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門的祖師爺,指鹿為馬的趙高只用了幾年就毀掉了秦人數代心血

2020-12-18 歷史烽火臺

太監在中國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職業,《左傳》中記載,當年追殺晉文公重耳的就是一個武功非常高強的太監。也就說從春秋時開始,宦官就已經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成為了歷史舞臺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古老的東方諸國,除了日本外,各國都採用了宦官制度,因為皇帝的女人很多,他不可能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女人都收入眼底,而那些寂寞的女人們也許一年都不會得到一次皇帝的寵幸。這就大大增加了他們給皇帝戴綠帽子的可能性,而這些女人們最有可能出軌的對象就是宮中的這些奴僕們。所以,要把這種可能性降到最低,那就只能在這些皇上女人身邊的男人們身上做文章,閹割生殖器,就變成了最為簡單的辦法。但是這種辦法是非常殘忍的,而且成功率低,手術即便成功,也會有很多後遺症。

所以,太監們的命運大多是坎坷的,他們多為不得以而從事這個行業。

我們從影視劇中,看到的太監常常是那些尖尖的嗓子,迷離的眼神,整日就想著怎麼討好皇上,欺上瞞下陷害忠良的那種壞蛋形象。

其實太監也有佼佼者,比如蔡倫、鄭和都是太監,而在崇禎皇帝吊死的時候,平常在他身邊山呼萬歲的那些大臣們都不見了,死在他身邊的只有太監王承恩。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太監中的大多數人,特別是由於機緣掌握了國家重要權利的太監,大多是那種陰損的模樣。

比如本文的主人公趙高就是一個典型,他可以說是中國太監專權,禍害天下的第一人。

家族行業

趙高的發家史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從後來他與秦始皇的關係來看,他很有可能是較早進入秦始皇政治體系中的人。

在秦始皇未登基前,被當作人質囚禁在趙國的那段期間,他就很有可能在伺候當時還是王子的嬴政,而且在後來的誅除呂不韋一黨,打擊嫪毐叛亂的重大事件中趙高很可能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日後秦始皇才會對他信任有加。

很多行業都是家族性的,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而趙高家族就是以宦官這個職業,作為自己的家族行業去幹,趙高家族的兄弟幾人都是宦官。當然其他兄弟沒有趙高幹的這麼有聲有色,這和趙高跟對了主子有很大關係。

但是,很多事情也並非都是偶然的,趙高有趙高的本事,而且這個人本事很大,他的能力遠遠超高了他其他的兄弟。

有些事情,要做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時傳祥、李素麗都是各自崗位上的勞動模範,而要論宦官門裡的勞動模範,那就是非趙高莫屬了。

因為人家不僅對本門的工作兢兢業業,還在業餘時間拓展了其他門類的技術工作,比如說刑獄工作。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趙高在很早的時候就通過了司法考試,成為了一名在法院或檢察院工作的公務員。

秦始皇任命趙高為中車府令,專管刑獄,這個工作直接面對的就是人命。而在秦朝刑法的嚴酷,是歷朝之最。而趙高正是在這種學習中,懂得了如何去折磨別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去讓別人屈服。

在刑罰體系內,古往今來都掩藏著無數的黑暗和骯髒,清白的人進去都難免會染黑,更別提像趙高這種身體殘缺,早就有著深層的自卑感和報復心理的宦官了。

可以說掌管刑獄這個工作,是趙高人生蛻變的一個開始。

而這項工作,也變成了他人生的另一個開始,那就是他成為了未來的秦國繼承人胡亥的老師。

趙高此人高於常人之處就在於他懂政治,因為他侍奉秦始皇多年,歷經多場政治風波,而勝利的人都是始皇,趙高從其中積累了許多政治鬥爭的智慧,趙高越發覺得要想在這個圈子裡混,必須要找的就是靠山。

現在的靠山很牢靠,但是未來呢?

太子扶蘇對趙高不十分親近,扶蘇信賴的人是蒙恬一系的武將,扶蘇的打算沒有錯,控制了軍隊就可以掌握天下。

看的出來扶蘇看不起趙高,宦官的身份本來就是低下的,即便做了再大的官也沒用,還是受到歧視。趙高越想越鬱悶,如果扶蘇即位自己很有可能會失寵。

而宦官這個職業只要離開了皇權,那就什麼都不是。最早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宦官就是趙高,所以把趙高列作太監門的祖師爺絕對是實至名歸的。

偽造詔書

趙高把自己的目光投到了秦始皇年幼的兒子胡亥身上。原因是秦始皇很喜歡這個兒子,非常願意他待在自己身邊。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胡亥和趙高很投脾氣,這個是關鍵。

找對象結婚是這樣,找搭檔幹工作也是這樣。趙高和胡亥就是一對工作上的好伴侶,用一個詞形容吧,那就是狼狽為奸。

首先,趙高利用自己職務上的便利,常常把一些好玩的刑獄案件講給胡亥聽,胡亥年少本就好奇心強,再加上久居深宮,哪裡聽過這麼多好玩的故事。

所以,胡亥便常常向趙高詢問相關的法令和有趣的案件,從這點上看,胡亥也算是個好學的孩子,但是我剛才說過刑獄這個東西,本身就是無比黑暗的,再加上趙高的講述並不得當,漸漸地胡亥這個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的孩子,也變成了滿肚子的花花腸子的社會小青年。

