,鄧華先後指揮打出了5次戰役大捷、秋夏季反擊戰和上甘嶺戰役,最後以一場金城反擊攻堅戰的輝煌大勝,為志願軍入朝畫上了圓滿句話,立下赫赫功勳。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爆發,林彪不顧兵家大忌臨陣換將,堅持要換13兵團司令
    粟裕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為了更好的讓粟裕指揮四野部隊,還把蕭勁光和蕭華這兩位他的老戰友調過來給他當副司令和副政委。但是在各部隊準備就緒的時候,四野司令員林彪卻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將四野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和15兵團司令員鄧華對調。四野原政委羅榮桓,原參謀長劉亞樓也很贊成他的這一建議。
  • 抗美援朝,志願軍6個兵團司令員都有誰?都是什麼軍銜?
    而且這支部隊是在四野第2兵團的基礎上擴編而來的,不論是戰士還是將領,都身經百戰,所以第13兵團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覷。 為了能夠領導好這支部隊,中央特意派遣鄧華出任司令員,同時兼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和第一副政委,輔佐司令員彭總指揮全局作戰。鄧華作為一名老革命,1927年參加紅軍,擔任過紅軍師政委,八路軍團政委,軍分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等職。
  • 當年彭總回國治病,鄧華建議:粟總接任志願軍司令,主席為何否決
    首先,鄧華提起了第一批入朝作戰的第4野戰軍第13兵團部隊,他認為之前可以直接把這些部隊改編成整編的部隊,改成志願軍司令部,但是現在不行,因為這些部隊是來自不同的野戰軍,所以維持原樣是非常困難的,會導致該軍團的領導能力分散,對這些資歷、威望都很高的領導來說,他們這樣也很容易被牽制住實力,軍隊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力量,所以,鄧華認為需要在13
  • 三個兵團司令成為空軍、海軍和志願軍司令
    其手下的三個兵團司令先後成長為空軍司令、海軍司令和志願軍司令。先來說說從空軍司令劉亞樓將軍。劉亞樓將軍曾擔任四野第14兵團司令。劉亞樓是一位軍事素質非常出色的將領,其早年在蘇聯軍事院校學習,在加入東北野戰軍後,劉亞樓作為林總的得力助手和幹將,幫助林總打制定了一份又一份作戰計劃。
  • 彭德懷回國治病,鄧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提議換帥,毛主席果斷拒絕
    1951年4月底,陳賡於25日正式被委任為第三兵團司令兼政委職務,在5月底與毛主席一起接見了從前線歸國匯報工作的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後,又被改任為志願軍副司令,於8月中旬帶領一個兵團取道東北瀋陽出國作戰。鄧華鄧華認為:「1950年首批出國作戰的6個軍兵力,基本都是四野編入東北邊防13兵團的力量,所以將13兵團直接更改為志願軍總司令部,直接參與作戰是可行的。」
  • 四野的兵團司令中,出了1個大將2個上將,唯獨他統帥百萬大軍
    解放戰爭中,第四野戰軍是我軍人數最多參與戰役最多的野戰軍,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都是由四野發起的,四野的四位兵團司令也都是戰功卓著,在這四位兵團司令之中,出了1位開國大將和2位開國上將,而有一位兵團司令卻統帥百萬大軍。那麼,這位萬軍之帥是誰呢?
  •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六個兵團司令員是誰?後來誰的軍銜最高?
    最先入朝的志願軍第13兵團,13兵團沒多久就改成了志願軍總部直接指揮的直屬軍,「萬歲軍」38軍就是其下轄的。 軍團司令員是鄧華,鄧華1910年出生於湖南郴縣,1927年入黨,經歷過長徵、抗日、解放等重要歷程,抗美援朝時他不但是13兵團的司令員,還是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協助了彭德懷指揮前期的戰役。
  • 志願軍司令部搭班子,首先考慮到3個人,為何後來沒能成行?
