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課堂主題
讓人沒想到的是,剛開始,閱讀課堂竟然難住了不少教師!新的要求、新的方式讓有的教師幾乎不會上課了。
棗莊市市中區東湖小學語文主題學習搞得早,2011年就起步了。東湖小學副校長靳會說:「剛開始,教師們疑慮重重,不敢邁出第一步。我們要求語文教師對課堂時間『精打細算』,40分鐘的課堂,至少留出10分鐘讓學生閱讀。這是強制性的規定,絕對不允許『滿堂灌』。教師一定要學會放手——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
為此,學校採取了一些措施,「推」著、「拉」著、「趕」著教師們「上道」。一是以評促改,反覆聽課、評課,看教師的課堂到底改了沒有,改了多少;二是骨幹示範,讓走得好、走得快的教師上公開課、示範課,大家都來看一看、學一學、議一議,好的做法可以模仿、推廣,發現了問題和困難也不用怕,可以一起討論,想辦法改進;三是鑽研課標,教學上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課標中找答案,以前教師們死盯著教材,教材與課標脫節,現在要學會用課標闡釋教材,用教材演繹課標;四是專家引領,請語文主題學習的專家為教師們作講座,講理念、講方法、講要領,面對面、手把手地指導。評課、觀摩、展示、研討讓「不會上」的教師有了模板,「上不好」的教師有了方向,「上得好」的教師有了成績。學校形成了重視閱讀、講究課堂效率的良好氛圍,大家的勁頭都很足。
廣饒縣2017年引進語文主題學習。雖然起步稍遲,但全縣整體推進力度很大。廣饒縣教研中心副主任韓秋良說:「引進項目前,全縣圍繞『讀好書、寫好字、作好文』構築語文教學體系,學生每學期有四五本書的課外閱讀任務,初步嘗到了閱讀的甜頭。語文主題學習已經有了成熟的模式,但我們仍很慎重,並沒有一上來就全盤接受,而是從學生實實在在的閱讀做起,每周兩節課,課堂上不幹別的,打開書本讀,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語文教學要披文入情,課堂不能太浮躁,不一定是一節課一本書,兩節課未嘗不行。我們對閱讀的要求是,一、二年級讀通,三、四年級讀懂,五、六年級讀會。語文主題學習提供的這套閱讀資源非常好,它的系列化、專題化,幫助學生建立了一個閱讀體系。教師、家長都要明白,閱讀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事,各個學科都要閱讀;閱讀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而是一生的追求。」 樸實的韓秋良說得非常懇切。
臨朐一小的袁麗從音樂教師「改行」教語文,本來壓力挺大,語文主題學習課堂讓她嘗到了教學的輕鬆和快樂。她說:「原來,我就像個針線陀螺,講得累,教得累。自從運用單元整合,精講多讀,學生讀得多了,讀得好了,學習能力更強了,我也在輕鬆中享受了語文教學的快樂。」泰安市高新區黃村鎮鄉場小學教師付洋洋說:「語文有很多內容是只可意會的,教師不要講得太多,單讓學生讀就行了。讀得多了,學生就會有感受,也會有答案。我現在這樣簡簡單單地上語文課,學生的興趣比以前更高,閱讀能力、寫作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
在臨沂市羅莊區華盛實驗學校,閱讀是學校的特色課程,校園閱讀氛圍濃厚,學生們都愛上了閱讀。華盛實驗學校小學部教研室主任李晨說:「在我們學校,學生一天的閱讀時間不少於100分鐘。早自習,教師還沒來,學生們已經讀起來了;下課了,也有學生捧著書在讀。有的學生可能作業寫不好,但他肯讀書;有的學生可能考試成績不突出,但他愛讀書;甚至一些『問題學生』,只要我們給他一本書,他就能安安靜靜地讀上半天。」
閱讀,成為校園最美、最亮的風景線。
學會捨得的教學方法
課堂,以閱讀為本;教學,以閱讀為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師無所作為,可以放任不管。語文主題學習強調,教學要簡潔,還要明白。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心裡不能是一本糊塗帳,課堂、教材的「牛鼻子」要牢牢牽在教師手中。講什麼,一定要清晰明了;怎麼講,一定要心中有數。該詳要詳,該精要精,不能片面追求閱讀量,盲目求簡求略,搞多讀快跑,導致目標達不成,任務完不成。總之,教師要教得明明白白,學生也要學得明明白白。
語文主題學習的第一要義,是「一課一得」。
比如,小學六年級的課文《橋》,可以找到「按事情發展順序描寫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方法,邊讀邊想畫面,神態動作描寫、環境描寫,出人意料的結尾」等語文要素。但短短的40分鐘,學生不可能把所有內容都學會,不可能把全部的「語文要素」都掌握。因此,教師只能選準一個或兩個能力點來施教。其餘的必須舍掉,不講。這就是「一課一得」,也就是老子講的「至道不繁」「多則惑,少則得」。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心對話文本,尋找文本中最有價值的「語文要素」。
昌邑市外國語學校教師王梅霞執教四年級《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她先出示了一份問題清單:1.什麼是「程控電話」?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什麼意思?20世紀的科學成就為什麼可以用這句詩來形容?3.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全是好處嗎?然後引導學生思考:這3個問題分別是從哪個角度提出的?如果你對這3個問題進行篩選,你會保留哪個問題?為什麼?