而且,胡亥在趙高的引誘下,漸漸認識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父親的皇位對自己是個多麼有吸引力的東西。只要能坐在那個寶座上,自己便可以支配天下的一切,生命和財富都將和自己融為一體,這是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能幫他實現這個夢的人,就當時的情況看,只有趙高。

趙高和胡亥兩個人對對方的所想都心知肚明,但是也都不便明說,因為說實話,篡位這種事並不是完全靠努力就能實現的,多少野心家,準備了幾十年叛亂奪權,最後還是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而就現在扶蘇的情況來看,要奪得他的太子之位實為不易。

因為扶蘇實在是個好儲君,他親善大臣,愛惜百姓,主張廢除嚴刑峻法,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對他的評價都頗高。

按理說,皇位咋說也落不到胡亥的頭上,可是就在這時出現了兩個意外,而這兩個意外結合在一起,又被趙高加以利用,就足以致扶蘇以死地。

秦始皇好旅遊,他旅遊的目的是為了到各地去查訪,當然更重要的是他想尋找一種丹藥,可以讓他長生不老。

我們現在都知道,旅遊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需要錢,另一個需要時間。大部分旅遊的人都是在炫耀而已,炫耀自己的富有和與眾不同,而真正的旅行家在中國恐怕只有明末的徐霞客而已,他是為了旅遊而旅遊,而且還能寫出像《徐霞客遊記》這樣的曠世奇書。

秦始皇的旅遊事業顯然沒有徐霞客偉大,他的每一次出訪,都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勞民傷財。

對此,扶蘇非常不滿,他仗義執言,屢屢向父親直諫。可是,他的話卻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頭一次對這個兒子大發雷霆,把扶蘇派到上郡去監兵。

給老子滾運點,好好反省一下。但是,秦始皇並不是真生兒子的氣,他知道兒子說的對,他只是恨兒子不理解自己。所以他很快派去了曾經在北方大敗匈奴的名將蒙恬去做將軍,目的就是為了好好地保護太子,怕他在危險的軍陣前線有何閃失。

以上內容算是第一件意外事件。

而公元前210年,另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因為這一年無論在任何徵兆上來看,秦始皇都步入了他死期的倒計時。

李斯、趙高等按例跟隨秦始皇東巡,而陰差陽錯,胡亥這次向秦始皇撒起嬌來,非要跟著去。秦始皇非常疼愛這個小兒子,就同意了。

沒想到,在折返途中,行至沙丘,秦始皇病了,而且很重。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很明顯是突然染病的,而且他沒有來得及安排自己的後事。

在秦始皇的眼中,他從來沒有廢黜太子扶蘇的意思,他只是想小小懲罰扶蘇一下,卻沒想到自己斷送了兒子的性命,也斷送了大秦帝國的未來。

秦始皇深知自己這場大病不輕,恐怕就要不久於人世了,所以他找來了趙高,寫下了遺詔:「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史記.李斯列傳》)

可是,秦始皇看著趙高把這封信寫完之後,就撒手人寰了。

趙高看著手中的遺詔,長嘆了一聲,他感謝上天對自己的垂青,所有的條件竟然都是這麼巧合的湊在了一起,遺詔在自己手中,而太子又不在始皇身邊。

未來的權利,無尚的榮光都在自己的眼前,還有什麼可猶豫的,面對著秦始皇尚有餘溫的屍體,趙高找來了胡亥。

「皇上死了,沒說分封的事情,而只給太子扶蘇一封遺詔,扶蘇來了,他就是皇上,而你得不到尺寸之地,你有何打算?」趙高用手指了指秦始皇的屍體。

「父親的命令嗎,不封就不封唄,做兒子的有啥好說的?」胡亥不動聲色把問題推了回去。

小兔崽子,裝吧你就,趙高面對眼前的這位小爺,差點沒罵出來,都這個時候,還玩虛的,惡人看來只有自己做了。

趙高只好說道:「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

說實話,這都是哪跟哪的理論啊?說白了就是給胡亥篡位找個藉口罷了。

胡亥長嘆一聲,終於「勉強」接受了趙高的陰謀。

但趙高和胡亥知道,要做這件大事,繞不過去的是一個人,那就是丞相李斯。

李斯,楚上蔡人,《史記》上說:「(秦始皇)卒用其計謀,二十餘年竟並天下。」

而像我們熟知的統一度量衡、車同軌、以篆書作為中國統一的文字這些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法令,都出自李斯之手。

可以說李斯是秦國開國的總設計師,他的地位和漢初的張良,唐初的魏徵,宋初的趙普,明初的劉基是一樣的。

可是,就是在秦始皇死亡的當天,李斯犯下了一個滔天大錯,使得他徹底失去了賢相這個稱謂,而他最終流到了歷史「問題人物」的範疇中。

趙高把李斯招來,當李斯看到秦始皇的屍體後,大吃一驚,自己真沒有想到,秦始皇已經死了,正當李斯要大大悲傷一陣的時候,趙高挽起了李斯,還是先談正事吧,活人可要比死人重要的多。

趙高開門見山,說道:「現在皇上死了,除了你、我,還有少公子胡亥,沒有第三個人知道,現在皇上的遺詔和符璽在胡亥手裡,現在確定未來的國君就在你、我一句話的事,咱倆該怎麼辦?」

