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213家公司月內獲機構密集調研 10隻績...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網

【證券日報】

滬指編制修訂在即 多數受訪投資者充分了解並充滿期待

三十而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上證綜合指數,7月22日將迎來編制方案首次修訂。

1991年7月15日,上證綜指作為A股市場第一條股票指數首次發布,且核心編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上證綜指編制方案修訂多有呼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括兩會代表委員在內的部分專家和市場人士再次提議對上證綜指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由此,上交所於6月19日宣布,自7月22日起修訂上證綜指的編制方案。修訂方向包括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ST、*ST)的股票、延長新股納入時限、計入科創板上市證券等。

國家高新區發展獲政策支持 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六個方面任務舉措,在加大開放創新力度方面提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等。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在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在優化產業結構、鞏固優勢地位,提升影響力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質量、效率和動力支撐,讓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213家公司月內獲機構密集調研 10隻績優股成資金布局目標

7月份以來,個股表現較為活躍,兩市量能持續放大至萬億元水平,為A股上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近期股指再度陷入調整走勢,但是機構調研上市公司的熱情未減,更有上市公司被100家以上機構多批次密集調研,引發市場關注。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7月份以來,共有213家上市公司接待了包括基金公司、證券公司、海外機構、陽光私募、保險公司等在內的多類機構調研。

【證券時報】

「去中國化」甚囂塵上 應對美元霸權威脅不必緊張

美國近期在貿易、科技領域發起的諸多摩擦,以及在金融領域出臺限制性措施的潛在風險的上升,讓市場開始關注未來爭端向金融領域延伸的可能性。年初以來,針對美聯儲在疫情期間與諸多外國央行建立貨幣互換機制但未與中國央行合作,有學者提醒要警惕世界金融「去中國化」。不過,從市場的反應看,更多關注的是未來美國究竟是否會利用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的霸主地位,對中國切斷進入美元支付清算系統。

綜合多位受訪的資深金融人士的觀點看,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國際經濟聯繫日益密切,也是金融大國,從理性角度,世界金融很難、也不應該「去中國化」。缺乏中國參與,世界將失去巨大的現實商業利益和發展潛力。從過去的經驗看,美國金融制裁一般會採取漸進式的方式,通過持續博弈來實現制裁目的,不太可能直接動用諸如阻斷被制裁對象的美元國際收付,甚至要求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SWIFT)除名等極限制裁方式。

加配權益技術先行 銀行理財子公司後臺系統齊變陣

隨著監管要求的2020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時間節點臨近,部分業務發展靠前的銀行理財子加速向「固收+」轉型,投研體系正面臨重構。而鮮為外界所關注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為各項業務開展提供底層支撐的IT系統也在迎來變陣。

銀行理財子加速轉型過程中,為各項業務開展提供底層支撐的IT系統也在迎來變陣。

「理財子公司管理人變更正在加速,產品相繼由母行遷移過來之後,理財子的業務量急劇上增,對『開業包』的需求就更大了。」恒生電子銀行解決方案專家盧德成告訴記者,理財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主體,和以前作為母行的資管部門,面臨的業務規則、監管要求都有變化,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之後,部分業務系統甚至要解耦化重構、獨立建設。

「免稅概念股」將添新丁 大商股份正在申請資質

炙手可熱的「免稅概念股」將添新丁。大商股份(600694)7月19日晚間發布重大事項提示性公告,近日公司及控股股東大商集團向遼寧省及大連市政府相關部門遞交了關於支持公司申請免稅品經營資質的請示。大商股份表示,公司免稅品經營資質申請工作處於初期推進階段,最終能否取得資質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繼今年6月王府井獲得免稅行業「入場券」後,已有包括百聯股份、鄂武商A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正在申請免稅品經營資質。A股市場上,免稅概念也聞風大漲,中國中免今年來股價翻倍,王府井今年以來股價累計上漲超400%。

【中國證券報】

多家車企積極投身 「新能源汽車下鄉」

7月18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汽車市場與消費論壇上表示,預計到2030年農村汽車千人保有量有望達到160輛,總保有量將超過7000萬輛。新增的產品可能導向電動汽車,預計以小型經濟型電動車為主。

