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說到臺灣的風景名勝,人們就會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這首歌中讚頌的姑娘小夥。經由鄧麗君等知名歌手的傳唱,這首《阿里山之歌》已經家喻戶曉,但很多提到這首歌的地方,都會不經意地把這首歌寫為「臺灣民歌」或根據「根據臺灣民歌改編」,使人誤認為阿里山地區確實流傳著這樣的民歌曲調。誠然,臺灣確實擁有自己的民歌曲調,但把《阿里山之歌》歸於臺灣民歌之列,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阿里山之歌》實為1950年的電影故事片《阿里山風雲》的插曲。作詞是劇組裡的一位配角演員鄧禹平,作曲是這部電影的導演、編劇張徹——就是後來以武打電影揚名邵氏,在影史留名的大導演張徹。《阿里山風雲》是張徹與張英合作指導的,也是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
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籌拍一部以臺灣少數民族故事為題材的電影,其中計劃大量展現臺灣秀麗的自然風光。確定演員藍天虹、張茜西分飾男女主角。由於條件限制,劇組要先在上海的棚中拍攝所有內景,再到臺灣拍攝外景,然後回到上海進行後期製作。但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兩位導演面前:當時抗戰剛剛結束不久,臺灣受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兩岸交流非常不暢通。對於臺灣的風土人情,上海這邊的主創者們一概不知。片中需要一首能盡顯臺灣山清水秀的插曲,更是讓這些從未去過臺灣的文藝青年們犯難。
劇組中有位身材矮小的演員鄧禹平,來自四川三臺縣。張徹知道他在重慶讀過書,也幫人改過劇本,是有文化的人,只是因為外形限制,演不了主角,一直在劇組裡打雜工。女主演張茜西是重慶人,抗戰期間參加重慶的「孩子劇團」為中國抗戰的文化戰線做出了很大貢獻。張英則是四川富順人,抗戰時也在成都、重慶等地出演話劇。巴山蜀水鑄造了這個劇組的脊梁,在三個四川人的合作下,鄧禹平回憶著家鄉重慶的山山水水,把滿腔深情寫進了歌中。歌中的高山,其實是山城重慶的疊嶂峰巒,歌中的澗水,原本是出自長江和烏江的碧水。歌詞直抒胸臆,情深意切,張徹讀後,一揮而就,將曲譜寫出,曲調歡快跳躍,撩撥心弦。1948年,劇組將歌曲拿到錄音棚,由張茜西演唱並錄製完成,命名為《高山青》。在《高山青》創作時,無論是鄧禹平、張茜西,還是張徹、張英,都沒有去過臺灣。
1949年,劇組帶著設備前往臺灣拍攝外景,在拍攝過程中,解放戰爭結束了,上海解放,但也斷了臺灣和內地的往來。劇組被困在臺灣動彈不得,只好求助當地的電影工作者。在臺灣萬象電影公司的支持下,劇組利用臺灣的攝影棚重拍了室內戲的部分,並完成了後期製作,1950年在臺灣上映。電影大受歡迎,演職員們也成為臺灣的明星。
鄧禹平筆耕不輟,寫出大量懷念故土的詩詞、散文,榮獲臺灣本土詩詞最高獎項——金鼎獎。1983年,年已花甲的鄧禹平終於登上了他歌詞中寫過的阿里山。1985年在臺灣病逝。他是《高山青》的幾位主創者中唯一未能回到大陸的。
張茜西後來在東南亞一帶演出,70年代定居香港,此後多次回到重慶進行文化交流,曾擔任四川省政協委員,2004年病逝於香港。
張英留臺後又編導了《文天祥》等多部電影,並任臺灣電影製片協會理事長。1990年回到故鄉富順,此後多次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在臺灣的日子裡,他依然不忘鄉音,一口四川話從未變過。張英於2013年去世。
張徹後來去了香港發展,成為香港六七十年代動作電影的旗手。他的電影風格陽剛,打鬥有板有眼,情感赤誠激烈,在當時,張徹的電影就是票房保證。《蕩寇志》、《刺馬》、《五毒》、《獨臂刀》等邵氏代表作,至今仍為電影愛好者津津樂道。張徹1986年回到內地拍片,2002年病逝於香港。
本文由異色陽光故事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