李斯腦子裡瞬間一陣的冰冷,你趙高想幹什麼?便義正言辭的罵道:「這是臣子該討論的問題嗎?」(《史記》:「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趙高知道胡亥拒絕那是做姿態,找即位的合理性,可李斯不是,想說服他,那是給有充分的理由的,當然趙高日夜都在琢磨著怎樣讓胡亥即位,所以他也一直在想以什麼樣的理由拉攏李斯。

還真讓趙高找到了,唯一讓李斯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未來,便說道:「你信不信?如果今天讓太子扶蘇即位了,那丞相之位肯定是人家蒙恬的,你肯定會被勒令告老還鄉的,可如果你擁立胡亥即位,那情況可就不一樣了,因為如果胡亥即位的話,你肯定能封侯,讓你的子孫也受此恩祿,這多好。」

英明一世,糊塗一時,說的就是李斯這樣的人。

趙高的一番言語把李斯說的動搖了,他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李斯其實根本犯不著趟這趟渾水,因為他的所有的兒子都娶了公主,而他所有的女兒都嫁給了秦始皇的兒子。可人的最大弱點就是貪婪,不滿足。

李斯被趙高引到了思維的歧途中,他考慮再三終於做出了一個令他後悔終生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不但沒有讓他恩祿後世,而是把自己的後代全部送上了斷頭臺。

趙高、李斯、胡亥迅速組成了同盟,他們三個人修改了趙高之前起草的那份遺詔:

「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

然後,胡亥拿過始皇的玉璽,他猶豫了,這個大印如果蓋上,自己將永遠失去一個哥哥。趙高看出了胡亥的眼神,真想上去一腳把他踢開,心想沒用傢伙。

但是李斯在旁邊這話不好說,也不好搶著蓋上玉璽。只好對胡亥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胡亥蓋上了大印,交給使臣。

蒙氏家族滅門案

而遠在上郡的扶蘇,接到這份詔書的時候,立即覺得天旋地轉,他叫來了蒙恬,把詔書交給了他,因為詔書上寫的很明白,我死你也死,咱倆搭伴走,黃泉路上不寂寞。

蒙恬一眼就看出這份詔書是有問題的,因為太子扶蘇確實激怒了秦始皇,而自己只是派來保護並輔佐扶蘇的,皇帝要賜死,扶蘇一人足矣,犯不著把自己也賜死。

蒙恬剛要提醒扶蘇,注意這份遺詔的措辭中的問題,沒想到扶蘇是個急性子,又是個武勇之人,手快的很,拔劍就自刎了。

蒙恬大驚,抱住扶蘇的屍身,痛苦不已,太子為何如此著急啊!

蒙恬並沒有像扶蘇一樣愚忠,他想死個明白,殺人是需要理由的,而殺自己的理由實在是太牽強了。所以,他給秦始皇上書說扶蘇已死,請求始皇囚禁自己,其實目的就是想到秦始皇面前去爭論一番。

扶蘇從詔書中絲毫沒有看出父親已經去世的徵兆,如果他知道,事情將會是另一個結果,我敢肯定。而這正是趙高這個陰謀家的高明之處,他和李斯用臭魚掩蓋了秦始皇屍體的臭味,秘不發喪。

整個「旅遊團」,只有趙高、李斯、胡亥及幾個秦始皇身邊的宦官知道這事(這幾個宦官很有可能就是趙高的幾個兄弟)。

而使者還報扶蘇已經自殺的消息,趙高、胡亥、李斯大喜。他們一直到了首都鹹陽後,才把秦始皇的死訊訃告天下,而胡亥順利登基,成為了秦二世。秦二世為了感謝趙高,封其為郎中令。

蒙恬得知了秦始皇的死訊,才明白此中的原委,深恨趙高草菅人命,也恨扶蘇愚忠而死,可是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麼用,都已經晚了。

而胡亥得知蒙恬並沒有因為詔書而自殺,而是把自己囚禁在陽周,本想放過蒙恬,但是趙高可不這麼認為。

蒙恬是扶蘇的鐵桿,斬草要除根,不只要幹掉蒙恬,就連他的家族也應該連根拔起,一個不留。

率先倒黴的是蒙恬的弟弟蒙毅。

趙高虛啊,他害怕蒙氏家族東山再起,所以千方百計的陷害蒙氏一族,好讓他們再無翻身之日。

而率先回到鹹陽的蒙家成員是蒙毅,蒙毅剛到鹹陽,趙高就像胡亥進讒言,說:「我聽說當初,先帝就想把大位傳給你,而當時就是這個蒙毅進諫說不行。知道您賢能卻不主張立您做太子,這是不忠惑主的行為。以臣的愚見,不如殺了這個禍害!」

胡亥也不傻,他知道蒙氏家族從自己祖父(秦昭襄王)開始就成為了大秦帝國的重要政治力量,輕易動不得。

所以,胡亥下令把蒙毅囚禁在了代州,而此時蒙恬被囚禁在陽周,蒙氏兩兄弟都變成了階下囚。

秦始皇下葬後,國家的大權全部落在了趙高手裡,趙高在秦二世胡亥的面前,日日夜夜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詆毀蒙氏兄弟。而且收集所謂的罪證陷害他們。

所謂三人成虎,面對著這麼多的指責,胡亥決心殺掉蒙氏兄弟,但是他不同意趙高說的滅掉蒙氏全族的想法。

此時,公子嬰苦苦相勸,但是胡亥不為所動。

公子嬰是誰?現在歷史上說法不一,只《史記》一書上就有三種說法,一說他是太子扶蘇的兒子,二說他是秦始皇的弟弟,三說他是胡亥的弟弟。

不知道司馬遷當時是筆誤還是什麼,但是就我個人理解,公子嬰倒像是胡亥的兒子,為什麼?

