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張先生(化名)和女兒一起,來到醫生辦公室和醫務人員道別準備出院。他站在走廊上,呼吸平穩,步履輕盈,面帶微笑。很難想像,他曾經被撕心裂肺的咳嗽困擾得痛不欲生;更看不出,就在10天前,他剛剛經歷了一個高難度的大手術。而幫他渡過難關的主刀醫生,是國內頂尖的胸外科專家,數度登上「國內名醫百強榜」的許林教授團隊;他的助手,還有當今最先進的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
許林教授手繪解剖圖
手術前:咳嗽撕心裂肺難止
張先生65歲,有40多年的吸菸史,常年有咳嗽氣喘。一個月前,出現了刺激性嗆咳,從早咳到晚不能停止,總是感覺氣管有東西嗆住了,但是只能咳出大口大口的痰,痰中帶血。持續劇烈的咳嗽讓他感覺痛不欲生。在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右上肺中心型肺鱗狀細胞癌、肺氣腫。多家醫院都認為手術風險太大,建議他採用非手術的姑息治療。聽說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許林教授做過很多創新的高難度手術,他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慕名求醫,希望能夠手術切掉腫瘤解除痛苦。
許林教授手繪解剖圖
不手術:隨時會出現大咯血窒息
許林教授和助手李明主任醫師詳細評估了張先生的情況,情況很不樂觀。腫瘤位於肺門部,從右上肺支氣管向右主支氣管生長,很快會造成氣道堵塞,病人嗆咳會變本加厲,右肺的通氣功能會逐漸喪失。更危險的是,腫瘤與大血管右肺主動主幹緊緊相連,一旦侵犯大血管隨時會因咯血而窒息死亡。而肺鱗癌對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都不敏感,短期內非手術治療很難迅速控制腫瘤。
許林教授團隊清醒地意識到,手術刻不容緩。
許林教授手繪解剖圖
常規術式:切掉右肺,只能保留四分之三肺功能
最常規的手術方法是切掉腫瘤所在的右側肺,靠左側肺來代償呼吸。而張先生兩側肺上葉都充滿了魚網狀的肺大泡,通氣功能很差,切除右肺後主要依靠尚健康的左下肺通氣,但靠佔人體四分之一肺功能的左下肺,根本不能滿足身體的換氣功能。即使手術成功將腫瘤切掉了,張先生暫時無腫瘤之憂,但是今後運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抵抗力低下,普通的肺部感染都可能會致命。
且腫瘤只侵犯了右肺上葉,連鍋端切掉整個右肺得不償失,可不可以考慮袖狀切除呢?這個術式的優點是只切除腫瘤所在的右上肺葉,保留健康的右肺中下葉,將上下端支氣管吻合重建氣道。(手術方法就像把襯衫的袖子裁掉中間一段,將上下兩段縫合對接,所以被稱為「袖狀吻合」。)手術醫生必須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熟練的手術技藝,既要完整地切除腫瘤,保證手術切緣沒有腫瘤細胞;又要切得乾淨利落,切緣光滑整齊,將上下兩段氣管「天衣無縫」吻合。
如果採用開放性手術完成高難度的袖狀切除手術,可爭取保留病人四分之三肺功能。但開放性手術,手術創傷太大,傷囗長達20多釐米,病人痛苦大。而張先生長期肺氣腫,身體虛弱,根本承受不了這類開胸切骨的大手術。
「微創+袖狀切除手術」,才是最好的手術方案。 此時,許林教授想到了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
頂尖高手+四代達文西機器人:微創切除+完美吻合
經過周密準備,許林教授和李明主任開始手術。手術過程中,許林教授眼睛緊緊盯著達文西機器人主控制臺的3D目鏡,用雙手拇指和中指套在達文西機器人的感應指套裡,靈活操控離機器人主控制臺3米遠的兩條5毫米機械手臂,從患者胸部的手術小孔進入右胸腔。術中並不順利,病肺與胸腔緊密粘連、肺血管解剖變異、腫瘤侵犯右主支氣管。在機器人的配合下,一道道手術難題都迎刃而解。五個小時後,精準切除了右上肺腫瘤、累及的右主支氣管與中間幹支氣管(支氣管切除了3釐米)、肺門與縱隔淋巴結。然後將右主支氣管、右中間幹支氣管嚴密的吻合在一起,成功地保留了健康的右中肺和右下肺。
張先生手術麻醉醒來,一度如噩夢般纏繞的劇烈咳嗽消失了,第二天就下床走動,生活慢慢回復到正常軌道。
出院前複查纖維支氣管鏡和x光胸片,顯示支氣管吻合口通暢,右中、下肺膨脹良好,術後病理學檢查顯示右上肺癌及支氣管切除乾淨,這個高難度手術取得了成功。
除了手術醫生的藝高人膽大,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的配合功不可沒。許林教授介紹,手術中感覺如虎添翼,它有前幾代機器人所不具備的優勢:最大手術視野角度從60°提高到80°,還可根據手術需要隨時轉換視角,醫生術中看得「更清楚」;機械臂能540°靈活轉彎,可以從任意角度完成袖狀切除術中的支氣管吻合,操作「更靈活」;手術器械更細更長,可深入體腔內操作,體型「更苗條」。
手術中,正是藉助它靈巧的腕臂在狹小的空間完成精準的縫合,成功地解決了中心型肺癌袖狀切除後支氣管吻合這一臨床難題,實現 了「腫瘤最大限度地切除乾淨,正常的肺組織最大限度地得到保留」的治療原則。
據悉,用達文西機器人開展高難度肺葉袖狀切除手術,在江蘇還是首例。許林教授說,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已經進入了機器人手術時代,運用機器人開展胸部腫瘤手術已經突破了300例,名列全國第四位。今後,醫生有了這個先進的機器人「助手」,有望打破以往胸腔鏡手術的禁區,完成更多高難度微創手術,惠及更多腫瘤病人。
通訊員 胥林花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揚子揚眼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