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彭總回國治病,鄧華建議:粟總接任志願軍司令,主席為何否決

2020-12-26 鷓鴣哨談史

1951年4月16日,在第五次戰役開戰之前,指揮和管理問題隨之出現,在當時的人事安排變動方面,鄧華被放到了較高的位置,他對此感到略有一些不安,有一種受之有愧的感覺,他認為自己的實力較為不足,是低於陳賡、宋時輪、楊得志等人的,所以他主動向北京方面表示,對志司首長安排有幾點建議,而他的這幾點建議,全都是心繫全黨發展,沒有一句是為個人謀私利。

首先,鄧華提起了第一批入朝作戰的第4野戰軍第13兵團部隊,他認為之前可以直接把這些部隊改編成整編的部隊,改成志願軍司令部,但是現在不行,因為這些部隊是來自不同的野戰軍,所以維持原樣是非常困難的,會導致該軍團的領導能力分散,對這些資歷、威望都很高的領導來說,他們這樣也很容易被牽制住實力,軍隊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力量,所以,鄧華認為需要在13兵團內部成立一個微型的機構,用這個機構來加強對各軍的領導,實現分散集中管理。

此外,鄧華還順勢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應該讓陳賡專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9兵團司令宋時輪為第二副司令,他當第三副司令。紅軍長徵時期,鄧華作為一位政工幹部,就已經提出了很多不錯的發展意見,並且帶領紅軍戰士們鼓舞士氣,充滿鬥志的向前發展,而現在新中國終於成立,本該論功行賞的時候,鄧華卻仍然秉持著較高的眼界,心繫大局,用強大的奉獻精神和智慧,為整個政治隊伍共謀發展,他的意見到達北京之後,主席對他的行為感到非常稱讚,也欣賞他想要讓賢、謙卑的精神,但是出於對全盤的考慮,再加上對鄧華實力、眼界的認可,主席最後還是決定由他擔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陳賡為第二副司令員,宋時輪為第三副司令員。

1952年4月初,彭總、陳賡相繼奉命回國,並且他們都有了新的任務,都不再負責志願軍司令任務,而就在這個時候,鄧華順位接替,被任命為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但是鄧華仍然認為自己德不配位,不能當此大任,在他心裡,有一個比他要合適很多的人,是他心目中合適的人選,可以擔當這個角色和職位,所以他第二次致電主席,表達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非常勤懇謹慎,他說志司任務繁重,相比之下他自己德才不夠,他恐怕自己會在工作上有損失,所以向主席推薦了時任副總長的粟裕,他心中還有自己的另一番考量,總之安排得面面俱到,讓人感受到他的誠懇,他說,如果彭總離開該職位,則粟裕同志就可以接替該崗位;而如果粟裕也有要職在身離開該崗位,那麼陳賡同志可以勝任這個崗位。

當然,他自己覺得自己德才不夠,還是一種太過自謙的表現,實際上主席認為他很適合這個位置,所以又一次駁回了鄧華的建議,仍然讓他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主持志願軍全面工作。而鄧華果然沒有辜負主席對他的期望,他在這次主持工作期間,讓整個志願軍的軍隊嚴明,軍事力量不斷增強,完全抵抗了美國方面的重重壓力,後來美國還有一位曾親歷那場戰爭的將領,很悲哀地承認說,當年在這場戰爭中,他們真是顆粒無收,白白的耗費了這麼久,這句話也正是反映了鄧華當年的精明強幹,讓整個志願軍穩如泰山,發揮出最好的實力。

一直以來,鄧華都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他的謙遜,讓他在被授予大任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推脫,想把重任留給實力更強的人,他認為這些人更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帶領大家蒸蒸日上。然而鄧華的能力,所有人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的功勳也就只有他自己不斷推脫,其他人都希望他能夠擔當大任,共鑄輝煌,當年他在志願軍中做的種種戰績,就可見一斑。