因為無論公子嬰怎麼反對胡亥和趙高的建議,他都沒有被殺,即便是趙高殺掉了諸多皇族的情況下,公子嬰依然屹立不倒。

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手足之情,而是純正的父子之情,即便趙高再兇殘,他殺人也要通過胡亥,而胡亥也知道虎毒不食子的道理。

所以後面我就把子嬰當做胡亥的兒子來描寫了,請讀者不要有異議。

趙高派御史史曲宮到代州宣布了處死蒙毅的決定,並且告訴了蒙毅皇帝要寬大處理你,依趙高的意思,你的家族都會被殺,而現在我只殺你一個人,而且是賜死,給你留個全屍。

蒙毅不想死,他想辯白,他和秦始皇是髮小(《史記》:「蒙毅言己少事始皇。」),胡亥要論還給叫他一句叔叔。

可是還能說什麼呢,蒙毅只能列舉一下歷史上和他遭遇相同的人,遠到伍子胥,近說白起,總之就是一句話,你殺了我,你也會不得好死!

而史曲宮可不聽蒙毅這樣嘮嘮叨叨的說話,他是有任務的,你蒙毅死了,他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可這蒙毅死活就是不死,怎麼辦?

真囉嗦,史曲宮早就得到了趙高的秘密任務,如果蒙毅不自殺,那就做了他。

史曲宮越聽越不耐煩,他悄悄走到了蒙毅後邊,舉起了屠刀,手起刀落把蒙毅劈成兩段,可嘆蒙毅,自幼與秦皇室交好,卻最終沒有逃脫趙高的魔掌。

蒙毅剛死,趙高立即把屠刀斬向了蒙恬。

使者馬上又到了蒙恬那裡,理由差不多,你蒙恬罪過多了去了(君之過多矣),你弟弟也身犯大罪,你更逃脫不了干係。」

蒙恬的求生欲望比他弟弟還強,還沒等使者說完,就向使者擺出了自己及家族的資歷,我和我的先人侍奉秦國三代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且蒙恬也會擺歷史上和自己境遇相同的人物,他弟弟最多也就擺到伍子胥那就完了,他把關龍逢(被夏桀所殺),比幹都搬了出來。這不明擺著把胡亥當做夏桀、商紂一樣看待嗎?

這個使者不是先前的那位史曲宮,他耐心的聽完了蒙恬這些廢話,然後說了一句,「這麼跟您說吧,我就是個傳話的,我可不敢把您的這些話告訴皇上。」(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

完了,蒙恬很明白,他喟然嘆息,「我有何罪?非要處死我!」然後他看了看他多年守御的遼東土地,「我的罪過恐怕就是不能在為大秦守衛這裡了!」

說完,蒙恬吞藥自盡。

趙高聽聞蒙氏兄弟的死訊,哈哈大笑。但是趙高也是個學習過歷史的人,他學過趙氏孤兒的故事,知道即便蒙家留下一個小孩,未來也很有可能置自己於死地,所以趙高就隨便給蒙氏家族安了個罪名,然後滅了蒙氏三族。

蒙氏家族的滅亡,只是趙高拔除秦國政治勢力的開始,當他平滅了蒙氏家族後,他很快又把矛頭指向了別人。

指鹿為馬

蒙氏已滅,那麼擺在趙高眼前的敵人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和自己曾經穿過一條褲子的李斯。

李斯和趙高,這兩個人按說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一樣,無論從背景還是人品上來說,都是不可能產生交集的。

可是,李斯的私心讓這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線段相交就是矛盾的開始。

蒙氏被滅後,趙高得勢,他把秦二世胡亥和大臣隔開,並對二世說:「天子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你只能聽見臣子們說什麼,讓他們卻看不見你的模樣。」

用現代的話說,就叫玩神秘!

胡亥很認同趙高的說法,所以他久居深宮,等待著事情到他這裡來,他好處理,可是事情卻總是不來,後來胡亥問趙高咋回事。

趙高的回答是,天下太平。其實外邊早就天翻地覆了,只是所有的報告都被趙高壓下來了而已。

病都是閒出來的,胡亥就是在這種整天無所事事的情形下,做起了昏君的所有該做的事情,其實胡亥很壞嗎?他也只不過是被趙高利用了而已,沒有趙高,胡亥能壞到什麼地步呢?這叫跟什麼人學什麼人。

而趙高此時已經變成了秦二世的形象代言人,凡國家大事都由他來決斷,可外面的世界已經不是秦始皇駕崩時候的樣子了,陳勝、吳廣已經在大澤鄉起義,而項羽、劉邦和六國的殘餘也迅速的糾結在了一起。像蒙恬一樣能領兵平叛的大將基本上都被趙高清理了,大秦帝國已經在風雨飄搖之中了。

而趙高竟然視這些於不顧,依舊欺上瞞下。

這時一個人看不下去了,他就是李斯,李斯雖然幫助胡亥篡位,但是他和趙高不一樣,對於大秦帝國而言,他是忠臣,可以說是他一手架起了大秦帝國的政治體系,眼看著這個框架就會在胡亥手中轟然倒塌,他怎能不急?

