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臨床常見症狀,可單獨出現,亦可見於多種疾病。
頭為 「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五臟之精血與六腑之清陽皆上注於頭,故外感六淫之邪,上犯清竅,阻遏清陽;痰濁瘀血、痺阻經絡,氣血阻滯;或肝陽偏亢,陽亢風動;亦或氣血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均可出現頭痛。
頭痛一般分為外感及內傷兩大類。外感頭痛屬表實,多因外邪侵襲,經絡不通,一般起病急,病程短。肝腎精血、脾胃水谷精微充養腦髓,故內傷頭痛與肝脾腎有關。頭痛的時間可長可短,嚴重者可持續數周。
典型病例:
林某,女,53歲。頭脹痛半月餘,以左側頭痛為主,項緊,自訴可感覺頭部血管搏動,生氣時全頭皆痛。
既往有腦動脈硬化病史,血壓偏高。此次頭痛發作,測得血壓130/85mmHg。曾服用感冒靈,去痛片,頭痛均不能緩解。因家事操勞,勞心費神過多,心煩,胸脅滿悶不舒,夜間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納一般,大便幹,小便尚可。舌質嫩,苔黃膩,脈弦滑。
據此脈症,診斷為頭痛,證屬肝陽上亢,痰火擾神。
治宜平肝潛陽,清火滌痰,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處方:天麻15g、鉤藤15g、益母草20g、桑葉10g、梔子6g、黃芩6g、石決明15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川楝子15g、延胡索30g、生白芍20g、葛根20g、炒萊菔子15g、夜交藤15g。
七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空腹服用。
服7劑,頭痛明顯減輕,睡眠改善。效不更方,上方繼服,調理善後2周,頭痛痊癒。囑咐患者關注血壓變化,儘量避免情緒波動,以防復發。
按:內傷頭痛包括肝陽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腎虛頭痛、痰濁頭痛及瘀血頭痛等。
患者頭部脹痛,心煩易怒,夜寐不寧,乃內傷頭痛之肝陽上亢。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熄風,益母草活血調血,梔子清瀉三焦火邪,瀉火而除煩。患者舌苔黃膩,溼熱內蘊,黃芩苦寒,能清肺胃、肝膽、大腸溼熱。患者無頭重腳輕、腰膝酸軟,刻下以實證為主,故去桑寄生,以桑葉替之。桑葉苦寒,有平降肝陽之效。
《景嶽全書不寐》曰:「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陰中之陽,宜藏不宜露,藏則神自內充,露則浮陽上越,擾害神明,神不守舍,不得寧靜,則為不寐。陽盛陰衰,陽不入陰,故重用白芍酸斂肝陰,養血柔肝,夜交藤溝通陰陽,養心安神。龍骨入心經,鎮心安神。牡蠣入肝經,平肝並能益陰。
《丹溪心法》言:「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諸經氣滯,亦作頭痛。」延胡索專治一身上下諸痛,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人身之陽氣,升降出入,運行不息,神明變化所由生焉。一旦陽氣鬱遏不達,升降出入不暢,則失其衝和之性,鬱而化熱。患者胸脅滿悶不舒,氣機不暢,氣有餘便為火,故以延胡索配伍川楝子,既能行氣止痛,又能疏肝瀉熱。患者大便幹,屬氣鬱化火傷津之象。炒萊菔子功擅降氣通便,豁痰寧神,其降氣除脹之功,類似枳、樸,而其通便之力則勝之。同時,萊菔子降氣通便而不傷陰,故腸燥津虧亦可用之。《本草綱目》記載:葛根,性甘、辛、涼,能散鬱火,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葛根能直接擴張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顯降壓作用,能較好地緩解血壓高導致的項緊症狀。《萬病回春》曰:「偏頭痛者,手少陽、陽明經受症;左半邊屬火、屬風、屬血虛;右半邊屬痰、屬熱也。」方中諸藥平肝熄風、養血斂陰,兼清熱化痰,與患者病症相符,故療效顯著。
頭痛可見於西醫學中的內、外、婦、精神、神經、五官等各科疾病。如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高血壓病、血管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腦挫傷或某些疾病的後遺症等均可見頭痛不適。臨證時需首先排除西醫學中腦出血等危重病證,以免延誤治療。《景嶽全書頭痛》言:「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有裡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臨床需根據病史、症狀,結合患者體質,靈活用藥。處方用藥前,需詢問患者飲食習慣。若平素脾胃虛弱,進食寒涼食物易腹瀉,則芩、連等苦寒藥物用量宜少,切不可圖一時之功,損傷後天之本。此外,頭痛患者宜多休息,避免勞累以及精神刺激,保持情志調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