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袁紹、曹操、孫權,都屬於典型的官二代,背景深厚,而劉備雖然名義上是「皇N代」,實際上早已家道中落,甚至不得不靠織席賣鞋維持生計。
大家認識劉備,多是從《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開始,其實劉備桃園結義之前的早年經歷,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劉備自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雖然家裡貧困,但是還堅持讓他外出求學;他的同宗叔父劉元起,非常看重劉備,在經濟上經常資助他,還讓劉備和自己的兒子一同學習;十五歲的劉備開始師從盧植。盧植是當世大儒,其人也是文韜武略。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平叛了黃巾起義,功勞僅次於皇甫嵩,受到當時人們的追崇。
從盧植的角度看,是絕對不會濫收學生的,必然有一定的標準,只是限於史料的匱乏,我們無從得知而已,所以我們只能猜測。同郡肯定是原因之一,也可能盧植與劉備的祖父、父親有一定的交集,據記載劉備祖父劉雄曾任東郡的範令,官雖不大,但畢竟同在一個地域不大的範圍內。最重要的原因是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因為盧植不但收了劉備,還收了劉備的同宗劉德然,足以說明盧植聽說劉備是漢室宗親,高看一眼,欣然收其為學生的可能性很大。
少年劉備不喜歡讀書,更喜歡聲色犬馬,這應該也很正常,喜歡玩是人的天性,劉備也不例外,不過喜歡玩是一回事,沉迷聲色犬馬,胸無大志甚至自甘墮落又是一回事。《三國志》記載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早期的劉備,和漢高祖劉邦年輕時特別相像,雖然不務正業,不好好學習,但在跟人溝通和打交道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獨門心法。
黃巾起義天下大亂,為劉備白手起家提供了巨大的舞臺,劉備審時度勢,加入了群雄逐鹿的大軍,憑著自己過人的領導力和眾位貴人相助,逐步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劉備白手起家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就要好好修煉自己,學會克制、謙虛,還要經營人脈,懂得感恩,時機未到,做好準備,時機一到,果敢出擊。平時修煉自己,有機遇時緊緊抓住,這是身為創業者必備的素質。
桃園結義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先生曾經提出過創業的三要素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黃巾起義後,劉備想要報效國家,第一件大事就是先要組建自己的班子團隊。作為創業者來說,一個好的班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情況是一個班子搭的時候容易,可是時間一長往往不長久,主要的原因是這個班子是否有共同的願景和價值觀。
搭建班子最重要的是要選對人。什麼人能夠成為班子內的成員呢?是不是有錢就行?可以看看糜芳;也是不是有能力就行?可以看看呂布。劉備作為古今往來用人識人的高手,組建班子團隊也和其他梟雄差異甚大。
我們從《三國演義》的原文中看看劉備是如何搭建班子的: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劉備為何會挑選張飛和關羽作為自己的班子成員呢?劉備是個心思縝密的人,不會隨便與人交好,之所以把張飛和關羽吸納進班子團隊是因為看到了二者身上的閃光點。
拿關羽來說,通過他樂於助人,手舉磨盤,把肉施捨百姓,不對地主豪財屈膝,散財百姓,劉備已經基本認可了關羽的幾個與自己共謀大事的條件:心地善良(品德好),身懷絕技(有能力),不惟私利(不唯利是圖),不屈權貴(不圓滑,不世故);對於張飛,劉備的心裡則應該已經為他設定了這樣幾個印象,忠肝義膽(忠誠),武藝超群(能力突出),豪爽大度(不圖錢財)。
因此通過以上的分析,劉備認為要組建一個核心班子團隊,班子裡的成員的選擇標準應該有以下三條:
第一、品德優良。選擇的人應該有一個善心,心胸開闊。不惟利是圖,不趨炎附勢。
第二、能力突出,能獨當一面。每一個班子成員都應是某一方面的專家,只有技壓群雄,能夠獨當一面方能服人。
第三:對組織要忠誠,能與組織共患難。任何一個人創業一帆風順的可能性都不大,在創業過程中經歷風雨是必然的, 所以只有忠誠的人才能和企業一直走下去。
有了好幫手,沒有遠大的目標是不能把人才留住的。因此戰略至關重要。這就是西方管理界為什麼熱衷於研究戰略管理的原因。那麼劉備又是如何定戰略的呢?
我們還是從《三國演義》原文中去看一下: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劉備結義的誓言雖然不長,但字字卻有千鈞之重,劉關張三人一生至死不渝的兄弟之情從桃園開始。
我們從劉關張三人結義來看他們合夥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宏大的願景。共同報效國家,扶助漢室。當時東漢朝廷雖然腐朽,但天下大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三人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想要同心協力,救困扶危;這個願景對於合伙人團隊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2、強烈的使命感。三人的使命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往高了去幫助國家長治久安,往下了說,幫助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強烈的使命感,激勵著三人不畏艱難的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3、相同的價值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這番誓詞最讓人感動的就是他們三人不只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重情重義,勇於擔當讓三人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即使戰爭使他們分離,謠言使他們誤會,事業使他們分離。但他們還是用生命去踐行了他們的誓言,這也是為什麼古往今來無數的英雄結義,君臣相知都不如劉關張三人的結義有存在感。
企業的願景跟使命是相輔相成的,使命是願景的支撐,願景是使命的奮鬥目標。劉備的願景與使命相互支撐,終於成為了核心團隊穩固的基石。最後,共同的價值觀使得劉關張三人成為了古往今來的合伙人傑出代表!
