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瓦罕走廊(一)

2021-02-23 瀚海狼山

最近幾天,美軍空襲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國邊境地區的東伊運訓練營地,神秘的瓦罕走廊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的網絡上關於瓦罕走廊似是而非的傳言一直存在,筆者就此談幾點:

瓦罕走廊(英語:WakhanCorridor)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山谷。

歷史上曾一度大部分為中國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明與中亞和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瓦罕走廊長約400公裡,東西走向,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裡,南北寬約3至5公裡,最窄處不足1公裡;其餘300公裡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

瓦罕河由西向東流160公裡後,注入帕米爾河。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東、南兩面地勢較高,西、北部地勢較低。瓦罕走廊屬於高寒山區,每年除6、7、8三個月外,均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邊境地區基本上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複雜,氣候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

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後著有《佛國記》。法顯在書中描述經過蔥嶺的路程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並於公元645年返回長安,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但隨後這一帶又被興起於西南亞地區的大食國和興起於青藏高原地區的吐蕃向蔥嶺(帕米爾和喀喇崑崙諸山)發展勢力後佔領,唐朝的疆域退出這一帶。

19世紀末,由於俄羅斯帝國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內陸地區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

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籤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隔離帶」,這條「隔離緩衝地帶」就是瓦罕走廊。

1963年11月22日,時任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和阿富汗內務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籤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王國邊界條約》,對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邊界進行了劃分。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陸地邊境之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塔利班控制著阿富汗90%以上的國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聯盟控制,遠離阿富汗戰火,因此不存在阿富汗戰爭難民越境到中國的問題。

目前,網絡上關於瓦罕走廊的傳言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似是而非,筆者在此一一做出澄清:

1,不靠譜的傳言之一:瓦罕走廊是中國通往阿富汗和中亞、南亞的交通捷徑?

       

    首先,不要被瓦罕走廊中的「走廊」二字誤導,目前的瓦罕走廊,在並不具備「交通捷徑」的地理走廊功能。

中國在地理和交通上其他的著名「走廊」,比如河西走廊,遼西走廊等,都是真正意義上溝通不同地理大板塊的交通和文化走廊;河西走廊溝通內地和新疆,沿途有蘭新鐵路和公路;遼西走廊溝通華北和東北,沿途有京哈鐵路和京瀋高速,這些地方,都是地理交通咽喉,中間是適合交通和補給的狹長平原,而兩側是難以通行的高山、沙漠或海洋。

但是,瓦罕走廊的地理、氣候條件比較特殊,除了「狹長」和「兩側是高山,部分地區中間有河谷」這些符合「走廊定義」的地理特徵,但瓦罕走廊中間並沒有平原,只有極其人跡罕至的,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的幹谷或者陡峭深邃的噴赤河及其支流的峽谷,可以說大部分瓦罕走廊,特別是目前屬於阿富汗領土的300多公裡的長條部分,既沒有公路,更沒有鐵路,全是陡峭而又狹窄的高山和峽谷,根本無法進行現代交通。

   

在中國境內不到100公裡的部分,直到2009年,才新修了一條國防公路,但距離中阿邊境線仍然有10公裡,在此之前,只有騾馬能勉強通行的羊腸小道。瓦罕走廊中國境內的部分,相對還算比較寬闊平坦,而阿富汗所屬的部分,比中國境內要險峻難行的多!甚至說連騾馬通過的羊腸小道都不好找;而且一到冬季就大雪封山,一年可騾馬通行的時間只有夏季3個月左右。而夏季往往有冰雪融化和山地暴雨引發的滾滾山洪,總的來看,這個所謂的「走廊」,是地球上最難通行的「走廊」,連「之一」都沒有。

目前的瓦罕走廊,特別是阿富汗境內的部分,和當年的法顯、玄奘路過此地時的環境,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仍然是「純原生態」,「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需要「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瓦罕走廊「千古不變的原生態」,還表現的地名上,1300多年前,唐玄奘歷經千難萬險穿越瓦罕走廊無人區後,到達阿富汗境內的第一個大的居民點,《大唐西域記》中叫「昆都士」,再往西叫「馬扎裡沙裡夫」,到今天,這兩個地名還是如此,在關於阿富汗戰爭的新聞報導中被反覆提到。

