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育匠藝」傳承耕育文化、工匠藝術和工匠精神

2020-12-12 人民政協網

「耕育匠藝」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工匠精神」,把工匠藝術、民族技藝與古今中外文化和藝術融合,發揚提升到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耕」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所有匠藝和文化都來自於農耕和土地。「育」是傳承和保育,以及美育、勞育和育人。「匠」是匠人、匠藝、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濃縮;「藝」是技藝、技能、藝術精神,是「工匠藝術文化」和「工匠藝術家」。

1、 耕育文化與工匠精神

中華優秀耕育文化積澱著多樣、珍稀的巨大財富,其中匠藝是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技藝。中國是世界上手工藝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工匠的精湛手藝、認真、守時、守信的原則,才獲得了世界尊重。從唐代到清末,中國都是世界第一大手工藝品出口大國。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專業、專注,耐心、創新。專注是首要品質:人和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力,最大的差別就是專注。專注意味著堅定的熱忱、意味著堅持的恆心、意味著堅強的毅力。做自己人生的工匠,就是要專注、就是就是要潛心鑽研、久久為功、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鬆。求精是永恆追求:科學的精度關乎項目的成敗,而人生的精度關乎事業的成敗。只有經歷千錘百鍊、突破自我,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心正是「匠人」之魂:以端正的品行、高雅的品位、高尚的品格,追求精深、精湛、精準。

2、 匠人、匠藝、匠心與「工匠精神」

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出現了人類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逐漸從農業分離出來。出現了工匠,有手藝有技術可稱為匠。匠人是木匠、鐵匠、皮匠、鐘錶匠等代表。匠是一門技藝,匠人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通過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藝,淬鍊心性,是「品質」的象徵。

匠藝要求產品無瑕疵,精益求精。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

匠心卻是一種修為。為了追求高超技藝,有人窮盡一生,甚至幾代,孜孜不倦,過程雖苦,但內心平靜並享受著快樂。匠心必須寧靜,這寧靜來源於嘈雜世界背後的熱愛和專注,既「匠心獨運」。匠心是一顆純粹的心。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匠心是一顆創造的心。匠人的工作多以重複居多,能在重複中發現其中的巧,然後別出心裁,這便是創造。匠心是一顆極致的心。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追求完美和極致,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於自負的自尊心。匠心往往意味著慢,但這背後隱藏著的是專注和對完美的追求,他們認為偉大從不可能誕生於凡俗。真正的匠人,把自己的手藝當做一種信念,用畢生的心血和張揚的才情賦予它撼世的生命力。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的匠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匠人,素材在他們眼裡就是生命,用精雕細刻和精益求精之心,追求卓越不斷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見不斷創新之心,做個匠人、修顆匠心,創造獨特產品,這是一條通往內心寧靜的路。

3、 工匠精神是「工匠」通往「藝術家」的精神

「工匠」與「藝術家」本是同源,在社會分工中,將進行純手工活動的人視為「工匠」,而智力的創造者才是高貴的,奉為「藝術家」,認為藝術品就是精神產品。在歷史的演化中,應該重新認識藝術,中國的成功的藝術精品都是藝術與工藝達到完美一體的極品,例上述青銅器、瓷器,還有紫砂壺、雕刻工藝、明式像等等,而這些行業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往往又都是集藝術家與工藝美術家於一身,正因為他們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和文學修養,所以在工藝技術領域能創作了一幅幅傳世之作而成為如今世人尊重的大師。