團隊初建
劉關張三人結義後,他們決定響應朝廷號召,召集一些勇士與各路英雄一起鎮壓黃巾軍。張飛散盡家財最後募得五百多人參軍,打造了很多武器,足夠這五百多人用。過去打仗只有武器還不行,還需要戰馬及其他物資。
正瞌睡時來了個枕頭,機緣巧合之下,劉關張三人遇到了中山地區的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他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前往北方賣馬,這次卻因黃巾軍而半途折返,劉備趁機向張世平和蘇雙訴說了欲除賊安民的願景。張世平和蘇雙看劉備有這樣的志向,很是欣喜。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他們的生意不好做。只有天下太平,做生意的路途才會平安,他們的生命和財源才會有保證。為了支援劉備,張世平和蘇雙願意送給劉備50匹良馬金銀各500兩、鑌鐵1000斤。有了這些資助,劉備才有了與其他勢力合作的籌碼,以及和黃巾軍一戰的底氣。
劉備通過向別人展示他的發展前景,給別人以信心,使張世平和蘇雙能夠很放心地投資於他,解決了他發展過程中的大難題。
劉備有了人手、馬匹、武器、金銀,他的團隊是一個獨立的、能良性運轉的組織,勉強能入得了各個勢力的法眼,而不是等著被收編的、任人擺布的散兵遊勇。劉備深知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樣通過家族背景迅速發展壯大,只能通過依附大集團,減少自己的發展風險。而史實也證明,這些人手和物資,就是劉備創業以及與其他勢力談判的資本。
憑藉著劉關張的核心班子和五百多人的隊伍,劉備在平定黃巾起義之後被封為縣尉,但此時的東漢朝廷當時已經非常腐敗,隨便下來個督郵都吃拿卡要,劉備的脾氣也不是鬧著玩的,直接把督郵綁起來鞭笞了一頓,然後棄官不做了。(歷史上鞭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
棄官後的劉備先後依附於毌丘毅、公孫瓚,但都未能施展才能。在庸庸碌碌的跟著公孫瓚混了幾年後,趁徐州陶謙求援的機會,離開公孫瓚投靠陶謙了。劉備投靠陶謙後得到了、重視,甚至在陶謙因病去世後將徐州牧的位置讓給了劉備。劉備自此也成為了一方諸侯。
比擁有一大片根據地更讓劉備高興的是,在徐州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擁護,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糜竺。
麋竺是徐州富商,他的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僕、食客近萬人,資產上億。後來被徐州牧陶謙聘為別駕從事。糜竺不但是徐州首富,可能也是全國首富。後來劉備被呂布偷襲與甘夫人失散,丟掉徐州的時候,糜竺不光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還散盡家財,聚攏士兵幫助劉備東山再起。
正是有了這樣的人物鼎力支持,劉備的名聲在當時也越來越響亮。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創業艱難,想單憑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風險太大,難度太高。聰明的創業者,懂得利用別人的現有資源,為自己所用。這樣既發展壯大了自己,又降低了風險。如果做不到這點,很可能在激烈殘酷的競爭中被其他大中型企業吞併,這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是很危險的,所以創業者一定要掌握融資的竅門,讓別人心甘情願地拿出資源來幫助自己發展,從而站住腳跟,謀求更大的發展。
劉備白手起家,在創業起步階段根本沒什麼資源。他巧妙地進行了融資,很好地整合了各種資源為自己所用,不但得到了一班兄弟死心塌地的追隨,也得到了大富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更通過依靠有實力的大集團,降低了自己的風險,最終在殘酷的戰鬥環境中站住腳跟,一步步發展起來,一步步拉近自已與夢想之間的距離。
三讓徐州
擊敗黃巾軍後佔據兗州的曹操想把父親曹嵩接到身邊,可憐倒黴蛋曹嵩攜家帶口路過徐州的時候,陶謙的部將見財起意殺了曹嵩全家,搶了他們的錢財。曹操怒髮衝冠找陶謙拼命。曹操勢大,陶謙被曹操打的屁滾尿流。陶謙知道此劫難逃,因此四處求救,希望找個能救自己的。大家都怕曹操,一個管的都沒有,只有勢力不大的劉備願意幫忙。
劉備離開公孫瓚,帶著千餘人馬來徐州救陶謙。在徐州沒多久陶謙就因病去世,沒什麼根基的劉備竟然繼陶謙之位成為新任徐州牧。
在徐州這段短暫的時期,奠定了劉備蜀漢江山的基業。徐州是劉備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是劉備帝業的真正起點。劉備的人才班底由三股力量構成:徐州系、荊襄系、益州系。而徐州系構成了劉備的起始班底,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伊籍等,武將有陳到、糜芳等。
徐州系的人才班底為什麼會對沒什麼根基的劉備忠心耿耿呢?主要源於劉備的三讓徐州。
一讓徐州,劉備贏得徐州上層官員的好感。劉備做夢都想要一塊根據地,徐州他不想要嗎?想得很啊,可謂朝思暮想!但是,強取可行嗎?劉備沒那個實力,帳下僅有從公孫瓚那裡帶來的一千多兵力。巧奪行嗎?劉備樹立是仁義形象,況且到徐州來,是因為曹操攻打徐州,劉備來解圍的。強取不行、巧奪不能,人家把徐州讓給你,可以嗎?也不行,你咋知道陶謙他們不是試探你劉備的呢?所以一讓徐州,表明我劉備是真心來解徐州之圍的,我不是來趁火打劫的。這一讓消除了陶謙等徐州高層官員的戒心,贏得了他們的好感。
二讓徐州,劉備贏得徐州本土軍民的敬佩。劉備致信曹操,曉以大義勸其退兵,此時呂布正好趁虛偷襲曹操老巢兗州,曹操迫不得已退兵,正好送了劉備一個順水人情,劉備解徐州之圍成功!於是二讓徐州上演,陶謙再取出州牧印綬,請劉備接受。劉備再次拒絕,曹操退兵已經使劉備贏得徐州本土軍民的敬佩,為什麼劉備要堅決拒絕呢?因為劉備不知道曹操與呂布之間的戰事如何,曹操是否再伐徐州?徐州乃四戰之地,周邊強敵環伺,曹操、袁術、呂布,在不清楚形勢的情況下,劉備不敢貿然出手。
劉備再次明智地選擇堅辭不受。陶謙只好退而求其次,請劉備駐守徐州外的小沛,協防徐州,劉備這才勉強答應。劉備真沉得著氣,他在耐心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劉備摸清了徐州的底細,建立了與徐州文武官員的關係,樹立了在徐州民眾心目中的好形象。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三讓徐州,劉備贏得真心跟隨的文武人才。三讓徐州之時周邊局勢已經明朗:
