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過:騎山地車穿越瓦罕走廊

2021-01-08 澎湃新聞
英國攝影師、探險愛好者丹·米爾納(Dan Milner)參與了騎山地車穿越阿富汗瓦罕走廊的開創性旅程。瓦罕走廊被認為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偏遠、最險惡的地區之一。丹·米爾納的騎行之旅跨越250公裡,涉及三個海拔4900米以上的山口,一路上與他作伴的除了有著同樣目標的山地車騎友及嚮導之外,也就剩下白天的馬行小徑,和夜裡零下10度的營帳了。

在瓦罕走廊騎行絕不是件簡單事。  本文圖均為 Dan Milner 圖

起初我們看著馱畜們過河。河水像煤煙一樣黑,喧囂著推開許多鬆散的石堆。馬兒倒是不怎麼害怕,但驢子們堅決不肯前進。我們的六位阿富汗腳夫把裝備從驢子身上卸下來,親自動手推搡著它們,迫使它們穿過陡峭而洶湧的激流。阿富汗人的叫嚷聲穿透了身邊轟隆隆的嘈雜水聲。這些男版「尖嘯」(漫威世界中的女反派,蜘蛛俠的敵人,以敏捷和體力著稱)們如堤壩般站在水中,形成人工傳送帶,把我們的自行車運過河去。

然後輪到我們過河了。洶湧的怒流深只及膝,但水面之下的小石頭傾瀉而來,砰砰地砸在我的腳上,讓我的腳踝傷痕累累,感覺自己越發站不穩了。這是對勇氣和敏捷的考驗,我仿佛在打一場痛苦的保齡球賽,球柱就是我自己的腿,然而在阿富汗瓦罕走廊的山地車之旅還有十二天,我們還要渡過許多這樣的河流。

包括我個人在內的七位來自西方的山地自行車手,想要在此達成的目標,可以說是極富野心的。儘管計劃中的騎車行程只有250公裡長,但面對這個荒蠻而嚴酷的的角落,一切都絕不簡單。湯姆·波德金(Tom Bodkin)是我們的大腦,也是我們從「秘密羅盤」旅遊公司僱來的嚮導;昨天在薩哈德村灰塵僕僕的草地上,他攤開一張80年代的蘇聯地形圖,冷靜地講起了河流和冰雪覆蓋的山口,就好像讀自己的超市購物清單一樣。等我們爬過本次行程中第三高的山口,海拔4895米的紹爾山口(Showr Pass),就會下到大帕米爾山谷,那是一片具有獨特文化、由吉爾吉斯斯坦人控制的地區。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湯姆說。不過,當時我已經忘記了大家需要跨越多少條河流,而其中任何一條都可能迫使我們掉頭返程。

一路經過無數河流。

渡河之後,我坐下來按摩自己又冷又溼的腳,希望能讓雙足恢復些許知覺;這時我想起來,為這次旅行做心理準備的幾個月間,我竟從沒考慮過渡河的挑戰。我想到過被曬傷、被塔利班酋長綁架,甚至如何在山間堅持素食——畢竟那些山裡只住著些過半遊牧生活的牧人……但是渡河呢?真沒想過。

不用說,我的家人和朋友一聽說我要騎山地車穿越一個戰火連年的國家,都揚起眉毛深表擔憂;其實塔利班對阿富汗地區的威脅微不足道。瓦罕走廊——巴基斯坦、中國和塔吉克斯坦之間突出的一片狹長地帶,正好位於塔利班的勢力範圍之外,而且許多專門經營徒步項目的旅遊公司也出版過相關的行程手冊。

然而並沒有人嘗試過騎山地車穿越瓦罕。

途中遇到的阿富汗少年對我們的舉動充滿好奇。

乘汽車駛入瓦罕地區後,我終於明白了為何山地車手對此望而卻步。吉普車輪胎上的花紋都被磨光了,擋風玻璃上全是裂縫,水箱還漏水;我們就坐著這樣的吉普車駛在荒涼的公路上,從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別,到旅程的起點——薩哈德村。

海拔3,400米的高處,一條塵土飛揚的公路穿過瓦罕,孤零零的。在這條路的盡頭,我們出發了,目標是攀上4250米高的達爾日茲山口(Dalriz Pass),俯瞰小帕米爾山谷。

我們完成「處女渡」之後,還用了三個小時推車、扛車,終於攀上了達爾日茲山口,感覺自己完成了一樁巨大的成就。在興都庫什山脈的群峰面前,我們情難自禁地擊掌、發出歡呼,騎車下山前還享用了能量餐點。700米的下山路鬆軟、傾斜,有些地方毫無遮蔽、令人心驚膽戰,但我們享受每一寸騎行,因為深知下山的愉悅很快就會消失了。下到第二條河的岸邊,對面又是500米的上山路,需要我們騎上去抵達今晚的宿營地,——抵達時想必就是黃昏了。

