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勇:勤儉節約——家族興旺的法寶

2020-12-15 彭華勇家庭教育

記得很小的時候,父親看到,我吃飯的時候,如果掉了米飯,或者碗裡剩的米飯沒吃完,父親就會說,每粒米飯都來之不易,不能浪費,要吃完。以前在他小時候沒得米飯吃,要是自己敢浪費一粒糧食,爺爺絕對會打他。

小時候不懂,雖然聽了爸爸的話,大部分時候都會把米飯吃完,但是,心裡覺得父親很嘮叨。心裡會嘀咕,都什麼年代了,又不是你那個年代了,吃飯剩下米飯,有一些剩菜,很正常。

當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後,回想小時候的行為,心生懺悔,自己小時候不知不覺浪費了很多,還不覺得是浪費。學習了傳統文化,更加能夠看到父親和爺爺身上有太多的優秀品質,老一輩人身上有很多樸素的品質,這就是大道。

其實人生的很多煩惱或者不順,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一切都和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有關係,只是沒有學習之前,不會覺得有關聯,學習之後,發現息息相關。

有些家長常常問我:彭老師,為什麼我孩子不懂感恩,不懂珍惜?彭老師,我現在是財富自由了,如何才能讓家族興旺?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其實,這裡面涉及一個基本的原則,或者說很多人聽著老掉牙的話,那就是勤儉節約。但是,我常常說,知道做不到就是完全不知道,知道並能做到就是真知道。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要輕易說自己知道,喜歡說自己知道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很多做不到!

在朱元璋的故鄉鳳陽,至今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好處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歌謠的來源就是,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朱元璋出身貧苦,作為開國皇帝,他深知勤儉節約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他自己嚴於自律,所以他把太子培養的很好,雖然太子不幸夭折,但是後面發動政變上臺的朱棣,也是非常賢明的君主,這一切和朱元璋的教育息息相關。

範仲淹為官一生,造福四方百姓,他子孫後代也非常有出息,範氏家族一直很興旺,這其實和範仲淹勤儉節約的家風有很大關係。

範仲淹一生節儉持家,清廉為官,樹立了「儉廉恕德」的範氏門風,堪稱歷代家族門風之典範。對於儉約之風,範仲淹以身垂範,始終將儉作為持家修德之首,時常告誡諸子:「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饗富貴之樂也。」範仲淹的次子範純仁娶妻時,想要辦得風光些,於是便列了一張購買金銀首飾和綾羅綢緞的清單,託大哥範純祐進京把自己的計劃告訴父親,範仲淹看後,提筆在清單上寫了一個字謎:「一人站前一個臥,兩個小人地上坐,家中還有兩口人,退還嬌兒細琢磨。」純仁看後,悟出父親說的是一個「儉」(繁體為「儉」)字,於是決定簡樸舉辦婚禮。範純仁後面也官居宰相,但自始至終秉持勤儉節約的習慣,更是寫下了「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訓。範家大院石柱上鐫刻的「自喜奐輪光世澤,還崇廉儉紹家風」楹聯,對聯的背後就揭示了範氏家族興旺的簡單奧秘。

《朱子家訓》裡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一個孩子如果從小的時候就會對每一滴米珍惜,每一餐不浪費糧食,那麼從小就相當於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感恩和珍惜的種子。

而要做到這樣,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反觀現在,在餐桌上能夠不浪費每一滴糧食的家長不算多,因為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國家也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號召全民不浪費一粒糧食,弘揚中華民主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其實這就是生活當中最好的教育,關鍵在於家長能否在家庭當中把每一個細節做好。

所以,不管你目前有多少財富,地位有多高,又或者是平常家庭,在吃飯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心裏面默默的觀想,眼前的美食和米飯,我們能夠吃到,背後是有多少人付出了他們的艱辛勞動,有農民伯伯在辛苦地種地,泡發種子,插秧,施肥,除雜草,除害蟲,然後收割稻穀,加工包裝,運輸,分裝到超市,買回來,家人辛辛苦苦做。眼前的菜餚,背後又是多少人的辛苦付出,經過多少道工序和過程,才來到你的面前,供你享用。當我們用心去感受,去觀想食物的來之不易時,我們就會更加珍惜,更加感恩。更何況世界上還有很多的地方,很多的人,吃不飽飯,喝不到乾淨的水,更別說像我們一樣,享受家裡的美食。