1、呂布被曹操攻破,逃亡徐州;2、袁術為曹操所制,不敢貿然進攻徐州;3、劉備在徐州已有根基。在陶謙臨終前的含淚請求下,徐州文武官員也情不自禁、一齊跪倒在地的懇請下,劉備終於引領徐州牧。
然後好景不長,由於劉備收留了反覆無常的呂布,統治徐州不足一年的劉備在和袁術對戰的時候被呂布趁機偷襲,強佔了徐州並俘虜了劉備的妻妾兒女及其部曲的家眷。此時劉備被袁術打敗,竟然向呂布請求投降,呂布讓他擔任豫州刺史,派他駐守小沛。
劉備能投降呂布,忍常人所不能忍,是他了不起的表現!在多方博弈中,誰能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誰就更容易獲勝;如果被迫只能兩線或多線作戰,失敗隨時有可能會到來。既然當時的形勢註定要被袁術和呂布圍毆,劉備自然只能放下面子,選擇投降呂布。
劉備願意接受這種結果,是因為他不希望袁術入主徐州。因為袁術的實力和影響力遠勝呂布。從呂布手中搶回徐州的概率,遠遠高於從袁術手中搶回徐州的概率。袁術一心爭奪徐州,而呂布又入主了徐州,矛盾自然而然地從劉備身上,轉移到了呂布身上。
更關鍵的是劉備看透了徐州當地士族的心思。他們希望徐州儘快結束戰亂,所以更不願意讓袁術趁亂進入徐州。就在不久前,曹操、張邈、袁紹、臧洪和呂布一通火併,把兗州折騰得天翻地覆。如果劉備、呂布和袁術也在徐州一通火併,估計徐州也會一片狼藉。
劉備直接投降了呂布,用實際行動為徐州的和平作出貢獻,徐州實力派們也會記得他的好。因為這樣的劉備,就是一個將個人榮辱放在一邊,而以徐州大局為重的人。事實上,正是因為劉備的這一番驚世駭俗的操作徹底贏得了徐州實力派的歸順,其中糜竺、孫乾、簡雍等人既出錢又出力,為劉備的東山再起付出很多。看似劉備吃了大虧,但堅持仁義的劉備卻在殘酷的群雄逐鹿時代贏得了「人和」的王牌。
煮酒論英雄
駐守小沛的三年間,劉備逐漸積蓄軍事力量。他招募軍隊,囤積糧食,這讓呂布十分擔憂,為了消除後患,呂布派出高順與張遼進攻劉備。
呂布打敗劉備,劉備單騎逃走,與曹操相遇,與之聯手進攻呂布。第二年的2月,呂布投降,苦苦哀求曹操不要殺他,他願意為曹操所用,幫他打仗。呂布是一名猛將,這個條件很誘人,曹操當時也動了心,對於要不要留他這個問題產生了動搖,拿不定主意,只好向身邊的劉備徵求意見。劉備淡淡地一句話讓曹操起了殺心: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三國武力值第一的呂布就這樣魂歸西天。
下邳之戰後,劉備隨曹操來到許都,當時曹操手下謀士程昱曾向曹操進言,建議曹操殺死劉備,以絕後患。但劉備素有英雄之名,而且在劉備窮途末路時,他選擇投奔了曹操,如果此時將劉備殺害,曹操怕擔上殺害賢士的惡名,如此一來,對於其他投奔的人才來說就失去人心了。曹操權衡再三後,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掌控劉備,也就沒有誅殺劉備。
曹操也是愛才,想要把劉備收為己用。後來他請漢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並且非常尊重劉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劉備知道曹操的猜忌心很重,為了躲過殺身之禍,只能韜光養晦,開始了種菜的生活。曹操派人監視劉備的一舉一動,可監視的人回報,劉備只是在家裡種菜。
曹操內心深處並不相信劉備是個自甘墮落的人,於是曹操親自來到劉備的菜園子於其展開了一場傳為千古美談的煮酒論英雄。
曹操酒過三巡時對劉備表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這句話嚇的劉備掉了筷子,為什麼呢?一方面是害怕曹操窺探出劉備不甘於忍下的梟雄之心;另一方面,此時的劉備已經和董承就「衣帶詔」計劃達成協議,密謀推翻曹操。還好驚雷幫忙,劉備藉口掩飾了過去,但劉備心知,絕不能在曹操手下待下去了。
終於劉備找到機會,在袁術投奔袁紹的時候,劉備要求率領一支軍馬,去徐州半路截擊袁術,曹操同意了。劉備率領這五萬人馬出兵之後,就不聽從曹操的命令了。在截擊袁術獲勝後,劉備就留下了這五萬人馬,轉身襲取了徐州,斬了曹操派駐統領徐州的車騎將軍車胄,公開反抗曹操。
這時,董承「衣帶詔」東窗事發被宰了,曹操甘冒袁紹偷襲大本營的風險,也孤注一擲的要滅了劉備,諸將不解,曹操的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能被曹操稱為人傑的普天之下不超過三人。事實證明,袁紹的確不足為慮,曹操乾淨利落的打敗了劉備,收回了徐州,無奈之下,劉備只好投奔了袁紹。官渡之戰的序幕也就此拉開了。
都說創業是九死一生不是人幹的事。自古以來,創業艱辛如劉備坎坷者不多見,但劉備即使身處逆境,也從未喪失自強不息的雄心壯志,沒有本錢依然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讓我們看看劉備在曹操陣營嚴防死守的情況下,都有哪些操作:
韜光養晦,種菜修身的劉備通過一系列權謀運作,將曹操玩弄於股掌之上。揮揮手,拐走了大票人馬,利用這支曹軍在談笑間全取徐州,反殺曹操追兵,捎帶洩曹操陰謀於袁紹,促使袁紹舉兵南徵。這不算完,忙裡得閒還在朝廷內部結下董承一支伏兵,捎帶衣帶詔加持,徑直對曹操擁立天子的政治正確性發動暴擊。
細盤算一下,光杆司令劉備在曹操的嚴密監視下依然幹了這麼幾件微小的事:
1、在被重點監控的情況下獲取曹操信任,竟得以獨立帶兵出徵。
2、新領的曹家人馬轉眼間成了劉備爪牙,讓東就東,讓西就西,甚至反殺曹操派來的追兵。
3、帶領曹軍刷個臉就全取徐州。
4、外結袁紹,內連董承,全面建立起對曹操的包圍網。
很多時候,我們也面臨過這樣的生存環境。但我們很少能像劉備一樣隱藏自己的鋒芒、韜光養晦。如劉備一樣,隱藏鋒芒不是平庸的退讓,而是為了尋找合適的時機雄起。在當時那種情況之下,劉備如果沒有那一段時間的韜光養晦,他必定為曹操所不容,必定遭來殺身之禍。這是一種生存的哲學,更是人生的智慧。
百折不撓
公元199年6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
官渡之戰的前線在黃河兩岸及其附近地區,原本袁紹與曹操的分界線大概就是黃河。官渡之戰初期,雖然袁紹的大將顏良和文丑都被曹操所殺,但是袁紹仍然在實力上佔上風,所以袁紹開始穩打穩紮,步步緊逼,一直逼到了黃河以南的官渡,曹操則是節節後退,直到退到官渡就不再退了,戰爭由此進入到了相持階段。
劉備隨後向袁紹建議聯絡南邊的劉表及當地反對曹操的勢力,一起在南邊給曹操製造混亂,同時劉備聯合黃巾軍首領劉闢攻打許都以南,順便騷擾許都,許都是漢獻帝所在的地方,也算是曹操的老巢了,很快曹操派出曹仁等人抵禦劉備,將劉備等人擊敗,劉備向南騷擾許都分散曹操精力及兵力的計劃落空了。
