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麗霞)近期,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公示了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其中包括廣式燒賣製作技藝、廣式腸粉(布拉腸製作技藝)、相聲(粵語相聲)、廣府傳統婚禮習俗、熊氏少林大易筋經5個項目。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表示,下一步會進行非遺項目傳承人的申報工作,並繼續推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讓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食在廣州
老字號眾多 你心中的「美味」是哪家
所謂「食在廣州」,廣州在美食界的地位可見一斑。廣州人愛「飲早茶」,廣式燒賣則是必點的小吃之一。清末時期,隨著廣州通商口岸的開通和茶樓業的興起,燒賣從北方傳入廣州。廣州點心師傅根據本土的飲食習慣對其進行改良,製作麵皮時加入蛋黃液,使麵皮呈淡黃色;餡料則以豬肉為主,味道清淡鮮美。廣式幹蒸燒賣的製作與北方燒麥一脈相承,色鮮味美,爽口不膩。本次申報非遺項目的單位為包道廣式點心專門店,據包道集團總經理戴文青介紹,2014年包道創建之後,為了把項目和產品做得更好,創始人結識了廣式點心泰鬥、包道產品榮譽出品總顧問陳勳,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探討,包道廣式點心專門店摸索出獨特的製作方法與精準科學的用料配方。「目前,我們開展了廣式燒賣製作技藝研發提升工作,通過打造多樣化的銷售模式,讓上班族、普通人不用進到茶樓就可以吃到地道的燒賣。與此同時,為更好地傳承這項技藝,包道積極開展傳藝授徒工作,培養傳承人群,擴充傳承隊伍。」戴文青說。
布拉腸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廣式美食,它價廉味美,出品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本次申報布拉腸製作技藝非遺項目的單位為廣州市銀記腸粉店有限公司。銀記腸粉店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主營腸粉、粥等美食的連鎖餐飲服務企業。經過近年的企業改革與創新,銀記腸粉店有了新的變化。縱觀廣州,以布拉腸出名的腸粉店也有多家。記者就本次申遺情況隨機採訪市民的看法,70多歲的譚先生表示:「我吃銀記布拉腸已經有很多年了,它薄薄滑滑的,味道鮮甜。」而資深老廣駱女士告訴記者,自己還是更偏愛位於西華路的芳記,「皮薄香滑,更加可口。」居住在越秀區的劉女士也表示:「現在我更常吃華輝拉腸,希望各老字號能專注出品,提升布拉腸的味道,這是我們老街坊的一種情懷所在。」
粵語相聲
一朵生長在南粵大地的相聲奇葩
粵語相聲源於北方相聲,發展於上世紀50年代,是中國相聲中最大的一支方言相聲流派。對於喜歡相聲的廣州人來說,著名粵語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黃俊英可謂是給觀眾帶來了數不清的歡樂。作為相聲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黃俊英年輕時接觸到北方的相聲藝術,並被這種幽默風趣的相聲藝術吸引,因而決定把北方的相聲帶到南粵大地。
黃俊英開始對北方的相聲進行深入研究。針對北方方言與廣州話在發音、音調上的不同,他在與其他曲藝演員合作的過程中對曲目進行修改,再用廣州話進行演出。此外,他還根據廣東地區的本土特點,創作演繹出一批具有廣府特色的相聲作品。由於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底,黃俊英能把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觀眾獲得愉快的觀看體驗。《三六九查戶口》《一對一》《廣州話趣》等是廣州街坊熟悉的相聲經典作品。「小時候,我經常看黃老師的表演,他的相聲作品給我帶來了數不清的歡樂。」市民張先生說道。喜歡粵語相聲表演的市民傅先生表示:「黃老師是粵語相聲的代表,童年時期看他的作品,經常被逗笑。而且他還做到了把北方相聲本土化,這點最讓我敬佩。」
廣府傳統婚禮習俗
在儀式感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廣府傳統婚禮習俗,是流傳於廣州、佛山、中山、香港、澳門等廣府地區的人生禮俗之一。它包括擇吉日、過大禮、落櫳、安床、開臉、上頭、出門、入門、回門等幾個環節。當定好吉日後,男方會攜帶禮金和禮品到女方家提親,又稱「過大禮」。女方家接受提親後,由小舅子們將嫁妝箱抬到男方家中,俗稱「落櫳」。婚禮的前一天,新人要進行「開臉」「上頭」儀式。上頭後,新郎新娘各剪一小縷頭髮放到紅包裡,寓意「結髮為夫妻」。一切準備就緒,婚禮當天,新郎和伴郎團「過五關斬六將」才能接到新娘。入門之後,新郎新娘齊齊向長輩敬茶,此時大妗姐會在旁邊說吉祥詞助興,如「飲過新抱茶,富貴又榮華。」出嫁以後,新娘子還要回娘家探親,即為「回門」。