翻越達爾日茲山口。

我們的行程全部就是踩自行車踏板,至少我本以為如此。然而在這片地圖也沒有描繪的疆域內騎車真是充滿挑戰,需要頑強的適應力,和坦然接受困境的心理準備;還需要樂觀的精神,因為你心知不久之後,痛苦就會結束,留下的是陽光、溫暖或者巨大的成就感。至少,你要相信自己終能有所成就。這些感情構成一種脆弱的平衡,起起落落,卻把我們從三個不同的國家吸引而來,進行這次開創性的旅程。

湯姆·波德金召喚樂於冒險的山地自行車手隨他一同踏上徵程,而美國人布萊斯·敏寧與加拿大人馬特·亨特、科林·瓊斯和達西·溫特伯格都像我一樣,聽從了他的呼喚。作為自行車行業的業內人士,我們都是富有經驗的騎手,但這次旅程足以使我們的信心土崩瓦解。我們都有自己的長處,科林·瓊斯有急智,波德金的積極心態無人可以動搖,亨特的騎車技巧棒極了;而我們也都有弱點。命中注定,我們都必將在某個時刻遇到自己難以逾越的阻礙。

對有些人來說,凌晨四點起床、把自行車扛過比勃朗峰還高的積雪山口,這可是要了他們的老命。而對於其他人而言,一夜之後,他們的自行車靴已經在零度以下凍得僵硬,穿上它們實屬折磨。我的沮喪感則在第七天下午三點左右爆發了,當時我需要在一陣冰雹中推著自行車穿過凍硬了的泥沼。這樣的沮喪真不稀奇,畢竟我的腳都凍木了,天氣又一直跟我們作對;我們今天的行程才完成了八小時,前頭還有三個小時的肉體折磨。最終,與其說我成功消除了自己的疑慮,倒不如說是隊友們的能量和積極心態感染了我:他們中有些人已經戰勝了心中的恐懼,有些則尚未體會這種難以名狀的快樂。

阿富汗趕馬人是我們此行的依靠,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平安走過堆滿積雪的山口。

不過,不管我們在車上還是地上有什麼優勢,渡河卻可以把我們瞬間拉回同一起跑線。河水因六月的融雪而刺骨冰冷,從山腰咆哮而下、急速翻湧著,——瓦罕地區渡河的挑戰把所有人都擊敗了。另一條怒吼的河奔湧而來,點燃了我們的腎上腺素,讓心跳動不止。萬一在這些支流中滑上一跤,最輕也要摔得遍體鱗傷,而最嚴重的後果可能是把你的自行車、甚至你的生命都丟在山下瓦罕河的波濤中。

幸運的是,我們僱傭的阿富汗人——趕馬人、腳夫、一名廚師和一位翻譯,他們都全力支持著我們。如果沒有他們,我們肯定哪兒也去不成了。儘管瓦罕得以遠離被戰爭摧毀的阿富汗其他地區、也遠離了危險,但不馴而多變的氣候、全無天然遮蔽的可怕地形將這裡變成了令人生畏之地,本地人對此早已深知。第九天,某個路段上的奇崛風景在落日下閃光,那種場面太過美好,我們忍不住停留了很久,拍了一張又一張照片。等我們回過神來,就找不到阿富汗團隊了。面對著許多岔路,迷路的可能性真把我們給嚇壞了,好在這時我們看見了廚師阿曼·貝格,他從宿營地跑回來找人。我們終於匯合時,雙方都一臉輕鬆。

亞·穆罕默德是翻譯,他會講的英語相當有限,我們也努力打著手語;但即使在這種磕磕巴巴的交流之中,我們發現,支援團隊真的把我們的安全問題放在心上。我們試圖騎車穿過荒野的舉動或許會讓他們驚奇,但他們總會竭盡全力幫助我們成功。在渡河的危險過程中,他們的肩膀是我們的依靠。他們之間會爭辯如何送我們平安走過積雪的山口,然後讓亞·穆罕默德用他斷斷續續的英語傳達爭論的結果。他們總是先幫著我們搭好帳篷,然後才匆匆忙忙搭起一些臨時的石牆——他們就睡在石牆後面,哪怕夜裡的氣溫不過零度上下。