官渡之戰到了後期,劉備發現了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劉備嗅到了袁紹失敗的氣息,提前向袁紹提出聯絡劉表共同抵禦曹操的建議,在得到袁紹同意後,劉備趁著這個機會,離開了袁紹和官渡前線,跑到了南方的荊州邊境,直接投靠了劉表。在官渡之戰袁紹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提前離開袁紹,說明劉備的眼光長遠,頗具前瞻性。
劉備到荊州之後,被安排到新野駐守,職責是保安大隊長。劉備在荊州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起碼名氣很大,在荊州論起職務來:他是左將軍,曾任徐州牧,宜城亭侯,只有劉表能和他抗衡。論起名氣來:他是皇族出身,抗曹的旗幟人物,也只有劉表能和他媲美。荊州其他的重量級人物蒯越、蔡瑁統統不是一個級別。對於這樣一個人劉表對他還是不放心的,甚至可以說是處處提防唯恐他尾大不掉。荊州豪族代表人物蒯越、蔡瑁對劉備也很不待見,因為荊州政治格局本來相對穩定,劉備作為一支有生力量突然就打破了政治平衡,更重要的是以蒯越、蔡瑁為代表的荊州實權人物和劉備政見不同,分道揚鑣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劉備客居荊州的這些年也過的很鬱悶。有一次與劉表聚會中間去廁所的時候,見到自己大腿根的肉長了不少,竟忍不住掉下眼淚。歸座後,劉表責問劉備剛才為何流淚。劉備說,我從前常常人不離鞍,終日在馬背上與敵人廝殺,近來很少有戰事騎馬,大腿上竟長了許多贅肉,看來歲月不饒人,但我的功業卻毫無進展,所以想到這裡我就感到悲傷。
多數人在享受平靜生活的時候,往往都會感到滿足,而劉備卻能在安逸的生活中,從腿上的贅肉聯想到自己功業未成,從而身感悲傷。劉備無愧為陳壽所評價的:「百折不撓,終不為人下者。」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事件莫過於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的輔助了。
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出山?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專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襄地區的社會關係,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一、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三、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劉琦的信任。正是由於諸葛亮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後,結果怎麼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雲」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係嗎?這就是劉備通過諸葛亮得到的最大好處。
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堅定著按照隆中對的戰略一步一步發展,正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劉備一生的宿敵曹操這時已經統一了北方,第一個惦記的就是消滅劉備,劉備即將迎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驗——赤壁之戰。
從銳意進取的青年,到庸俗碌碌的中年,劉備和我們常見的普通人和其相似,他沒有好的出身,沒有先天的資源,更沒有讓人拍手稱奇的奇遇。和我們所有人能做的一樣,他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和努力,一步一步,篳路藍縷。但隨著對世界的了解,越來越多的人被世界的腐糜所侵蝕,隨即承認平庸,隨即放棄理想。但劉備卻選擇了一路奮戰,永不熄滅心中的理想,哪怕道路坎坷,哪怕從頭再來。
也許我們不能像劉備一樣百折不撓,終不為人下。但對於心中的理想,請不要輕易放棄,哪怕理想可能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它仍然美好,仍然在風中飄揚,仍然等待著你,去和它越飛越高。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正月,平定了北方的曹操回到鄴城,他認為北方已定,於是決意南徵以達成統一天下的願望。曹操先是在鄴城內開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同時派遣張遼、于禁等將領駐紮在許都以南,同時曹操自封丞相,並誅殺了孔融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與權威。做完這些準備工作後,曹操7月揮師南下。8月劉表病逝,劉表的次子劉琮繼位,由於章陵郡太守蒯越等荊州本土勢力不願意讓自己家族受到戰火的荼毒,他們紛紛勸劉琮投降。劉琮最終出城投降曹操,荊州盡入曹操之手,而當時身在荊州的劉備則不得已棄城南逃。
由於曹操勢大,又新得荊州,已嚴重威脅到了下遊東吳的安危,鑑於魯肅與周瑜等主戰派的態度,孫權最終同意與劉備結為同盟,共同抵抗曹軍。
世人都認為,孫權和劉備結為同盟,而當時劉備手下缺兵少將,赤壁之戰中劉備出力不多,能夠獲勝的最大功臣是周瑜。當時劉備的實力雖然不行,但是整合自己的水陸軍隊加上劉琦的人,也有兩餘人,東吳僅有三萬人而已。儘管劉備沒有尺寸之地,但是在赤壁戰爭中,他畢竟出了五分之二的兵力。
還有就是在赤壁決戰之前,曹操的軍隊並不是由周瑜的軍隊牽制。畢竟周瑜的水軍是從柴桑出發才到達赤壁,期間的水路綿延數百裡,也就是說,周瑜的大軍趕到赤壁之前的這段時間裡,一直是劉備率領的大軍在正面硬抗曹軍,直到周瑜大軍趕到赤壁。
孫劉兩家聯合出兵五萬,對抗曹操的二十三萬軍隊,最終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不管如何吹捧周瑜,都不應該忽視劉備集團在這次戰爭中極為關鍵的作用。
戰事之後,劉備得到了此戰之中的最大戰果,即荊州之中的長沙郡、武陵郡、桂陽郡和零陵郡四郡,後來更是從孫權手中借來了南郡,順便撈了一個荊州刺史的官職。而東吳僅僅只奪得了江夏郡而已,更何況這個江夏郡早在赤壁之戰前就快被東吳攻破並收入囊中的。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備成為了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呢?
