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鍋魁
原平鍋魁是山西省一種烤制的地方傳統名點,已有300餘年歷史,曾贏得爐食之魁。麵餅呈黃色,樣子呈長方塊,有不包餡的空心鍋魁,也有甜餡鍋盔。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嘴嚼利口不沾牙,存放色味不變,始終酥脆如初。
崞陽麻葉
崞陽麻葉是原平著名特產,手藝始自清末,已有上百年歷史,但因戰亂,新中國成立初幾近失傳。崞陽麻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麻葉,崞陽麻葉外表香脆,內裡柔軟,剛出鍋的麻葉呈金黃色,用胡麻油炸制而成,深得當地人的喜愛。據說當年慈禧太后路過崞縣時曾吃過崞陽的麻葉,很有名氣。在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上等糖饎上等油,上等石磨春麥麵,一錢食鹽二兩鹼,三兩糖饎十斤面」。說的就是崞陽麻葉的傳統製作工藝。崞陽麻葉之名一直流傳至今。
代州熬魚
代州熬魚始於五六十年代的代州雁北一代,新鮮的草魚經醃製後,過油炸出,再用骨頭湯慢火熬製2-3小時,放入香菜、蔥絲等輔料。食之,魚骨酥香、魚肉滑軟,口味極佳。柔嫩味美,口味極佳。據傳是當年佘太君親自下廚監督,犒賞三軍的美食。
豆面抿面
豆面抿面是忻州西六縣的特色傳統風味麵食之一,它以獨特的製法和鮮美的味感贏得了各個階層和中外人士的讚賞。制抿面有專門的面具,為抿床,小小一塊面在靜樂人手中捏卷搓拉,出神入化,制出的抿面是圓條狀。吃時配葷、素澆頭皆可。
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定襄縣的一種傳統名吃,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相傳原為宮廷御膳秘方配置,歷代宮廷御苑將它視為珍品。後流入民間,遂成當地民間筵席必備佳餚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豬肉為主,輔以澱粉、植物油及各種調味品製成。具有肉香撲鼻,多食不膩等特點。
定襄黃燒餅
五臺豆腐丸子
五臺豆腐丸子,定襄黃燒餅,屬山西十大特色名餅之一,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黃燒餅餅胚均為純手工捏制,它是一種面制爐烤的實心扁圓形餅子,配料採用當地極富盛名的神池胡麻油與窯頭山天然蜂蜜等無公害原料調配而成。色深黃,內包擦酥料,皮面由麵粉加食油、米粉、肥面和就。蜂蜜抹面,沾以芝麻。出爐時,色澤金黃,香味四溢,勾人食慾;入口時,酥而不脆,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具有獨特的香、甜、軟、脆,以及利口等特點。2015年,黃燒餅製作工藝入選為「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豆腐丸子以豆腐為原料,將一塊漿水豆腐捏碎,加入花椒粉、五香粉、姜沫拌勻,試情況可少量添水,揉成一個個丸子,上鍋蒸三分鐘,成形出鍋後表面沾蜂蜜或焦糖上色,汆入油鍋大火炸制。外酥脆,裡鮮嫩,鹹香適口。以湯菜燉煮,入味而食。也當做燴菜原料加以烹製,是年節家家必備的傳統美食。
五臺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食兒、油布袋,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流傳於五臺山一帶的麵食小吃之一,每年年關,家家製作,戶戶蒸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
神池月餅
神池月餅是神池縣中秋節傳統特產,以香鮮酥甜聞名忻州乃至整個山西。神池月餅被認定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點」,以其「皮酥餡香、口味濃鬱、鬆軟不膩、久存不變」的特色,其製作技藝入選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贏得了晉陝蒙一帶民眾的喜愛。
神池麻花
神池麻花是山西省神池縣特色傳統名點,色澤金黃,香甜酥脆,根大股勻。看去色鮮美,聞之香撲鼻,吃起來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無窮。其配料是酵肥三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鹼少許。炸時用葫油,要清澈澄淨,鍋內加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麻花生坯,炸至金黃色即可。神池麻花在食品業中著稱甚久,蜚聲北方各地。
五寨黑肉燴菜
五寨黑肉燴菜,是五寨縣的著名特色美食之一。五寨燴菜製作原料主要有豬肉、土豆、粉條、豆腐、圓白菜,澆以燉肉湯,輔之花椒粉、精鹽、生薑、大蒜、醋、醬油、大料粉、蔥花、食用油等調味。燉到恰當火候出鍋,吃起來味道鮮香可口,是當地人招待賓朋的美味佳餚。
莜麥飩飩
莜麥飩飩,寧武人餐桌上的必備美食,據說一頓只敢吃八分飽。將和好的莜麵團用擀麵杖擀成大圓薄片兒,上面勻撒上礤(ca,讀'擦')好的山藥絲兒、蘿蔔絲,然後加上管涔山上的蒲公英將其捲成夾餡式長捲兒,用刀切成高約二寸的小段兒,裝入籠屜裡蒸熟,吃時佐料如上,爽口濃鬱。因外貌像行李捲兒,其內含山藥餡兒亦如討吃子行李之亂也。老百姓名曰討吃子(乞丐)行李。
