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個廁紙都要刷臉!誰來保護我的信息安全?

2020-12-16 央視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吳濤)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

  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

  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

部分網友評論。微博截圖

  「好害怕哪天去廁所都要人臉識別,通不過不讓上廁所。」「如果趕上拉肚子,會不會刷臉的時間就『一瀉千裡』?」「十步一刷臉,如廁也艱難。」不少網友留言。

  其實,取廁紙人臉識別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2017年,在北京天壇公園的公廁裡出現了6臺「人臉識別廁紙機」,「刷臉」才能取出60釐米至70釐米的廁紙。

  部分城市甚至把它當黑科技宣傳,在2020年5月,南京某媒體報導《公廁用上黑科技 刷臉3秒取廁紙》,「周邊居民大都認為人臉識別取紙機好玩且便利。」

  刷臉取廁紙只是人臉識別應用的冰山一角,在現實中,貸款、取款、順風車、倒垃圾、在線課堂,甚至註冊個APP有時候都需要人臉識別。「我已經麻木了,要麼你別用,要麼就人臉識別,你選。」有消費者對中新網記者表示。

  據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等組織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六成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

  黑灰產滋生,你的臉可能只值幾毛錢

  有人可能說,「不就是刷個臉嗎?又傷不了你一根毫毛。」可是人臉信息一旦遭洩露,可能對你造成重大損失,已有活生生的例子出現。上述報告就指出,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據央視報導,今年9月,廣西南寧市好幾位市民在和置業顧問韋遠鵬完成刷臉認證後,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而且立刻被買家抵押給第三方。售房者們說,僅僅被韋遠鵬一個人騙的受害者已經超過10人,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

部分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演示用照片騙過人臉識別門禁。截圖

  記者在多家社交平臺發現,「照片騙過人臉識別門禁」的案例屢見不鮮,「兄弟萌,救救救。我的信息貌似被盜用,名下突然多出五張電話卡。」類似求助帖子也經常出現,即便是iPhone,也曾被曝人臉識別被騙過的案例。

  不僅僅是黑灰產,還有用人臉識別大數據殺熟的。有房企用人臉識判斷購房者是「自然到訪售樓部客戶」還是「渠道客戶」,以確定促銷佣金如何發放,最後逼得用戶「戴頭盔看房」,相關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但你天天用各種高級護膚品保養的「臉」,在網上卻很廉價,甚至幾毛錢就能買到一個人的人臉信息。此前多家媒體報導,在閒魚、轉轉等二手電商平臺上,就有人臉信息售賣,5毛錢一份;還有照片活化工具包,可以模仿人「眨眨眼」「張張嘴」——目前使用普遍的人臉識別安全認證措施之一。

  到處都在刷臉,如何才能不丟「臉」?

  有不願具名的人臉識別方案提供商對中新網記者稱,其實人臉識別是一種加密技術,更安全便捷,隱患風險在於存儲安全,因為不少應用將人臉信息和個人隱私信息,如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信息綁定在一起。」

  「目前人臉數據一般存儲於人臉識別應用的運營方或技術提供方的資料庫中。無論是在本地伺服器還是在雲端,一旦伺服器遭到入侵,人臉數據就面臨著洩露風險。」

大部分人臉識別設備都支持本地存儲。電商平臺截圖

  記者調查發現,人臉識別的機器很便宜,多家電商平臺上顯示,便宜的幾百元就能買一臺,種類多種多樣。有人臉識別門禁、人臉識別考勤、人臉識別測溫、人臉識別開鎖,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器大部分都自帶存儲,部分甚至支持內存擴展和雲存儲等。

  據了解,目前一張高清圖片(1920*1080)約佔用空間幾百KB,即便按1MB計算,以常見的擴展64GB內存為例,也能存儲高清照片超6萬張。

  至於盜刷的隱患,上述提供商稱,「人臉識別分等級,金融級別原則上是最高級別(具體精準率要看不同的金融機構定製)。一些行業出現人臉識別盜刷,可能是精準率不夠造成的,畢竟不是每個行業都要用金融級別人臉識別,成本也是其中一個方面。」

  要「臉」和不要「臉」相互博弈

  目前看,什麼應用場景該刷臉,什麼場景不該用,精準率要達到多少,誰也說不好。如,取廁紙需要人臉識別的一個初衷就是有市民「薅羊毛」,據了解,部分公廁剛放上去的廁紙可能很快就被人拿走了。那該不該用人臉識別呢?