首先,這與劉備此前在荊州的經營有關係。當年劉備不敵曹操,前來投奔荊州劉表,明面上是走投無路,只能暫居同為漢室宗親的劉表這裡,實際上則是用自己的名聲與身份,暗中結交荊州豪傑,為將來的起勢做準備。直到劉表因病去世,劉備在荊州已經居住了七年之久,因此他在荊州有更廣泛的士族與群眾基礎。對於荊州的門閥士族而言,無論是南下的曹操還是隔壁的東吳都算是外系,而劉備不僅與劉表一般是漢室宗親,更是在荊州呆了七年之久,而且還有爭霸天下的心,正因如此,荊州的士族們更願意依附劉備。
其次,劉備手中有劉琦這個正統的荊州繼承人。當年劉備進入荊州時,其暗中支持的就是劉琦。後來與荊州蔡氏搭上關係的諸葛亮也曾多次幫助劉琦逃脫蔡氏的加害。正因如此,當劉備被曹操追得倉皇逃竄,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時,也是劉琦站了出來,支援劉備一萬荊州兵,讓劉備有了和孫權結盟的資本,可以說,劉琦就是站在劉備這一邊的。當劉琮投降曹操後,劉琦就是荊州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相應的,劉備入主荊州自然會比孫權容易得多。
最為重要的是劉備制衡曹操的價值。赤壁之戰中,曹操雖然是戰敗方,但對曹操而言,這一戰並沒有傷其筋骨,曹魏勢力依舊強大,東吳的危機尚在,此時的孫權不得不捏著鼻子讓劉備分擔東吳在邊界上承受的壓力,因此將荊州讓給劉備,抗衡在江陵的曹軍,也是孫權不得已為之的決定。
赤壁之戰,改變了劉備命運,讓他再次有了雄心壯志,此時他已年滿48歲。但卻應了曹操的詩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赤壁之戰後,劉備終於有了跟老對手曹操對抗的資本了。
多年前微信上有一篇爆文《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裡面的男主角如果換成劉備的話,題目就該換成《我奮鬥了四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較高低》了 ,劉備曾經努力了那麼久,依然不被看好,奮鬥了那麼久,依然站不上那個渴望的舞臺中央。但現在,赤壁之戰後的劉備終於有了一席之地,終於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錢。
劉備的堅持告訴我們: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入主川蜀
赤壁大戰後,此前一直處於四處投奔中的劉備也終止了自己的逃命模式,暫時在荊州安頓了下來。期間,雖然和盟友孫權之間也是摩擦不斷,但由於強敵曹操在側,孫劉雙方大體上還是能維持聯盟而不破。劉備在攻取荊南四郡後,劉備的人氣指數也是越來越高,名滿天下,大名一直傳到了遠在益州的四川人民耳中。
此刻的益州,正面臨著一場「臨近」的危機。建安十六年,曹操傳出話去要「討伐張魯」,其實,這是曹丞相聲東擊西之計,曹操的真實目的是想消滅盤踞關中的馬超。這一消息沒把漢中的張魯嚇得怎麼樣,卻讓與曹操之間還隔著馬超,張魯地盤的益州劉璋反應過度。「曹操討張魯」的消息傳到益州後,劉璋很慌亂,他的「敗家」軍師張松乘機說:「曹公兵強無敵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劉璋果然嚇壞了:「吾故憂之而無計!」張松便出了個十分牽強附會的好主意:「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操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這話說得劉璋心口發麻,就聽從了張松的建議,派了個自己平時不怎麼重用的另一個「敗家」軍師法正去與劉備聯絡感情,商討共同禦敵事宜。
法正見了劉備,領略了劉備的英雄氣概,聯想到自己在劉璋處的鬱郁不得志,也頓生仰慕歸附之心,就跟張松一唱一和,兩個人「敗家」軍師一內一外,甘願當起了劉備的高級臥底。他們把西川的地理關隘,兵器府庫,人馬眾寡等軍事機密全部告訴劉備,這朋友真是交得夠義氣!果然,經過前期一系列接洽後,劉璋就派法正和孟達領四千人馬去荊州迎接劉備,法正趁機還給劉備獻上取西川之策:「以將軍之英才,應該乘劉璋之懦弱,張松在內部響應而取之;然後依靠益州的財富和險阻的地形,成就霸業,易如反掌也」。法正、張松的過度熱情讓劉皇叔也有點迷糊了,除了自己劉氏同宗的道義和情感問題外,自己對西川的詳細情況並不是很了解,自己這位還沒見過面的同宗兄弟劉璋再無能,但也經營西川很久了,真有那麼好拿嗎?這種心情是複雜的,事後看很輕鬆,但事前誰能想到那麼容易?
建安十六年秋,趁著曹操和馬超在關中廝殺的空,劉備借「討張魯」的名義終於率軍入蜀了。劉璋與劉備在涪城相聚度過情意纏綿的百日蜜月後,二人分手道別。臨別劉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贈送劉備,並把龐羲所轄的白水關駐軍近二萬人,交給劉備全權統一指揮。劉備於是率軍北上葭萌關,整合軍隊,籠絡人心,開始了他「仁義禮智信」的教化工作。建安十七年,劉備駐葭萌關討張魯,雖沒有大動幹戈,但小的交鋒還是不斷的。畢竟「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也不能把別人當傻子吧!同時也使各方讓戰力得以整合,讓大家領略下你的武力,其實也是種收服人心的方式。
建安十七年十月,在龐統的建議下,劉備借曹操要南徵孫權,自己要回荊州救盟友的理由,向劉璋借兵馬和糧草,這時的劉璋卻沒把好人做到底,只給了劉備一半。這讓一向重視「道義」的劉備很生氣,對眾將士說:「吾為益州徵強敵,師徒勤瘁,不惶寧居;今積帑藏之財吝於賞功,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與此同時,又一個噩耗成了劉備和劉璋決裂的催化劑。原來劉備在劉璋那的高級臥底張松對劉備回荊州的事信以為真,便有點急眼了,還給劉備寫了封信,「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不想,這封信被張松的老哥張肅知道了,感情這兄弟二人都有出賣至親朋友的優秀傳統,張肅就將張松給告發了。劉璋就是再暗弱,對這樣吃裡爬外的家賊也是毫不留情地,立馬斬了張松,並且也徹底的和劉備決裂了。
劉備當時的情況可是十分危險的,可以說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無門的境地,自己帶著一萬兵馬深入西川腹地,處在劉璋的完全包圍之中,前面還有張魯的直接威脅,荊州兵馬遠水解不了近渴。最關鍵的是,一旦決裂,自己的糧草補給肯定得不到保障,拖延下去,只能坐以待斃。以前在中原地區和曹操周旋時就兄弟三人,沒啥後顧之憂,可現在自己好不容易奮鬥半生,有了點自己的地盤和基業,一旦在此地虎落平陽,損失就大了去了,可以說,這到了劉備一生的至暗時刻。
劉備用龐統的計策,以要回荊州將要告別的名義召來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找了個理由斬了二將,兵不血刃取得白水關,並收編了二將的兵眾,將兵士妻子兒女留為人質。
龐統又薦霍峻帥800人留葭萌駐守,這是關鍵的一招,正是霍峻在後方的堅守,才讓劉備度過了一生中的至暗時刻。但不知為什麼,三國演義沒有這一段。後劉璋派遣部將扶禁、向存等帥一萬人攻打霍峻,打了一年也沒攻下800人駐守的葭萌關,反被霍峻乘其懈怠,大破其軍,斬殺向存,但三國志對這段的描寫卻不像其他戰役詳細。誇張的說,如果不是霍峻出色表現,一旦關破,失去這些人質的話,劉備軍團可能會不戰自亂,霍峻可謂居功至偉!