2月20日,彭總因為生病而回京,中間有半個多月的時間空缺,志願軍需要一位新的將領,否則將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此時此刻,鄧華就在主席的任命中臨危受命,作為第一副司令員指揮志願軍各軍團作戰。當時,美軍第8集團李奇微正在掀起一場「撕裂者行動」,這場運動對於我軍來說並不是很友好,反而有些棘手,但是鄧華卻用自己的力量,謀定而後動,他先是指揮西線阻擊部隊38軍和50軍,對美軍進行頑強抗擊,給其他軍團打掩護,爭取撤退的機會,同時,他一鼓作氣,集中東線志願軍所有精銳兵力和精尖力量,帶著這一部分主力軍衝擊敵人堡壘,直搗黃龍揮師橫城,全殲韓軍8師3團,重創韓軍3、5師、美軍第2師,狂殲1.2萬人。

這一次橫城反擊戰,讓指揮剿滅者運動的李奇微,都感受到中方軍人驚人的力量,從此不敢造次,灰溜溜地離開了這片土地,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在他的回憶中,他把那一場戰爭中的中方士兵們,直接描述成了天兵天將,足以見得鄧華當時的指揮,讓志願軍變得多麼驍勇,屢建奇功。

相關焦點

  • 彭德懷回國治病,鄧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提議換帥,毛主席果斷拒絕
    1951年4月底,陳賡於25日正式被委任為第三兵團司令兼政委職務,在5月底與毛主席一起接見了從前線歸國匯報工作的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後,又被改任為志願軍副司令,於8月中旬帶領一個兵團取道東北瀋陽出國作戰。陳賡、宋時輪和楊得志等兵團首長,隨便挑出一個都比鄧華的資歷和戰功要高,所以在單方面向總司令彭德懷做出簡單匯報後,鄧華又給北京高層去電,有理有據堅定提出了對志願軍司令部軍政人事的安排建議。
  • 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為何林帥將志願軍兵團司令黃永勝改為鄧華?
    在會議上,主席站在宏觀戰略大局上考慮問題,未雨綢繆、擲地有聲的為志願軍出國參戰定了調子:「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危害極大!」 所以他給出的建議是:我軍可以在東北陳兵固防,保衛邊境即可,也能給半島人民一個強有力的戰略支持,協助他們從陣地戰轉向遊擊戰,與實力強大的美軍持續作戰。 但主席充分考慮到兩國的政治歷史和利弊關係,以及未來世界戰爭和國際局勢後,認為我軍出國作戰雖然困難重重,但整體上利大於弊,就立即籤署命令組建東北邊防軍。
  • 林總手下將領真優秀!三個兵團司令成為空軍、海軍和志願軍司令
    其手下的三個兵團司令先後成長為空軍司令、海軍司令和志願軍司令。先來說說從空軍司令劉亞樓將軍。劉亞樓將軍曾擔任四野第14兵團司令。劉亞樓是一位軍事素質非常出色的將領,其早年在蘇聯軍事院校學習,在加入東北野戰軍後,劉亞樓作為林總的得力助手和幹將,幫助林總打制定了一份又一份作戰計劃。
  • 抗美援朝,志願軍6個兵團司令員都有誰?都是什麼軍銜?
    為了能夠領導好這支部隊,中央特意派遣鄧華出任司令員,同時兼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和第一副政委,輔佐司令員彭總指揮全局作戰。鄧華作為一名老革命,1927年參加紅軍,擔任過紅軍師政委,八路軍團政委,軍分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等職。 在朝鮮戰場,鄧華帶領第13兵團參加了第一次到第五次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 關鍵時刻,韓先楚、鄧華主攻方向不一致,彭總反覆斟酌、難以抉擇
    在作戰指揮上,權謀達變、劍走偏鋒非鄧華之所長,但他細心精微,講究戰術紀律,戰場組織協調有序,喜歡慎重穩妥的作戰路數,在一些經典的作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1947 年"三戰四平"時,鄧華向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建議,應該及時調整作戰兵力,加強攻城力量,避免出現相持不下的局面。1948年平津戰役時,鄧華又對先取塘沽的作戰方案提出建議,改為直取天津城。
  • 抗美援朝:彭總喊「38軍萬歲」時,為何志司洪鄧二人不表態?