工匠和藝術家的關係就好比是金字塔塔基和塔頂的關係,沒有經歷工匠的階段很難成為藝術家,從工匠升級為藝術家這中間需要勤奮的練習、個性的發揚、情感的表達、艱辛的探索和勇敢的創新。這中間的過程曲折而相通。(1)工匠在重複複製,藝術家在創新求變。工匠追求客觀的數量,在於橫向的廣度;藝術家追求質量,在於縱向的高度。工匠的心態在於求穩,藝術家的心態在於求變,所有偉大的藝術品都是不可複製的獨一無二,它是藝術家情感和智慧的結晶。(2)工匠追求技藝方法,藝術家追求情感精神。當工匠不滿足於現狀,而有新的追求目標時,他就離藝術家更近了一步。藝術家追求的是精神的寄託和情感的表達,通過作品載體反映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的創作不只是高超的技法,還有生動的靈性在裡面。(3)工匠在技術層面,藝術家在理論層面。工匠的工作就是技術實踐,雖然技藝純熟經驗豐富,但還沒上升到理論。藝術家則在技術實踐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領悟出藝術實踐的道理和規律。通過理論研究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活動。(4)工匠知識儲備較單一,藝術家學識修養較豐富。工匠只需要技術手法熟練到家就可以。而藝術家需要的不僅是天分和本專業的知識技法,他們還需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使他們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集諸家之精華,創作出優秀和偉大的作品來。

工匠與大師兩者相互聯繫是不可分割的主體,無高低貴賤之分,從來都「藝術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藝術家的品質。」一個優秀工匠的練成是不易的,需要扎紮實實練好基本功並達到技藝的純熟,擁有豐富的經驗。而任何優秀藝術家的養成都必須經歷工匠的勤奮刻苦階段,並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求變。匠人是大師的鋪路石。世界需要大師也需要匠人。匠人要有創新,不受固定模式的禁錮,要有目標和追求,這樣文化藝術才會發展,一個民族才有進步。

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手工製造業的靈魂,在需要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工匠精神尤其可貴,是藝術的體現。那麼現在社會推崇的工匠精神,包括手工藝等,將一項技藝做到極致即可以稱之為藝術。現代「工匠」尊稱為「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

4、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呼喚現代工匠精神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發展史,工匠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期文明的強盛與衰亡。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藝術發展史,藝術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期文明的繁榮。"工匠"則是藝術文化最為勞動創造群體。"工匠"植根於華夏文明之中,藝術文化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趨同化的世界語境下,弘揚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工匠精神和藝術精神正契合中國的現實,是提升產品質量和品質,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隨著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工匠精神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一種產物,它是一種精緻化生產的要求,它對農業生產同樣適用。從農業生產來講,耕育農法就是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從種植開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證安全,還有就是它的品質和質量,農業也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力和員工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今社會的一些浮躁「短、平、快」行為,影響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企業要堅持「工匠精神」,靠信念、信仰,不斷改進、完善產品。從「匠心」到「匠魂」。

融合工匠精神和藝術精神,樹立文化自覺自信。技術進步為主體的企業,就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源泉,是財富增加的源泉所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5、 工匠精神是非遺文化的內核與載體

工匠精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因素,非遺傳承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絕的工藝技術、深入人心的榮譽機制構成了非遺傳承中工匠精神的內核。非遺的傳承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通過提高匠人的社會地位、加大職業教育和利用大眾傳播平臺,可以擴寬非遺傳承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手作首先是匠人的活計,用心去做,心手結合,才能擁有如此完美的品質,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手作之美,最為重要的是匠人心意,手工設計的傾注。書畫、名窯瓷器、工藝美術、茶藝茶道、雕刻剪紙、文房四寶、武術、民俗等各類文化藝術精品,在國際上營造中國文化氛圍,打造一流的向全球輸出傳播中國文化的平臺,促進文化產業化走出去。要把工匠藝術產品與文旅化融合,實施「耕育文化+工匠匠藝」跨界聯動。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實現耕育匠藝的不斷提升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相關焦點