建安十八年夏,劉備大軍進至雒城。雒城城池堅固,乃成都之屏障,與之互為犄角。時城中有兵卒萬眾,糧草資備充足。劉璋的兒子劉循此地督守,從李嚴那逃出來的張任從旁協助。等劉備軍至雒城後,龐統視察了雒城防禦,告訴劉備雒城十分險固,不可強攻。建議劉備圍困雒城,另分兵平定周圍諸縣,徐緩圖取。劉備用龐統之策,先後掃平了蜀郡周圍的郡縣,大軍得以匯聚雒城。龐統認為攻打雒城的時機已然成熟,對雒城的攻堅戰正式打響!戰鬥相當的激烈,龐統親自參與指揮對雒城的攻堅戰。戰鬥中龐統不幸被流矢所中,魂歸落鳳坡!時年三十六歲。真是造物弄人,天妒英才!劉備聞訊倍感痛心,痛哭流涕。龐統之死當是劉備集團最大的損失,其意義無法估量……。建安十九年夏,雒城攻破,劉循投降,但蜀將張任還是寧死不降,劉備感嘆他的忠勇就斬張任成全其「忠節」。
劉備破雒城後,兵臨成都。與諸葛亮、張飛、趙雲軍團會合,將成都團團圍住。當時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萬,谷帛所用足支一年,但成都孤城一座左右無援,城中也是人心惶惶。劉璋見大勢已去,下令開城投降。至此「劉備取西川」之戰落下帷幕……。
從以上可以看出,劉備能夠成功拿下川蜀,也是一波三折,沒有後世想像的那般容易,前後共用了近三年才攻克成都。劉備能成功是因為順應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最後才度過自己的至暗時刻。
天時方面是曹操戰略重點的轉移:曹操在赤壁大敗後,鑑於隴右馬超、韓遂的威脅,在建安十六年決定要消除這一後患,進而奪取關中長安,但是名義上卻是「 攻取漢中張魯 」。此舉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直接激反了當事人馬超,讓曹操本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此舉竟把與自己相隔萬水千山的益州劉璋嚇破了膽,這才引來劉備入川。
曹操在擊敗馬超韓遂解除後顧之憂後,並沒有馬上關注劉備方面的動作,而是著手向江東用兵,且這一次曹操南下沒有走赤壁之戰的的老路線,可能被嚇得有了心理陰影,而是從長江下遊的濡須口進兵,也就是今天安徽巢湖以南的長江北岸。曹操如此用兵,荊州暫時就可無憂,也無需擔心自顧不暇的孫權來荊州搞事。劉備也因為曹操此舉,得以暫時放鬆荊州的防備,抽出諸葛亮入蜀援助。
地利方面是劉璋熱情的盛邀:面對曹操「討張魯」的聲東擊西之計,嚇得六神無主的劉璋也不想想,曹操連馬超還沒搞定,怎麼就肯定能打敗漢張魯,再來奪西川呢?就像一個高中生還沒參加高考,卻擔心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邏輯上撤的也太遠了呀。劉璋卻選擇了主動邀請劉備率軍馬入川,這裡也有張松的功勞。於是劉備數萬兵馬兵不血刃,通過無數西川的狹關險隘,進入蜀中腹地,從湖北宜昌入川至重慶這一段沒有陸路,只能逆江而上,這其間就有秭歸的荊門山、巴東郡的奉節白帝城、江州等多處險阻,而劉備不但沒有受阻反而「 賓至如歸」。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絕無僅有,
人和方面是劉備對自己人生信條的堅守:這一點是關鍵,劉備曾經評價自己:「今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佶,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吾所不取也。」。可以說,這是一介草根英雄劉備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因為憑實力他拼不過曹操,拼家境,出身他拼不過孫權,只能拼曹操不具有的特質,仁義。所以,在法正、龐統先後給他出了一些腹黑的主意時,劉備斷然否決。很多觀點認為正是劉備的這一婦人之仁耽誤了他兵不血刃取西川的寶貴時機。其實也不盡然,如果劉備要是聽了龐統、法正的計策的話,那他即便佔領了西川,也要面對數不盡的地方叛亂,根本無暇克復中原。而且劉備以前可是有很多義舉的,危難之際不顧自己兵微將寡救助孔融,解徐州之圍而對陶謙三讓徐州,寄居荊州又三讓荊州與劉表,劉皇叔半生飄零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仁義忠信」形象如果因為這件事受損的話,對他以後的事業絕對有百害而無一益。一旦生擒劉璋,並其兵眾,益州雖群龍無首,但也將分崩離析,給了龐羲和李異擁兵自重、趁機作亂的口實,那些之前依靠劉璋的人,又或那些與張松、法正不睦的人將何去何從?你不能全殺了吧。
劉備的人和方面還包括對對方人才的重用,就是對劉璋的兩個不受重要的軍師張松、法正的傾心相交,和二位在劉璋那得不得志形成鮮明對比。還有劉備在葭萌關駐紮時為期一年的收買人心。正因為有了這些前期基礎工作,不失信義於天下,才有了後來劉璋的手下大將李嚴、費詩、劉憒、冷苞,自己的兒子劉循絡繹不絕的前來獻關歸降。劉備的人和還包括自己部屬在危難時刻對自己堅貞不渝的忠貞。重點是一代奇才龐統每每在危急時刻沉著冷靜,貢獻奇謀,讓劉備每次都能化險為夷。還有那位少見於史籍的大將霍峻,危難之際堅守葭萌關,穩定了劉備大軍的大後方,這些,都是劉備自己「仁義忠信」人格魅力感召的結果。
漢中之戰
早在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對》就明確表示「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在這裡談到的益州,不僅僅包括東西兩川,同時也包括了當時行政上還屬於益州的漢中郡,而且漢中郡作為連接荊州和益州的紐帶,更是「跨有荊益」戰略不可獲取的一部分。秦末漢初之際,劉邦被項羽徙封漢中王,封地就在漢中,有「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歷史經驗。雖然在《隆中對》中沒有直接提到漢中,但是漢中顯然是劉備集團想要完成霸業必須要拿下的地方。
