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小的時候,父親看到,我吃飯的時候,如果掉了米飯,或者碗裡剩的米飯沒吃完,父親就會說,每粒米飯都來之不易,不能浪費,要吃完。以前在他小時候沒得米飯吃,要是自己敢浪費一粒糧食,爺爺絕對會打他。
小時候不懂,雖然聽了爸爸的話,大部分時候都會把米飯吃完,但是,心裡覺得父親很嘮叨。心裡會嘀咕,都什麼年代了,又不是你那個年代了,吃飯剩下米飯,有一些剩菜,很正常。
當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後,回想小時候的行為,心生懺悔,自己小時候不知不覺浪費了很多,還不覺得是浪費。學習了傳統文化,更加能夠看到父親和爺爺身上有太多的優秀品質,老一輩人身上有很多樸素的品質,這就是大道。
其實人生的很多煩惱或者不順,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一切都和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有關係,只是沒有學習之前,不會覺得有關聯,學習之後,發現息息相關。
有些家長常常問我:彭老師,為什麼我孩子不懂感恩,不懂珍惜?彭老師,我現在是財富自由了,如何才能讓家族興旺?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其實,這裡面涉及一個基本的原則,或者說很多人聽著老掉牙的話,那就是勤儉節約。但是,我常常說,知道做不到就是完全不知道,知道並能做到就是真知道。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要輕易說自己知道,喜歡說自己知道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很多做不到!
在朱元璋的故鄉鳳陽,至今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好處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歌謠的來源就是,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朱元璋出身貧苦,作為開國皇帝,他深知勤儉節約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他自己嚴於自律,所以他把太子培養的很好,雖然太子不幸夭折,但是後面發動政變上臺的朱棣,也是非常賢明的君主,這一切和朱元璋的教育息息相關。
範仲淹為官一生,造福四方百姓,他子孫後代也非常有出息,範氏家族一直很興旺,這其實和範仲淹勤儉節約的家風有很大關係。
範仲淹一生節儉持家,清廉為官,樹立了「儉廉恕德」的範氏門風,堪稱歷代家族門風之典範。對於儉約之風,範仲淹以身垂範,始終將儉作為持家修德之首,時常告誡諸子:「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饗富貴之樂也。」範仲淹的次子範純仁娶妻時,想要辦得風光些,於是便列了一張購買金銀首飾和綾羅綢緞的清單,託大哥範純祐進京把自己的計劃告訴父親,範仲淹看後,提筆在清單上寫了一個字謎:「一人站前一個臥,兩個小人地上坐,家中還有兩口人,退還嬌兒細琢磨。」純仁看後,悟出父親說的是一個「儉」(繁體為「儉」)字,於是決定簡樸舉辦婚禮。範純仁後面也官居宰相,但自始至終秉持勤儉節約的習慣,更是寫下了「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訓。範家大院石柱上鐫刻的「自喜奐輪光世澤,還崇廉儉紹家風」楹聯,對聯的背後就揭示了範氏家族興旺的簡單奧秘。
《朱子家訓》裡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一個孩子如果從小的時候就會對每一滴米珍惜,每一餐不浪費糧食,那麼從小就相當於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感恩和珍惜的種子。
而要做到這樣,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反觀現在,在餐桌上能夠不浪費每一滴糧食的家長不算多,因為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國家也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號召全民不浪費一粒糧食,弘揚中華民主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其實這就是生活當中最好的教育,關鍵在於家長能否在家庭當中把每一個細節做好。
所以,不管你目前有多少財富,地位有多高,又或者是平常家庭,在吃飯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心裏面默默的觀想,眼前的美食和米飯,我們能夠吃到,背後是有多少人付出了他們的艱辛勞動,有農民伯伯在辛苦地種地,泡發種子,插秧,施肥,除雜草,除害蟲,然後收割稻穀,加工包裝,運輸,分裝到超市,買回來,家人辛辛苦苦做。眼前的菜餚,背後又是多少人的辛苦付出,經過多少道工序和過程,才來到你的面前,供你享用。當我們用心去感受,去觀想食物的來之不易時,我們就會更加珍惜,更加感恩。更何況世界上還有很多的地方,很多的人,吃不飽飯,喝不到乾淨的水,更別說像我們一樣,享受家裡的美食。
關於勤儉節約,不能光從腦袋上知道,一定要用心去感受,然後身體力行地知行合一,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嚴於律己,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為人父母能夠把自己的各方面都做好了,那麼孩子自然教育好,最終我們就會形成良好的家風,家風形成了,我們的家族就會越來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