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除了那些為人所知的光鮮亮麗,在準留學生和一些還在觀望的同學眼裡,更關心的,往往是那些不為人知的時刻。
剛落地語言不通,就要一個人去辦理一大堆手續;傳統佳節,做了一頓一個人吃不完的大餐;疫情初期,走在路上卻只有自己戴著口罩...... 這些時刻往往會被一個共同的情緒所籠罩——孤獨。
而這些,我們都不會在朋友圈刷到。這次,我們採訪了八名正在留學/留學歸來的小夥伴,一起探討了留學中的那些孤獨時刻和孤獨背後不一樣的收穫。
一開始,我以為的孤獨
小林同學(英國):
剛去英國一周左右,突然很想吃麻辣燙,天黑之後一個人出門找了家中餐廳。
我對面的桌上坐了一個男孩,也是一個人在吃麻辣燙。
在看到他的那一刻,突然覺得很孤獨,對未來漫長的一年也有些擔憂。
韓梅梅(香港):
一個北方人突然之間一個人來到了南方,社會上剛開始有一些不同規模的運動,學校裡也會有一些標語和海報。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人到處辦手續、採買生活用品,真的有那種無助的感覺。
草莓餡兒(香港):
臨近春節,許多家庭都是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一起去置辦年貨,說著我聽不懂的粵語。
雖然那景象很溫馨,可是我隻身一人,忍不住想起以前春節和家人一起囤年貨的場景,感到一陣孤獨突然襲來。
去年下半年香港暴亂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我每天要經過的過街天橋兩邊的牆上貼滿了標語,帶有強烈的侮辱意味。
而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卻不敢撕下哪怕一張小小的貼紙。看著那滿眼噁心,而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
那時候真的很絕望。
Luke Tan(澳洲):
對我來說最深刻的體會是過年吧。
2019年的春節因為澳洲開學比較早,大年28我就回到了澳洲。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做了點餃子和麻辣香鍋,打開了春晚,和大家在群裡各種互動搶紅包。
看著大家炫耀著各種年夜飯和熱鬧的氣息,我一個人嘆了一口氣,吃完飯就去躺著了。
那時候覺得,他們很喧囂,我卻很孤獨。
愛吃的虔偉(英國):
那是在我剛去愛丁堡讀書的時候。
第一學期老師講課聽不懂,一方面是因為愛丁堡的老師普遍帶有蘇格蘭方言,另一方面是英國人說英語是沒有語法的,所以我們學的英語和他們說的英語是有出入的。
上課聽不懂,也沒有掌握適當的學習方式,一時之間適應不了國外的學習。
留學中的孤獨感其實大多來自留學初期,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
還有一些特別的時間點,比如一個人在遠方的傳統佳節。
或者是社會大環境不太穩定的時期,例如去年的香港暴亂和當下的疫情。 但是現在看來那些時刻也並非那麼可怕,並且如何走出孤獨帶來的消極狀態,才是問題的關鍵。
後來,我發現孤獨並不可怕
韓梅梅(香港):
香港暴亂期間,有一天晚上,暴亂的隊伍到了我所住的公寓樓下,一個人在家的我只敢在窗簾後面偷偷地往下看。
那時我感覺自己無助的情緒到了頂峰。
這時,住在我隔壁的阿姨敲了我的門,擔心我一個人呆著不安全,安慰了我好一會兒。她和她的女兒也來自大陸。
後來,真正發生觀念上的轉變是因為我們一位任課老師在停課通知郵件裡的一番話。
他說,張愛玲也是因為在港大讀書的經歷,感受到了生命的輕與重,這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她。
現在我們經歷的這些,也會成為後來的一段故事。
這讓我有了一個轉變身份的意識。
我從原本受害者的角度,變成了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想著可能自己現在經歷的事情,別人一輩子也不會遇到。
於是可以更冷靜、客觀地面對當時的狀況。
草莓餡兒(香港):
我上學路上會經過一條小路,兩邊都是花草,人非常少,和住所附近的人口密度形成鮮明對比。
我喜歡聽著歌走路,心裡也會靜下來,好像被那些鮮豔的花和舒適的綠色治癒了,也終於感覺周圍不再嘈雜,可以好好消化所有負面情緒了。
所以每天上學經過那條路的時候,都是我可以排解孤單感的時候。
那時我反而會覺得:有機會這樣一個人慢慢地走,也是挺幸福的。
坨坨(英國):
留學幾個月下來,有一天我就在想,自己來留學到底是為了什麼,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那之後,我開始主動和外國人聊天,他們也會邀請我去一些交流會,在這個過程中英語口語提高了,也更加了解各個國家文化的特點,思維更加開闊。
