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之歌》原本不是臺灣民歌,創作者們甚至未到過臺灣

2020-12-14 異色陽光故事會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說到臺灣的風景名勝,人們就會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這首歌中讚頌的姑娘小夥。經由鄧麗君等知名歌手的傳唱,這首《阿里山之歌》已經家喻戶曉,但很多提到這首歌的地方,都會不經意地把這首歌寫為「臺灣民歌」或根據「根據臺灣民歌改編」,使人誤認為阿里山地區確實流傳著這樣的民歌曲調。誠然,臺灣確實擁有自己的民歌曲調,但把《阿里山之歌》歸於臺灣民歌之列,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阿里山之歌》實為1950年的電影故事片《阿里山風雲》的插曲。作詞是劇組裡的一位配角演員鄧禹平,作曲是這部電影的導演、編劇張徹——就是後來以武打電影揚名邵氏,在影史留名的大導演張徹。《阿里山風雲》是張徹與張英合作指導的,也是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

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籌拍一部以臺灣少數民族故事為題材的電影,其中計劃大量展現臺灣秀麗的自然風光。確定演員藍天虹、張茜西分飾男女主角。由於條件限制,劇組要先在上海的棚中拍攝所有內景,再到臺灣拍攝外景,然後回到上海進行後期製作。但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兩位導演面前:當時抗戰剛剛結束不久,臺灣受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兩岸交流非常不暢通。對於臺灣的風土人情,上海這邊的主創者們一概不知。片中需要一首能盡顯臺灣山清水秀的插曲,更是讓這些從未去過臺灣的文藝青年們犯難。

鄧禹平(左)與作家林海音

劇組中有位身材矮小的演員鄧禹平,來自四川三臺縣。張徹知道他在重慶讀過書,也幫人改過劇本,是有文化的人,只是因為外形限制,演不了主角,一直在劇組裡打雜工。女主演張茜西是重慶人,抗戰期間參加重慶的「孩子劇團」為中國抗戰的文化戰線做出了很大貢獻。張英則是四川富順人,抗戰時也在成都、重慶等地出演話劇。巴山蜀水鑄造了這個劇組的脊梁,在三個四川人的合作下,鄧禹平回憶著家鄉重慶的山山水水,把滿腔深情寫進了歌中。歌中的高山,其實是山城重慶的疊嶂峰巒,歌中的澗水,原本是出自長江和烏江的碧水。歌詞直抒胸臆,情深意切,張徹讀後,一揮而就,將曲譜寫出,曲調歡快跳躍,撩撥心弦。1948年,劇組將歌曲拿到錄音棚,由張茜西演唱並錄製完成,命名為《高山青》。在《高山青》創作時,無論是鄧禹平、張茜西,還是張徹、張英,都沒有去過臺灣。

1949年,劇組帶著設備前往臺灣拍攝外景,在拍攝過程中,解放戰爭結束了,上海解放,但也斷了臺灣和內地的往來。劇組被困在臺灣動彈不得,只好求助當地的電影工作者。在臺灣萬象電影公司的支持下,劇組利用臺灣的攝影棚重拍了室內戲的部分,並完成了後期製作,1950年在臺灣上映。電影大受歡迎,演職員們也成為臺灣的明星。

鄧禹平筆耕不輟,寫出大量懷念故土的詩詞、散文,榮獲臺灣本土詩詞最高獎項——金鼎獎。1983年,年已花甲的鄧禹平終於登上了他歌詞中寫過的阿里山。1985年在臺灣病逝。他是《高山青》的幾位主創者中唯一未能回到大陸的。

張茜西後來在東南亞一帶演出,70年代定居香港,此後多次回到重慶進行文化交流,曾擔任四川省政協委員,2004年病逝於香港。

張英留臺後又編導了《文天祥》等多部電影,並任臺灣電影製片協會理事長。1990年回到故鄉富順,此後多次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在臺灣的日子裡,他依然不忘鄉音,一口四川話從未變過。張英於2013年去世。

張徹(右)在給演員說戲

張徹後來去了香港發展,成為香港六七十年代動作電影的旗手。他的電影風格陽剛,打鬥有板有眼,情感赤誠激烈,在當時,張徹的電影就是票房保證。《蕩寇志》、《刺馬》、《五毒》、《獨臂刀》等邵氏代表作,至今仍為電影愛好者津津樂道。張徹1986年回到內地拍片,2002年病逝於香港。