  有消費者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認為,判定該不該人臉識別,關鍵在於看它是否有必要搜集人臉信息,「你說我就看個視頻聽個音樂,需要人臉識別幹嘛?」

  「如果為了安全便捷,比如公共場合無差別測溫,可以人臉識別,進而方便快速發現體溫異常用戶,且這不和消費者隱私信息綁定;但如果搜集用戶人臉信息並將該信息和用戶隱私信息綁定則不妥。」還有消費者表示。

  不過,現實中,不少人臉識別都和個人隱私信息綁定,例如小區人臉識別,幾乎都和業主姓名、住址等信息綁定在一起。「要麼用,要麼別進小區」是消費者面臨的尷尬處境。

  未來,刷臉應用或不能任性了。工信部近日發布的《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10項標準和《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8項系列標準顯示,規定按「最小必要」等原則,規範個人信息收集,其中就包括人臉信息。工信部還會推動將團體標準提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

  國家網信辦關於《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 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國家網信辦官網截圖

  12月初,國家網信辦也出臺相關細則並徵求意見,擬規定,網絡直播、短視頻、新聞資訊、運動健身、瀏覽器、電子圖書、拍攝美化等App,無須個人信息就能使用。

  中國信通院網際網路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婕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個人信息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全方位的工程,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民等多元主體之間齊抓共管、協同治理、良性互動。

  你用過哪些人臉識別項目,擔心個人信息洩露嗎?