關於勤儉節約,不能光從腦袋上知道,一定要用心去感受,然後身體力行地知行合一,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嚴於律己,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為人父母能夠把自己的各方面都做好了,那麼孩子自然教育好,最終我們就會形成良好的家風,家風形成了,我們的家族就會越來越興旺!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家訓:家族興旺的根本,關鍵在於這3點,別等中年才頓悟
    在他看來一個家族的要想保持興旺就一定要做到以下三點:一、和睦——興家之本曾國藩的就曾說過:「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兄弟和睦,即使是小門小戶非常貧窮以後也必定會興旺,而兄弟不和睦,即使是家族世家最終也會敗落。在曾氏家族中,曾國藩的妻子兒女都對長輩畢恭畢敬,對待晚輩也是和顏悅色以身作則,正因為這樣和睦的家風,曾氏一族才能如此興盛發達。真正讓一個家庭興旺的並不是有多少的錢財,有的時候財富越多招惹的禍端也越多。
  • 3句讓家庭日益興旺的秘訣,缺一不可,你家有幾個
    01勤儉節約,未有不興《曾國潘家書》中他是這樣寫道:「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曾國潘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對於自己子女的教育一直都非常的仔細,他在朝為官時就一直以身作則,為自己的子女做好良好的榜樣,向他們傳達勤儉節約的理念。如果一個家族中,人人都好逸惡勞,追尋虛無的奢華享樂,那麼這樣的一個家族是絕對沒有辦法走向興旺的道路的。
  • 《詩經》:長輩的祝福與期許,家族的興旺與延續
    家族的產生  弱小的動物必須群居,成年的猛獸必須離開自己的親人,而有些時候,某些物種為了生存,必須要團結在一起。血緣是自然的組結方式,人們團結在一起,興盛的家族獲得了強勢的力量。
  • 【孝親祭祖】家族興旺的根本之一【如何正確祭祖—祭祖儀規】大全集
    【孝親祭祖】家族興旺的根本之一【如何正確祭祖——祭祖儀規】點擊以下標題跳轉我們澆水的時候,要連根一起澆,根深蒂固,枝葉自然茂盛,家族興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不是開玩笑的。這些年我自己的運程一直不錯,接手的那家店,成了我們那個市場人氣最旺、生意最好的。工作上,我是連小學一年級都沒有讀完的,到現在為止不會寫字,但我現在在國企上班,過去是總經理助理,現在是董事長助理。我們這個公司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的學歷,就我學歷最低。
  • 「天下為公」,使範仲淹家族能興旺800年?
    從範仲淹對祖墳與房屋的風水事情上,可以看到範仲淹有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懷,破除了祖墳的魔咒,一直能令他的家族興旺八百年。 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是注重祖墳的安葬與房屋取捨的風水,仿佛這些能讓神靈帶給自己好運氣。人們也往往恐懼風水不好的墳墓與住宅,怕讓自己遭受厄運連連。
  • 一個女人決定了家族興旺,就算過了70歲,依然是家族的主心骨
    一個女人決定了一個家族興旺。我們生產隊現在一共就10來家人,只有一家人旺財旺。夫妻倆都70多歲了沒什麼文化,男當家的話少,做活多,像老黃牛一般,女當家的比較喜歡說話,兒子孫子主要靠她教育、訓練。家族第3代5個孩子全都是老兩口帶大的,有的才2,3個月就扔給她們了,老大有2個女兒都是普通大學畢業都嫁人了據說婆家都是挺富有的商人。老二,一兒一女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兒子去年中科大研究生畢業以後在上海一知名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年薪40萬,女兒還在縣城私立學校讀初三成績沒有他哥哥那麼數一數二,但是也是名列前茅。老三隻有一個女兒倒是成績一般在深圳讀二本大學。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一個家族綿延興盛兩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輩的積累蔭護,可若想靠祖產興旺數代則是不可能的,曾國藩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事實,他曾經對家人說,「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因此,「絕不留銀錢與後人」。曾國藩沒有給子孫留下任何財產,但他卻給其後世子孫留下了能夠世代不朽的真正財富,這就是以家書為體的曾氏家訓。
  • 會藏玉的人,人旺財旺家族興旺!
    古代有權有勢的家族,一般都會藏玉戴玉。 傳承的是家族的精神,更是在告訴後人,你作為家族的後代,家族的興盛是你們最強的後盾,更是血濃於水的傳延。
  • 曾國藩小女兒的住宅,一個家族幾代人的百年興旺,靠什麼?
    而在亂世中,有個家族依然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家訓,讓整個家族保持了幾代興旺。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聶其壁家族的房子,聶家花園,探尋時光深處,那些海派文化中名門望族留下的精粹。在上海灘,聶家算得上是真正豪門的大家族,清代衡山望族,以三代進士、兩代翰林,以及樂善好施知名遠近。
