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真實的漢昭烈帝劉備,三國演義的定論是否有失偏頗

2020-12-22 小四帶您看趣事

《三國演義》的劇情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在這樣一本以漢為核心的小說中,前期的劇情圍繞著劉備發展,而中後期則以諸葛亮的故事為主,為了凸顯人物的性格,作者羅貫中老先生難免會給小說中的人物安排一些並不屬於他們的劇情,比如說著名的桃園結義,三英戰呂等等,這難免讓讀者對真正的三國歷史有了錯誤的判斷,那麼並不屬於三國演義世界的劉備,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小編依據《三國志》以及《後漢書》的記載來和大家聊一聊漢昭烈帝劉備。

三兄弟出場:販履織席,屠戶和賣棗大漢的桃園結義

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兄弟的桃園結義羨煞旁人,我們小時候或許都幻想過這樣的橋段,與小夥伴聚在一起,想像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義橋段,但是現實卻不是幻想著那般美好。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劉備在十五歲的時候拜盧植為師,但是並不喜好讀書,喜歡狗馬音樂等事物,在回到家鄉後,卻能聞名一方,在我們看來就像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差生,卻能做到衣錦還鄉一般。是怎麼做到的?這得益於劉備的為人處世,劉備善待屬下,喜怒不形於色,喜好結交朋友,在這一段時間,劉備因此在涿郡擁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勢力。此時的劉備,顯而易見不再是販履織席之輩了,那麼這個說法是哪裡來的呢?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這其實是劉備小時候發生的故事了。

說過劉備的出身,下面來看看一直追隨劉備左右,不離不棄的關張二員上將軍,在演義中,關羽是一個逃犯,而張飛是郡中的有錢人,賣豬肉的屠戶,在黃巾之亂爆發之後,劉備邀請關張二人一起匡扶漢室,於是才有了後面的故事,但是真正的情況並非如此,在黃巾之亂爆發之前,關羽張飛便已跟隨劉備左右了。而《三國志》中記載的「先主於鄉裡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所表達的意思,正是劉備拉攏鄉下,廣結同盟,此時的關羽張飛給劉備做武官的意思。這樣看當時的劉備有點類似於一個小幫派。

據《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記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裡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劉備是不是真的是劉協的叔叔

雖然劉備沒有參加董卓討伐戰,但是歷史的大致走向還是和演義差不多的,丟失徐州的劉備投奔曹操,領左將軍豫州牧,曹操非常禮遇劉備,甚至達到了」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的地步,而在許昌的劉備也遇到了漢獻帝血衣帶詔這件事,在演義中,劉備作為匡扶漢室的希望,這一頂大帽子自然被扣在了劉備的頭上,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沒有理由不參與其中,而劉備理所應當的得到被曹操所控制的劉協的看重,然而真是這樣嗎?在這裡羅貫中先生專門為劉備做了一段假的族譜。

據《三國演義》描述: 次日,獻帝設朝,操表奏玄德軍功,引玄德見帝。玄德具朝服拜於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譜檢看,令宗正卿宣讀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帝排世譜,則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帝暗思:「曹操弄權,國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為左將軍、宜城亭侯。設宴款待畢,玄德謝恩出朝。自此人皆稱為劉皇叔。

為何小編要說這是一部假的族譜呢?按照演義所述,劉備應當是劉邦的第二十一代子孫,而劉備又是劉協的叔叔輩,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來看一看劉協的輩分了,由於劉協是漢朝正統的皇帝,所以劉協的族譜定位當是準確無誤的,據《後漢書》考證,劉協系高祖劉邦的第十六代子孫,演義中這一段漢室族譜的說法不攻自破,且劉貞一支,在劉貞被剝奪爵位之後,並沒有其他人獲得爵位。但是劉皇叔的稱呼也因演義而被賦予了劉備,這在歷史上,在當時的時代是不存在的,劉備也並沒有明確的表達過自己在漢室宗親中的具體輩分。

