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大腦原理,我覺得我還是得再寫一篇詳細地聊一聊,因為我不忍心看著專欄的用戶走彎路。
小務虛經常在看著群裡朋友們的交流,專欄用戶就是不一樣,大家都很精進,不斷的討論,還相互推薦很多書籍,大家確實很愛學習。
但是我一邊看一邊感慨,因為在求知這條路上,99%的人都在做無用功,小務虛有接近20年的時間,就是處於這個狀態,這使得我下定決定要把大腦的學習原理徹底搞清楚。
但是,一路走來,小務虛在那個當下,並不覺得我的學習方法有問題,我自信我的學習方法是高效的,因為我一直也在關注學習的方法,閱讀各種各樣的介紹大腦學習原理的書籍,不斷的精進與改進我的方法。
然而正是這種自信,阻礙了我的突破。
我曾經跟一位朋友討論時說:「無效讀書的現象很嚴重」,他立即表示同意,然後就像非常懂的樣子分析起來。
我說:「讀書一定要根據大腦的原理」
他立即說現在很多介紹大腦的學習原理的書籍,他也讀了,知道該如何高效學習。
這就是遮蔽,他其實並不懂學習,但是他認為他懂。
99%的人都不懂,即使是現在市面上很多介紹學習法的人,也沒有真正深入到那個最關鍵的點,更多的人,都是經驗加借鑑,並沒有大腦科學的相關原理作為支撐。
因此,看著大家討論與分享時,我是幾乎100%確定很多人都將浪費時間在不斷的原地踏步,正如我過去的狀態一樣,然後越學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想讀更多的書。
小務虛在群裡分享了如下這段話:
表層術的無效,道才是根本
我建議大家少看些書,多用心感受,如果你無法覺察到能量,特別是人性的情緒,看再多書,是沒用的,傳統學問很有用,但是少了大腦神經科學的支撐,我的東西,正是彌補這一塊的。
因此,結合佛陀的體系,老子的《道德經》,再結合我關於大腦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型》,以及打卡的例子,好好琢磨,基本可以解決你的所有問題。
讀再多其他書,作個補充夠了,不要佔用太多時間,更多的是要用心去覺察世界,覺察所有一切背後的主導力量,這個才是根本。
如果一直在奔跑,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停下來覺察更為根本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才是最重要的,讀書觸達不到這個底層,只有拋開書本,停下來用心覺察,才有可能。
不是小務虛自誇,而是我讀了太多膚淺的書,走了太多彎路,我唯一慶幸的是我對佛陀與老子上花了足夠的時間。
如果你還有精力,那就是好好讀讀王東嶽老師的整個體系。
當然,小務虛的整個體系的一個底層是現代科學,包括宇宙學,物理學,特別大腦神經科學等基礎學科,這是所有一切的基礎。
因此,我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少讀99%的膚淺的書,精讀經典的書,特別是結合經典的書去覺察背後的力量,而這類書不超過1%,人生,只需要徹底讀透這些書就夠了。
更多的時間,就是要拿這些知識去整頓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思索,而它的本質就是及時拿學習到的知識去整頓編碼我們的本能,因為只有全面的終身的編碼才能有效的改變我們的本能行為模式。
否則一直只是讀書,無效,這種錯誤的用腦方式,導致很多人不管讀多少書,都無法改變人生的根本原因。
想要改變人生,本質上就是改變我們的本能已經固化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在我們的大腦裡面,是極為強大的神經元網絡,而要形成對它們的有效調節,就必須通過不斷的編碼,在每一種類型的本能模式上,修出對應的神經元通路,使得先天的本能在自動化運作的時候,激活對應後天的知識神經元通路,於是形成對本能的有效調節。
而這個過程,不是讀書的過程,而是讀完後,拿一個知識點,停下來對照本能全面編碼,這就是小務虛所主導的打卡反思項目的重要性。
讀者疑問:光想不讀會不會走火入魔
讀者A疑問:「我也挺疑惑 這是第二次聽那些自己讀了很多書的人建議別人少讀點書,所以特別疑惑 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這麼說。」
@小務虛 除了你之前讀了太多膚淺的書 走了很多彎路 還有更多更全面點的說明,讓我明白少讀與多讀各有什麼優缺點的麼?我看到別人天天在「覺」,原來是有道理的,我還在想,不補充知識,光光想會不會走火入魔,原來是我有錯啊。
讀書的大腦原理:動物腦與前額葉
為什麼要少讀點書?