可是急有什麼用?作為丞相他見不到皇上,他有一肚子的話想說,他想見胡亥一面。

而此時的趙高,正想藉助這個機會,幹掉李斯,因為只要再幹掉李斯,秦國的所有權利都將歸於自己,到那個時候,大秦帝國實際就是趙家天下。

可是扳倒李斯談何容易啊,首先李斯有功勞,而且李斯是胡亥即位的主要功臣,還有李斯一家子都是胡亥的親戚,不是胡亥的姐夫,就是胡亥的弟媳。這關係比蒙氏家族難對付多了。

可是,壞蛋要陷害一個好人,那辦法有的是。

趙高眼珠一轉,一個極其陰毒的主意便縈繞在了他的心頭。

首先,趙高對李斯說:「丞相啊,現在天下不太平啊,到處都是反賊。可是皇上卻要重修阿房宮,聚些狗馬畜生於其中。我想進諫,可是我人微言輕,皇上肯定不聽我的。這樣的事只有您這樣德高望重的老臣才能勸的動皇上啊。」

李斯是那種搞政治路線、大方針決策的人,對於陰謀詭計,他不在行,聽到趙高這麼說,便表示自己非常願意進諫皇上,但卻看不見他啊。

趙高馬上表示,等到皇上空閒時願意為他通報。李斯並不知道這裡邊有著狠毒的算計,便一口答應。

結果每當胡亥抱著美女要親熱的時候,趙高都告訴李斯現在皇上沒事,可以進諫了。(上方閒,可奏事。)

就這樣,李斯並不知道裡邊正在幹什麼,而是趴在胡亥的宮門前上謁,如此三次之後。胡亥煩了,罵道:「我平常沒事時,丞相你不來找我,當我剛要快活一下,你就來找我的麻煩,你是真不拿我當幹部啊!」(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

這幾句話說的李斯是渾身冒汗,才知道自己原來著了趙高的道了。

趙高見條件成熟,乘機造謠說,李斯參與沙丘之謀,想裂地封王。又說李斯之子李由與陳勝勾結,想要叛亂。

李斯終於認清了趙高的真面目,原來趙高是想置自己於死地啊。

李斯馬上開始反擊,急忙上書秦二世,揭露趙高的「邪佚之志,危反之行」,要求除掉趙高,消除隱患。

這樣的頂牛,爆發了大規模的衝突,秦朝朝野上下都在關注著這場角鬥的勝利者。

而此時很顯然,趙高佔著絕對的優勢,因為他離皇帝比李斯近。趙高對胡亥說道:「李斯現在最害怕的就是我趙高,您信不信,如果李斯幹掉了我,那他馬上就會篡奪秦國的政權,取而代之。」

秦二世再糊塗,也知道這大秦的江山是自己的祖先用無數鮮血打下來的,任何威脅到自己統治權的人都要除掉,管他是什麼功臣還是親戚。

秦二世胡亥很生氣,把李斯交給了趙高處置。

趙高對於秦二世這個決定簡直是樂壞了,自己是幹什麼出身啊,刑獄,就算是只老虎進來,也能從他嘴裡掰掉兩顆牙來。

李斯不是老虎,去掉了所有的官職和權利後,他只是一個文弱不堪的書生而已。

趙高以極其殘忍的酷刑拷打李斯,《史記》記載:「榜掠千餘,不勝痛。」趙高命李斯承認自己與自己的兒子一起謀反的事實。

他受不了趙高的折磨,招了。冤打成招!

接著,趙高又令十餘人詐稱御史、謁者、侍中,審訊李斯。李斯翻供,申述冤情,說出真相,可是每一次說出實情時,又免不了一頓毒打。

秦二世看到李斯的供詞,他並不相信這是真的,便遣真的御史來複查案情,李斯卻以為又是趙高的人搗鬼,不敢再說真話。於是秦二世認定李斯謀反是真。

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這位秦國歷史上的最重要的功臣,被腰斬於鹹陽,而他所謂的那些皇親國戚的兒子女兒及其後代們,全部被殺,無一倖免。而他的死怨不得別人,只因為他一時的貪慾和自私,讓他和整個秦王朝隨之覆滅,李斯到閻王殿不知道他有沒有顏面再去見秦始皇?

而此時,趙高站在遠處,看到繼蒙氏家族後,又一大政治勢力被自己剷除,興奮不已。趙高此時已經成為了秦帝國的丞相,宦官做丞相,全中國歷史僅此一例。就連後來的風光一時的漢、唐、明、清的宦官們,也從來未做到過丞相一職。

看這天下還有誰敢和自己作對?趙高回頭想了想這個問題,別說這還真該稱作一個問題,還有誰?