可以說從古至今,除了不畏艱險的探險家和虔誠的宗教求法者,沒人會把瓦罕走廊當真正的交通走廊,古代還沒有繞道哈薩克斯坦到中亞的鐵路和公路,也沒有飛機,求法者們冒險經過瓦罕走廊到印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當代就更沒有必要非經過瓦罕走廊到印度了,因此今天的瓦罕走廊,甚至比唐代更加人跡罕至了。

瓦罕走廊雖然在清代一度大部分在中國版圖內,但近代的瓦罕走廊這個地理長條的出現,還是大英帝國和沙俄帝國兩家爭奪中亞霸權,數百年難分高下後相互妥協,人為的搞出的一個「隔離帶」,新中國在1963年與阿富汗政府的邊界條約,只不過承認了既成事實。

既然是「隔離帶」,那麼必然是「老鷹不願去,兔子不拉屎」的最荒涼和最險峻的地帶,沙俄和英國人當年可沒考慮給中國留下個向西方發展的交通走廊,侵略者哪有這樣的好心?

因此阿富汗境內走廊最窄的部分,不到一公裡寬,一側是五千米以上的高山,一側是噴赤河的深谷,中間連個能落腳的平地都沒有,即使以今天中國人世界第一的工程能力,想在這樣的環境下修建中阿公路或者鐵路,也是非常困難的,總不能300公裡全是鑽隧道吧?

現在瓦罕走廊以北,中國通往塔吉克斯坦的公路早已修通,鐵路也在規劃中了。而通過瓦罕走廊直達阿富汗的公路和鐵路,到目前連規劃的影子都沒有。

2,不靠譜傳言二:中美上世紀80年代進行合作,黑侵略阿富汗的蘇軍,大批武器和物資,就是通過瓦罕走廊西運,交到了「反蘇聖戰者」手裡,荒涼的瓦罕走廊,一度車水馬龍? 