  • 傳承耕育倫理道德、弘揚中華耕育文化與耕育文明
    耕育倫理道德(下稱倫德)是耕育倫理和耕育道德的合稱,耕育倫德是在中華農耕倫德精粹的基礎上,與生態倫德、耕育文化、耕育文明綜合集成的優秀活態體系,也是中華倫德的傳承與創新。耕育倫理道德核心理念:善良真誠、互敬互愛、天地人和、修身保節。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 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傳承耕育文化、耕育文明
    1、 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是生態食材的生產基礎「耕育農法」是一種使用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生物科技融合集成的農業生產方法,也是保持農田有機質平衡(有機質農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產方法。重點在於傳承田園農耕模式,發展生物生態循環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體驗模式。
  • 「耕育」中體現的耕食育化思想是中國特色的「食育」文化
    「耕育」中的「耕」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 「育」是傳承和保育,以及德智體美勞育和育人。育化包括孕育、教育、保育、培育等。耕食指耕田而食,是有田有食的安居樂業生活,表示所有食物和文化都來自於自然、農耕和土地。
  • 耕育農莊:促進三生農業耕育田園多功能發展
    「耕育農莊」理念與發展前景 「耕育農莊」是依託耕育農業耕育農法技術,以耕育田園為載體,以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耕育文化為靈魂,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責任。採用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生產方法,在種養生產優質生態食材和農產品的基礎上,擴展莊園的休閒旅遊、飲食康養、運動體驗、親子教育等多功能服務。
  • 耕育康養:耕三生農文餐旅,育天人身心養康
    「耕育康養」理念與發展前景 「耕育康養」是依託耕育田園和耕育農業基地,通過中醫農業、三生農業、有機質農業與耕育農法生態種養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結合耕育文化與耕育文明理念,為嬰幼兒青少年兒童至老年群體提供康養服務。耕育康養是個大體系、大系統。主題是通過「耕三生農文餐旅」手段,達到「育天人身心養康」目的。
  • 從桑基魚塘到智慧漁業看耕育農業的發展歷程
    五、 耕育農業是集成了智慧農業元素的耕牧漁樵複合產業耕育農業是在傳統農耕文化、耕讀傳家的基礎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繼承、傳承傳統農業,並結合現代農業、中醫農業、智慧農業,融合創新出具有生態農業、生態保育、教導育人、勞育美育等特性的理論體系,主要涵蓋:耕育體驗、生態教育、鄉土民俗、健康飲食等。
  • 中育貝拉:以工匠精神做教育,成就每一個普通孩子的名校夢
    談到"大國工匠",李松校長對它的定義是這樣的:教育和手藝人一樣,具備異曲同工之處,同樣需要有工匠精神,手藝人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而教育者則是對未來的國之棟梁授之以漁,誨人不倦。那麼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將工匠精神發揮至極?作為中育貝拉國際教育集團的領頭人,又是如何理解和落實工匠精神?
  • 工匠精神·薪火相傳-伍炳亮黃花梨藝博館中國傳統家具藝術展暨技藝傳承口述史首發式
    11月28日,「工匠精神·薪火相傳-伍炳亮黃花梨藝博館中國傳統家具藝術展暨技藝傳承口述史首發式」在臺山市伍炳亮黃花梨藝博館正式啟動。本次大展是伍炳亮黃花梨藝博館首次正式對外開放,館藏的千餘款黃花梨系列臻品,集中展現了伍炳亮先生作品「型精韻深,材藝雙美」的藝術特色,更是伍大師潛心於中國傳統家具的設計、創新、恢復和製作的成果展示。本次大展由中國臺山伍氏興隆明式家具藝術有限公司主辦,大展的隆重開展受到業內外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
  • 工匠精神是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 | 長江評論
    長江網評論員周劼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製造業裡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工程師畫龍,技師點睛」,很形象地反映出工匠的作用。
  • 長江評論|工匠精神是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
    長江網評論員周劼  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製造業裡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工程師畫龍,技師點睛」,很形象地反映出工匠的作用。
  • 傳承工匠精神,繪就多彩平川的正義畫卷
    近年來,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檢察院吸取先人遺韻,傳承工匠精神,積極開展「多彩平川、正義平檢」主題文化建設活動,結合地域特色打造多彩檢察文化,繪就了一幅亮麗多彩的正義畫卷。   紅色是革命的血脈傳承。1932年的「靖遠兵變」,打響了甘肅人民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第一槍。