  • 吹起勤儉節約的最炫民族風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傳家寶。可以說,勤儉節約精神,早已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  然而,在炫富似乎成了時尚、浪費似乎成了瀟灑、節儉似乎成了寒酸的今天,不少人心存疑惑:勤儉節約精神過時了麼,這精神傳家寶還有用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勤儉節約不是吝嗇小氣,但更不是鋪張浪費;勤儉節約精神作為我們的傳家寶,依然歷久彌新、光華閃閃。  儉以節物,勤儉節約精神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勤儉節約,清水塘溪泉灣小學在行動
    學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開學前夕,少先隊大隊長彭藝晨率先通過公眾號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從身邊不經意的小事做起,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讓節約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隊員們把自己踐行光碟行動、變廢為寶、節水節電的時刻一一記錄下來,全校合力拼成了「勤儉節約,清溪在行動」的照片標語牆。
  • 【警務保障】贛州警營掀起勤儉節約新風尚
    走進贛州公安,說起近年來的發展變化,許多民警說,我們局裡的一個「法寶」——勤儉節約起了大作用,正是勤儉節約助推贛州公安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9 月14 日,贛州市公安局開展了制止餐飲浪費的籤名活動 2020 年9 月14 日,贛州市公安局機關食堂人頭攢動,井然有序中透著熱鬧非凡。
  • 江蘇:勤儉節約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
    本報訊(記者 繆志聰)近日,江蘇省教育廳出臺《江蘇省中小學「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將勤儉節約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和校園文化建設。  根據《方案》,江蘇將把學生日常節儉行為和勞動習慣養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學生中開展「我自豪、我節約、我勞動」競賽並形成日常制度。
  • 永春、屏東、南安——親情「佑」興旺
    明末清初時,鄭興旺的祖先從福建永春遷到臺灣屏東縣東港鎮,後來又遷到屏東枋寮。鄭興旺就出生於屏東縣枋寮鄉,目前家族定居於桃園。遺憾的是,鄭興旺目前無法確切地知道祖籍地是永春哪個鄉鎮。屏東靠近海邊,常遭遇颱風。在一次颱風中,鄭興旺祖先傳到臺灣的鄭氏族譜連著房子一起被海水衝走。經過數百年的變遷,鄭興旺只能通過祖輩口耳相傳得知祖籍是福建永春。
  • 【詔檢君文明接力 】 拒絕餐飲浪費 厲行勤儉節約
    拒絕餐飲浪費 厲行勤儉節約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在我國,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艱苦奮鬥亦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倡導和培育的優良作風。可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鋪張浪費的現象也不斷隨之衍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逐漸被有些人拋之腦後。×吃不完就算了唄,還打包,丟不丟臉?吃多少就點多少,鋪張浪費才丟臉!
  • 家庭興旺三要素
    每一個興旺的家族都有著興旺的要素。綜合起來,下面這三個要素正是一個家庭興旺發達的根源。01和家和萬事興。而一個興旺的家庭,也需要如此的勇氣。當一個家庭生活窮苦潦倒之際,家庭中應有人站出來,勇挑重擔,把責任扛在肩上。謀出路,尋機遇,劈荊斬棘,篳路襤褸,吃大苦,耐大勞,把家庭經濟引導向正確的方向。一個大勇的人,是可以拋棄掉個人得失的。
  • 光復勤儉節約美德少年——劉佳慧
    劉佳慧同學就是一個勤儉節約的典型代表。從一年級到現在她只買過兩隻文具盒,而且每隻都用了很長時間,用到表皮都磨損了,她還捨不得扔掉。一支鉛筆也要用到很短很短,才肯扔掉。同學都笑話她:都什麼年代了,還這麼節約!她總是笑笑說: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嘛!記得暑假前,老師獎勵每人一塊橡皮。很多同學用了沒幾天就當成豆腐乾切掉了,而她的竟用了兩個月還依就如故。
  • 人民日報評論:大興勤儉節約之風,讓「克勤克儉」深入人心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大興勤儉節約之風(人民論壇)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左傳》有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在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價值觀裡,儉樸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大的德行,是培養良好道德的基礎。因為一個勤儉節約的人,一定是一個自知、自律、自省的人。
  • 郭家店鎮鞠家村:倡導勤儉節約 反對鋪張浪費
    活動結束後,村「兩委」組織村民籤訂了《立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承諾書,同時開展志願宣傳活動,發放倡議書,引導大傢伙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養成艱苦樸素的習慣,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鞠家村支書劉旭波同志說:「一個村的建設不但要注重硬體,更要注重老百姓的精神層面的建設,這才是一個村能否長足發展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