相關焦點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誰來保護我們的信息安全?
    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黑產滋生 你的臉或只值幾毛錢
    (原標題:拿個廁紙都要刷臉!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吳濤)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
  • 上個廁所都刷臉?你的臉到底值多少錢?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上個廁所都刷臉?你的臉到底值多少錢?記者:吳濤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評論。微博截圖「好害怕哪天去廁所都要人臉識別,通不過不讓上廁所。」
  • 王辰悅:「刷臉取紙」並非必要,信息保護才是首要
    公廁採用「刷臉取紙」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避免同一人在短時間內多次取紙,造成他人不便以及紙張的浪費等現象的發生。但是,僅僅只是為了取廁紙就讓公眾輕易地留下了人臉信息,僅僅為了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就讓大多數人冒信息洩露的風險,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 刷臉被賣房?刷臉要方便更要安全 刷臉時代如何保證「臉」的安全
    不過,在刷臉的過程中,除了便捷以外,你的「臉」真的安全嗎?這些新技術應用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信息採集與安全性方面的擔憂。尤其是在「刷臉」過程中,用戶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甚至用戶在不同情境狀態下的情緒等大量信息都被採集並儲存。
  • 公廁取廁紙也要刷臉?杭州火車東站回應:十分鐘後會自動刪除
    公廁取廁紙也要刷臉?這兩天,又有網友來向小時新聞報料:「不止小區,現在,取個廁紙也要掃臉了!」這位網友發來的照片,顯示是在杭州火車東站的廁所門口,是一臺「人臉識別供紙機」。錢報記者決定趕往現場一探究竟。
  •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刷臉」 無處不在 誰來保護...
    我們如何在享有技術便利和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來回顧這樣幾個案例。 畫面中,法庭公開開庭宣判的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
  • 刷臉取廁紙?僅上海安裝上萬部 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
    多地開始禁用人臉,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等唯一的生物特徵信息作身份認證。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很多人臉識別是強制使用的,如果拒絕刷臉,我可能上不了班、回不了家,因為門禁系統都升級為人臉識別,且沒有門禁卡等替代方案。
  • 上廁所要「刷臉」取紙,市民擔憂信息洩露,城管部門:不存儲信息
    楚天都市報1月15日訊(記者張皓)上下班「刷臉」打卡,購物「刷臉」支付,進出小區「刷臉」……可令張先生沒想到的是,連去漢口解放公園上個公廁,取紙也要「刷臉」,擔心人臉信息洩露。對此,武漢市江岸區城管部門表示,刷臉取紙機不存儲人臉信息,不會造成洩露。
  • 「刷臉」技術不能成為脫韁野馬
    先是有一名高校老師狀告杭州野生動物園刷臉入園,再有一名教授對自家小區刷臉門禁說不,還有一些售樓處在沒有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用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分析客戶來源,甚至有的地方上公共廁所取廁紙,也要刷臉…… 截至目前,「刷臉」技術廣泛應用於網絡支付、交通出行、酒店入住等領域,在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下一步,人臉識別技術應如何規範使用?如何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安全?
  • 「刷臉」支付,安全嗎?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很多遊客在乘車安檢、入住酒店等過程中都有「刷臉」的經歷。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刷臉」:購物時「刷臉」支付、玩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入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金融支付、身份認證、小區安防等諸多場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 一問:回家「刷臉」有這個必要?二問:信息安全誰來保障?
    近期小區貼出通知,要把門禁系統更新為「人臉識別」,要求大家輸入人臉信息,居民對於個人信息安全產生了擔憂。 居民:得需要身份證原件錄入進去,它才刷臉開通。它是不是可以改一下設置啊?信息要的太多了。這家睿視系統我們也查了一下,應用商店評價不太好。危險性在哪?後期我的危險向誰去投訴?沒人去公示這些問題。
  • 上個廁所都要刷臉,灰黑產泛濫,誰在靠你的「臉」吃飯?
    最近「人臉識別」被拿出來各種討論,源於一段「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大家這才發現,原來人臉識別已經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非一整天帶著頭盔,否則根本無處可逃。更要命的是,大家渾然不覺,有些小區安裝了人臉識別的門禁,有的公共衛生間要把臉對準顯示屏,才能「吐」出紙巾。大家可能根本沒有想過,這些信息被搜集起來幹什麼?儲存在哪裡?會不會有洩露的風險?不過大多人覺得,反正自己的臉又不值錢,想用就用吧。
  • 快評丨僅刷一下臉房子就被過戶了,該給「刷臉」澆盆冷水了
    當下刷臉技術已成為資本驅動下的「風口上的豬」,不管有沒有必要,什麼場景都要加一個「刷臉」。刷臉成為一種時髦,也成為公民隱私被洩露的「敞口風險」。先是浙江法學副教授狀告杭州野生動物園刷臉入園,再有清華大學教授勞東燕對自家小區刷臉門禁說不,一些售樓處在沒有徵得用戶同意,用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分析客戶來源,甚至有的地方上公共廁所取廁紙,也要刷臉……似乎我們的臉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 要「臉」還是要安全? 刷臉支付遇到的質疑多過支持
    近5年來普及的新技術中,要說因為安全性而導致發展受到局限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因技術迅速發展和便捷無感的體驗得到快速推廣,但在普及過程中,這項技術的另一面——收集敏感信息、信息濫用、洩露風險等問題也數次被推至輿論風口浪尖。
  • 你的臉「丟」不起
    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很多人臉識別是強制使用的,如果拒絕刷臉,我可能上不了班、回不了家,因為門禁系統都升級為人臉識別,且沒有門禁卡等替代方案。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面部...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董小迪)刷臉支付、刷臉考勤、刷臉倒垃圾......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安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由於人臉信息無法「重置」、無需接觸即可捕捉,這項技術背後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刷臉引發的「面子風波」波及面越來越廣
    刷臉引發的「面子風波」波及面越來越廣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0 星期四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
  • 「刷臉被賣房」警示公共服務要便利更要安全
    如一些業主只是「刷臉」查詢檔案,卻被中介渾水摸魚,將查檔和網籤一起進行,並冒充業主籤名,順帶完成了過戶。以前,聽說過有人因「刷臉」被竊取個人信息的,如今,卻發生了「刷臉盜房」這一聳人聽聞的惡性事件。雖然警方已經破案並抓獲了犯罪嫌疑人,「丟房」業主的損失可能被挽回,但相關部門仍應引以為戒,即在「刷臉時代」,決不能為了便利而漠視了安全。
  • 關注丨「刷臉時代」,我的臉就是我的臉?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