本文由異色陽光故事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2019年初,陶曉清在上海為新書《生命的河流》開講座,海報上寫著「主講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好些粉絲遠道而來,手裡捧著「臺灣民歌四十年系列」唱片、書籍、紀念冊,場面溫馨感人。但也有熱心聽眾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陶老師,能聽您演唱一首《橄欖樹》嗎?我特別喜歡這首歌……」這不是陶曉清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 臺灣經典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華晨宇的演唱,瞬間點燃觀眾激情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阿里山的姑娘》大家都耳熟能詳, 它曾經紅遍大江南北。後來被鄧麗君等諸多大腕翻唱後,半個世紀來久唱不衰。《阿里山的姑娘》創作於1947年,是電影《阿里山風雲》之主題歌 ,由鄧禹平填詞,四川人,後定居臺灣。 曲作者是知名導演張徹,杭州人,從上海去臺後定居香港。說起這首歌曲的來歷,那是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製組,到臺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
  • 臺灣現代民歌40年:這段思想起,直唱得人心醉
    《我們是一支美國樂隊》這樣的西洋歌曲,甚至連改編都很少。比賽結束後,李泰祥邀請齊豫到工作室,讓她試唱自己創作的歌曲《橄欖樹》。齊豫的演唱仿如天籟之音,令李泰祥目瞪口呆。從此,一個臺大歷史系大四學生的命運,與一位曾經落魄的古典音樂家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而《橄欖樹》更成為臺灣現代民歌的「聖曲」。  同一年,李建復首唱《龍的傳人》時,還是淡江大學大二的學生。
  • 臺灣民歌四十年:從憤怒到和解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語驚醒夢中人,回望臺灣的民歌運動,在流行音樂的若干個分類中,它顯然是受到眷顧的,一遍又一遍的翻唱與重溫中,民歌的意義,被一再改寫重構,輾轉至今,竟逾四十不惑,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這首歌頌物產豐饒的歌,在時代的裹挾之中愈發政治化,對此,楊祖珺在多年後的解釋是,「當時接受的教育太過政治化,很多學者老拿國外公民社會的經驗套到我們中國社會上來,他們忘記了,中國社會其實是很生活化的。我們心裡會敬畏神靈,會拜菩薩,做壞事時會擔心有報應,這是中國人的心靈。」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資料圖片   「給我一張鏗鏗的吉他 一肩風裡飄飄的長髮 ……我是一個民歌手 歲月牽得多長 歌就牽得多長……」2015,臺灣民歌運動興起40年。從年初到歲末,從臺北、高雄、臺中,到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出現在一個個紀念活動現場,回望臺灣民歌的斑駁背影、致敬華語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是兩岸文化交流「最浪漫的事」。
  • 寶島臺灣之阿里山
    阿里山,臺灣地區地名,是臺灣地區的著名旅遊風景區,阿里山位於臺灣省嘉義市東方75公裡,地處海拔高度為2,216米,坐標為北緯23度31分,東經120度48分,東面靠近臺灣最高峰玉山。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 找尋山海之歌,探索阿里山之美——臺灣嘉義
    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組成,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隔同富溪與玉山主峰相望,現在新中橫公路已將阿里山與玉山風景區串連起來。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里山五奇,而鄒族原住民人文資源給阿里山更增添了許多奇趣。
  • 來到臺灣嘉義只能去阿里山嗎?介紹你其它免費私房秘境
    嘉義位在臺灣南部,最著名的景區是阿里山,來嘉義只能完阿里山嗎? 當然不是,還有很多其它好玩免費的景點,推薦以下免費景點,讓你不是只玩阿里山。嘉義市立博物館是一座多功能的綜合博物館,建築主體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
  • 閩南歌裡覓鄉音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據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副會長陳耕介紹,閩南地區依山傍海江河縱橫,山文化、水文化與海洋文化於此交織,自古即傳唱著曲目繽紛的民歌與歌仔等曲藝,代代相傳的閩南歌謠散發著濃鬱的泥土芬芳,並隨著閩南移民的腳步漂洋過海到臺灣下南洋,逐步流傳到世界各地。  1931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出品了影片《桃花泣血記》,由卜萬蒼編劇,阮玲玉、金焰主演。
  • 臺灣之旅,阿里山奇遇記
    等,因此來臺灣遊玩的也有一部分是鐵路迷,一站站慕名前往,純粹為了收集火車票。臺南保安車站,有「保平安」的意思【阿里山小火車】臺灣阿里山小火車本線(嘉義-阿里山)需要提前15天(翻牆)到阿里山森林鐵路官網購票,屬於熱門線路,旺季時搶票難易程度堪比回老家的春運火車票。我淡季去,心想不可能吧,遲幾分鐘搶能搶不到?OK,沒搶到,賣盡。
  • 臺灣遊之阿里山景點特色