    《跨過鴨綠江》第十七集中,38軍的戰報傳來,志願軍司令部中歡聲雷動。彭總欣喜異常,親自擬寫電文給予38軍通令嘉獎。彭總要過電文稿紙,提筆又加上了「卅八軍萬歲」五個字。見到如此高的評價,在場人員都面面相覷,目光全集中在彭總身上。彭總眼角隱隱含著熱淚,喃喃地喊道:「38軍萬歲!」。
  • 彭總只帶2名警衛前往朝鮮,離敵軍僅30多公裡,現在想想都後怕
    據鄧嶽回憶說:"我們快步向彭總的住房走去,這是一幢朝鮮式的大窗戶茅屋,我們朝向半開半關的窗戶望去,很遠就看見彭總在屋內踱來踱考。我們在門口喊了聲'報告',楊參謀向彭總介紹後,彭總馬上緊緊握住我們的手,情緒非常激動地說:"總算把你們盼來了,我這光杆司令真是干著急沒辦法,你們率部隊來到這裡太好了,太好了,你們吃飯沒有?"然後讓我們坐下。
  • 當志願軍打到三七線時,身經百戰的彭總為何感到「心裡不踏實」?
    可時任志願軍司令員的彭總,卻怎麼都高興不起來,他略帶沉重的對洪學智說道:「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怕過,可自從收復漢城後,心裡就沒踏實過。你說收復了座空城,值得這麼大張旗鼓的慶祝嗎?」當別人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彭總看到的卻是潛在的巨大風險:整個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都是有序後撤,殲敵數量為1.9萬,並未使其傷筋動骨。當時志願軍中流傳著一句話,「漢城不是攻下來的,是走進去的」,這場勝利似乎來得太過容易。
  • 鄧華走進志司,見素日不抽菸的彭總,噴雲吐霧、津津有味,後大勝
    在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周副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在彭德懷、鄧華等志願軍首長指揮下,經過連續12個晝夜的艱苦作戰,殲滅敵人15萬餘人,將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了清川以南,粉碎了敵人企圖於"感恩節"前佔領整個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的戰局。初戰勝利,不僅使我軍站穩了腳跟,而且使我軍受到很大鼓舞,增強了勝利信心,為打敗美國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 他是中國唯一的六星上將,曾兩救彭總,死後胡主席送葬!
    不但是志願軍的後勤工作做得出色,他這位志願軍總司令對彭總的「保護」工作也是做得很好。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洪學智曾以他的機智兩次救了彭德懷的命。他找到鄧華,說:「夥計,我看情況不對,鬧不好明天要出事。」洪學智警告彭總,可是彭老總不信這個邪,脖子一梗:「我不怕美國飛機,用不著躲。」無奈之下,洪學智想了一招:用地圖把彭總騙進了防空洞。
  • 開國上將鄧華:1960年離京前,為何將軍服軍褲、軍鞋全染黑?
    我們都知道,彭老總脾氣火爆,基本上身邊所有的人都被他罵過,包括韓先楚,洪學智等人。但只有鄧華是個例外。當然鄧華對彭德懷也十分尊重,在工作與生活中處處以彭德懷為中心,替他分憂解難。在剛入朝作戰的時候,鄧華就接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保護彭老總的安全。
  •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副司令員都有誰,當時年齡多大,最後什麼軍銜
    其實早在1950年7月13日以第13兵團為主共25萬餘人部隊就組成了東北邊防軍,就是為了應對東北可能出現的情況,當時偉人想任命粟大將為司令員,但是粟大將的身體一直不好,最後朝鮮局勢惡化,最終東北邊防軍改編為志願軍,開赴朝鮮,當時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是彭老總 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老總 年齡:
  • 志願軍第一次黨委擴大會,鄧華挨個表揚各軍,唯獨沒有38軍
