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育匠藝」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工匠精神」,把工匠藝術、民族技藝與古今中外文化和藝術融合,發揚提升到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耕」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所有匠藝和文化都來自於農耕和土地。「育」是傳承和保育,以及美育、勞育和育人。「匠」是匠人、匠藝、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濃縮;「藝」是技藝、技能、藝術精神,是「工匠藝術文化」和「工匠藝術家」。
1、 耕育文化與工匠精神
中華優秀耕育文化積澱著多樣、珍稀的巨大財富,其中匠藝是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技藝。中國是世界上手工藝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工匠的精湛手藝、認真、守時、守信的原則,才獲得了世界尊重。從唐代到清末,中國都是世界第一大手工藝品出口大國。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專業、專注,耐心、創新。專注是首要品質:人和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力,最大的差別就是專注。專注意味著堅定的熱忱、意味著堅持的恆心、意味著堅強的毅力。做自己人生的工匠,就是要專注、就是就是要潛心鑽研、久久為功、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鬆。求精是永恆追求:科學的精度關乎項目的成敗,而人生的精度關乎事業的成敗。只有經歷千錘百鍊、突破自我,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心正是「匠人」之魂:以端正的品行、高雅的品位、高尚的品格,追求精深、精湛、精準。
2、 匠人、匠藝、匠心與「工匠精神」
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出現了人類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逐漸從農業分離出來。出現了工匠,有手藝有技術可稱為匠。匠人是木匠、鐵匠、皮匠、鐘錶匠等代表。匠是一門技藝,匠人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通過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藝,淬鍊心性,是「品質」的象徵。
匠藝要求產品無瑕疵,精益求精。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
匠心卻是一種修為。為了追求高超技藝,有人窮盡一生,甚至幾代,孜孜不倦,過程雖苦,但內心平靜並享受著快樂。匠心必須寧靜,這寧靜來源於嘈雜世界背後的熱愛和專注,既「匠心獨運」。匠心是一顆純粹的心。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匠心是一顆創造的心。匠人的工作多以重複居多,能在重複中發現其中的巧,然後別出心裁,這便是創造。匠心是一顆極致的心。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追求完美和極致,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於自負的自尊心。匠心往往意味著慢,但這背後隱藏著的是專注和對完美的追求,他們認為偉大從不可能誕生於凡俗。真正的匠人,把自己的手藝當做一種信念,用畢生的心血和張揚的才情賦予它撼世的生命力。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的匠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匠人,素材在他們眼裡就是生命,用精雕細刻和精益求精之心,追求卓越不斷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見不斷創新之心,做個匠人、修顆匠心,創造獨特產品,這是一條通往內心寧靜的路。
3、 工匠精神是「工匠」通往「藝術家」的精神
「工匠」與「藝術家」本是同源,在社會分工中,將進行純手工活動的人視為「工匠」,而智力的創造者才是高貴的,奉為「藝術家」,認為藝術品就是精神產品。在歷史的演化中,應該重新認識藝術,中國的成功的藝術精品都是藝術與工藝達到完美一體的極品,例上述青銅器、瓷器,還有紫砂壺、雕刻工藝、明式像等等,而這些行業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往往又都是集藝術家與工藝美術家於一身,正因為他們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和文學修養,所以在工藝技術領域能創作了一幅幅傳世之作而成為如今世人尊重的大師。
工匠和藝術家的關係就好比是金字塔塔基和塔頂的關係,沒有經歷工匠的階段很難成為藝術家,從工匠升級為藝術家這中間需要勤奮的練習、個性的發揚、情感的表達、艱辛的探索和勇敢的創新。這中間的過程曲折而相通。(1)工匠在重複複製,藝術家在創新求變。工匠追求客觀的數量,在於橫向的廣度;藝術家追求質量,在於縱向的高度。工匠的心態在於求穩,藝術家的心態在於求變,所有偉大的藝術品都是不可複製的獨一無二,它是藝術家情感和智慧的結晶。(2)工匠追求技藝方法,藝術家追求情感精神。當工匠不滿足於現狀,而有新的追求目標時,他就離藝術家更近了一步。藝術家追求的是精神的寄託和情感的表達,通過作品載體反映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的創作不只是高超的技法,還有生動的靈性在裡面。(3)工匠在技術層面,藝術家在理論層面。工匠的工作就是技術實踐,雖然技藝純熟經驗豐富,但還沒上升到理論。藝術家則在技術實踐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領悟出藝術實踐的道理和規律。通過理論研究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活動。(4)工匠知識儲備較單一,藝術家學識修養較豐富。工匠只需要技術手法熟練到家就可以。而藝術家需要的不僅是天分和本專業的知識技法,他們還需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使他們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集諸家之精華,創作出優秀和偉大的作品來。
工匠與大師兩者相互聯繫是不可分割的主體,無高低貴賤之分,從來都「藝術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藝術家的品質。」一個優秀工匠的練成是不易的,需要扎紮實實練好基本功並達到技藝的純熟,擁有豐富的經驗。而任何優秀藝術家的養成都必須經歷工匠的勤奮刻苦階段,並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求變。匠人是大師的鋪路石。世界需要大師也需要匠人。匠人要有創新,不受固定模式的禁錮,要有目標和追求,這樣文化藝術才會發展,一個民族才有進步。
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手工製造業的靈魂,在需要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工匠精神尤其可貴,是藝術的體現。那麼現在社會推崇的工匠精神,包括手工藝等,將一項技藝做到極致即可以稱之為藝術。現代「工匠」尊稱為「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
4、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呼喚現代工匠精神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發展史,工匠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期文明的強盛與衰亡。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藝術發展史,藝術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期文明的繁榮。"工匠"則是藝術文化最為勞動創造群體。"工匠"植根於華夏文明之中,藝術文化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趨同化的世界語境下,弘揚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工匠精神和藝術精神正契合中國的現實,是提升產品質量和品質,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隨著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工匠精神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一種產物,它是一種精緻化生產的要求,它對農業生產同樣適用。從農業生產來講,耕育農法就是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從種植開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證安全,還有就是它的品質和質量,農業也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力和員工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今社會的一些浮躁「短、平、快」行為,影響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企業要堅持「工匠精神」,靠信念、信仰,不斷改進、完善產品。從「匠心」到「匠魂」。
融合工匠精神和藝術精神,樹立文化自覺自信。技術進步為主體的企業,就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源泉,是財富增加的源泉所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5、 工匠精神是非遺文化的內核與載體
工匠精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因素,非遺傳承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絕的工藝技術、深入人心的榮譽機制構成了非遺傳承中工匠精神的內核。非遺的傳承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通過提高匠人的社會地位、加大職業教育和利用大眾傳播平臺,可以擴寬非遺傳承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手作首先是匠人的活計,用心去做,心手結合,才能擁有如此完美的品質,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手作之美,最為重要的是匠人心意,手工設計的傾注。書畫、名窯瓷器、工藝美術、茶藝茶道、雕刻剪紙、文房四寶、武術、民俗等各類文化藝術精品,在國際上營造中國文化氛圍,打造一流的向全球輸出傳播中國文化的平臺,促進文化產業化走出去。要把工匠藝術產品與文旅化融合,實施「耕育文化+工匠匠藝」跨界聯動。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實現耕育匠藝的不斷提升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