在政策的推動下,多家汽車企業的相關車型將參與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包括北汽新能源EC3、長城歐拉R1和歐拉IQ、上汽通用五菱寶駿E100等。

外資機構表示 中國股市出現逢低買入機會

近日公布的中國二季度經濟數據表現亮眼。對此,外資機構紛紛表示,部分中國債券收益率已經回升,對於國際投資者已具有吸引力,國際資金的流入有望為債市的後續表現提供支持。此外,經濟復甦超預期,股市調整反而提供了逢低買入機會。

摩根資產管理全球市場策略師周奐彤表示,隨著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穩步推進,中國2020年二季度GDP同比上升3.2%,較一季度明顯反彈。從經濟活動數據來看,工業生產回升尤為明顯。

基金短期偏向低估值防禦 結構性行情仍是主旋律

上周后半周市場大幅調整,拖累大盤下挫,三大指數全周跌幅均超4%,兩市成交額在上周五大幅萎縮至1.1萬億元。基金人士認為,市場連續大幅下挫可能性不大,調整是布局機會,結構性行情仍是主旋律,操作上短期或偏向防禦,關注低估值的周期股、金融板塊等。

雖然市場短期下挫,但成交額依舊在1萬億元上方,基金人士認為,7月以來市場已經轉入增量邏輯,連續大幅下挫可能性不大,調整是布局機會。

相關焦點

  • 【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12月22日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2日電 四大報精華摘要如下:中國證券報•財政貨幣「雙保險」跨年流動性無憂12月21日,央行逆回購操作大舉放量,且14天期逆回購現身。股債市場同步上漲。上海證券報•氟製冷劑價格持續走強 相關公司利潤有望提升進入12月,氟製冷劑行情大幅上行,R125的價格由15800元/噸漲至28000元/噸;R410a由12500元/噸漲至17000元/噸。「製冷劑價格上漲有利於改善公司產品的盈利水平。」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
  • 1月12日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
    根據滬深交易所市場監管動態顯示,新年首周(1月4日至1月8日),滬深交易所對108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採取了自律監管措施,涉及盤中拉抬打壓、虛假申報等異常交易情形;對30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項進行專項核查;向證監會上報2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另據證監會網站統計,2020年證監會和各地證監局合計開出314份行政處罰決定書。
  • 12月23日四大證券報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來源:金融界網站  中國證券報  國務院常務會議: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通過《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
  • 11月9日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上市券商分支機構「拉鋸戰」白熱化 年...
    上市券商分支機構「拉鋸戰」白熱化年內新設160家撤出42家作為證券公司的基層經營單位,也是券商獲客的重要窗口和營銷渠道,券商營業部的動態頗受行業關注,在券商傳統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的過程中,線下分支機構與線上業務的相互配合尤為重要。
  • 110家公司獲機構密集調研 18隻潛力股吸金均千萬元存...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吳珊 見習記者 任世碧本周(12月7日至11日),儘管A股市場呈現震蕩整理態勢,但是北上資金卻紛紛入場搶籌,帶動部分白馬股股價再創歷史新高,結構性行情特徵明顯。在此期間,機構調研積極性高漲,年報業績超預期的績優龍頭股備受關注。對此,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1年A股進入『黃金十年』第三年,延續慢牛長牛行情,預計上證指數上漲10%-20%左右。
  • 1月4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1月4日(星期一),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中國證券報三大關鍵詞勾勒2021年資本市場改革重點:推行註冊制、常態化退市、零容忍2020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新修訂的退市規則壓軸登場。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迎接全面註冊制時代的資本市場在關鍵制度上的關鍵一「改」,既有力呼應了「建制度」,更堅定宣示資本市場「深改」不停步。
  • ...以來QFII密集調研11家公司,融資客斥資逾10億元加倉4隻龍頭股!
    可以看到,QFII在此期間調研積極性仍較高,業績穩定增長的績優龍頭股備受關注。《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1月份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1家上市公司獲QFII機構密集調研。具體來看,華陽集團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QFII機構家數居首,達到4家,立昂微、雲南白藥緊隨其後,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QFII機構家數也均為3家,諾德股份、科順股份、天融信等3家公司期間也均受到2家QFII機構的調研。另外,洲明科技、陽光電源、震有科技、楚江新材、石基信息等5家公司也獲得QFII機構的關注。
  • 12月8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摘要 【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摘要】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塑造發展新優勢;11月外貿數據延續超預期增長態勢,出口增速創年內新高;銀保監會就保險中介信息化監管規範徵求意見。
