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美」建議wifi條件下觀看!
瓦罕走廊,祖國西部邊陲一條充滿著神奇色彩又令世人嚮往的通道。這條橫亙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天路」,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我國與阿富汗之間的唯一陸上通道。
它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素有「雞鳴四國走廊」之稱。藍天、白雲、雪山、牧場,仙境般地瓦罕走廊;戍邊、守防、執勤、站崗,鋼鐵般地邊關衛士。18年的邊關歲月,能作為這邊關軍人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紅細胞」,我身感成分榮幸,每每回憶,有很多往事漸漸變得模糊,甚至淡忘,可是那些爬冰臥雪、執勤巡邏、抗缺氧、鬥嚴寒的畫面銘刻終生。
瓦罕走廊長約400公裡,東西走向,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裡,南北寬約3至5公裡,最窄處不足1公裡;其餘300公裡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瓦罕河由西向東流160公裡後,在當地主要村莊卡勒尼亞茲貝格,附近注入帕米爾河。
塔什庫爾幹河的北面就是傳說中「漢日天種美麗神話」公主堡的遺址。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漢族公主遠嫁波斯。當送親的隊伍來到克孜庫爾幹山下,突遇匪亂,為保護公主安全,就近把公主安頓在陡峭的山崗上面,四周嚴密把守,每天的飲食專門用一根繩子吊上去。不久,匪亂平息,隨從恭請公主啟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懷有身孕!原來,公主在山頂的時候,每天有一個騎著金馬的王子,從太陽裡飛出,來到山上和公主約會。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漢日天種」。忠心的隨從就地安營紮寨,用石頭在山頂上建起宮殿(日後稱作「公主堡」),並擁立為王。隨從們則在山崗附近的開荒種糧。一年後,公主生下一個英俊的男孩,成為朅盤陀國人的祖先。
與其遙相呼應,獨立紅頂樓房,便是常年駐守在這裡的喀什軍分區某邊防連所在地--卡拉其古,柯爾克孜語意為「黑洞」,因地處瓦罕走廊咽喉部位,常年狂風肆虐,環境惡劣而得名。
「公主堡下練精兵,龍頭山上謀打贏。」該連連長劉建偉幽默地說道。「橫批,守瓦罕走廊」。沿喀拉庫力秋河向西約3公裡處。在克孜庫爾幹山和紅其拉甫群山簇擁的冰峰下,一座座紅房頂、金牆壁的「惠民」房映入眼帘。勤勞、純樸的柯爾克孜牧民在高原的陽光下,趕著牛羊放牧於山水之間。這個具高原色彩和時代氣息的原生態村莊,便是瓦罕走廊第一村――排依克村,它也是我國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唯一一個柯爾克孜民族的村莊。過瓦罕三橋,沿明鐵蓋河向裡約10公裡,就是中外著名的明鐵蓋達坂。塔吉克語意為「一千峰駱駝」。這一帶的最珍貴野生動物——帕米爾大頭羊是馬可·波羅經過這裡時發現的,他把這一發現寫入了《馬可·波羅遊記》,所以國際野生動物組織又將其命名為「馬可·波羅羊」。
「古道倚長劍,邊關鑄軍魂。」一句樸素而富有激情的紅色標語在雪山之中顯的非常醒目。羅卜蓋孜前哨班駐紮在此。哨班向前約200米處,海拔4500多米羅卜蓋孜溝的山坡上,「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講述著《西遊記》中神話而又真實的史實。
沿著瓦罕走廊繼續向西,便是瓦罕走廊中部的託克滿蘇。塔吉克語意為「水磨盤」。它像一個巨大的石頭製作而成的磨盤,在帕米爾高原不停的旋轉著,雖然哨所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衛國戍邊的使命始終沒有變。
再往西行,就進入了鮮花盛開的地方--克克吐魯克。這裡的守防官兵用「鮮花盛開」描繪著詩一般的冰川哨所。而「頭頂藍天、腳踏白雲,四季風雪、草木皆無」才是這裡真實的寫照。
繼續向西南方向前進約20公裡,有一道鐵絲網靜靜地立在中國和阿富汗的邊界上。1963年11月,中阿兩國籤訂了《邊界條約》,正式劃定了兩國在瓦罕走廊的邊界線。中阿1、2號界碑就聳立在鐵絲網前50米處,這一立立出了全世界時差最懸殊的陸地邊境(中國和阿富汗相差3個半時區),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陸地邊境之一。它雖是我國瓦罕走廊的終點,但卻是我們邊防軍人的守點。
