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人們最了解的恐龍,也保留著許多未知的故事。古生物學家非常想知道,著名的雷克斯霸王龍隱藏的那些秘密。圖片來源:ANDREW HOWE/GETTY IMAGES
1905年年底,媒體滔滔不絕地議論著一隻史前巨獸的骸骨。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大拿州的荒地中挖掘出了這些骨頭。當時,《紐約時報》將這隻巨獸描繪成「蜥蜴類暴君」,宣稱它是「有記錄的最強大的攻擊性動物」。自那以後的1個多世紀裡,雷克斯霸王龍一直佔據著公眾和古生物學家的想像空間。
從口鼻部到尾部拉伸長度超過12米,長著數十顆道釘大小的鋸齒狀牙齒,具有6600萬年歷史的雷克斯霸王龍依然是史前捕食者的終極案例。但讓研究人員氣惱的是,一直以來,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的爭論,讓其他更重要的問題黯然失色。
例如,雷克斯霸王龍的進化起源仍然是個謎。研究人員試著確定這些白堊紀王者是如何從一系列侏羅紀小型恐龍中產生的。人們還在爭論雷克斯霸王龍幼年時期的樣子,以及古生物學家是否將其幼年時期錯誤歸為一種獨立的恐龍種類。雷克斯霸王龍的外貌也存在爭議: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巨型動物身上覆蓋著絨毛而不是鱗片。而且還有令人困擾的問題是,為何雷克斯霸王龍有如此巨大的頭部和下肢,但上肢卻相對弱小。
令人欣慰的是,古生物學家有足夠的化石材料進行研究。「我們有很多雷克斯霸王龍化石。」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Stephen Brusatte說,「很難得我們能有一種恐龍的如此多的高品質化石,因此我們能研究很多問題,例如,它如何生長、吃什麼和如何行動。」這裡,《自然》雜誌報導了古生物學家如何調查這些問題,以及有關這種迷人恐龍的一些熱點話題。
模糊起源
在古生物學家Henry Fairfield Osborn為這隻恐龍取名為雷克斯霸王龍後的最初十幾年裡,研究人員認為它是更大型食肉動物演進趨勢的高峰。在這種觀點裡,雷克斯霸王龍被認為是異特龍的後裔,異特龍是一種體長9米的食肉動物,生活在約8000萬年前。雷克斯霸王龍是食肉龍家族最後和最大的成員。
但上世紀90年代,古生物學家使用更嚴格的遺傳分類學分析,打破了上述進化圖景。他們再次檢查了恐龍種群的關係,並發現雷克斯霸王龍的根扎在一個小型有絨毛的生物系中,這種動物在侏羅紀時期生活在異特龍和其他捕食者的陰影下。
這種觀點的出現將雷克斯霸王龍及其近親放置於暴龍超科,出現時間大約為1.65億年前。該種群最早的已知成員是克裡夫蘭斯託克斯龍——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一種體長2~3米的兩足恐龍。早期霸王龍類體型較小,活動敏捷,但是在侏羅紀時期,這種體型將它們置於較低的社會等級上。「與頂級捕食者相比,它們更像寵物狗。」Brusatte說。
對於古生物學家而言,問題是霸王龍是如何從寵物狗成長為暴君的。但迄今為止,這個「勵志故事」的關鍵部分仍是個謎。1.45億年前到9000萬年前富含恐龍化石的巖層相對較少。當時霸王龍似乎開始登上頂級捕食者的位子,但研究人員尚未充分繪製出當時的群落圖。
在過去的數年裡,研究人員在中國取得了進展,這裡的巖層記錄下了一些關鍵片段。從2009年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Peter Makovicky小組描述的4米長的白魔雄關龍,到201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的9米長的華麗羽暴龍等,這些發現慢慢揭開了霸王龍進化的秘密。「似乎異特龍和霸王龍差不多同時生活在亞洲,並且體型相近。」Brusatte說。