卡拉貝爾宿營地,牧羊人的小屋與沿途的風雪。

第五天我們住在卡拉貝爾宿營地(Karabel Camp)。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帳篷,跟阿富汗人一起擠在牧羊人的小石屋裡。犛牛糞燃起的火堆冒出一股辛辣的、令人窒息的煙氣,朝天花板上一個充當煙囪的小洞飄移而去,氣味充斥了整間屋子。屋外,大雪被風吹歪了,水平地打在我們的帳篷和自行車上,讓我們沒辦法繼續朝著4,860米高的山口前進。我們與阿富汗人一同歡笑:他們試著騎我們的自行車——這是他們這輩子頭一次騎車,而我們試著騎馬。幽默是一把最鋒利的刀,割開我們之間的文化和語言屏障。

騎車穿過瓦罕走廊這種地方,十二天真是頗為漫長;如果你還在推車、扛車,這段日子就顯得更長了。正因為我們欣賞這片美而難馴的、不可思議的土地,對此地居民的艱苦生活也充滿好奇和難以置信,才組建了這個國際山地車手團隊。我們騎過積雪、騎過冰雹,也騎過泥煤沼。我們攀上山口,又下山進入廣袤的冰蝕谷。我們在塵土飛揚、路面鬆軟的單線山路上騎行,這樣的小路夾在長滿草的小山丘中間,是畜群幾個世紀以來踩踏出來的。

最終抵達吉爾吉斯人的土地時,我們被迎進蒙古包裡,享用酸茶和臭烘烘的犛牛酸奶,並在六位阿富汗腳夫身邊入眠。多日以來的第一次,我們無需聽著帕米爾地區無休止的風聲入睡,帳篷蓋在風裡猛烈拍打的聲音也消失了。

帕米爾高原的黃昏。

我們的騎行之旅已經進行九天。我們還要騎上三天,然後離開群山,再騎上四天時間,回到我們熟悉的生活中去。這將是充滿意義和奇異經歷的三天,但也必將伴隨著更多身體和精神上的要求,在我們早已疲憊的、滿是風霜的靈魂上收割。此時此刻,在這片我騎行過的最偏遠、也最艱苦的地區,我啜飲手中茶,感激殷勤的款待。我放鬆下來。至少現在,我安全、並體味著愜意的感覺。明天還有更多河流等待我們跨越。

作者介紹:

丹·米爾納是一名英國攝影師及山地車騎行愛好者,他擁有海洋生物專業背景,因為深知並非所有人都能成為雅克·伊夫·庫斯託那樣的地球衛士,而走上了一條與冒險和刺激為伍的探險家之路。

在過去的十七年間,丹·米爾納走訪了許多令人生畏的地方,包括高加索的厄爾布魯斯山、有北極熊聚居的斯瓦爾巴德島群島,攝影之餘,他也沒有忘記享受騎行,並用這種方式作為繼續旅行的藉口以及不斷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連接的方式。