    童年聽過一首《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勾起了我對阿里山的無限嚮往。阿里山位於臺灣省嘉義縣東北,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由地誇南投,嘉義二縣,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脈的總稱。主峰塔山海撥,二千六百多公尺,東面靠近臺灣最高的玉峰。
  • 到臺灣旅遊時,你可知阿里山神木的悲慘命運嗎
    孩子從課本讀了到臺灣,要我暑假帶他去臺灣看看。飛機從杭州過去高雄,也就2小時不到,本來就是盈盈一水間。按行程第三天到阿里山,大雨,一個臺灣地理、歷史中揮之不去的標誌性高山,淹沒在雲霧雨水中。阿里山以五奇著稱,登山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及晚霞,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東面靠近臺灣最高峰玉山。
  • 臺灣嘉義市阿里山,臺灣八景之一,跟你想像的一樣嗎?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相信很多人也是跟我一樣,通過這優美的旋律才知道臺灣有座阿里山。阿里山位於臺灣嘉義市的東方75公裡處,,由18座高山組成,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阿里山下到處可見細細高高的檳榔樹。往山上走,樹木的種類就不同了。
  • 哪首民歌曾經驚豔到你的耳朵?
    王洛賓坐在返程的駱駝背上時,突然想起卓瑪為他清唱過的一首哈薩克族民歌 《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後來,他融合藏族民歌《亞拉蘇》、哈薩克族民歌 《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維吾爾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 。歌曲的初稿叫《草原情歌》。
  • 【人文臺灣】風光秀麗的阿里山
    ,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林木蔥翠,每當日曬強烈,沈美玲都會坐在山坡的綠蔭下,解熱休息,緩解疲勞,如今的阿里山亦是著名旅遊風景區,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阿里山,即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臺灣嘉義縣阿里山鄉,是由林務局規劃與管理的一座國家森林遊樂區,也就是傳統上「阿里山風景區」的所在地。
  •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一首70年前的電影插曲,背後的故事感人!
    這不,本人也是偶爾看到了關於這隻歌的故事。有人說這是一首臺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但其實,這首歌只是採用了高山族山歌的曲式譜寫成的一首歌曲,出自1949年在臺灣拍攝上映的電影《阿里山風雲》。說來這部電影和這首歌的背後還有許多感人的故事。《阿里山風雲》是上海萬象電影公司出品的。編劇張徹,導演是張徹和張英,主要演員是吳驚鴻、藍天虹、李影、張茜茜、崔冰、宗由等。
  •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很美,「阿里山的姑娘」還有另外的故事
    沒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對臺灣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阿里山和日月潭,從課本中而來。阿里山在中部的嘉義市,上山一定要試試乘坐森林小火車,紅色的車頭和車廂,曾經是運送木材之用,經過改裝,變身旅遊觀光的功能,頗有復古小火車的情調。別因老舊而小看它,這條鐵路和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山鐵道、秘魯的安第斯山鐵道,並列為世界三大登山鐵道。
  • 臺灣之行 行在臺灣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脫口而出當年大街小巷流行的歌曲,不知歌名,不知作者,只曉得臺灣的阿里山和歌聲裡美麗姑娘。兩個小時的盤山路,曲折蜿蜒,似乎在講述臺灣歷史的起起伏伏。聽著雪莉用臺普為我們講解阿里山的歷史,我終於得知阿里山的姑娘為什麼美如水了。
  • 臺灣阿里山遊記:真是不虛此行
    從日月潭去阿里山,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在臺灣的土地上奔跑,藍天,白雲之間是重重疊疊的山。一群直升機在白雲,藍天之間,像一群蜻蜓輕盈旋轉。大巴車一路平穩行駛,沿途自然景觀保護不錯,往山裡的路,沒有看到工廠和汙染,大片樹木鬱鬱蔥蔥,河道開闊流水清澈,自然居住環境讓人放心。
  • 《高山青》唱出人們對阿里山的想像,也承載著一個美麗誤會……
    麥瓊/攝「一二三,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我們一起去看樹。」這是一首臺灣家喻戶曉的童謠,而在華人世界裡,有一首歌比這個歌謠更深得人心,那就是《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而更令人感慨的,寫下這雋永詩句的鄧禹平,竟然是到了晚年才拖著病體完成了登上阿里山的夙願。由於這首歌的署名存在爭議,後來更在一些音樂家和歌手的傳唱中嫁接了原住民音樂中的喊腔和諸如「嘿!拿魯灣多咿呀哪呀嘿……」(來自《杵歌》)的曲調等,卻也猶如天成,也是此歌頗為奇特的命運。加之舞臺上伴隨著原住民的舞蹈和服飾,確實帶上了民歌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