青春期「謎團」
雷克斯霸王龍的青春期跟其進化起源一樣模糊。這裡,辯論的焦點集中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生物身上。但這種動物首次被發現時,它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是,有研究人員認為,矮暴龍只是雷克斯霸王龍的少年時期。
馬裡蘭大學古生物學家Thomas Holtz Jr.指出,矮暴龍樣本非常像雷克斯霸王龍,兩者之間的差別類似於其他暴龍種群不成熟個體和成熟個體間的差別。Holtz稱,所有的矮暴龍樣本都像是青春期動物,而所有的雷克斯霸王龍樣本顯示其是成年或接近成年的動物,這一事實暗示,它們實際是一種恐龍。
俄亥俄大學古生物學家Lawrence Witmer則對此表示懷疑。2010年,Witmer及同事Ryan Ridgely研究了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個矮暴龍頭骨的計算機斷層掃描結果。他們發現,該頭骨的腦殼和鼻竇處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裂痕。Witmer表示,這些特徵與雷克斯霸王龍非常不同,這可能意味著頭骨屬於一個不同的恐龍物種。
南達科他州黑山地質研究所主席Peter Larson認為,與年幼雷克斯霸王龍相比,矮暴龍的牙齒呈過於細微的鋸齒狀,並密集堆積。他還指出這兩個物種在肩關節解剖學和頭骨孔洞方面的不同。
但是,這些來自化石的結論尚未發表,科學家沒有機會來研究它們。「要得出結論,可能依賴於更多的化石研究。我不確定需要多少數據來打破現狀。」Witmer說。
身披羽衣?
數十年來,藝術家描繪的雷克斯霸王龍都是身覆鱗片,很像當今的爬行動物——它們是雷克斯霸王龍唯一的遠親。但是,在過去20年裡,中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長著羽毛或絨毛的恐龍標本。其中包括與雷克斯霸王龍有親緣關係的恐龍物種。
2004年,徐星命名了奇異帝龍—— 一種小型的早期暴龍。這種動物的化石顯示,其尾部、頜和身體其他部分有纖維痕跡,這暗示這種動物身披「細毛外衣」。來自中國的「華麗暴君」也長著羽狀物。華麗羽暴龍的羽毛並不像現在的鳥類羽毛,是後者簡化的祖先。
徐星認為,最早的有羽恐龍可能使用自己的羽毛進行「視覺展示」。之後全身覆蓋著羽毛鬥篷的動物可能依靠羽毛保溫。由於霸王龍間緊密的進化聯繫,他認為,「雷克斯霸王龍可能擁有某種原生羽毛」。
其他研究人員也贊成這一觀點。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雷克斯霸王龍看起來像一隻白堊紀小雞。Brusatte表示,它可能長著一些不顯眼的毛髮狀纖維,就像其他一些有羽恐龍一樣。
迄今為止,人們沒有發現雷克斯霸王龍的皮膚痕跡,因此研究人員無法確定無疑地說其身體外層到底覆蓋著什麼。並且一些人也不準備放棄傳統觀點。例如,威斯康星州迦太基學院古生物學家Thomas Carr認為,與雷克斯霸王龍有親緣關係且留下了皮膚痕跡的未公開化石顯示,其皮膚外面覆有鱗片。這些發現表明,即使一些更早期的霸王龍類有羽毛,但是名為暴龍科的小種群(其中包括雷克斯霸王龍),似乎經歷了從絨毛到鱗片的進化逆轉。
「沒有實驗性證據證明暴龍有羽毛。」Carr說,「在確定它們長著羽毛的那天到來之前,藝術家沒有理由用羽毛裝飾暴龍。」雷克斯霸王龍是否生長著羽毛將影響研究人員如何重建這種恐龍的生命軌跡:從可能的求愛行為到如何控制自己的體溫。(張章) (原標題《霸王龍:神秘的史前終極殺手》)
《中國科學報》 (2013-10-30 第3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