學生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課文講完了、學完了。最後,她推薦自讀課文《蝴蝶的家》,讓學生拓展學習,對閱讀策略強化鞏固。
這節課,王老師把「球」交到了學生手中,讓學生去傳遞、進攻、防守。當然,王老師是個高明的教練。她運籌帷幄,一直密切關注「球場上」的各種情況、各種變化,適當的時候,她會叫一個「暫停」,讓學生旁逸斜出的東西不致失控。這是一節簡單的課,簡而有法,簡而有味,簡而不淺。
李晨認為,語文主題學習對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是一次極大的考驗。語文課看起來就是閱讀,讀課文、讀《叢書》、讀整本書,但讀的方法和要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單元預習課」「精讀引領課」「組文閱讀課」「整本書閱讀」等課型的區別。語文要上出「專業味」來,「專業味」體現在哪裡?就體現在對課標的深刻把握,體現在教材和課文的精心研讀,體現在對學情的了解,體現在同行之間的學習和借鑑,更體現在教師閱讀的廣博。就說「捨得」二字,沒有深厚的專業素養,就不知道如何「舍」,如何「得」。 「一課一得」如郢人運斤,舉重若輕,使教學目標更加精準;「單元整合教學」如眾流歸海,取博用宏,讓課堂更加豐富。走出以往教學觀念的藩籬,語文課堂格局由煩瑣變得簡潔、大氣。
整合更廣泛的教學資源
讓我們看看平邑縣常柴希望小學教師任瑞萍的課堂。任老師想了很多辦法讓學生讀好、讀活,並通過閱讀提升其寫作能力。她指導學生上閱讀匯報課,從複述課文、概括內容,到讀喜歡的段落、做好批註,再到編演課本劇。學生們熱情高漲,書讀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講《給予樹》這篇文章時,她問學生:「由『樹』你會想到誰?」有學生說:「想到了父母。」又有學生說:「想到了自己。」任老師讓學生慢慢講,想到一點講一點,一句話、兩句話都行。「我們把想到的寫下來吧!」任老師鼓勵學生道。閱讀就這樣和寫作結合起來了。讀周杰倫的《二十一個玩具》,她讓學生講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講和這個玩具有關的故事;學生們把一隻只小手舉得高高的,作文也寫得越來越有味道。語文主題學習激活了課堂,成就了學生。
讀和寫的整合、各種閱讀資源的整合,是最基本的整合,在幾乎所有的語文課堂卓有成效。
平邑小學教師程慧說,現在,語文教師更加關注各科知識的整合,只有整合貫通各科知識,教學中才能兼容並蓄、左右逢源。在設計教學時,不再僅僅關注一篇文章如何教,而是思考一個單元、一個學期的教學如何統籌安排;不再僅僅盯著一個年級的語文課如何教,而是關注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語文,準確定位各個年段的教學目標,打通12年的語文教學;不再僅僅關注語文課內生活,而是關注語文課內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只關注教師的教,而是更關注學生的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語文不是狹窄的、封閉的。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語文。
當然,還有更廣闊視野的整合。比如,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互補,教師和家長的配合,學校、家庭、教研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和全社會的協調。
整合是成功的。
我們看到了家長的理解和參與。孩子在閱讀中的成長和進步,讓家長更加關注學校的閱讀活動,親子共讀成為不少家庭的飯後常規節目。學校的讀書節、閱讀匯報活動,很多家長積極參與,他們走進課堂,走進活動,感受閱讀氛圍,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
我們看到了各地教育部門的行政支持和教研部門的教研支撐。濰坊市教育局實施「中小學閱讀能力提升工程」,濰坊市教科院多次舉辦閱讀成果展示和閱讀教學研討活動,為學校出主意,為教師搭臺鋪路。臨沂市教科研中心印發了《語文主題學習項目實施方案》,對項目組織、管理、評價等工作進行整體部署,使項目實施行有規範。棗莊市教科院每年舉行語文主題學習教學大賽,不定期地舉行觀摩研討、經驗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動,鼓勵教師積極探索語文主題學習項目實施的經驗策略。
我們更看到了一大批優秀校長、教研員、教師的成長,湯善香、張雪梅、孫善麗、張雲傑、陳鴻、孫雲霄、馬彩清、袁麗、房雪冰、李海梅等人已成為語文主題學習的標杆。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課改未有窮期,閱讀仍在路上。語文主題學習開創的探索之路,必將開出更加璀璨奪目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