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公示第七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

2020-12-09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麗霞)近期,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公示了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其中包括廣式燒賣製作技藝、廣式腸粉(布拉腸製作技藝)、相聲(粵語相聲)、廣府傳統婚禮習俗、熊氏少林大易筋經5個項目。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表示,下一步會進行非遺項目傳承人的申報工作,並繼續推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讓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食在廣州

老字號眾多 你心中的「美味」是哪家

所謂「食在廣州」,廣州在美食界的地位可見一斑。廣州人愛「飲早茶」,廣式燒賣則是必點的小吃之一。清末時期,隨著廣州通商口岸的開通和茶樓業的興起,燒賣從北方傳入廣州。廣州點心師傅根據本土的飲食習慣對其進行改良,製作麵皮時加入蛋黃液,使麵皮呈淡黃色;餡料則以豬肉為主,味道清淡鮮美。廣式幹蒸燒賣的製作與北方燒麥一脈相承,色鮮味美,爽口不膩。本次申報非遺項目的單位為包道廣式點心專門店,據包道集團總經理戴文青介紹,2014年包道創建之後,為了把項目和產品做得更好,創始人結識了廣式點心泰鬥、包道產品榮譽出品總顧問陳勳,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探討,包道廣式點心專門店摸索出獨特的製作方法與精準科學的用料配方。「目前,我們開展了廣式燒賣製作技藝研發提升工作,通過打造多樣化的銷售模式,讓上班族、普通人不用進到茶樓就可以吃到地道的燒賣。與此同時,為更好地傳承這項技藝,包道積極開展傳藝授徒工作,培養傳承人群,擴充傳承隊伍。」戴文青說。

布拉腸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廣式美食,它價廉味美,出品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本次申報布拉腸製作技藝非遺項目的單位為廣州市銀記腸粉店有限公司。銀記腸粉店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主營腸粉、粥等美食的連鎖餐飲服務企業。經過近年的企業改革與創新,銀記腸粉店有了新的變化。縱觀廣州,以布拉腸出名的腸粉店也有多家。記者就本次申遺情況隨機採訪市民的看法,70多歲的譚先生表示:「我吃銀記布拉腸已經有很多年了,它薄薄滑滑的,味道鮮甜。」而資深老廣駱女士告訴記者,自己還是更偏愛位於西華路的芳記,「皮薄香滑,更加可口。」居住在越秀區的劉女士也表示:「現在我更常吃華輝拉腸,希望各老字號能專注出品,提升布拉腸的味道,這是我們老街坊的一種情懷所在。」

粵語相聲

一朵生長在南粵大地的相聲奇葩

粵語相聲源於北方相聲,發展於上世紀50年代,是中國相聲中最大的一支方言相聲流派。對於喜歡相聲的廣州人來說,著名粵語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黃俊英可謂是給觀眾帶來了數不清的歡樂。作為相聲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黃俊英年輕時接觸到北方的相聲藝術,並被這種幽默風趣的相聲藝術吸引,因而決定把北方的相聲帶到南粵大地。

黃俊英開始對北方的相聲進行深入研究。針對北方方言與廣州話在發音、音調上的不同,他在與其他曲藝演員合作的過程中對曲目進行修改,再用廣州話進行演出。此外,他還根據廣東地區的本土特點,創作演繹出一批具有廣府特色的相聲作品。由於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底,黃俊英能把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觀眾獲得愉快的觀看體驗。《三六九查戶口》《一對一》《廣州話趣》等是廣州街坊熟悉的相聲經典作品。「小時候,我經常看黃老師的表演,他的相聲作品給我帶來了數不清的歡樂。」市民張先生說道。喜歡粵語相聲表演的市民傅先生表示:「黃老師是粵語相聲的代表,童年時期看他的作品,經常被逗笑。而且他還做到了把北方相聲本土化,這點最讓我敬佩。」

廣府傳統婚禮習俗

在儀式感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廣府傳統婚禮習俗,是流傳於廣州、佛山、中山、香港、澳門等廣府地區的人生禮俗之一。它包括擇吉日、過大禮、落櫳、安床、開臉、上頭、出門、入門、回門等幾個環節。當定好吉日後,男方會攜帶禮金和禮品到女方家提親,又稱「過大禮」。女方家接受提親後,由小舅子們將嫁妝箱抬到男方家中,俗稱「落櫳」。婚禮的前一天,新人要進行「開臉」「上頭」儀式。上頭後,新郎新娘各剪一小縷頭髮放到紅包裡,寓意「結髮為夫妻」。一切準備就緒,婚禮當天,新郎和伴郎團「過五關斬六將」才能接到新娘。入門之後,新郎新娘齊齊向長輩敬茶,此時大妗姐會在旁邊說吉祥詞助興,如「飲過新抱茶,富貴又榮華。」出嫁以後,新娘子還要回娘家探親,即為「回門」。