在這一套傳統的廣府婚慶儀式上,總少不了一個重要角色——「大妗姐」。「大妗姐」需要安排婚禮中的大小事務,保障婚禮順利進行。據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家族傳統的第四代大妗姐盧煒煒介紹,大妗姐正式成為一門行業,可以從自己的太姑婆說起。「清末民初時期,太姑婆學習了一些文化知識,就幫助東家打點婚禮事宜。後來她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謀生手段,就慢慢地衍生了大妗姐這個行業。」
從小接觸婚禮習俗的盧煒煒在與姥姥學習的過程中傳承了這門技藝。「因為一份責任,讓我堅持到現在。我想要讓現代人在充滿儀式感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彼此間的感情,促進家庭氛圍的和諧。」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現在懂得傳統婚俗的人越來越少,盧煒煒表示:「我會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傳統文化散發的光彩。」
熊氏少林大易筋經
可以強身健體的傳統武術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中少林易筋經是一種通過改變筋骨、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它有「大、小」之分,包括不同的派式,熊氏少林大易筋經便是其中的一種。據現有資料考究,熊氏少林大易筋經是武術家熊長卿先生經過多年經驗改編而成的。著名武術家李佩弦先生自幼習武,他師從熊長卿,成為熊氏少林大易筋經的第一代傳承人。
李佩弦的兒子李家駒,從小開始練習熊氏少林大易筋經,成為第二代傳承人。不同於其他的易筋經,熊氏少林大易筋經除了具備伸筋拔骨的功能外,對人體力量的提升、五臟六腑的調理、疾病的治療防禦起著重要作用。據李家駒介紹,人們在練習熊氏少林大易筋經的時候,主要通過調整呼吸的節奏與把握身體的平衡,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這一傳統武術主要包括握拳呼吸、按掌呼吸、雙掌前推呼吸、託掌呼吸等十四個招式。
作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教授,李家駒在教學生醫學知識的同時,還在學校創辦了武術協會,將熊氏少林大易筋經傳播出去。「隨著新興事物的興起,傳統的熊氏易筋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幾年在『傳承武術文化』、『全民健身』風潮的影響下,武術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線。」越秀區武術協會會長傅傑告訴記者。在新的時代下要傳承和保護熊氏少林大易筋經,李家駒認為:「一要走進社區,讓居民可以鍛鍊身體;二要走進學校,讓年輕的學生了解接觸,才能讓傳統的武術文化代代傳承。」
如何對非遺項目進行傳承和保護?
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2019年5月,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了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和評審工作。據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穎雯介紹,申報非遺項目需滿足的條件有: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具有展現嶺南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鮮明特色,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在一定群體中或者地域範圍內傳承、活態存在。「經過大半年的時間,由區級評審專家委員會成員評審和論證,才選出了本次的5個項目。」
面對新一批公示的非遺項目名單,越秀區下一步會採取哪些措施進行傳承和保護?劉穎雯表示,接下來會繼續落實好非遺傳承人的申報工作,「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和傳遞者,對保持非遺項目的活態屬性和自身文化屬性起著重要作用。」從靜態的「物」的保護到動態的「人」的保護,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斷深入。此外,越秀區還會繼續推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學生與社區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