趙高鬼主意很多,很快他就想到了一個方法。

趙高為檢驗群臣是否跟他走,故意指鹿為馬。二世大笑說,丞相錯了,是鹿不是馬。並問群臣,是不是鹿?多數人回答說是馬。一些人沉默不語。只有少數人回答是鹿。這一場面,使二世迷惑不解,他甚至懷疑自己的神經出了問題。事後,凡言鹿者,都被趙高暗中治罪除掉。從此,群臣皆畏趙高,順從趙高,只要趙高說的話沒有人敢持異議。

而趙高這種專橫跋扈的行為,觸怒了最後一個可以和趙高抗衡的政治勢力,這就是秦國皇族勢力,這麼多秦國貴族公子和公主們早就看趙高不順眼了,並屢屢向其發難。

趙高挑唆秦二世遠骨肉,殺諸公子。結果趙高授意秦二世殺十二公子於鹹陽,磔(相當於凌遲)十公主。公子將閭昆弟三人,被囚禁宮中,最後都被賜死。

趙高的陰損使秦國的王室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也直接導致了,當劉邦、項羽攻克鹹陽後,沒有秦皇室的成員在外勤王或者稱制局面的出現。

胡亥,最後的犧牲品

秦國徹底讓趙高毀了,鹹陽之外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片亂世,陳勝起義了,其初,趙高還能騙秦二世說這是關東盜賊在作亂。而當巨鹿一戰,項羽大敗秦軍,擒王離,降章邯,秦軍的主力被消滅,不久,劉邦攻佔武關,關中危在旦夕的時候。這一切都擺在了趙高的眼前。

紙永遠是包不住火的!

趙高也深知,胡亥早晚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朝中無論是能帶兵打仗的蒙恬,還是能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李斯,或是有著絕對號召力的皇族,都被趙高殺了個乾乾淨淨。

怎麼交代,不能直接跟胡亥說,一切都完蛋了吧,那樣先完蛋的肯定是自己。

反正殺了這麼多人了,乾脆連胡亥也一起幹掉,然後再坐觀其變,如果項羽、劉邦打來,就把整個秦朝當做投降的大禮送給項、劉,然後把一切責任都推給死鬼胡亥。如果能守住,不如就再立個傀儡,由自己繼續掌握朝政。

趙高從來都是個想了就幹的人,他從不管要陷害或殺害的人對他有過怎樣的恩情,秦始皇對他恩遇有加,他殺了秦始皇的大兒子,李斯幫助趙高完成了矯詔的任務,他殺了李斯全家,胡亥把整個國家都交給趙高去打理了,可趙高仍舊要殺了他。

趙高與鹹陽令閻樂,還有他的一個弟弟趙成(也是太監),坐在一起,開始密謀如何殺了胡亥。

殺人行動簡單順暢,因為秦宮中的所有守衛都是趙高的人。

閻樂首先在宮外大喊:「抓刺客,有刺客。」然後一邊喊著一邊帶著千餘人衝進瞭望夷宮,所有秦宮的守衛,看到是閻樂,知道他是趙高的親信,都不敢攔阻。

閻樂就這樣衝到了胡亥的寢宮前,然後讓一千多人把秦宮圍住,自己走進了胡亥的寢宮。進去後,閻樂把大門反關上。

秦二世胡亥見到了殺氣騰騰的閻樂,一種莫名的恐怖感襲上了他的心頭。

「你想幹什麼?」胡亥膽戰心驚的說。

「幹什麼?你矯詔殺兄,誅殺忠良,施政無道,天下共叛,你別等我動手了,自殺吧!」

胡亥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曾經聽信趙高的讒言,讓很多人自殺謝罪,沒想到這種刑罰最後用到了自己身上。

「我要見丞相!」

閻樂搖了搖頭,看意思不行!

胡亥終於感受到了蒙恬、李斯等人的絕望,「我退位,封我個郡王巴,只要能讓我活!」

不行!

「一個萬戶侯即可!」

不行!

胡亥沒有辦法,一把鼻涕一把淚哭著向閻樂叩頭,求閻樂饒他一命,一位帝王,自己的身份不顧了,而跪著乞求他人,也真是夠可憐了!

可是閻樂仍然不同意。

「臣受丞相命,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

完了,胡亥這才明白,這是趙高的詭計,他想讓自己死,真的沒辦法了。

胡亥在臨死前,朝著宗廟的方向叩首,說道:「兒再無顏面去見先皇了!」說完,便自行了斷於望夷宮。

自此王小丫的開心字典上就可以加上這麼一道題,請問誰是第一個把皇帝置於死地的宦官。不是漢朝的那些死太監,也不是唐朝的那些死太監,明朝連魏忠賢都沒敢做掉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正確答案是趙高,這個名字以數項第一,永遠記在中國的歷史的恥辱柱上。

閻樂把胡亥的死訊帶給了趙高,此時,趙高的心中不知道為何,無法像他幹掉蒙恬、李斯那樣高興起來,也許他和胡亥就是一個天生的連接體,胡亥死了,他自己也就活不長了。

趙高召集大臣、公子,宣布誅二世,去帝號,立子嬰為王。當子嬰聽說父親被逼死的消息後,既恨又痛,恨父親糊塗一世,白白斷送了大好的江山,可是那是父親,自己的親爹,血永遠濃於水。

中國有兩種仇是必須要報的,一是殺父之仇,二是奪妻之恨。

仇恨的怒火已經在子嬰心中熊熊燃燒,趙高令子嬰到廟堂受玉璽。子嬰與其子謀,決定誅趙高。趙高多次遣人請子嬰前去受璽,子嬰稱病不去。

趙高非常氣憤,這時候了,還耍脾氣,楚軍就快到了,你想讓老子去頂雷嗎?

所以,趙高親自到了子嬰的寢宮,看看子嬰到底想幹什麼?