  •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打造特色勞動教育體系 涵育工匠人才
    打造兩個陣地豐富教育內容學校探索構建兩大陣地來實施勞動教育:一是勞動精神的浸潤培養陣地,用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來引領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並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動文化中。精心打造了全國勞模、大國工匠、學校優秀畢業生鄧建軍系列校園文化景觀,設計主題性校園文化活動,組建鄧建軍「勞模」班和韓迎輝「江蘇工匠及技能大師」工作室,積極建設勞模工匠文化「場景圈」。同時系統整合各種資源,讓工匠精神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環境中,推動全校師生形成尊重勞模工匠、愛護勞模工匠、學習勞模工匠、爭當勞模工匠的良好風尚。二是勞動教育顯性課程陣地。
  • 感受吳地風雅 傳承工匠精神
    通過一件件珍貴藏品,大家深刻感受了吳文化的變遷與發展以及吳文化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  蘇州吳中博物館是蘇州市第一座全面展示吳地文化的地方性特色博物館。館內擁有原吳縣和現吳中地域範圍內考古出土的文物藏品7000多件(套)。通過陳展、文字、實物、影像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吳地文化特色,圍繞「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兩條文化脈絡,集中展現吳地廣博的物質和精神內涵。
  • 傳承「齊地工匠精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偉 通訊員 張森 陳江寧  近年來,淄博職業學院積極引入優秀企業所崇尚的質量文化、管理文化、創新精神等,以企業文化的核心融入為主導,充分汲取「齊國故都」「當代國窯」的齊文化深厚底蘊,校企雙方在精神理念、環境建設、管理制度、行為規範等層面實現了文化深度融合
  • 藝術家關玉良榮獲「2019工匠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引領藝術行業!
    2020年9月20日,「尋找工匠精神榜樣—2019第四屆工匠中國年度人物盛典」「2019第五屆中國行業新標杆獎盛典」在北京盛大舉行。著名藝術家關玉良榮獲「2019工匠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是唯一一位獲得此殊榮的書畫藝術名家,引領中國藝術行業新標杆!
  • 「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
    ,確定了以「工匠」精神建設為著力點,同時結合學校的人文底蘊、職教特色和社會效應,通過探索凝練並實施「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構建並實踐了以「匠心逐夢」為邏輯起點的 「以匠心致初心,以匠心育匠人,以匠心塑身心,以匠心鑄良品」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 遺世承美|博大精深的工匠文化——金屬鍛鏨
    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厚重禮物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藏,值得被深刻而虔誠的傳承。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 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大國工匠」?大國工匠與交通學子共話「工匠精神」
    在浙江交院,第十二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捷安杯」城市軌道交通信號工職業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激戰正酣,大國工匠與交通學子共話「工匠精神」活動同樣精彩熱烈。這兩件大事,有著同一個主題——弘揚和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 關於「工匠精神」的幾點認識
    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何為「工匠精神」。時空穿梭、歲月變遷,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該如何定義?從海底隧道匠人管延安到焊接第一人高鳳林;從航空手藝人胡雙錢到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從數控系統調控工程師蒲鷹到不斷抒寫城市地標新高度的陸建新……他們都是新時代工匠的傳承人,大勇不懼、大巧破難、大道無疆、大任擔當,執著專注、精益求精。  庖丁解牛,可見一斑,工匠精神應包含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時代內涵。
  • 「中醫農業」+「耕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鄉風文明」內涵,就是要求認真對待鄉村發展歷程和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在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中醫農業」與「耕育文化」有助於維護好國家、民族發展的基因,傳承和弘揚我國的中醫文化和農耕傳統文化,實現農業的生態發展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