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文字↑↑↑訂閱我們!
搜索微信號:bowuzazhi或博物
形容一個人、一樣東西中看不中用,我們常常評價為「銀樣la槍頭」。小時候讀書少,長期以為是「銀樣蠟槍頭」,後來才知道應該寫作「銀樣鑞槍頭」……這個「鑞」,又是什麼東西呢?
當然這種知識,百度一下就能搜到:「鑞」指以錫為主的錫鉛合金,又稱焊錫。如果做過一點電工,你一定不會對這種銀白柔軟的合金感到陌生(雖說現在為了環保,一般是用錫、銅結合的無鉛焊錫了)。拿它製成槍頭,那肯定一折就彎、一觸即潰,純粹是個好看的擺設。就算是真銀,硬度也還是很悲催,當不了殺人武器。
「鑞」是指色澤亮白但性質柔軟的鉛錫合金,古代婦女首飾常用它來製作。「銀樣鑞槍頭」一詞出自王實甫《西廂記》,後人有時訛傳寫作「銀樣蠟槍頭」。
其實與大部分礦物、巖石相比,金屬單質一般都是很軟的,只有結成合金才能變得堅不可摧。人類第一種堅硬堪用的合金材料,便是錫與銅、鉛一起冶煉而成的青銅。後來大顯身手的鐵、鋁、鈦,也都是同其他金屬組成合金,才性能大增。把「軟」作為錫這種金屬的黑點,恐怕不太地道哦。
銅、錫、鉛三種柔軟的金屬合為一體,就形成了堅硬的青銅。合金材料的硬度、抗腐蝕性能夠「1+1>2」,高於成分金屬的秘密,在於「取長補短」:合金中各種金屬原子的排列相互滲透,填充了各自晶體結構的空隙,使整塊合金的結構愈加緊實,就像是把顆粒大大小小的石塊、泥土混在一起壓實。
不過錫除了軟,還有一個麻煩特質:非常「嬌氣」,又怕冷又怕熱。1812年拿破崙大軍入侵俄國時,軍服上閃亮的錫制紐扣在嚴寒下,紛紛破碎成灰暗的「灰錫」粉末,造成大量法軍官兵凍死凍傷。一個世紀後的1912年,英國斯科特探險隊在前往南極點期間,也由於汽油桶的錫焊縫破碎導致漏油失去燃料,最終五人全部遇難。
至於今天我們用來包裹食物的「錫紙」,其實是鋁箔。早期的「錫紙」確實是錫做的,只是錫的成本更貴,並且溫度高於160℃就會變脆、高於232℃就會融化,不能用來加熱食物……就被更加經濟適用的鋁取代了。
不知道這個算不算午間福利
即便如此,也不能說錫難堪大任,畢竟金屬性質各有所長。在人類生活的一般溫度下,錫還是有不少優點的:首先是漂亮,銀閃閃地奪人眼球,還能延展成僅僅0.04毫米厚的薄片;化學性質穩定,不易生鏽或腐蝕。把錫塗在其他金屬器具的外面做防腐層,再合適不過。
撰文/何全
本文來自博物雜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