劉備是否會被劉協看重,血衣帶詔會不會有劉備的參與

說到這一方面,其實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當時其他的漢室宗親,此時還在堅持的漢室宗親,分別是荊州刺史劉表,以及益州刺史劉璋,後世聞名還有初到曹操帳下的謀士劉曄,劉表劉璋割據多年,並沒有拯救劉協的意思,加上路途遙遠,劉協自熱指望不上他們,此時的劉曄又是默默無聞的小卒子,更加入不得劉協的眼,似乎眼下只有劉備一個人能被劉協重用了,但是劉協會重用他嗎?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東徵,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從三國志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的不一樣的劉備,此時的劉備,備受曹操重用,在劉協眼中,劉備是曹操手底下的紅人,座上賓,在我們看來,誅殺曹操這等大事上,怎麼也不會有劉備的參與,畢竟這等事情一旦暴露,便是功敗垂成,身死道消,劉協等人經歷了數年的顛沛流離,不會不明白這些道理,而劉備也並不是劉協的心腹,但是劉協和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劉備卻真真切切地參與到了這場動亂之中,在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或許想到了這一層面,將劉備為何加入的原因描述了出來,想必羅貫中也和小編有同樣的疑問吧。

董承等問馬騰曰:「公欲用何人?」馬騰曰:「見有豫州牧劉玄德在此,何不求之?」承曰:「此人雖系皇叔,今正依附曹操,安肯行此事耶?」騰曰:「吾觀前日圍場之中,曹操迎受眾賀之時,雲長在玄德背後,挺刀欲殺操,玄德以目視之而止。玄德非不欲圖操,恨操牙爪多,恐力不及耳。公試求之,當必應允。」吳碩曰:「此事不宜太速,當從容商議。」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據《後漢書·董卓列傳》記載:關於衣帶詔的記載: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徵,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或許是劉備不想參與此事,亦或許是機緣巧合,劉備率軍前往徐州阻攔袁術北上投奔袁紹,正巧董承等人被人告發,誅殺曹操的密謀敗露,董承等人皆被誅殺,而駐軍徐州的劉備逃得一命,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再次佔據徐州,這或許就是劉協與董承到處拉人入夥的報應吧,秘密知道的人多了,也就更容易敗露。

演義中為了刻畫劉備忠厚的形象,對劉備進行了大量的描寫,也讓後世的我們覺得劉備是一位虛偽的小人,動不動哭鼻子的大耳賊,但是這些都不過是演義中的一面之詞,沒有歷史考證,比如長坂坡摔阿鬥等皆為虛構,而世人嘲諷這劉備的仁義道德,卻沒人能做到劉備的仁義道德,在正史的記載中,刨除攻打益州這一個黑點,劉備在德行上的描述並不多,但是劉備卻是民心所向,所到之處從者雲集,這也是我們做不到的,演義和現實,是兩個劉備,也是兩段傳奇。