  • 上周機構調研46家公司 中小創公司佔比近八成
    截至8月19日,披露信息數據顯示,上周(8月14日至8月18日)兩市共計有46家上市公司接受調研。按照行業來看,食品加工與肉類、工業機械、基礎化工、電子設備和儀器等行業受到機構關注。上周機構調研的對象中,中小創公司佔比近八成,機構調研青睞中小創的勢頭明顯。個股方面,維宏股份、良信電器、中鋼國際、藍思科技等接待了多批次投資者調研。
  • 裝配式建築站上風口 上百家機構密集調研
    從近期機構調研情況看,過去兩年多漲幅近10倍的大牛股鴻路鋼構,在股價回調之後吸引眾多機構前去調研,短短一個多月,就有147家機構前去調研。  從近期機構調研情況看,過去兩年多漲幅近10倍的大牛股鴻路鋼構,在股價回調之後吸引眾多機構前去調研,短短一個多月,就有147家機構前去調研。此外,東南網架、金螳螂、富煌鋼構等公司也吸引了眾多機構的目光。  機構密集調研鋼結構公司  從10月26日以來,前去鴻路鋼構調研的機構有13批,多達147家。
  • 7月21日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LPR連續仨月「按兵不動」 專家稱不會...
    【證券日報】LPR連續仨月「按兵不動」 專家稱不會影響企業貸款成本下行7月20日,新一期LPR報價火熱出爐。據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7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
  • 8月26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摘要 【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摘要】央行:貨幣政策「三個不變」,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深交所:建設優質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新三板精選層「滿月」在即,提高流動性相關政策持續推進中。
  • 6月17日四大證券報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來源:新浪財經中國證券報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首秀創業板創業板註冊制改革進入實操階段,存量公司積極行動起來。6月15日,上市剛滿月的新產業發布股權激勵計劃,成為創業板首家「嘗鮮」第二類限制性股票進行股權激勵的公司。這也是註冊制下,創業板公司首次將持股5%以上股東納入股權激勵名單。
  • 53家公司獲機構調研(附名單)
    近5日機構合計調研53家公司,海大集團、通富微電、安靠智電等被多家機構扎堆調研。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顯示,近5個交易日(7月27日至7月31日)兩市約53家公司被機構調研,調研機構類型顯示,證券公司共對50家公司進行調研,即94.34%的上市公司調研活動有證券公司參與;基金公司調研34家,位列其後;陽光私募機構調研26家,排名第三。機構調研榜單中,共有16家公司獲20家以上機構扎堆調研。
  • 1月12日四大證券報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來源:金融界網中國證券報五類公司五大領域 2020年年報審計重點劃定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1月11日發布《關於做好上市公司2020年年報審計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在上市公司2020年年報審計工作中,要重點關注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上市公司、文化教育行業上市公司、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可能存在與持續經營相關的重大不確定性的上市公司
  • 8月24日四大證券報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來源:新浪財經中國證券報習近平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抓好重點工作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日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4月17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摘要 【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摘要】央行:小微貸款規模和覆蓋面將持續較快增長,通過定向降準等措施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首季「六虧四賺」,股票私募適時謀變;3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微漲,房地產調控政策仍以穩為主。
  • 11月17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摘要 【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摘要】8000億元MLF入場,資金面舒緩;人民幣升值,「大戲」持續上演;10月經濟表現好於去年同期,四季度經濟增速要超過6%嗎?
  • 上周62家公司獲調研 逾21億資金加倉14隻潛力股
    上周(12月14日至12月18日),儘管滬深兩市股指呈現震蕩回升的態勢,但是市場資金投資情緒有所回落,結構性行情特徵明顯。在此期間,機構調研熱情積極性高漲,年報業績超預期的績優龍頭股備受關注。
  • 近10日海外機構調研了39家上市公司 傳音控股最受關注
    原標題:近10日海外機構調研了39家上市公司,傳音控股最受關注根據調研日期截止日統計,近10日(11月19日至12月2日),海外機構對39家上市公司進行調研,其中,傳音控股最受關注,被70家海外機構密集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