曹操先劉備一步捷足先登,建安二十年(215年)平定了張魯,取得了漢中。在這種情況下,曹劉兩家對漢中的爭奪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建安二十三年曹劉漢中之戰正式打響,雙方參戰陣容可謂豪華,特別是劉備一方,除了鎮守益州和荊州的諸葛亮、關羽之外,將星盡出,馬超、張飛、趙雲、黃忠全都出現在了漢中之戰。
曹劉雙方對漢中都足夠重視,在戰爭的第一階段,曹軍佔有一定優勢,曾兩度挫敗劉備在漢中外圍的軍事行動。劉備的兩支偏師張飛馬超和陳式均無所斬獲,鎩羽而歸。兩次作戰失利,劉備在建安二十三年親自引軍來爭漢中,但是依然被擋在陽平關外。
曹劉在漢中相持逾年,對於劉備來說戰爭的轉機出現在建安二十四年春。劉備冒險跨越米倉山,佔據了定軍山。夏侯淵發現形勢不對,引兵爭山的同時,築圍和劉備對峙。劉備放火燒圍,並進攻張郃部,張郃不敵劉備,曹軍的主帥夏侯淵分兵助張郃,劉備這個時候渡過漢水搗毀了夏侯淵在走馬谷大營。此時夏侯淵陣腳大亂,被居高臨下的老將黃忠一舉擊殺,此戰劉備軍大獲全勝,同時還斬殺了曹操所置的益州刺史趙顒。
曹操得知漢中朝不保夕,親自引軍來爭,但是劉備此時已經佔據了優勢並且居高臨下,據險不出。曹操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只能從漢中撤軍,劉備自此全面佔領了漢中。
漢中之戰,是劉備和曹操的最後一次對決,漢中之戰也是三國爭霸局面最終形成的一場重要戰役,劉備憑藉著必勝的信念,穩固的大後方和佔據的地利優勢。最終在這次終極對決中戰勝了宿敵曹操。劉備此戰獲勝後,在漢中沔陽築壇稱王,達到了其人生的巔峰。
漢中稱王之後的劉備就退回了成都,漢中的守將人選就擺在了劉備面前。漢中身為益州屏障,必須交給一個能徵善戰、且值得信任的親信。在眾人看來,張飛無疑是最佳的人選,荊州已經交給了關羽。劉備是個考慮問題極為周全之人,他心中早就做了打算。當他宣布由魏延來守漢中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非常震驚。
為了讓大家服氣,於是,劉備和魏延在眾人面前有了一番傳誦千古的對話。
劉備問:曹操如來犯漢中,該當如何?
魏延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眾人聽到魏延這霸氣側漏的回答,也改變了對魏延的認知,覺得漢中託付給他值得信賴。
事實證明,劉備的選擇是正確的。魏延上任以後,整頓軍隊、安養百姓,讓漢中成了北伐的穩固基地。公元230年,曹魏進攻漢中,魏延將敵軍殺了個大敗,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在北伐中,魏延和王平大破司馬懿,殺敵無數又繳獲了大量的軍械。由此可見,劉備看人的眼光真是獨到,這是諸葛亮等人無法可比的。
作為創業者來說,人才是企業的生命,沒有人才,企業的生命也就終止了。領導識人要有伯樂之眼、霸王之膽,敢於開拓、善於發掘。能從一件不引人注意的小事或一個小的細節上發現人才,這是一種識人的基本功。英雄不問出自何處,選拔人才,招攬人才,不能計較他們的出身。只要他能助你成功,就是你想要的人才。
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一是「官渡之戰」:曹操通過這個戰役,打敗強敵袁紹,並實現北方的統一;二是「赤壁之戰」:蜀漢和東吳有效地阻擊了曹魏,讓曹魏再也沒有絕對優勢進攻蜀漢和東吳,從而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三是「夷陵之戰」:這場戰役使蜀漢從戰略攻勢轉變為戰略守勢。就是說,夷陵之戰失敗後,基本上註定了蜀漢不可能再實現天下統一,後來諸葛亮和姜維的多次北伐,全部勞而無功,其實「夷陵之敗」之時就已經註定了。
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袁紹發動的「官渡之戰」,曹操發動的「赤壁之戰」一樣,都是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在戰爭之前,很多人都不看好,包括諸葛亮也不贊成劉備發動這場戰役。很多人評價劉備是「負氣而往」,《三國演義》把劉備打這一場仗寫成是為了給自己的兄弟關羽報仇,似乎是意氣用事。深入分析會發現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是一場非打不可的戰爭。
劉備的志向。劉備和孫權、曹丕的志向都不太一樣。對於孫權來說,能在東吳立足,他就很滿足了。當然,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統一全國的志向,但是立足是第一位的。對於曹丕來說,能夠篡漢,他也很滿足了,所以曹丕一直沒有系統性的統一天下的計劃。而劉備不一樣,劉備的目標就是要光復漢室,統一全國天下太平。有這一個遠大目標,所以劉備從來不滿足於只在成都稱帝,並且他一開始就是有系統的統一天下的規劃。
劉備這統一天下的規劃是:以益州為後盾,以荊州和漢中為兩個箭頭,兩線作戰,互相呼應。這裡說的兩個箭頭,並不是用一個箭頭對付曹魏,一個箭頭對付東吳,而都用來對付曹魏。事實上劉備並沒有太把東吳放在眼裡,至少東吳不會輕易主動進攻。劉備在進攻曹魏的時候需要兩個箭頭,只有這兩個箭頭同時存在,對曹魏才會有殺傷力!