我是小四,歡迎各位讀者朋友們一起討論你們所喜歡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最強主角光環擁有者——漢昭烈帝劉備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漢獻帝之皇叔,幽州劉焉之侄,荊州劉表之皇親,漢代儒家集大成者鄭玄的學生,東漢名臣盧植的學生,並與公孫瓚為友。
  • 歷史中那些令人惋惜的人物之——漢昭烈帝劉備,半生奮鬥終付流水
    漢昭烈帝劉備,在中國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作為蜀漢政權的締造者,三國演義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在我國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圍繞他的話題也非常多,有捧他的,也有黑他的,總之在現在他是一個極具爭議性質的人物,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性的人物。
  • 漢昭烈帝劉備是怎麼知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
    根據史書記載,漢昭烈帝劉備臨終前曾經提醒諸葛武侯:「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後世也以此宣揚劉備的識人之明。不過劉備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掐指一算就知道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肯定是劉備在某個時間或通過什麼事發現了馬謖的缺點。那麼昭烈帝劉備是怎麼知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呢?
  • 【向開國帝王學創業】漢昭烈帝劉備
    少年劉備不喜歡讀書,更喜歡聲色犬馬,這應該也很正常,喜歡玩是人的天性,劉備也不例外,不過喜歡玩是一回事,沉迷聲色犬馬,胸無大志甚至自甘墮落又是一回事。《三國志》記載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早期的劉備,和漢高祖劉邦年輕時特別相像,雖然不務正業,不好好學習,但在跟人溝通和打交道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獨門心法。
  • 三國不是「魏蜀吳」,劉備的國家不叫「蜀」
    劉備所建立的國家並不是蜀,而是漢。在很多史書中肯定有這樣一段記載:公元21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能夠明確劉備建的國家叫漢。而蜀國這個稱呼是從何而來,要就從正史《三國志》說起,三國志中劉備的漢被稱為「蜀漢」,因此蜀國的稱號應該是從這裡流傳出來。
  • 聊一聊「五虎上將」各自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名副其實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五虎上將"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稱得上是名副其實。 按《漢晉春秋》的記載,東吳使者薛珝對蜀漢的評價是"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政治昏暗、民生凋敝。雖然薛珝的話不能確定有多少誇張程度,但是蜀漢後期與諸葛亮執政時期相比確實有很嚴重的問題。根據蜀漢舊例,獲得諡號是一種殊榮。蜀漢在這個時候追諡"五虎上將",顯然有樹立榜樣、安撫人心的追求。
  • 除了曹、孫、劉「御三家」,聊一聊漢末三國時期其他軍閥的戰略
    漢末三國時期形成很多割據自立的軍閥,最後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家笑到了最後。不難發現"御三家"各自都有一個明確的戰略。劉備是遵循了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的策略;孫策、孫權都執行了橫跨荊州、揚州,構建完整長江防線的戰略;曹操在政治上執行毛玠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聽從鮑信"規大河之南",再與袁紹進行決戰。
  • 劉備凝聚人心的手段是什麼?絕非《三國演義》中摔阿鬥這樣的伎倆
    有一句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是來源於《三國演義》中《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一回。從這個歇後語中的「收買」兩字中可以看出,它的感情色彩是帶有一些貶義的。這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中塑造出來的「長厚而近偽」的劉備的形象,有些過於仁善。
  • 屢敗屢戰,寬厚待民,意圖恢復漢家江山的漢昭烈帝(下)
    劉表病重時,準備把荊州託付於劉備,並對劉備說:「我兒不才,荊州諸將又相繼凋零。我死之後,就由你來攝政荊州。」劉備回答道:「您的諸位兒子當然是賢明的,請您安心養病。」有的人勸劉備應該聽從劉表所言,備曰:「劉表待我不薄,如果我取代他的兒子,人們必定會認為,我待劉表甚薄,所以,我不忍心這麼做。」
  • 聊一聊三國時期的幽默,哪一種能讓你忍俊不禁
    漢末三國時期,可能很多人想到戰爭、饑荒、死亡等等。"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當時的慘狀在曹操的《蒿裡行》中可見一斑。不過在以戰爭為主旋律的三國時期,也不乏一些細碎的幽默感。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三國時期的幽默,哪一種能讓你忍俊不禁呢?外交之間的針鋒相對幽默是語言上的藝術,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外交上尤其能夠體現出這一點。