    彭德懷首先讓第一副司令鄧華講第一次戰役基本總結和經驗教訓。鄧華在介紹了第一次戰役敵我雙方基本情況後指出:由麥克阿瑟指揮的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佔領了平壤後,氣焰囂張,採取分兵冒進,夢想很快即可佔領全朝鮮,根本沒想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會入朝參戰。
  • 《跨過鴨綠江》:面對毛岸英犧牲,彭總的兩次痛哭是敗筆
    《跨過鴨綠江》進行到十五集,毛主席的長子、在志願軍總部任參謀兼翻譯的毛岸英,在敵機轟炸大榆洞時犧牲,年僅28歲。一名風華正茂的青年軍官,一位志願軍戰士,就這樣匆匆地結束了流金歲月,確實令人感到痛惜。但是,作為大軍統帥的彭總,在片中兩次痛哭,令人不解。
  • 志願軍的5名兵團司令員,1995年授銜擔任什麼職務?誰的職務最高
    而創造這一切的就是志願軍戰士們,還有統帥志願軍的兵團司令們。據史書記載,韓戰爆發以後,我國曾經先後派出了數支兵團參戰,前後一共有5位兵團司令員。 他們分別是:第19兵團司令員韓先楚、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第3兵團司令員陳賡、13兵團副司令員,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13兵團司令員鄧華。
  •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幾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10月4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組成志願軍入朝作戰。中共中央決定,立即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由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掛帥出徵。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籤署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1898—1974),湖南湘潭人。
  • 「六星上將」洪學智:代表志願軍登上天安門,朝鮮戰場的後勤司令
    就連毛主席當年給去朝鮮的志願軍發的電報,開頭多是「彭鄧洪韓解杜」,洪,就是不可替代的洪學智將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當年這首紅歌可謂是無比的響亮有力,但當時呀,過鴨綠江其實是靜悄悄的。1950年10月19日,洪學智和他的戰士們趁著夜色來到了朝鮮的國土上。過江後的第五天,志願軍司令部就進行了明確的分工。
  • 四野的兵團司令中,出了1個大將2個上將,唯獨他統帥百萬大軍
    解放戰爭中,第四野戰軍是我軍人數最多參與戰役最多的野戰軍,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都是由四野發起的,四野的四位兵團司令也都是戰功卓著,在這四位兵團司令之中,出了1位開國大將和2位開國上將,而有一位兵團司令卻統帥百萬大軍。那麼,這位萬軍之帥是誰呢?
  • 砥平裡戰役:彭總看密電後沉重不安,當即決定回國向毛澤東匯報!
    為了阻擊敵人攻勢,2月5日15時,彭德懷以彭、樸、洪、解的名義,分別給韓先楚、鄧華、金雄及志願軍五十軍發電稱:四十二軍決於本(5日)晚分別各個圍殲進至砥平裡、廣灘裡、馬龍裡地區之敵,人民軍第二、第五兩軍團6日晚圍攻進至橫城美軍二十三團及南朝鮮軍第五、八兩師一部,如得手後則對五十軍正面壓力可能減輕。根據彭德懷的電令,鄧華指揮的東集團主力於5、6兩日相繼出動。
  • 38軍首戰失利,韓先楚組成志願軍前線指揮所,出發前肅立彭總旁
    為了爭取在第二次戰役中取得更大勝利,應抓緊時間解決志願軍的糧食、彈藥、裝備、服裝的供應問題,否則將對第二次戰役殲敵計劃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了統一第二次戰役的作戰指導思想,消除誤會並說明志願軍當前的處境,11月12日彭德懷發電向黨中央毛主席建議,擬於11月15日與金日成和蘇聯駐朝鮮大使史蒂柯夫會談,並請高崗前來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