子嬰與他的幾個兒子,早就密謀好了,等的就是趙高親自前來。趙高也是託大,並沒有想到子嬰會謀害自己。

趙高前腳剛邁進子嬰的大門,秦始皇的第四代玄孫們就把大門緊緊的關上了,而趙高毫無察覺。

當趙高看見子嬰手持青銅劍站在庭院當中的時候,趙高才感覺到了一絲寒意,難道?可趙高想往回走的時候,發現大門早已被怒氣衝衝的秦皇族關的緊緊的。

子嬰一肚子委屈,他失去了父親,失去了肱骨之臣,馬上還將失去祖先們用無數生命統一的天下,這一切都是眼前的這個死宦官一手造成的。

子嬰一劍把趙高扎了個透心涼,趙高扭曲的面部表情同樣的詮釋著他和所有被他害死的人一樣,怕死。

子嬰不解氣,又在趙高的屍體上剁了一劍,「這是為始皇砍你一劍!」,接著又是一劍,「這是為太子扶蘇」,又一劍,「這是為蒙家砍你一劍!」,又一劍,「這是為李斯。」,又一劍,「這是為父皇。」,又一劍,「這是為大秦天下!」

趙高的屍身此時已經被砍的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子嬰這才丟下寶劍,嚎啕痛哭,他知道即便自己再怎麼處理趙高,也於事無補了。

子嬰為王僅僅四十六天,劉邦便率軍至霸上,子嬰降於軹道旁投降,秦朝滅亡。

輝煌的大秦只是曇花一現,結束了。

我們不能只將秦朝的滅亡的責任推在趙高一個人身上,但是我要說是這個宦官的無恥、自私、狠毒,讓秦朝喪失了自我救贖的機會。

當回首歷史的時候,我們只能留下怨毒的恨意,把這個死太監恨上幾千年。

宦官這個職業太特殊了,他不是男人,而且是永遠都不是男人。我們首先要對這個行業中的那些不幸的人也報以最深刻的同情。

對於宦官來說,其實生並無真正可戀的東西,他們不能有男女之情,不能有兒女圍繞其間的快樂,他們只能用自己的私慾掩飾自己的悲哀。

所以,每一個太監都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這是肯定的。沒有才不正常呢。但是這絕不代表,他們有特權去傷害別人。

趙高屬於這些太監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因為他接觸過黑暗的刑獄,明白政治鬥爭中的殘酷和詭詐。

這就好比一句話,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太監懂政治,神仙也擋不住。

趙高在其他追求都不能實現的情況下,只能把自己的後半生寄予在權力這個巨大的磁石上,只有靠他,才會使得自己得到些許的滿足。

但是不管怎麼說,宦官制度是黑暗的封建社會造成的一個毒瘤,歷代出現的那些狠毒的太監們,都是把靈魂和身體交給了魔鬼,換來的只是些許的心理安慰而已,說白了,他們也是可憐人。

