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6日,在第五次戰役開戰之前,指揮和管理問題隨之出現,在當時的人事安排變動方面,鄧華被放到了較高的位置,他對此感到略有一些不安,有一種受之有愧的感覺,他認為自己的實力較為不足,是低於陳賡、宋時輪、楊得志等人的,所以他主動向北京方面表示,對志司首長安排有幾點建議,而他的這幾點建議,全都是心繫全黨發展,沒有一句是為個人謀私利。
首先,鄧華提起了第一批入朝作戰的第4野戰軍第13兵團部隊,他認為之前可以直接把這些部隊改編成整編的部隊,改成志願軍司令部,但是現在不行,因為這些部隊是來自不同的野戰軍,所以維持原樣是非常困難的,會導致該軍團的領導能力分散,對這些資歷、威望都很高的領導來說,他們這樣也很容易被牽制住實力,軍隊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力量,所以,鄧華認為需要在13兵團內部成立一個微型的機構,用這個機構來加強對各軍的領導,實現分散集中管理。
此外,鄧華還順勢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應該讓陳賡專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9兵團司令宋時輪為第二副司令,他當第三副司令。紅軍長徵時期,鄧華作為一位政工幹部,就已經提出了很多不錯的發展意見,並且帶領紅軍戰士們鼓舞士氣,充滿鬥志的向前發展,而現在新中國終於成立,本該論功行賞的時候,鄧華卻仍然秉持著較高的眼界,心繫大局,用強大的奉獻精神和智慧,為整個政治隊伍共謀發展,他的意見到達北京之後,主席對他的行為感到非常稱讚,也欣賞他想要讓賢、謙卑的精神,但是出於對全盤的考慮,再加上對鄧華實力、眼界的認可,主席最後還是決定由他擔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陳賡為第二副司令員,宋時輪為第三副司令員。
1952年4月初,彭總、陳賡相繼奉命回國,並且他們都有了新的任務,都不再負責志願軍司令任務,而就在這個時候,鄧華順位接替,被任命為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但是鄧華仍然認為自己德不配位,不能當此大任,在他心裡,有一個比他要合適很多的人,是他心目中合適的人選,可以擔當這個角色和職位,所以他第二次致電主席,表達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非常勤懇謹慎,他說志司任務繁重,相比之下他自己德才不夠,他恐怕自己會在工作上有損失,所以向主席推薦了時任副總長的粟裕,他心中還有自己的另一番考量,總之安排得面面俱到,讓人感受到他的誠懇,他說,如果彭總離開該職位,則粟裕同志就可以接替該崗位;而如果粟裕也有要職在身離開該崗位,那麼陳賡同志可以勝任這個崗位。
當然,他自己覺得自己德才不夠,還是一種太過自謙的表現,實際上主席認為他很適合這個位置,所以又一次駁回了鄧華的建議,仍然讓他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主持志願軍全面工作。而鄧華果然沒有辜負主席對他的期望,他在這次主持工作期間,讓整個志願軍的軍隊嚴明,軍事力量不斷增強,完全抵抗了美國方面的重重壓力,後來美國還有一位曾親歷那場戰爭的將領,很悲哀地承認說,當年在這場戰爭中,他們真是顆粒無收,白白的耗費了這麼久,這句話也正是反映了鄧華當年的精明強幹,讓整個志願軍穩如泰山,發揮出最好的實力。
一直以來,鄧華都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他的謙遜,讓他在被授予大任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推脫,想把重任留給實力更強的人,他認為這些人更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帶領大家蒸蒸日上。然而鄧華的能力,所有人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的功勳也就只有他自己不斷推脫,其他人都希望他能夠擔當大任,共鑄輝煌,當年他在志願軍中做的種種戰績,就可見一斑。
2月20日,彭總因為生病而回京,中間有半個多月的時間空缺,志願軍需要一位新的將領,否則將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此時此刻,鄧華就在主席的任命中臨危受命,作為第一副司令員指揮志願軍各軍團作戰。當時,美軍第8集團李奇微正在掀起一場「撕裂者行動」,這場運動對於我軍來說並不是很友好,反而有些棘手,但是鄧華卻用自己的力量,謀定而後動,他先是指揮西線阻擊部隊38軍和50軍,對美軍進行頑強抗擊,給其他軍團打掩護,爭取撤退的機會,同時,他一鼓作氣,集中東線志願軍所有精銳兵力和精尖力量,帶著這一部分主力軍衝擊敵人堡壘,直搗黃龍揮師橫城,全殲韓軍8師3團,重創韓軍3、5師、美軍第2師,狂殲1.2萬人。
這一次橫城反擊戰,讓指揮剿滅者運動的李奇微,都感受到中方軍人驚人的力量,從此不敢造次,灰溜溜地離開了這片土地,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在他的回憶中,他把那一場戰爭中的中方士兵們,直接描述成了天兵天將,足以見得鄧華當時的指揮,讓志願軍變得多麼驍勇,屢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