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重溫著名科幻冒險電影《侏羅紀公園》,片中各種恐龍讓人看得目不暇接,而我卻更關注那位對古植物了如指掌的植物學家——塞特勒博士。
影片開頭,塞特勒博士和自己的老搭檔——對恐龍有著狂熱好奇心的資深考古學家格蘭特博士一起,在野外進行考察,野外的條件是很艱苦的,一般人都無法忍受,更別說女性了。
但現實中卻有這樣一位女性,熱衷於到處探險,並發現了迄今為止仍保持著世界紀錄的一具霸王龍整體骨架化石,她就是蘇·亨德裡克森,她發現的這具霸王龍整體骨架化石也以她的名字命名為「蘇」。
那我是怎麼知道這個人的呢?這是因為前不久收到了未小讀的新書——《女性開拓者小傳》,這套書一共5本,講述了5個人文科普領域,5位開創先河的智慧女性的故事。
我看的第一本是《蘇和一隻名叫「蘇」的恐龍》,書中講述的就是古生物學家蘇·亨德裡克森的故事。
這本書的作者託妮·巴吉奧是美國的一名兒童圖書作家和評論家,繪者黛安娜·蘇迪卡則是美國的一位插畫家。
巴吉奧在書中用各種引人入勝的細節,為我們把蘇的故事娓娓道來,而蘇迪卡則用水粉畫般細膩的插圖,為這本書增添了一種別樣的韻味,畫中不少有意思的小細節,也使這本書讀起來妙趣橫生。
蘇從小就是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孩子,別的孩子小時候都喜歡吃東西,蘇卻喜歡看書,那她平時看的都是些什麼書呢?
植物學、考古學、海洋生物學。
床上的小恐龍以及床邊那本書名為恐龍的書,似乎也暗示著什麼。
蘇還擅長尋找東西:失蹤的小飾品,史前的蝴蝶、沉船,她都能找到。
看看這幅圖,在尋找什麼?
我的女兒雖然年紀小,才4歲不到,不過也一眼就看出來蘇是在找這個瓶子,畢竟在這幅畫中,這個blingbling的黃銅香水瓶實在是太顯眼啦。
蘇的好奇心也非常強烈,只要是她感興趣的東西,她都會徹底地探索研究一番。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蘇前去參觀了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
看看博物館中的這兩副三角龍和鴨嘴龍的化石骨架,此時的蘇是不是已經被這巨大的恐龍化石迷住了呢?
17歲的時候,蘇開啟了自己的探索生涯,她加入了一個團隊,潛到水下尋找熱帶魚,這之後又開始尋找失蹤的船隻,失蹤的飛機,甚至是失蹤的汽車。
蘇在多米尼加的琥珀礦中找到了滅絕的史前蝴蝶,在秘魯的沙漠裡找到了史前鯨魚的化石,後來又跟著探險隊一起來到了野外,挖掘鴨嘴龍化石。
這個野外的條件可比《侏羅紀公園》中塞特勒博士她們的條件惡劣多了,塞特勒博士她們起碼還有房車,車上基本設施一應俱全,還有飲料和酒可以喝。
而蘇和探險隊的隊員們可就過得慘多了,沒有可以洗澡的淋浴房,沒有可以睡覺的床,甚至沒有一塊遮蔽處能讓她們抵擋正午的烈陽。
我自己在讀大學的時候也去野外實習過,當時那個地兒洗澡沒有熱水,我們只能用冷水洗澡,並且水質也不好,水裡總是有小石頭,就這樣的條件,我們只實習了短短的一星期,回來後我就得了皮膚病,塗了好多藥才好。
但是蘇卻在這麼惡劣的條件中忍了下來,並堅持了四年。因為這是她所熱愛的工作,這是她所嚮往的生活。
當挖掘鴨嘴龍化石的工作進行到第4個年頭時,某一天,蘇突然覺得自己仿佛受到了命運的召喚,來到了離營地不遠的一處峭壁腳下。
隨後蘇抬頭向上看去,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麼——那是三塊巨大的脊椎骨!
根據蘇的經驗,她認為這些化石是屬於雷克斯暴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霸王龍的。
蘇連忙趕回營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團隊的同伴。隨後他們連續挖了5天,終於將這隻霸王龍從峭壁上釋放了出來,這是迄今為止出土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龍骨架,這隻霸王龍被命名為蘇。
霸王龍「蘇」被蘇小時候常去的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拍得,書中也配了這具霸王龍骨架的真實照片。
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還貼心地為我們科普了蘇的生平生平介紹和相關閱讀延伸,方便我們了解關於蘇的更多知識。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霸王龍「蘇」被發現後,好幾派人都認為「蘇」屬於他們,包括「蘇」被發現的那片土地的主人,「蘇」所在的那片地域所隸屬的政府,以及蘇所在的研究所團隊的領導,只有蘇沒有參與這場關於「蘇」的主權的爭奪戰。
因為蘇除了「蘇」的發現者這個身份外,同時還是冒險家、探險家、水下考古挖掘潛水員、海洋考古學家、野外古生物學家,以及聲譽卓著的琥珀化石專家。
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激勵著我們更近距離地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永不失去自己的好奇心、勇敢和冒險精神。
就像蘇·亨德裡克森在書中說的那樣:「永遠不要失去對宇宙萬物的好奇心,它會把你帶往你以為絕對不可能到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