    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作戰情況,上級還考慮到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第13兵團司令黃永勝不熟諳大兵團作戰,因此下令要求第15兵團司令部與第13兵團司令部對調,在13兵團完成班子搭建以後,上級開始考慮東北邊防軍司令部班子搭建的問題。
  • 此二人是全軍,唯獨當過兩個兵團司令員的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然而,開國大將人選任職,職位有不同,有任野戰軍副司令員,還有搞後勤的,也有兵團司令,或者政委人員都有被授予大將軍銜。而開國上將大多都是兵團級別,也就是說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兵團司令員,政委或者副司令員。中將人選都是軍長職務,少將則是師長,當然了也有少數的軍長,人選被授予了少將軍銜。然而就在這些開國將領中,職位的調動很常見,但是,職位級別高的調動就比較罕見了。
  • 志願軍的5名兵團司令員,1995年授銜擔任什麼職務?誰的職務最高
    而創造這一切的就是志願軍戰士們,還有統帥志願軍的兵團司令們。據史書記載,韓戰爆發以後,我國曾經先後派出了數支兵團參戰,前後一共有5位兵團司令員。 他們分別是:第19兵團司令員韓先楚、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第3兵團司令員陳賡、13兵團副司令員,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13兵團司令員鄧華。
  • 四野任過縱隊司令的1955授銜時,6上將、7中將,他4個為何少將?
    1955年授銜時,任過四野縱隊司令的上將有李天佑、劉震、韓先楚、鄧華、洪學智、黃永勝,中將有吳克華、程世才、胡奇才、萬毅、詹才芳、梁興初,少將有曾克林、段蘇權、鍾偉、賀晉年。可是,同時縱隊司令,竟然出現了4個少將,與上將級別和榮譽相差太遠,這是為什麼?
  • 抗美援朝時,問了一句話後,戰士們不回答,彭總吼道讓黃永勝過來
    1953年4月,黃 永 勝出任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赴朝參戰。抗美援朝時,問了一句話後,戰士們不回答,彭總吼道:讓黃永勝過來!彭總訓斥黃永勝後,他聽後趕緊檢討。
  •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幾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7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軍)和第四十二軍(後歸第十三兵團建制)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師等部隊共25.5萬餘人,在中朝邊境集結,組成「東北邊防軍」,擔負保衛東北邊防重任,必要時以志願軍的名義出國作戰。
  • 開國上將鄧華:1960年離京前,為何將軍服軍褲、軍鞋全染黑?
    但只有鄧華是個例外。當然鄧華對彭德懷也十分尊重,在工作與生活中處處以彭德懷為中心,替他分憂解難。在剛入朝作戰的時候,鄧華就接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保護彭老總的安全。關於防空問題志願軍黨委也曾多次開會討論,要求領導機關所有人員在警報發出之後要進入防空洞。但彭老總根本不當回事情,敵機臨空時他仍照常工作。
  • 悍將許世友,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為何在朝鮮戰場上默默無聞
    解放戰爭期間,許世友先後擔任了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東線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等職。並在1947年,率部參與了孟良崮戰役,殲滅了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的王牌軍隊74師。可就是這樣一位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悍將,卻在抗美援朝時期毫無名氣,默默無聞,甚至還有人懷疑他並未參加過抗美援朝,這是為何?許世友將軍戎馬一生,看到戰鬥都心痒痒,韓戰爆發後,怎麼可能會放過這次機會。其實當國家剛剛開始發動號召時,許世友就找到我軍上級主動請纓,想要率軍入朝作戰,可卻並未得到同意。
  • 抗美援朝,志願軍四任司令員全都是湖南人,他們都是誰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彭德懷力主出兵朝鮮,並擔任志願軍司令員,指揮部隊在七個月的時間裡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一舉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到三八線以南地區。在第三次戰役期間,志願軍還一度攻入漢城,讓世界為之震驚。志願軍第二任司令員是鄧華,鄧華畢業於南華政法學院,後來跟隨朱老總參加湘南起義後到了井岡山。
  •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副司令員都有誰,當時年齡多大,最後什麼軍銜
    副司令員:鄧華 年齡:40歲(1950年) 軍銜:上將 鄧華將軍早年就參加了革命,在紅軍師時期他就擔任過師政委,是年輕的師級幹部,等到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他擔任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等到抗戰勝利了,他擔任瀋陽衛戍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