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獨特、精湛、嫻熟、高超的技藝,都是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金種子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一代代釀酒師們的精心釀造,他們在生產一線的每一個環節,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改進、創新、完善傳承。
用匠心抵達初心
——金種子酒業製酒四車間組長楊懷樂
金種子酒業製酒四車間組長楊懷樂,就是在生產一線用專業、專注、專心默默守護金種子品質的典型代表。他始終堅守金種子酒傳統生產工藝,堅持質量第一理論,所在班的產量、質量都名列車間、公司前茅。
楊懷樂性格溫和,但是對工藝標準要求非常嚴格。拌同樣的料,楊懷樂都比別人多付出幾倍的勞動力。他拌了一遍的料,抵得上別人拌了兩三遍的效果。用楊懷樂的話說,拌料均勻了,就是釀出美酒的前奏,「一切都只是為了捧出一杯美酒」。
從業三十二年,對細節的追求、匠心的堅持、為金種子酒業帶來了效益的提升,也給楊懷樂帶了諸多榮譽,2018年,楊懷樂被金種子集團評為「先進工作者」;2019年,所在的班組被評為「先進班組」。
歲月打磨中的鑽研與傳承
——金種子酒業科研生態基地製酒一車間主任王明才
金種子酒業白酒釀造科研生態基地製酒一車間的車間主任王明才18歲進入酒廠,從「作坊式操作」,到如今的科研生態製酒車間,一幹就是40年,「要做就要做最好」,40年的苦心耕耘,讓他成了製酒一車間有口皆碑的「釀酒文豪」,也讓他從一名普通釀酒工成長先進中層管理者。
數十年積累的釀酒經驗,賦予了王明才另外一個身份——「釀酒詩人」。在製酒一車間,板報上、牆面上,隨處可見王明才寫的打油詩,從出池到下料,從上甑到接酒,釀酒各個環節的操作典範都有體現。王明才把自己對工作的愛,用溫暖的詩歌傳給一代又一代的新工人。還有一年,王明才就光榮退休了,諸多榮譽加身,他依舊初心不變,堅守著釀酒品質直到在崗的最後一天,但他的「工匠精神」會傳承久遠。
汗水澆灌綿柔瓊漿
——金種子最美工匠關玉權
有著「酒之骨」美譽的酒麴,是白酒釀造的精髓所在,關玉權就是造就這精髓的制曲人。金種子酒業始終堅守優質麯酒品質,少不了他的一枚「功勳章」。
關玉權用7年的時間從一名「門外漢」成為制曲行家裡手,這離不開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為了進一步提高麯酒質量和口感,降低生產成本,他不顧工友們的質疑,以身作則,嚴格按照自己所制定的標準,經過批量試驗,最終實現了實現了「特色曲」的工藝突破。
退伍後的關玉權表示:「部隊教給我的精神,我用在了工作上。同時,釀酒制曲的工作,也給了我延續軍人品質的機會。以前,我苦練身體素質,為家鄉人民守護安全;以後,我會繼續增強釀酒技能,為家鄉人民獻上更甜美的酒。」
用舌尖築起品質大堤
——金種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紅文
安徽省金種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紅文,始終致力於釀酒工藝研究、白酒勾調品評、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企業管理等工作。在他看來,工匠就需要潛心鑽研、耐得住寂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次品味都要精準到位、擇優汰劣,他用舌尖築起金種子酒品質大堤,保證每一批走下生產線的金種子產品帶給消費者最幸福的體驗。
隨著現代人生活理念和口感的變化,楊紅文提出了「香優味柔」的柔和型白酒新概念,並帶領技術團隊突破傳統觀念進行攻關,用了3年時間,打造出以口感特性命名的柔和型白酒,為企業再添一抹光輝。
在普通的釀酒工作中,釀酒師身上也有執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從一粒糧食到一滴酒,是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是釀酒工人內心的堅守,這或許就是釀酒師們代代傳承的骨子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