  •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尋訪《三國演義》故事開篇地
    劉備、關羽和張飛是三國演義中眾所周知的人物,三人從這裡徹底改變了命運,奠定了一個強大的事業基礎。尤其是他們三個人忠義的精神一直被之後的世人所敬仰,三義宮在建成之後的千百年來,海內外來這裡拜謁的人們一直絡繹不絕。 「三義」,乃其劉備之「仁義」,關羽之「忠義」,張飛之「仗義」,是為「三義」。 三義宮在金代被列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樓桑春社」。
  • 三國演義:趙雲的話讓劉備明白,最寵的趙子龍從來不是忠誠於他
    從單騎救劉備於江東,單騎救阿鬥,貌似單槍匹馬是趙雲最真實的寫照,而歷史上趙雲也一直擔任劉備的護衛隊長,因為趙雲的存在,劉備的安全才得到最高的保障,正是因為文中有諸葛亮,武中有趙雲,劉備才得以具備三分天下的實力。
  •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貶曹操褒劉備?
    三國演義也並非一出場就把曹操設定為奸雄,從曹操刺殺董卓之時可以看出這個時候曹操還是心繫大漢天下的,對於群雄討伐董卓的不作為,曹操也滿懷憤慨,對著袁紹眾人說:「豎子不足與謀。」三國演義中第一次對曹操奸雄刻畫的是殺害呂伯奢一家之後說出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從此曹操在三國演義中徹底放飛自我,在奸雄的道路上越奔越遠,一發不可收拾。
  •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明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神乎其神,不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出色的一個角色了。
  • 假如劉備真的做到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真的會還政給漢獻帝嗎?
    假如劉備真的做到一統天下,興復漢室,會還政給漢獻帝嗎?這個可以參考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劉秀建立了東漢後,就是自己繼續當皇帝了,如果按照血統來看,劉秀並非西漢皇族近親,簡直就是不搭邊的漢室遠親罷了,當時劉秀完成一統天下的時候,漢武帝那一血脈的漢室宗親是在的,既然劉秀興復了漢室,那麼按血統是不是應該交付給更有皇位順位優先繼承人?
  • 三國演義中,劉備曾救過董卓兩次,漢獻帝:我謝謝你啊!
    三國演義中,董卓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廢少帝,欺凌漢獻帝,盡毀洛陽,導致天下大亂,人人得而誅之。曹操甚至專門去刺殺董卓,都沒有成功。然而,就像是開玩笑一般,大家不知道的是,劉備曾經兩次救過董卓,要是漢獻帝知道這個情況,不知道會如何看待劉備,還會尊他為皇叔嗎?事情發生在張角黃巾起義後,涿郡太守張榜招募勇士前往剿滅黃巾軍。也正是這個時候,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互相認識,最終志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
  • 小光聊故事百家號綜合領域權重排名,百家號最新大v排行榜上榜作者...
    小光聊故事最近一個月文章表現質量分布為,0%為優質文章,36%為中等文章,64%為普通文章,以下為各類文章近期案例。 優質文章: 暫無 中等文章: 「三國演義之夷陵戰爭;劉備伐吳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三國演義;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故事究竟是什麼」 普通文章: 「三國演義;三國中最出名的梟雄,劉備是真的仁德嗎?」
  • 三國演義武將英雄譜,黃忠若是年輕時出場,還會只第七?
    《三國演義》的那些猛將,上回我們聊了聊華雄,這回該輪到三國中的老壯派名將——黃忠了。 黃忠,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郡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出生年月不詳——220年,中了馬忠的箭,傷重而亡。
  • 盤點《三國演義》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個人,第三個令人意外
    而且,《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有名的俗語,其中有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許多人都覺得它是形容關羽的,其實,這句話除了關羽,《三國演義》中還有兩個人是符合這句話的,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三位三國名人吧義薄雲天——關雲長。關雲長「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有目共睹的。當時的關雲長與哥哥劉備失散,被曹操圍堵在屯土山,不得已降了曹,但是與曹操約法三章:1.降漢不降曹。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諸葛亮和《三國演義》中的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一位幽居深宮,一位躬耕南陽山野;一位當過皇帝,一位被曹操軟禁,一位跟隨劉備。但是事實上,它們可能是同一個人。諸葛亮與漢獻帝是在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都是公元181年出生,公元234年去世。又有諸葛亮一身布衣,劉備三兄弟憑什麼沐浴更衣前去,又是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