相關焦點

  • 指鹿為馬的趙高是不是太監?只因這兩個詞,誤會了幾千年
    很多人知道趙高是因為「指鹿為馬」這個成語,也是作為一名權奸能混到的最高境界,明目張胆顛倒黑白而無人敢駁。很多文學作品影視劇中趙高的形象幾乎就是一副宦官模樣,長相陰險狡詐,沒有鬍鬚,如果要給中國最有名的奸臣們排個座次,趙高應該穩坐前幾把交椅。
  • 趙高為何要「指鹿為馬」?
    趙高從一名宦官起家,依仗著秦始皇、尤其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暴虐施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秦的滅亡。(宦官是中國古代專職服侍帝王及其家族的官員。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官宦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的人擔任。)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趙高還是秦漢時期的書法大家。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三朝書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趙高。
  • 歷史新解:趙高沒有欺騙大家,「指鹿為馬」是真的馬
    關於「指鹿為馬」成語的典故,我們耳熟能詳,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 趙高是太監嗎?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他不僅不是太監而且才華出眾
    在不少歷史電視劇中,趙高被刻畫成了一名宦官。其實,趙高並不是太監,他非但沒有被閹,而且才華出眾。 之所有會有趙高是宦官的說法流傳,是因為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趙高乃宦人,有宦籍。這是趙高一直被不少人認為是宦閹的依據。
  • 趙高「指鹿為馬」,古代的鹿和馬到底有多像?
    趙高「指鹿為馬」,古代的鹿和馬到底有多像?「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這麼搞,是要大權力獨攬的。李斯死後,趙高如願得到了丞相之位,而此時的胡亥對趙高也是完全信任。趙高曾說,自己最為擔心的就是李斯父子。趙高則安慰道,有我在,有誰敢動你。得到權力的趙高更加肆無忌憚,權力越來越向他集中。及至後來,趙高獨斷專行,甚至不把胡亥放在眼裡。胡亥後來才意識到了。不過,此時已經晚了。
  • 《大秦賦》趙高上線,秦國六世餘烈,為什麼抵不過趙高的一人之力
    (02)指鹿為馬的真相指鹿為馬是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太史公的原文非常直白,完全不用翻譯: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 趙高不是太監你知道嗎?但是他確實用了這些手段讓秦國走向滅亡!
    歷史上的太監,誤國的事非常多,例如東漢末年,以太監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禍害東漢政權,到後來大將軍何進專權,西涼刺史董卓進京幹政,繼而發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明朝我們都知道毀到了太監魏忠賢的手裡,所以太監我國的事屢見不鮮,那麼趙高是如何將秦國耽誤了呢?
  • 有人說秦朝滅亡歸咎於太監趙高倒行逆施,可趙高到底是不是太監?
    趙高是一個太監為世人所熟知,那麼,又是怎麼會有這樣的聲音呢?趙高影視形象趙高的身世之謎趙高可以說是始皇帝最為寵信的人之一,他曾為秦始皇擔任「中車府令」一職。所謂中車府令,就是皇帝的侍從車馬班長,負責管理皇帝出行使用的車駕。
  • 趙高為什麼要指鹿為馬?如果他不這樣做會怎樣?
    趙高這個人,野心是非常大的。他為了篡奪皇位,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如:篡改始皇帝遺詔、指鹿為馬,排除異己、殘害忠良、逼殺胡亥等等,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趙高的野心之大。而今天我們來探討的問題就是趙高為何要指鹿為馬?他不這麼做會怎麼樣?
  • 大秦「毒瘤」趙高:權傾朝野指鹿為馬,三招搞垮大秦帝國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監宰相,他出身貧賤飽受欺凌,這也使得他從小便看透了世間人情冷暖,認為只有出人頭地才有活路,所以便對權力產生了熾熱的欲望,趙高非常聰明,又精曉司法,秦始皇便提升他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輿、兼行符璽令事,還將其派到了胡亥身邊,讓他教導胡亥,學習秦法,趙高擅長鑑貌變色,奉承討好,很快便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和好感,為日後大秦帝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 指鹿為馬,權傾朝野,一代佞臣趙高最後有著怎樣的結局?
    說到歷史的奸臣,趙高應當算得上是其中的一個。趙高陽奉陰違逐步走進秦國政壇,並憑著自己的手段,篡改了秦始皇的詔令,將扶蘇逼迫自殺。而蒙恬、李斯等秦國重臣也都死於趙高的計謀之下。而趙高權傾朝野,本為一名臣子,還有篡權奪位之心。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指鹿為馬
    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這裡面我們可以知道趙高為了奪取更高的政權所做的事:「指鹿為馬。」後來當我們提到「指鹿為馬」,我們會想到奸臣趙高蓄意謀反、殘害忠良的歷史故事,也會聯想到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言語指涉。在「指鹿為馬」這個故事中藏著十分有趣的問題,為什麼趙高要拿「鹿」和「馬」說事兒?
  • 古代歷史的權力遊戲:皇帝與太監之歌
    (皇帝與太監之歌)太監指的是服侍皇帝及其後宮生活起居的男性僕人,皇帝為了防止后妃們紅杏出牆,將所有男性僕人的生殖器官給閹割掉,太監也稱作「宦官」。(齊桓公畫像) 公元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死於沙丘行宮,他的近侍兼寵臣趙高聯合李斯,篡改遺詔擁立胡亥繼位,逼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括。
  • 鹹陽典故之指鹿為馬
    秦朝有一個大奸臣,名叫趙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僅自己被處以宮刑,而且也連累其母罰沒為官家奴婢,後來其母與人野合而生下趙高。趙高就是在秦滅亡趙國後,作為閹宦被擄入秦的。由於他身體強壯,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為中車府令。秦始皇死後,擔任中車府令的宦官趙高,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串通起來,並且威脅丞相李斯,偽造遺詔,由胡亥繼位,稱為秦二世。
  •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成語解釋成語指鹿為馬
  • 趙高,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復仇者」,究竟有著怎樣的離奇身世?
    最終歷經磨難,打入了秦朝的統治中心,篡奪大權,殺盡秦國子孫,覆滅了秦王朝,終於給趙國報仇雪恥了。如果這一說法屬實,那麼趙高就是一名「忍辱負重」的偉人,其決心與勇氣決不在復仇者要離等人之下。按照這樣觀點,不少人都曾作詩文讚美趙高。例如,屈大均有詩讚美趙高:可憐百萬死秦孤,只有趙高能雪恥。
  •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現代人通過看宮廷劇,大都知道了太監是什麼。 古代的太監,就是皇上一家人使用的男性僕人。這些男性為了方便出入後宮,被閹割失去了性功能。
  • 歷史知名的太監中,有位四大發明創造者和一位外交家,你知道嗎?
    趙高太監和宦官有和不同很多人都把。太監和宦官當成一模一回事兒其實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太監和宦官出現的時間不同。當時的閹人被用來做「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
  • 秦二世都殺不了的趙高,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子嬰給殺死了?
    首先,子嬰為什麼要殺趙高。這問題其實很簡單,胡亥死後不管誰繼位,都會殺趙高,為啥?因為只有胡亥一人被趙高蒙蔽了,其他人對趙高的行為,和當時的局勢都非常清楚。趙高在當時秦朝的勢力,已經到了能夠影響皇位的地步,不殺他,怎麼坐穩皇位?所以,子嬰殺趙高沒毛病。
  • 太監段子11則:風光之下蛋涼涼
    而宦官稱太監,發端於隋唐。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始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至明,宦官的級別劃分越來越嚴格,包括典簿、長隨、奉御、 監丞、少監、太監。最高級別為掌印太監,其次秉筆太監。所以,並非刀落根去,唉喲一聲,就叫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