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四川理塘藏族小夥丁真和他的家鄉一夜爆紅,新疆昭蘇女副縣長英姿颯爽策馬而行的視頻也不斷被網友轉發,這些「網紅」讓人們見識到了網絡的無限可能,更為當地帶去了知名度。
數據顯示,從11月20日起,「理塘」的網絡熱度大漲,到11月最後一周搜索量猛增620%,比國慶翻4倍,甘孜旅遊熱度也水漲船高。可見,丁真的走紅確實給家鄉甘孜理塘帶來了旅遊宣傳「附加值」。
丁真讓理塘縣一躍而紅,廣大網友開始關注他的生活環境。這樣的貧困地區雖然偏遠,但往往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良好、旅遊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文旅開發潛力。近年來,此類地區積極藉助網絡平臺,發揮生態環境優勢,不斷探索旅遊扶貧與生態發展相結合的新模式。比如,河南欒川,貴州荔波、雷山等貧困地區,均是通過參與網絡上發起的文旅扶貧項目,才走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經過多年持續奮鬥,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但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邊緣人口致貧,實現真脫貧、脫真貧,還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已經取得的成果。繼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仍需要不斷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從「丁真和他的家鄉」到「策馬奔騰的女副縣長」,與其說是大眾需要更多的「詩和遠方」來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如說是貧困地區需要更多的「丁真」。其實,在各地,還有許多像「丁真」和「女副縣長」一樣的人,他們在為家鄉的脫貧攻堅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熱情,在為提升家鄉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付出辛勤努力。
當然,丁真不可能一直這麼「紅」下去,打造「詩和遠方」也並非所有偏遠地區都可以直接「複製」的範本。如何讓短期內因爆紅而帶來的「流量」轉化為長久穩定的客流,從而更好地發展文旅產業、鞏固脫貧成果,各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想在旅遊扶貧上繼續精準發力,僅靠「網紅」力量遠遠不夠,這項工作還涉及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諸多方面。要鞏固脫貧成果,就要做好長遠打算,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當地的旅遊特色,大力培育優勢產業,讓更多居民村民參與到優勢產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去,讓生態資源優勢轉化成市場競爭優勢,帶動人才振興、產業振興。此外,還要加緊完善交通、衛生、通信等「硬體」建設,以及服務水平、市場監管等「軟體」提升。只有「軟硬體」實力都「過硬」,才能當得起遊客對「網紅」的追捧,才能當得起人們嚮往的「詩和遠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