在這一套傳統的廣府婚慶儀式上,總少不了一個重要角色——「大妗姐」。「大妗姐」需要安排婚禮中的大小事務,保障婚禮順利進行。據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家族傳統的第四代大妗姐盧煒煒介紹,大妗姐正式成為一門行業,可以從自己的太姑婆說起。「清末民初時期,太姑婆學習了一些文化知識,就幫助東家打點婚禮事宜。後來她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謀生手段,就慢慢地衍生了大妗姐這個行業。」

從小接觸婚禮習俗的盧煒煒在與姥姥學習的過程中傳承了這門技藝。「因為一份責任,讓我堅持到現在。我想要讓現代人在充滿儀式感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彼此間的感情,促進家庭氛圍的和諧。」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現在懂得傳統婚俗的人越來越少,盧煒煒表示:「我會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傳統文化散發的光彩。」

熊氏少林大易筋經

可以強身健體的傳統武術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中少林易筋經是一種通過改變筋骨、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它有「大、小」之分,包括不同的派式,熊氏少林大易筋經便是其中的一種。據現有資料考究,熊氏少林大易筋經是武術家熊長卿先生經過多年經驗改編而成的。著名武術家李佩弦先生自幼習武,他師從熊長卿,成為熊氏少林大易筋經的第一代傳承人。

李佩弦的兒子李家駒,從小開始練習熊氏少林大易筋經,成為第二代傳承人。不同於其他的易筋經,熊氏少林大易筋經除了具備伸筋拔骨的功能外,對人體力量的提升、五臟六腑的調理、疾病的治療防禦起著重要作用。據李家駒介紹,人們在練習熊氏少林大易筋經的時候,主要通過調整呼吸的節奏與把握身體的平衡,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這一傳統武術主要包括握拳呼吸、按掌呼吸、雙掌前推呼吸、託掌呼吸等十四個招式。

作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教授,李家駒在教學生醫學知識的同時,還在學校創辦了武術協會,將熊氏少林大易筋經傳播出去。「隨著新興事物的興起,傳統的熊氏易筋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幾年在『傳承武術文化』、『全民健身』風潮的影響下,武術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線。」越秀區武術協會會長傅傑告訴記者。在新的時代下要傳承和保護熊氏少林大易筋經,李家駒認為:「一要走進社區,讓居民可以鍛鍊身體;二要走進學校,讓年輕的學生了解接觸,才能讓傳統的武術文化代代傳承。」

如何對非遺項目進行傳承和保護?

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2019年5月,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了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和評審工作。據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穎雯介紹,申報非遺項目需滿足的條件有: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具有展現嶺南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鮮明特色,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在一定群體中或者地域範圍內傳承、活態存在。「經過大半年的時間,由區級評審專家委員會成員評審和論證,才選出了本次的5個項目。」

面對新一批公示的非遺項目名單,越秀區下一步會採取哪些措施進行傳承和保護?劉穎雯表示,接下來會繼續落實好非遺傳承人的申報工作,「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和傳遞者,對保持非遺項目的活態屬性和自身文化屬性起著重要作用。」從靜態的「物」的保護到動態的「人」的保護,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斷深入。此外,越秀區還會繼續推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學生與社區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