我們必須從大腦的原理來考察,特別是動物腦與前額葉的關係。
我們知道,大腦是在幾十萬年前就基本已經進化完畢的,而前額葉的進化完畢則基本跟人類的文明同步,也就是我們的動物腦,在人類的所有時期,都是起著主導作用的,人類至今有文字也不過幾千年,也就是,我們的大腦,生來就不是用來讀書的。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進化來行動的,而不是用來讀書,這是有區別的。
更準確的說,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的整個體系就理解為動物腦主導下的所有神經元活動,而我們的前額葉,它進行邏輯推導與推演的素材,就來自於動物腦的生活素材。
前額葉所推導的東西,正是動物腦本身,說得更具體些,我們在每天的生活的時候,會有大量的神經元連結不斷發生著,並且每天都會有非常多類似的又不一定完全相同的經歷,同時也會有一些完全全新的經歷形成,於是,在我們的動物腦層面,就有各種各樣錯綜複雜的神經元網絡。
而前額葉的作用,就是用來整頓所有這些生活神經元的,使得它能夠按照某種規律存放在大腦裡面,然後根據這些法則與規律,來預測接下來每天可能發生的事情,以此來指導我們的行為,以便可以作出事先的準備,這就是有備無患的大腦原理。
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預測器官,它通過整頓生活經歷得出規律,從而根據規律來預測未來,以便可以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前額葉的這個整頓過程,就相當於圖書館的圖書整理員對圖書進行分類索引,比如育兒的歸為一類,歷史的歸為一類,商業的歸為一類.....不斷的把所有的神經元進行歸類。
這個歸類的過程,就相當於拿一個知識點,比如從眾心理,去整頓我們生活裡面所有對應的例子,所有這些例子,如果不整頓,那麼它就是零散地存在於我們的大腦裡面,結果,當我們的生活經歷越多時,就會越雜亂,這就表達為,我們面對生活時無所適從的愚昧現象。
知識模型整頓生活經歷的例子
比如,我們生活裡面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從眾心理的事情發生,但是如果你不把它們進行識辨與歸類,你就不知道它們是這個規律。
比如你在等紅燈,只要有一個人闖紅燈了,你或者他人,會不自覺的跟著走,這就是被從眾,在事情發生的那個當下,你並不知道這個原理,你被這個原理支配著,或者說被這個本能支配著。
你在它裡面而完全不知道你已經「被從眾」了,你天真的以為是你自己選擇去闖紅燈,這就是動物腦的本能先於顯意識的根本原因,潛意識先於顯意識,大腦先知識,自由意志不成立;
這已經是被大腦神經科學證實的。
因此,如果你不知道這些事實,不事先編碼,你就被動物腦控制著。
但是,當我把這個例子編碼後,我就知道它是從眾心理,別人在闖的時候,我意識到了我內心也有這股衝動,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動物腦】在瞬間就進行從眾了,我知道這是被控制,於是我沒有跟著去做。
這個原理就相當於總裁不相信本能員工,保持對它的警惕與審視;
同時,我還可以運用這個原理,來主導別人的本能,比如我主動闖紅燈,我在做之前,就知道一定會有人跟著我走。
再比如,大腦經歷最接近的人,最容易相互「跟從」,於是運用這個原理,來主導橙子學輪滑,我給他約會玩輪滑的同夥。
在不懂這個原理時,任憑小務虛怎麼努力教他,橙子就是不怎麼感興趣,而一旦他看到同夥玩得那麼好,自己也興奮的跟著玩起來了。
再比如,你在網上閒逛的時候,你以為是你主動點擊了某篇文章,而實際上,你跟前文「跟著的闖紅燈」的人一樣,你是「被從眾」了,小務虛只要根據人性的原理寫一個標題,99%的目標人群,必定會點擊進來。
本能有固化的模式,只要根據本能的原理設置,就可以輕鬆劫持不自覺從眾的人。
如果你用心覺察,你的生活裡面,有一大半都是「被從眾」著的,但是你不事先把這些生活經歷整頓編碼歸類出來,你在經歷的時候,就不知道這是從眾心理。
前額葉編碼的原理:讓知識點連結到每一個生活經歷上
前額葉在編碼的時候,就相當於在我們的動物腦的生活經歷裡面,不斷的搜索例子對應的神經元,一旦搜索到了,知識點神經元就會長出一個突觸連結到該例子上,如果你搜索到了1000個,它就長出1000個突觸,一個神經元可長出高達8000個突觸。
也就是從眾心理這個知識點,它可以連結到8000個對應的生活例子上,這就是反思時的編碼與整頓。
