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蘇外的一方菜園
成為了校園「網紅」打卡地
這裡不光種出了多樣的蔬果
還成為學子跨學科融合的試驗田
最近一波收成還成為了感恩節禮物贈予師長
在這裡
學生們種下的是種子
收穫更多的是素質教育的果實
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課堂感受植物生長規律,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蘇外學子成長的必經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在蘇外,除了將勞動教育重點放置於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學校還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蘇外因地制宜在校園裡規劃出一塊塊園地,大的五六平方米,小的三四平方米,分配給各班。從翻地、播種、施肥、澆水、除草再到豐收,由各個班級全權負責,相關任課老師進行指導,讓孩子們盡情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樂趣。
一塊塊整齊劃一的菜畦中,英特二(2)班的蔬菜最為鮮亮、蔬菜品種也最為多樣。
上前一問,原來是請來了來自農業領域的家長,協助孩子們管理菜地。繼上次迎來感恩節的一波收穫後,菜地再次播種、施肥。
在初中生物實踐課上,初中學子的課堂搬進菜園裡,齊心協力全員上陣,開墾土地。
起初,老師下達了「不準請任何外援」命令。於是,接下來的兩周,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利用僅有的2把大鐵鍬和20多把小鏟子,除草、深挖、敲碎、平整,一點點地「啃出」了一小塊地。
一位同學坦言:「揉著起泡紅腫的手,第一次體會到學習真不是最辛苦的,也慢慢理解了老師口中的『勞育』是為了教會我們什麼。」
初中生物組的徐群和陳飛宇老師將生物學科中的探究實驗與菜園種植活動結合,巧妙地設計出各類有趣的科研課題,讓種地種出樂趣、種出深度。
學科融合 科學種植
法國作家莫裡斯筆下的綠拇指男孩,可以隨意變出鮮花綠植的魔力,生物課上的無性繁殖扦插技術不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綠拇指嗎?
初中生物組開展《不同植物扦插成活率的比較》實驗,在學習了扦插技術要點後,在校園內就地取材,選取海桐、梔子花,繡球、月季、冬青、黃楊的枝條進行扦插,比比誰的生根能力最快,誰更適宜蘇州的環境,體驗了一把「綠拇指魔力」哪家強!
在《不同植物冬季光合效率的對比研究》實驗中,我們在等面積的土地上播種了等量的菠菜和青菜種子,全程觀察植物種子的結構、萌發、生長情況,好期待1個月後稱量總重量,從兩者的生長量對比它們在初冬季節光合作用的效率差異。
Stem課程 很接地氣
為了種地,初中生物組竟然建了個大棚,大家直言太拼啦!
為了研究《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搭建個小型保溫大棚才能順利進行實驗,於是stem課有了個特別的真實需求主題「建大棚」。小組內先討論確定了實施流程後,我們觀察大棚圖片了解大棚需要的材料、再一步步計算土地的面積、設計大棚的形狀、計算所需材料的數量和成本,購買材料、剪裁物料、搭建成形、種植植物,期間需要用到數學、物理、工程和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並融合貫通,最後花費了35元的mini自製保溫大棚赫然成形,農場立即有了份科技感。
大棚整體設計製作過程由學生主導,老師起輔助作用。學子們紛紛感嘆:我們的stem課程除了高端的AI和編程等學習主題,竟然在我們的這小小的一方農場裡這麼「接地氣」!
種菜也不是採完就罷,孩子們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活動,親身經歷一個完整的實踐過程。在實踐和體驗中學會感恩,提高生活的本領和技能。
在蘇外AC一年級,各班級將收穫的蔬菜製成餡料,孩子們還和父母一起製作美食。
神秘嘉賓來到實踐活動現場!校長伯伯和小朋友們一起勞動。
和校長伯伯一同包餃子
自己的勞動果實別有一番風味!
勞動教育不單單是圍繞在 「田間地頭」,蘇外將勞動教育課程已經作為一門「必修課」進駐學校課表,紮根於學生身邊,其中包含學科課程、實踐課程和研究性課程等多部分的課程群,在學校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植物在生長變化
自然在四季更替
每個季節、每株植物
都是孩子們生動的教材
形象直觀的教具
讓他們在寓教於農、寓教於樂中
真正提高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