現在荊州失去了,蜀漢只剩下漢中一個箭頭。一個箭頭和曹魏作戰,即便東吳不在一旁騷擾,蜀漢也很難有所作為。因此劉備非常著急,奪回荊州是勢在必行的事。即便一年之內不打,兩年之內也要打;就算兩年之內不打,三年之內也要打。時間對於劉備來說,是越早越好,為什麼呢?
第一,劉備60多歲了,在古代過60就已經很少見了。時日不待,如果再不主動出擊,可能他有生之年就沒有希望了。而如果他沒有希望,靠他的兒子劉禪,這個目標是更不容易實現的。
第二,東吳荊州未穩之時奪取時機最好,如果不及時把荊州奪回來,東吳在荊州站穩了腳跟,到時候再想攻取,就更不容易了。所以,這也要求劉備越早越好。
劉備用了接近兩年的時間來做準備,應該說時間節點也是非常恰當的。最後依然失敗了,這只能說,主觀願望和實際能力之間,確實存在差距。這個實際能力,既包括戰略素養,也包括糧草補給及將領能力等等。就像「官渡之戰」袁紹必打不可,「赤壁之戰」曹操必打不可一樣,「夷陵之戰」劉備出兵,也沒有什麼不對。
除此之外,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就是劉備顧念的兄弟之情了,後人分析夷陵之戰的起因往往都是從「大局」,「利益」的角度出發,但是劉備對關張二人的兄弟情也確實古今往來獨一份的。不單單是對關張二人,與諸葛亮成為後世的君臣典範,白帝託孤舉國託付;徐州老臣簡雍糜竺,始終善待;黃權不得已叛降曹魏,劉備只是反思自己過錯,始終善待黃權家人……。
作為皇帝,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衝動了,從得到關羽被襲身亡的消息到出兵伐吳,時間太短,準備倉促,當時蜀漢將星又隕落太多,無可用之人,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劣勢。但漢昭烈帝劉備一直都是個快意恩仇,頂天立地的漢子!衝冠一怒為兄弟的情義對平常人來說做不到,對昭烈帝劉備來說卻是再正常不過。畢竟跟隨自己大半輩子不離不棄的兄弟沒了,這是比皇位、甚至比天下更重要的財富。重情如斯,即便功敗垂成,卻也成為全體中國人俠義精神的脊梁!
白帝託孤
自夷陵一戰全線潰敗後,蜀漢多年積下的政治資本一戰而消亡,劉備自是心知肚明,這一戰也徹底打掉了他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的信心,當他帶領殘部逃到白帝城時,由於希望的破滅,自己一時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因此一病不起,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於是將丞相諸葛亮從成都叫了過來,以期立下遺囑,交待身後事宜。
當時劉備雖然重病在床,但頭腦還算清醒,主要對諸葛亮講了三件事:一是指定接班人為劉禪;二是希望諸葛亮收劉禪為義子;三是點明諸葛亮的學生馬謖是個馬屁精,沒有真才實學不堪重用,要當心。講完這三點,劉備還意味深長的加了句,說諸葛亮的才學是曹丕的十倍,以後定能一統天下,如果劉禪資質不夠,諸葛亮可自行取而代之。
後世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在懷疑試探諸葛亮,可我私以為,昭烈帝劉備並無此心。古人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換句話說,人在死的時候是不會說假話的。劉備託孤的話應該是其真實意思表達,不是為了試探諸葛亮。
我們從這段史料的來源角度分析,可以推想當時在場並且知道託孤內容的應當不止劉備和諸葛亮二人,應該還有其它旁人在場。諸葛亮聰明絕頂,絕不會也沒必要把這些內容到處宣揚,否則萬一引起後主猜疑,等於引來殺身之禍。這段內容之所以為後人所載,很有可能是旁人傳出。我們可以想像,託孤內容一旦傳出,那麼所有人必然會將眼光全部集中在諸葛亮身上,所以,諸葛亮在享受相父榮譽的同時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大概也是其《出師表》所說「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的真正原因吧。換句話說,從心裡的角度分析,諸葛亮是一個很看重別人評價的人,往往這樣性格的人都比較謹言慎行,都比較穩重踏實,這大概也是劉備託孤於他的原因,同時,這也印證了《出師表》所載「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劉備的白帝託孤完全就是出於一片赤心,直白的跟諸葛亮說如果劉禪是個人物,希望你盡力去輔佐他;如果他實在不成器,先生也不必猶豫,就由您來決定蜀漢的未來吧!
一方面,劉備高度肯定了諸葛亮的能力;另一方面,劉備雖然留了一手,以李嚴為副以監督諸葛亮,但是他自己也明白劉禪尚且年幼,如果諸葛亮真的反叛,那個李嚴也未必是其對手,所以開誠布公實話實說才是他的最優選擇。最後,儘管劉備給予了諸葛亮無上的權力,但同時我們也能體會到劉備,作為一個皇帝和父親,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諸葛亮能夠仿效古之周公、伊尹,輔佐劉禪成就霸業的。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為什麼一直不停的北伐?以他的才智,不可能不明白在戰爭中,實力是決定一切的。蜀漢的實力太過於弱小,與曹魏相差甚遠,而且四川地區的地形是典型的自守有餘, 進攻不足。諸葛亮會不明白麼?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去北伐主要原因有二。
為了完成劉備的政治理想。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劉備一生都在踐行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理想,諸葛亮不可能不受感染。
諸葛亮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在第一次北伐前,諸葛亮所上的《出師表》中,「先帝」一詞出現了十七次,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激和懷念可見一斑。在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不知他的眼前是否會浮現出劉備臨終時那悽切而又滿懷希望的眼神?「陛下,你當年沒有走完的路,臣替你接著走下去,除非臣死,否則決不回頭!」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劉備:「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這評價已經高到一定境界了,說劉備此時表現的君臣關係在這裡達到了最大公無私的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
白帝託孤後沒多久,劉備於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
昭烈帝劉備的成就比不上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甚至比不上曹操、孫權。按照成敗論英雄的標準劉備不算英雄,但在今天我們回望歷史,你會發現很多的「英雄」在我們的腦海中的印象是模糊的,反而劉備的形象隨著我們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越來越清晰。
無數次的失敗沒有消磨掉劉備的雄心,許多年的安逸也沒有消磨掉劉備的銳氣。就像陳壽所說的那樣「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賈伯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劉備不就是最佳的詮釋者嗎?
完
∞文章來源:人人都能學管理∞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