從公元399年,晉朝法顯西行求佛,到高僧玄奘取經東歸、唐朝高仙芝輕騎滅小勃律國,以及沿途中隱約可見的國民黨邊防軍營盤遺址。再到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在瓦罕走廊建立起的堅固而強大國防。雖然瓦罕走廊失去了昔日來往不絕古絲綢之路的繁華,但是隨著鄰國之間的和睦相處、紅其拉甫口岸的開放,相信不久的將來瓦罕走廊仍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風雪邊關,我們因為你而存在-邊關,祖國疆土的門戶,國家主權的象徵。而邊防軍人作為祖國邊境線最前沿的哨兵。他們始終牢記職責,時刻準備著,隨時為祖國和人民犧牲一切。仗可以百年不打,兵不能一日不練。作為瓦罕走廊的邊防軍人,肩負著守衛祖國領土完整、打擊敵對勢力和恐怖分子的神聖使命。如何沒有過硬的軍事本領,就很難擔負起強邊固防的職責。
翻開瓦罕走廊的歷史。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與此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拋開了兩個最重要的當事國中國與阿富汗,籤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隔離帶」,即「緩衝地帶」。全長約460公裡的瓦罕走廊,而在我國境內僅有約90多公裡,其餘300多公裡在阿富汗境內。歷史上,瓦罕走廊曾屬我國管轄。這是一段恥辱的歷史,它深深地刺痛著邊關軍人的心,也正是因為這種傷痛,才讓我們這些邊防軍人更加懂得了――「邊關」。
「沒有練就軍事硬功,不算合格邊關士兵」,這已成為瓦罕走廊裡邊防軍人的錚錚誓言。駐守瓦罕走廊之初,有一位久經戰場的老連長,為提高官兵們的軍事素質,在海拔4300米的雪山上,組織一次搶佔4700米山頭演習。結果,參加演習的40名官兵中,在規定的時間內,只有2名戰士上氣不接下氣地爬到了目的地,其他人員因強烈的高原缺氧反應,上吐下瀉,差一點出人命。為此,一個「如何適應高原缺氧,練就過硬軍事素質」的討論,成為了代代官兵不懈探索的課題。
如今,零下三十多度,邊關戰士爭著在茫茫雪海裡進行耐寒訓練,一呆就是二三個小時。強烈紫外線下,官兵們戴上防護眼鏡和面罩進行耐高溫訓練,皮膚由白變紅、紅變黑,不知道脫掉了多少層皮。甚至有些戰友因訓練時防護不當,皮膚被紫外線灼傷後,帶著高原疤痕回家。
嚴格的邊境管控,成功的涉邊處置,是檢驗邊防軍人軍事訓練的唯一途徑。2012年9月下旬,護邊員克裡木用CDMA手機報告,距達不達爾鄉還有3公裡的皮斯嶺山口發現可疑人員。某邊防連連長劉建偉迅速組織應急班出動,前往20公裡處的事發地點,僅用80分鐘,就成功抓獲了5名想潛逃到阿境內參加「聖戰」的恐怖分子。
去年7月11日,在瓦罕走廊20多公裡,向右拐的一個山口,軍、警、護聯合出動,抓獲了1名因在塔吉克斯坦旅遊迷失方向誤入我境的德國男子。一個護邊員就是一個哨兵,一個蒙古包就是一坐哨所。塔吉克、柯爾克孜、地方鄉政府、邊防派出所已與駐守在瓦罕走廊裡的邊防軍人建立了軍、警、民、護四位一體的管邊控邊聯防機制,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邊疆社會穩定默默地奉獻著!
冰封哨所暖,雪裹邊關固。近年來,由於瓦罕走廊逐漸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黨和國家也在逐步地改善邊防官兵的設施建設。先後配備多功能巡邏車、修建邊防執勤路、架設營區監控系統,特別是為守防官兵新建了功能齊全的第五代新營房,官兵們「吃上了營養餐、吸上了保健氧、學習有網絡、電話通家鄉」。雖然高寒缺氧的惡劣自然環境依然在考驗著每一名邊關軍人,但是訓練、巡邏、生活、學習等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託克滿蘇邊防連連長孫龍飛激動地說:「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戍邊守防,邊關對於我們這些新一代邊防軍人來講,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紮根帕米爾、忠誠戍邊關!」
冰川點位,我們因為你而戰鬥-90多公裡的瓦罕走廊,幾十個海拔5000米上的冰川點位。 天宮巧匠勾畫出了帕米爾高原的自然奇觀,而終年駐守在這裡的邊關軍人用生命鑄起銅牆鐵壁般的邊疆防線。
2001年「9·11」阿富汗戰爭的爆發,美國想借道瓦罕走廊,使原本祥和、寧靜的邊關,如似一盆熊熊烈火,引起國內外人們的關注。
因為點位在那裡,瓦罕走廊裡的邊防官兵要歷盡艱險一次次奔赴;因為界碑在那裡,一代代帕米爾人要前僕後繼用生命去守護。這是一條神秘而又艱險的走廊,卻是邊關官兵日日月月要走下去的路。
更多精彩請關注新疆美!
新疆美公眾微信:xj8178
服務QQ:2542850107
為了美麗富饒的家鄉、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
在此邀請大家都做「新疆美」文化使者,傳播各種新疆美!
還在等什麼,一起把新疆的美分享給我們的朋友吧!
點擊右上角-點擊「分享到朋友圈」
點擊右上角-點擊「發送給朋友」
如何每天收到此精彩的文章
點擊右上角-點擊「查看官方帳號」-點擊「關注」
打開微信-朋友們-添加朋友-搜號碼-查找「xj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