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內循環是最高領導人近期提出的國策,從最近深圳、南京、東莞發布限購令來看,動作已經開始實施,從這一點可以發現,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轉向,以內循環為主開始。
什麼是經濟內循環?
所謂經濟內循環,簡單來理解就是以國內各個單位相互貿易為主,只在國內進行分工合作。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想要實現完全的經濟內循環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有多難。
經濟內循環的劣勢
經濟外循環的表現形式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例如某國家A負責製造低端產品,B國負責製造高端科技產品,雙方以此作為貿易往來。在此貿易基礎上A國通過出售大量低端產品,然後購買高端產品,從而讓全民有錢賺,科技可以繼續發展。
同理,B國也是如此,通過出售高端產品後來換取低端產品,從而讓居民生活更好。在這個整個外循環的貿易鏈中,所有參與的國家都是整個經濟外循環的重要一個點,大家互利互惠,GDP直線上升,並且參與的所有國家之間的聯繫會越來越緊密且不可分割。
如果某個國家突然退出這個貿易鏈,那麼短期內該國生產的產品會嚴重滯銷,從而造成企業破產、工人失業,而一些發展的必需品國內又造不出來,又將造成更多的企業被迫停產甚至關閉。
在這種連續的死循環中,後期只有兩個結果:一是經濟遭受重創,國內產業鏈破壞殆盡,另一個就是短期內自己可以成功研發出高端產品拯救企業。當然,這種突然的退出貿易鏈對於外循環的其他國家同樣也會造成傷害,至於誰受得傷害更重就看短期內誰可以快速找到可以替代的等量貿易對手。
經濟內循環的優勢
有劣勢必然同樣有優勢,在經濟內循環中,由於A國短期無法生產高科技產品,那麼在內循環經濟中就必須儘快發展自己的高科技技術,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完善工業體系。如果A國經濟、人才都足夠,那麼在理論上是可以趁此機會超越B國的,但是實際上能做到這點的國家少之又少,這也是為什麼某大國制裁小國時,小國只能選擇忍氣吞聲的結果(參考美國當年制裁日本半導體事件)。
為什麼說打壓房價是經濟內循環的開始?
經濟內循環最主要的一點是絕大部分消費都在國內完成,然而,從我們實際情況來看,熱愛儲蓄的國人現在根本無力消費,大部分賺來的錢都讓利給房地產,每月的工資除去房貸所剩無幾,甚至掏空六個錢包。
再看房地產,房價越高,居民負債就越大,能拿出來消費的錢就更少,所以當前只能抑制房價上漲,從而讓老百姓有多餘的錢去消費其他產品擴大內需。這一切都和房價呈反向走勢,所以在經濟內循環政策下,必然會抑制房價上漲,這也是為何近期大部分前沿城市發布限購的主要原因。
對股市的影響
股市的漲跌主要看資金的流動性,只要流動性充足,那麼永遠都會存在賺錢效應。這一波的上漲主要受益於全球央行大放水導致的流動性寬鬆,在抑制房價的情況下熱錢只能湧入股市,從而推動核心資產價格連續上漲,估值偏高。
然而這種走勢一旦流動性縮緊,必然會迎來回落。近期,美聯儲在縮表,網絡上有數據可查,雖然不明顯,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在控制貨幣繼續寬鬆。我們國內,近期從各渠道得到的消息同樣也在控制金融機構流動性,不再像年初時隨隨便便即可拿到銀行貸款,甚至部分貸款業務已經叫停。
那麼在流動性縮緊的情況下市場回落也是正常現象,如果這種現象持續,後期股市即將迎來殺估值的走勢,那些高高在上的科技、醫藥等都將會迎來價值回歸,而在這個過程中,追高進去的散戶又將長期套在高位。
這也是為何在市場初漲期管理層就出現抑制瘋牛的聲音,如果繼續上漲,最後套在高位的散戶,必然會有一次損失慘重,哪裡還有多餘的錢來消費。
綜上,經濟內循環,是迫不得已的做法,這也可能是最壞的打算。美國打擊的其實不光是5g,也不是華為,打擊的是我國所有的高科技企業。如果未來我國能夠以一己之力形成完整的貿易鏈,部分高科技產品能夠快速自給自足並反哺企業,內循環經濟才能真正的形成完整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