有人會說在英國留學很無聊,其實學校有很多活動,比如周末徒步22公裡、帆船社、名人分享會,只不過我們沒有主動去了解。
這些活動一開始聽起來可能不是很有趣,參加以後會發現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逐漸地,我也有了常聯繫的外國朋友和比較穩定的情緒狀態,同時我也沒有因為要融入國外的生活而和中國的朋友疏遠,感覺自己一直在進步,走上正軌。
1919(美國):
在和家人的溝通上有一點想說的,像我和我的父母,可能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關係。
互相很關心,但是互相又很難理解。
比如說我媽媽不是特別能理解為什麼你在國內很容易拿到好成績,在國外就拿不到好成績。
我覺得可以多和父母分享周圍朋友的事情。有的同學可能高中或者大學就出國了,在語言方面更有優勢。
也可以告訴父母自己平時學習的過程,一直在和教授郵件溝通學習上的問題。
報喜不報憂,可能反而使溝通困難,不如坦率一點。
Luke Tan(澳洲):
讀書對我來說有時候是很好的情緒劑。
偶然有一天,我看到了胡歌的一個採訪。
他說:孤獨是自由的開始。
那一瞬間,我似乎就被點悟了。
思考了這句話一晚上後,我從自己開始改變,我改變了生活作息,每天積極的去尋找新的食譜來烹飪,每天都給自己做一頓「大餐」。
在因孤獨過於消沉,甚至是一事無成的時候,我們總能收穫一些力量重新投入到生活中。
這個力量可能來自父母、老師、朋友、偶像。但更多的是來自自己和對目標的渴望。也希望未來的你可以堅定自己的目標,相信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想對你說
草莓餡兒(香港):
我覺得它就像一個循環的圈,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沒有完完全全消失的瞬間,也並不會因為適應了、習慣了就永遠不再回來。
有時一個人呆著會比去人群中更能排解這種孤獨感,有時去直面體驗這種孤獨感比找點事情故意忽視它更能度過那種難熬的感覺。
所以當你留學時湧上了孤獨的感覺,又覺得做什麼、去找誰都過不去那種感覺的時候,不如試試靜下來琢磨琢磨這種心情,或許能夠更快消化掉。
愛吃的虔偉(澳洲):
其實留學的孤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為畢竟離開了家人、朋友,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學習、生活,學會和自己去獨處,學會享受孤獨,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覺得有時候是自己想多了,自己認為自己孤獨。
換一個角度來說,那也算是一種安靜,學習的時候安靜的學習,不學習的時候安靜的和自己呆著,做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書、刷劇、給自己做頓飯,其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慕言(本科加拿大 研究生澳洲):
走出孤獨,更多的是一種跳出舒適圈的行為。
你可以多去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結識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除了學校裡的活動,一些城市當地的志願者中心也會非常歡迎大家,在那裡你也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平時可以多關注一些ins、fb上的公眾號。
和外國學生互相交流美食文化也是一種很好的交友方式,畢竟人人都有一顆愛美食的胃,通過美食來了解彼此和各自國家的文化。
Luke Tan(澳洲):
我想說,孤獨是人生常態。
陪伴你半生的父母總會離去,你要學會體會孤獨;陪伴你許久的寵物總會離去,你也要學會在孤獨中長大。
當你和愛人有所爭吵的時候,你覺得她不再理解你了,你會孤獨;當你在職場中處處被別人針對,你也會孤獨。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一定要學會努力去掌握這種孤獨。
別讓這種孤獨成為你墮落的錨,要讓這種孤獨,成為你成長的藥。
其實無論是享受孤獨,還是主動去化解孤獨,都是個人的選擇。
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正視孤獨,不要讓它成為一種負面情緒,被它牽著鼻子走,從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希望未來的你,可以帶著一顆滾燙的心,在留學之路上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