一旦編碼與識辨完畢,當對應的生活經歷再次發生的時候,由於該神經元經歷連結著知識點神經元,於是知識點也自動激活,於是我們在瞬間就知道,我們也「被從眾」了。
每天打卡反思與編碼
這就是小務虛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每天精進打卡反思的大腦原理。
人性裡面的所有弱點,幾乎都是動物腦的自動化本能導致的,你的所有行為都是動物腦自動化控制著的,選擇不成立,只是你天真的以為是你在選擇而已;
而我們每天運用知識點來編碼這些本能生活經歷的時候,就是在為這些本能神經元重新修建一些新的反應路徑,使得本能發生的時候,我們還有其他的路可走。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把本能比喻成一個公司的員工,把前額葉的總裁腦比喻成總裁;
那麼編碼與反思的過程就是總裁不斷的拿著知識點來識辨各種各樣的本能員工的心思,並且為它貼上一些反本能的標籤,如知識點。
比如吃部門的員工一定會向總裁描述吃是多麼的好,情緒是多少的強烈,它會建議要多吃些,吃快些。
我會給「吃」貼上如下這些標籤,以便我可以反本能:
一旦總裁相信「吃」的本能,總裁就會被吃的情緒完全籠罩;「吃」想要更多更好,這種不斷升級的欲望,最終會造成大的代價;動物腦僅僅只是想要快感,但這會導致它自私而損害他人的利益,而總裁可以引導員工去付出與回饋,同樣可以獲得快感。我這樣描述還不能說明編碼的核心,編碼的最核心在於它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剛過去的元旦,妻子說想要出去旅遊,我知道她的大腦是因為工作上缺乏價值與意義感,於是想要出去放鬆一下。
但小務虛經常編碼過這類事例,我立即警惕起來:
因為它一方面會有大的代價,比如至少得花掉半個月的收入;過度的開支會迫使我焦慮地為了錢而創作,結果我就無法專注在創新本身上;為了錢而創作,為了錢而工作,與錢相關的所有項目都會成為我們的「鈴聲」,我們就會被無數的東西劫持;而實際上,大腦要的不過就是價值與意義背後的快感,就如我每天在創作時,都充滿喜悅感一樣,因此我並沒有旅遊的需求。這就是我的前額葉的總裁對貪戀奢華生活的全面的編碼,它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因為延伸出來太多「多巴胺鈴聲項目」,使得我時刻焦慮不安與煩躁,使得我無法正念與知行合一;
但是她提出來後,我的動物腦嚮往新奇的本性立即出來,這就是「被從眾」,只需要一句話而已,它激發了動物腦的本性,於是,我一邊警惕著,一邊又不自覺的去查看著有沒有經濟點了外出方式,但是在查看的時候,我不自覺的就被網上的各種各樣的旅遊信息給吸引了。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的那個晚上,我整個晚上都在找旅遊的信息,一直到凌晨1點多,當我放下那份執著時,我才意識到我被遮蔽了。
這就是動物腦的強大遮蔽力度,當我們在裡面的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被控制」,即使是我已經如此全面編碼過的,但是當情緒過了時,我立即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
這也是編碼的難度,它需要我們一輩子的精進,不斷的強化那些剛建立起來的反本能的神經元通路,並且需要一個例子一個例子對應的去建立連結,然後還要不斷的強化,不斷的讓新建立起來的脆弱的神經元通路活化,否則太久沒的活化,它就會斷掉。
就如一條小路,越走就會越大,越好走;不走就會越小,最終小路也沒了;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不是精進的長期的一輩子的堅持,那麼你的修行很快就打回原型,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強大的先天的已經進化了幾百萬年的動物腦的本能,它已經被打磨得如此完善,以至於調節它,成為我們終身的難題。
錯誤的用腦習慣
正常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書籍,那麼知識的產生過程就是純粹的對動物腦生活經歷的整頓,然後提煉出規律與原理,比如前文的從眾心理,然後再用這個原理去識別更多的生活經歷,同時用它來預測我們的生活,以便可以提前應對變化,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