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喝酒,但我欽佩那些能喝酒的人!
飲酒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酒字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明早在殷商時期,釀酒、飲酒就已經盛行於世了。
自古以來,凡能喝酒的人大多性情豪爽、俠肝義膽、熱心快腸。這些優點往往會讓人佩服,我也是。但是, 我不能喝酒,倒不是因為性格上的原因,主要是身體上的缺陷所決定的。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生出這樣或那樣的病來,有的病就不能喝酒。我不能喝酒,但我欽佩那些能喝酒的人!人啊,不能因為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但是,我所說的能喝酒的人,決不是那些見酒亡命、貪酒誤事的人;也決不是那種明知道身體上有所不適還要為了面子或某種目的,強飲酒而捨命陪君子的人;更不是那些飲酒之後還要駕車的膽大妄為之人!
我所欽佩的那些能喝酒的人,一定是飲酒有度適可而止的謙謙君子!他們能做到飲酒不醉,辦事圓滿,舉止有度,待人得體!另外,我佩服他們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的身體能承受得了酒精的作用,說明他們的身體至少要比我的健康!
古人說「無酒不成席」。人類社會的各種交往活動,如果少了酒,那一定是很乏味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不能飲酒自然也就少了一些關於飲酒的樂趣,當然,我會用其他方面的樂趣來彌補,但我無法親身體會別人飲酒的快樂, 這一點是真的!
我的父親在世時,80多歲還能一次喝上三四兩白酒。老父親曾經對我說過:「你沒有口福」。我從小就身體弱,長大了不但不能喝酒,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就不敢吃,比如狗肉、烏龜等物。但我不會因為彌補不能喝酒的遺憾就做出對自己身體傷害更大的遺憾事來!
如果我是單身,也許我不會太顧及飲酒傷不傷身的事。但我已經結婚成家,我已經老婆和孩子,我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而做出自己的身體所不能承受的事來,那樣傷害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 我要對自己的家人負責,飲酒畢竟不是生活的必需更不是生活的全部!
唐朝詩人王維寫過一首名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果遇到這種送別感懷的情況,我也會抿上一口,代表我的一番心意。所以,我所說的不能飲酒,也決不是滴水不沾的那種。特殊情況,喝個一兩口再說明情況,聊表心意,人家都會理解。強人所難的事,君子做不出來。
古人關於飲酒的詩有很多,現實生活中關於飲酒造成的悲歡之事也講不完。總之,任何事情好壞都是相對的,對別人好的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李白飲酒詩百篇」,每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不一樣,不強迫自己也不強求別人,我認為這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