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內循環的關鍵就在替代國外有,國內無或者國內差距大的行業,而不是市場眼中的消費。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產生了重大衝擊,一些國家和跨國公司突然意識到過於追求供應鏈高效率會導致面臨突發事情時無法保證供應鏈的穩定,因此未來跨國公司會重新進行全球產業鏈的布局,部分產能會選擇向市場或者母國分散布局,而不是只放在中國。從全球化的角度看,未來世界將逐漸進入逆全球化階段,走向區域一體化成為大勢所趨。從中國的角度看,中國必然會選擇依靠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建立獨立的中國經濟圈。
建設經濟內循環,不僅僅是產能的內循環,也包括技術的內循環,不能說中國什麼都不缺,就缺技術,一旦國外停止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咱們的內循環也是搞不成的。當前中國在科學技術與歐美的差距還是比較大,因此政府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力度還會加大。
科技的內循環,就是說我們要替代國外的技術,國外技術生產的先進產品,因此科技是我們的投資必選項。隨著外資加大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不再完全依賴中國。中國科技公司的競爭壓力降低,會逐漸去吃被外資佔據的市場份額。
越是對外技術依賴度越高的行業,國產替代的空間就越大,中國越先進的產業,中國替代的空間反而是越小的。中國工程院對26類有代表性的製造業產業進行國際比較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的這些產業中,
世界領先的產業有5類,分別是: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家電。
世界先進產業有6類,分別是: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發電裝備、鋼鐵、石化、建材。
與世界差距大的產業有10類,分別是:飛機、航空機載設備及系統、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機器人、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節能汽車、高性能醫療器械、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
與世界差距巨大的產業5類,分別是: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作業系統與工業軟體、智能製造核心信息設備、航空發動機、農業裝備。
顯然,我們做科技領域投資的核心就集中在上面與世界差距巨大的5大產業裡面,也就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板塊。
集成電路就是大家通常認為的晶片、PCB等等,生產集成電路需要專用設備比較多,國內基本上都能生產,只是技術面與國外有個幾年的差距。這塊的研究比較多,老師就不細說了。
目前華為搞出了鴻蒙作業系統,國家組織幾大Linux廠商組建了通信公司,集中實力研發UOS系統。研發作業系統的難度不大,難的建立生態。要推廣國產作業系統,最緊要的是有軟體廠商為這些國產作業系統編寫軟體、遊戲,只有這樣才有消費者願意使用國產系統。國產作業系統要能夠搞成,需要騰訊、阿里等廠商願意把軟體和遊戲都移植到國產作業系統中。相比較而言,老師認為鴻蒙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
工業軟體就是應用在工業設計中的一些軟體,這類軟體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多,經驗多,數據全球最多,只要政策支持,很容搞出來,難度不是很大。由於用戶的使用習慣,中國工業軟體廠商始終插不進去,如果讓更多的中國企業用中國的工業設計軟體,這類業務機會是最容易拿到手。
智能製造核心信息設備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製造裝備,其實就是一些自動化的裝備。這個行業太高深太分散了,老師不是很清楚。
航空發動機主要是指飛機發動機,這類發動機的研發難度極大,但是搞出來不難,不計成本的軍用飛機的航空發動機早搞出來了,難的是搞一款經濟又可靠的民用大飛機發動機。中國正在研發大飛機,未來需要大量的先進航空發動機。中航工業正在搞長江系列發動機,目前還在攻克相關的技術,預計還要很多年。
農業裝備是一個技術含量極高的專用設備,好用的農業裝備可以大量節省人力,極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撿棉花機撿棉花的速度是人力的幾千倍,浪費又少。無人機打農藥的速度是人工打農藥的幾十倍幾百倍,效果比人力還要好。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未來可以開發的市場空間極大,農業裝備也是一個上萬億的市場。
中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因此中國一定會掀起一場能源革命,徹底解決能源安全問題。中國的資源總量不少,但是人均水平極少,因此中國也會掀起新材料革命,降低鐵礦石、銅礦等資源的進口量。總的來看,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將出現巨大的變革,也將有大量的科技公司湧現出來。
很多人都以為搞經濟內循環就是搞消費,實際上消費的內循環一直都在,不管怎麼刺激消費,老百姓只能吃這麼多東西,穿這麼多衣服……在老師看來,刺激消費不是搞經濟內循環的關鍵,把搞經濟內循環當作炒作消費的契機,那是打錯了算盤。如果真要說受益的消費行業,小家電、智能家居等確實還有廣闊的普及空間。
總結一下,值得研究的經濟內循環行業主要是集成電路、作業系統和工業軟體、智能製造、農業裝備、新能源、新材料、小家電、智能家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