相關焦點

  • 佛山詠春榜上有名,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
    12月21日,記者從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官網獲悉,文化和旅遊部將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向社會公示。記者了解到,全省共有17項非遺榜上有名,這其中包括佛山詠春拳。據悉,經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委員會審議後,評審委員會提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此次名單的公示日期為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
  • 「手工達人」顏麗璇入選廈門海滄第三批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2月23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上個月,海滄區第三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正式公布,其中就有顏麗璇及其傳承保護的戲曲頭飾製作技藝。手工愛好者顏麗璇,憑藉一雙巧手還曾獲「手工達人」「巾幗巧手」等美譽。顏麗璇的作品常常成為各類展會焦點。
  •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2日訊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近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對外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據悉,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 安陽市文峰區第四批區級非遺項目名錄公布
    7月21日,安陽市文峰區政府公布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次入選項目涵蓋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三大類共計10項,同時公布了9名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今起公示,上海這11項上榜!
    文旅部發布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上海的崇明山歌、二胡藝術、梨膏糖製作技藝等11項上榜!詳見↓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現將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名單向社會公示,公示期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
  • 信陽市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公示 19個項目擬入選
    昨日,記者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獲悉,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擴展項目推薦名單公示,共有17項代表性項目、2項擴展項目擬入選。  此次擬入選的17項代表性項目包括民間文學類息縣縣名的來歷,民俗類茶藝、圓房酒、走酒、楊畈龍燈會、魚鷹文化,傳統美術類布藝(息縣虎頭鞋),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陳氏太極拳、八卦掌、大成拳,傳統技藝類黃柏山野生茶製作技藝、商城金剛碧綠茶製作技藝、舞獅和鼓製作技藝,還有4項傳統醫藥類項目。2項擴展項目包括傳統音樂類羅山民歌、傳統技藝類程氏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
  • 關於蚌山區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的公示
    為了有效保護和傳承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蚌山區開展了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和評審工作,確定了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 阿拉善盟3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推薦名單
    阿盟自治區級非遺項目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傳承人格日勒給遊客講解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製作過程。記者從阿拉善盟文旅廣電局了解到,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阿盟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蒙古族民歌(和碩特民歌)、蒙古族薩吾爾登3個項目入選,其中蒙古族唐卡為新入選項目,另外兩個為入圍擴展項目,這標誌著我盟國家級非遺項目由過去的6項增至9項。
  •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 2021-01-06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01-06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公示,廣安市「華鎣山滑竿抬么妹」成功入選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我市申報的「華鎣山滑竿抬么妹」項目成功入選,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項目有望實現「零」的突破。據了解,四川省此次入選項目共14個。
  • 錦州4個非遺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12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申報的錦州鍛銅浮雕畫、凌海瞞鼓製作技藝、北鎮豬蹄製作技藝和白家清真菜烹烤技藝等4個項目成功入選,其中傳統美術類1項,傳統技藝類3項。
  • 為家鄉點讚|渭南碗碗腔等陝西13個項目擬入選第五批非遺項目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進行公示,共有337項入選(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其中包括13項陝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正在公示!贛州3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
  • 國家級推薦名單公示了!滄州一項目入選
    12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予以公示。記者從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河北省有15個非遺項目入選,其中新入選項目5個,擴展項目10個。 蔚縣打樹花。河北日報資料片記者進一步了解到,5個新入選項目,分別是邢臺市「南路絲弦」、滄州黃驊市「賈氏青萍劍」、定州市「定州緙絲織造技藝」、保定市定興縣「定興書畫氈製作技藝」、邯鄲市大名縣「小磨香油製作技藝」;10個擴展項目,分別是唐山灤州市「灤州地秧歌」、邢臺沙河市「沙河皮影戲」、唐山市灤南縣「樂亭大鼓」、保定市「孫氏太極拳」、邯鄲市廣平縣「盧氏太極拳」、衡水市饒陽縣「
  • 莘縣鴛鴦餅製作技藝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同建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據了解,聊城市19項非遺項目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其中莘縣古城鎮鴛鴦餅製作技藝成功入圍。19項非遺項目分別為:茌平花鼓戲、聊城少林拳、臨清龍燈、東阿大紅拳、流星錘、陽穀顧氏紅木鑲嵌技藝、雞毛撣子扎制工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古琴藝術、茌平平調秧歌、臨清田莊吹腔、聊城剪紙藝術、高唐州黑陶製作技藝、孟嘗君酒釀造技藝、莘縣鴛鴦餅製作技藝、陽穀柘木弓箭製作技藝、東昌府銅鑄雕刻製作技藝、清真八大碗製作技藝、東阿國膠堂阿膠傳統製作技藝、茌平袁氏接骨膏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擴展項目
  • 我市三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我市有3個項目上榜,分別是:傳統舞蹈類的吉水鰲魚燈舞、傳統戲劇類的吉安採茶戲、民俗類的青原區渼陂彩擎。據了解,吉水鰲魚燈表演蘊含著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等夙願;吉安採茶戲是江西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演出劇目多為表現古代勞動人民勞動與愛情的單頭戲和「三小戲」;渼陂彩擎是青原區的代表性民俗活動之一,歷史悠久、傳承不衰,其活動儀程複雜,民俗內涵豐富。【來源:市政府辦】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厲害了我的橫縣,又有3項非遺項目入榜單!
    近日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示橫縣申報的壯族民間故事「靈竹一枝花」傳統舞蹈「橫縣壯族鳳凰麒麟舞」曲藝「校椅臨江壯歌劇」成功入選"靈竹一枝花"壯族故事,源於唐朝年代截止目前,橫縣已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9項。橫縣文化館副館長 農明鋼我們文化館在2006年開展非遺普查,在2014年獲得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每年的初春三四月份,我們開展普查,對於我們沒有發現那些橫縣傳統文化項目,我們通過普查把它收集變成縣級的非遺線索,然後通過縣級的非遺線索,再進行專家組再評估再考究,再列入縣級,然後再逐級申報。
  • 利川壩漆製作技藝進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公示
    恩施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杜苗 通訊員熊瑋、李斯琪)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利川市制漆技藝(壩漆製作技藝)榜上有名。利川是名冠全球的壩漆產地,民間從生漆的採集、熬煉、過濾、儲藏到利用生漆加工製作出精緻的木質產品,均有一套傳統的手工技藝。
  • 非遺「全家福」亮相 順德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據了解,目前,順德共有59項區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有4項,分別是龍舟說唱、人龍舞、香雲紗染整技藝以及八音鑼鼓。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分為8大區域,分別是主舞臺區、展覽區、展播區、非遺美食區、靜態展示區、活態展演區、非遺互動體驗區、總服務區。市民遊人在這裡可"一站式"感受順德非遺文化魅力,也可在動手體驗非遺製作,還可以試吃非遺美食,內容豐富,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