www.danmilner.com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欄目與英國獨立探險旅行雜誌Sidetracked合作,介紹一系列紮根個人經歷的新時代探險故事,探討個體與自然的新關係。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神秘的瓦罕走廊(一)
    首先,不要被瓦罕走廊中的「走廊」二字誤導,目前的瓦罕走廊,在並不具備「交通捷徑」的地理走廊功能。,可以說大部分瓦罕走廊,特別是目前屬於阿富汗領土的300多公裡的長條部分,既沒有公路,更沒有鐵路,全是陡峭而又狹窄的高山和峽谷,根本無法進行現代交通。
  • 瓦罕走廊
    它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素有「雞鳴四國走廊」之稱。藍天、白雲、雪山、牧場,仙境般地瓦罕走廊;戍邊、守防、執勤、站崗,鋼鐵般地邊關衛士。18年的邊關歲月,能作為這邊關軍人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紅細胞」,我身感成分榮幸,每每回憶,有很多往事漸漸變得模糊,甚至淡忘,可是那些爬冰臥雪、執勤巡邏、抗缺氧、鬥嚴寒的畫面銘刻終生。
  • 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關於瓦罕走廊的正式記載始於玄奘法師。公元629年,玄奘花了七天七夜穿過瓦罕走廊。他在離開塔什庫爾幹之後進入瓦罕走廊,河流沿線山頂上矗立的古堡曾令他驚嘆不已。時至今日,一些古堡仍聳立在噴赤河對岸塔吉克斯坦境內。
  • 瓦罕走廊,一個極端貧瘠而又獨特神秘的地方
    在夏天的晚些時候,容易穿越溪流和河流。夏季白天很暖和,下午往往會颳起西風來,有時風很猛烈,但很少下雨。瓦罕農民穿越瓦罕河廣義的瓦罕走廊長約400公裡,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裡。瓦罕走廊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裡,最寬處約75公裡。中阿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
  • 瓦罕走廊:中國與阿富汗的零距離
    整個走廊東西長約400公裡,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裡,最寬處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公裡。長寬瓦罕走廊長約400公裡,東西走向,300公裡在阿富汗境內,最窄處僅15公裡,最寬處約75公裡,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裡。 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瓦罕河由西向東流160公裡後,在當地主要村莊卡勒尼亞茲貝格(Qal'eh-yeNiazBeyg)附近注入帕米爾河。
  •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有什麼戰略價值嗎?該不該利用?
    多看歷史,多看地理 瓦罕走廊既然是中國的為何不能完整的收復回來?還居然阿富汗300公裡,而我方只有近100公裡面積?如不能完整收復也應平分這近400公裡的該走廊的。 整條瓦罕走廊呈現東西走向,總長約300多公裡。
  • 阿富汗與中國原來是鄰國,人跡罕見瓦罕走廊風景如此美、如此荒涼
    阿富汗與中國原來是鄰國,人跡罕見瓦罕走廊風景如此美、如此荒涼瓦罕走廊,一個讓人聽起來陌生的地名,但它卻是未來中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瓦罕走廊是阿富汗的一個狹長地帶,並且他與中國接鄰,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的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西起阿姆河上遊噴赤河及他的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自治區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整個走廊東西長300公裡,最窄處僅約15公裡,最寬約75公裡。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相鄰,邊界線約90多公裡。
  • 穿越蔥嶺絲綢之路:帕米爾高原故道尋蹤
    「瓦罕谷地」不是「瓦罕走廊」         近年來很多國內媒體甚至當地政府誤將西起中國、阿富汗邊境的瓦罕基爾山口,東至公主堡的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稱為「瓦罕走廊」,這是錯誤的。「瓦罕走廊」是近幾十年出現的國外媒體用語,專指阿富汗的瓦罕行政區,它與「瓦罕谷地」(分屬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瓦罕帕米爾」(即瓦罕河谷)以及「瓦罕國」的空間範圍不同。
  • 阿富汗伸出400公裡大長手,與我國接壤,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你仔細在地圖上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阿富汗和我國之間有一條狹長的走廊,走廊的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則是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這條走廊的東西兩邊則連通了我國和阿富汗,正是因為有了這條走廊,才使得阿富汗成為我國的鄰國之一。
  • 瓦罕(WAKHAN)
    在評價瓦罕熱情好客的傳統之前,巴達赫尚的同胞事先為瓦罕河谷的山地人取名「瓦赫尼斯(Wakhanis)」。事實上,瓦赫尼人的熱情好客應該是非常真誠的,其待客之道嫻熟親近。瓦罕人的熱情好客源於他們地處「瓦罕絲綢之路」的商旅通道,絡繹不絕的客人要麼南下印度,要麼東去中國。應該指出的是,在過去,任何一個到達這片土地的旅行者,都會得到悉心照料,住在哪個村莊?
  • 河西走廊,一條穿越中國歷史的時光隧道
    河西走廊,一條穿越中國歷史的時光隧道 2020-12-14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國間有條狹長的走廊!
    阿富汗與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阿富汗之新疆有一條瓦罕走廊(又叫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從地圖上看,瓦罕走廊是一個非常狹長的地帶,呈東西走向,走廊東西長約400公裡,在我國境內長約100公裡。阿富汗與我國新疆在瓦罕走廊的東端接壤,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
  • 阿克賽欽、喀喇崑崙走廊、加勒萬河谷,班公錯湖,都屬於中國
    帕米爾高原與喀喇崑崙山是中國新疆地區與中亞、南亞的天然屏障,但中間也有很多走廊,如瓦罕走廊連接中國與阿富汗,喀什崑崙走廊連接中國與巴基斯坦
  • 關注| 穿越「世外桃園」——山脊上的非遺走廊等你來「探秘」
    關注 | 穿越「世外桃園」——山脊上的非遺走廊等你來「探秘」 2020-08-01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樂隊的夏天」過去了,這個冬天,跟著「野孩子」漫遊「大河之上」
    本月26日,這支與眾不同的民謠樂隊將登陸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上海觀眾現場感受來自「大河之上」質樸而又現代的民謠。 圖說:大河之上演唱會 官方圖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就對著黃河唱。」
  • 大河劇《真田丸》收視率有望創新高,雅人叔顏藝滑稽似穿越
    俳優の堺雅人(42)が主演を務めるNHK大河ドラマ「真田丸」(日曜後8・00)が10日にスタートし、初回の平均視聴率は19
  • 如何穿越時空,與大河劇的人物相逢?
    大河劇所描述的歷史是關於「人」的歷史,而「人」的蹤跡,既體現在歷經風雨洗禮而倖存的一磚一瓦中,也體現在劇組為拍攝需要而走訪的那些現代庭園裡。 紀行是大河劇每一集片尾的固定單元,主要為觀眾們介紹當下與劇中人物相關的遺蹟及景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