這一條在網絡上流傳多年,遺毒深遠。但大家看完第一條,就知道這第二條乾脆就是某個對政治和軍事地理一竅不通的傢伙腦補出來的!流傳甚廣而無人更正,更說明國內軍事網絡的整體水平堪憂。實際情況是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瓦罕走廊
    沿著瓦罕走廊繼續向西,便是瓦罕走廊中部的託克滿蘇。塔吉克語意為「水磨盤」。它像一個巨大的石頭製作而成的磨盤,在帕米爾高原不停的旋轉著,雖然哨所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衛國戍邊的使命始終沒有變。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與此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
  • 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法顯在《佛國記》一書中描述這一段路程時寫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足見當時穿行瓦罕走廊之艱難。關於瓦罕走廊的正式記載始於玄奘法師。公元629年,玄奘花了七天七夜穿過瓦罕走廊。他在離開塔什庫爾幹之後進入瓦罕走廊,河流沿線山頂上矗立的古堡曾令他驚嘆不已。
  • 瓦罕走廊,一個極端貧瘠而又獨特神秘的地方
    瓦罕農民沿瓦罕走廊繼續東進,中部是瓦罕河流經的地區。它由與巴基斯坦接壤的喀喇崑崙山脈提供水源。它蜿蜒穿過群山,是瓦罕走廊中部100多公裡長度範圍內人們的主要生命線。瓦罕河:8月的瓦罕河谷才漸漸有些春意,解凍的瓦罕河邊綠草青青。這水的亮藍色是由於冰川融水吸收了沿途土壤裡的礦物質所呈現的顏色。
  • 瓦罕走廊:中國與阿富汗的零距離
    整個走廊東西長約400公裡,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裡,最寬處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公裡。一、地理位置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 大河流過:騎山地車穿越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被認為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偏遠、最險惡的地區之一。丹·米爾納的騎行之旅跨越250公裡,涉及三個海拔4900米以上的山口,一路上與他作伴的除了有著同樣目標的山地車騎友及嚮導之外,也就剩下白天的馬行小徑,和夜裡零下10度的營帳了。在瓦罕走廊騎行絕不是件簡單事。  本文圖均為 Dan Milner 圖起初我們看著馱畜們過河。
  •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有什麼戰略價值嗎?該不該利用?
    多看歷史,多看地理 瓦罕走廊既然是中國的為何不能完整的收復回來?還居然阿富汗300公裡,而我方只有近100公裡面積?如不能完整收復也應平分這近400公裡的該走廊的。 整條瓦罕走廊呈現東西走向,總長約300多公裡。
  • 阿富汗與中國原來是鄰國,人跡罕見瓦罕走廊風景如此美、如此荒涼
    阿富汗與中國原來是鄰國,人跡罕見瓦罕走廊風景如此美、如此荒涼瓦罕走廊,一個讓人聽起來陌生的地名,但它卻是未來中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瓦罕走廊是阿富汗的一個狹長地帶,並且他與中國接鄰,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的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西起阿姆河上遊噴赤河及他的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自治區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整個走廊東西長300公裡,最窄處僅約15公裡,最寬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相鄰,邊界線約90多公裡。
  • 阿富汗伸出400公裡大長手,與我國接壤,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你仔細在地圖上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阿富汗和我國之間有一條狹長的走廊,走廊的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則是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這條走廊的東西兩邊則連通了我國和阿富汗,正是因為有了這條走廊,才使得阿富汗成為我國的鄰國之一。
  • 瓦罕(WAKHAN)
    墓穴深度約一米左右,周邊用石頭築建,上面再蓋一塊大而平的板石。在墳墓蓋好之後,一般要對它淋水三次。當在墳前進行二人唱誦的同時,在過去,村裡人要向親人行手吻禮,以表達哀思,而今天只要能來參與喪禮就夠了。在評價瓦罕熱情好客的傳統之前,巴達赫尚的同胞事先為瓦罕河谷的山地人取名「瓦赫尼斯(Wakhanis)」。事實上,瓦赫尼人的熱情好客應該是非常真誠的,其待客之道嫻熟親近。
  • 兩國間有條狹長的走廊!
    一想到這個動蕩不安的國家與我們為鄰,是不是感覺到很驚訝?其實小編也有這種感覺,我們的國家強大、和平、穩定,而我們的鄰國卻長期動蕩不安,這個反差實在太大了。阿富汗與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阿富汗之新疆有一條瓦罕走廊(又叫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從地圖上看,瓦罕走廊是一個非常狹長的地帶,呈東西走向,走廊東西長約400公裡,在我國境內長約100公裡。阿富汗與我國新疆在瓦罕走廊的東端接壤,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
  • 阿克賽欽、喀喇崑崙走廊、加勒萬河谷,班公錯湖,都屬於中國
    帕米爾高原與喀喇崑崙山是中國新疆地區與中亞、南亞的天然屏障,但中間也有很多走廊,如瓦罕走廊連接中國與阿富汗,喀什崑崙走廊連接中國與巴基斯坦
  • 醫院走廊出現神秘「無頭人」,身體被敲斷4次後,他…
    醫院走廊出現神秘「無頭人」,身體被敲斷4次後,他… 2020-07-11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西走廊遊記(一)
    此處位於黃河以西,兩山夾峙,北面從東到西分布有龍首山和合黎山,南面為綿延數千千米的祁連山,兩山之間形成一條長長的走廊,因此被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寬處不過一百千米,窄處才數百米,可謂咽喉之道。今天我們講起河西走廊,可能只認為是西北的一條普通的道路,已經感受不到它的分量。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河西走廊可是一條牽動朝廷上下神經的西北邊陲的重要通道。
  • 去河西走廊,享受「千年一遇,千裡一遇」的永恆之美
    在河西走廊,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老關城,雄偉滄桑邊疆長城粗獷狂暴的沙漠戈壁,三千年不朽堅韌的胡楊林色彩鮮豔的丹霞地形,聲勢浩大的惡魔城世界藝術寶庫摩根,還有高聳的雪山,廣闊的草原……從黑色戈壁到美麗的紅色丹霞,從炎熱的沙漠到寒冷的雪山冰川
  • 中國一神奇鄰國,相隔甚遠,可卻伸出4百公裡長手與中國接壤
    這個國家就是阿富汗,阿富汗和中國之間隔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巴控克什米爾等地區,而其和中國相連的地方,就是屬於阿富汗的瓦罕走廊。通過地圖就可以發現,瓦罕走廊就像是阿富汗伸出一條長長的手臂牽住了中國。
  • 來自走廊的恐懼:恐怖電影裡,為何少不了走廊的橋段?
    草莓坡在當時廣受讚譽,以至於沃波爾最後還為遊客寫了一本指南《別墅簡介》(Description of the Villa)。指南涉及了房子的方方面面,從大畫廊的扇形天花板到小走廊中最小的裝飾品都有記錄。18世紀90年代,安·拉德克利夫一系列決然的現代小說表現了區分古代建築空間和現代建築空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