一窩絲
一窩絲也叫做盤絲餅,是寧武縣的特色小吃,歷史悠久,曾經是高級宴席的甜點。''一窩絲''以酥、脆、香為貴,具有色淡黃,味甘甜,質酥脆的特色。鮮食時甜綿可口,乾食時酥脆清香。其形狀像曲蜷待騰的蛟龍,提起一根線,放下一窩絲,動一動,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無比。存放一至兩月,色、味不變,軟硬程度不變。後來,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白面、胡麻油家家不缺,''一窩絲''在全縣農村興盛起來,成為人們迎賓待客的佳品。
偏關豆腐
偏關人有一句話,叫作''沒有神,沒有鬼,一斤豆腐四兩水。''只有能包住水的豆腐才是好豆腐。打開來看,白、嫩、軟、細、堅的豆腐香氣誘人,煎、炒、嗆、炸、燴、溜、調,怎做怎好吃,既可做菜又可當主食。偏關人天天離不開豆腐,也常把這神仙會餐的美食作為家鄉特產送給那些遠在他鄉的親人,他們會像寶貝一樣稀罕,吃後更加思念故鄉。靜樂攤「黃兒」,「黃兒」同「和(huo)」,又叫「折餅」,是用硬黃米磨成的麵粉製成的。製作時,先將米麵粉摻水發酵,再加水兌鹼攪成糊狀,舀入溫火油鏊中煎熟。烙制時餅不翻身,餅的烙面在外,對摺回來,內面自然摺疊,整體形似半圓,既節省存放空間,又防止了放置時餅與餅之間的粘連,還保留了外焦裡嫩的良好口感,是晉西北黃土高原的一種傳統麵餅。而把「折餅」稱為「和」的傳統,起源於靜樂縣,成為靜樂專屬的食名和文化。味道鮮美,百吃不厭。是粗糧中的美味。折餅有養胃,活血,降低膽固醇,以及預防老年黃斑等特殊功效並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和鈣。適合現代人當早餐或晚餐食用。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
保德縣羊雜碎
保德羊雜碎,首先在選羊上很講究,要選上等的山羊下水。據說配料煮製時,一般都是在夜間,老闆要偷偷的放十幾味中藥和數種調料,至於加的什麼,那絕對是秘密。在煮的火候上也要掌握的非常好,過了有些膩,欠了不適口,要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煮熟後廚師的刀工精到,肉絲要切的非常薄,要均勻。傳統的保德羊雜碎,是從不勾粉絲和白菜的純羊雜,只是羊頭肉和其他雜拌是分開賣的,調製好的湯汁裡飄著橘紅色的辣椒油,再加上芫荽、味精、醋等佐料就可以食用了。保德羊雜碎爽口,味美,營養豐富,清熱解毒、驅寒散溼,更有溫補臟腑之奇能,滋陰壯陽,補氣通血等功效。
保德擀豆面
擀豆面,就是手工製作豆面麵條,這種麵條又薄又長,因此叫作長豆面。第一天就將豌豆面裡摻入面丹(蒿籽),蒿籽是一種野生植物的果實,秋季捋來後曬乾磨成粉沫就成了蒿面。蒿籽有特殊的氣味,蒿面遇水後具有粘性,蒿籽有促消化、健胃、清熱等功效。用溫水和好,揉成碗口大小的麵團,碼入盆中醒上一夜。第二天,手拿不同長度的擀麵杖,將麵攤開,擀薄,當面片大到直徑五六尺的時候,用一根約五尺長的擀麵杖稍加整理後摺疊起來切面。切面是個技術活,切面刀也是特製的,窄而長。切出的麵條約1一2米長,有寬窄兩種。切面人將麵條抓成把子,用高粱杆穿起,放在笸籮或高粱杆鍋蓋上,現食用或凍幹貯存。保德油糕
保德油糕,與周邊縣的吃法明顯不同。保德人把軟米磨成麵粉,開水涼了拌成小塊壘,上籠蒸熟後,一出鍋就趁熱把面揣成團,然後擀成麵餅抹上紅棗捲成圓圈切成片狀,或擀成麵皮包上豆餡、菜餡,或擀成面塊分上下兩層中間夾餡翻成麻葉狀,然後上油鍋一炸,即成保德油糕,並佐以粉湯進餐。油糕因與「由此而高」諧音,所以在保德縣,娶媳婦要吃糕,蓋新房要吃糕,孩子過滿月要吃糕,過生日要吃糕,新春佳節更是離不開吃糕。
保德碗託
保德碗託是保德縣的一種傳統小吃。風味獨特,為小吃之上品。碗託,顧名思義是將蕎麥麵製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籠蒸熟晾涼後,磕出一個和碗形狀相似的「託」來。地道的保德「碗託」用的蕎麥麵,是把粗的、黑的篩去,留下白的、細的,稱為「上蕎面」,蒸熟脫出後有「羊脂玉」的視覺直感。保德碗託分熱吃和涼吃兩種吃法,先用小刀在原碗內將碗託橫豎劃開,熱吃時澆以肉醬,涼吃時撩上提前調製好的蒜醋和辣子,口感各不相同。
岢嵐柏籽羊肉
岢嵐柏籽羊肉 因柏籽羊產於岢嵐山區,這裡漫山遍野生長著小地柏和古老的柏樹林。山羊以柏籽、柏葉為食,人稱「柏籽羊」。柏籽羊肉,肉油分明,肥嫩細膩,肉質呈紫紅色,油色潔白如玉,較其它羊肉大不相同。素以鮮嫩清香、無腥羶味而聞名,被當地人譽為「土人參」「補心丸」。用柏籽羊肉做成的肉菜、肉餡,不羶不膩,而且有一種柏樹的馨香,風味獨特,回味無窮。「柏籽羊肉」,除具有一般羊肉所包含的營養成分外,還含有八種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吃了這種肉,能調血理氣,安神補心。
河曲酸粥
河曲酸粥為河曲一代特色美食,相傳能開胃健脾,護膚美容,妙不可言。它還有這麼一個傳說,據傳李自成起義大軍進京路過此地,當地老百姓皆大歡喜,家家戶戶泡米為大軍士卒準備飯菜,誰知由於情況有變,大軍臨時改變路線,繞道而過,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時半會兒吃不完,放的時間長了就發了酸。老百姓捨不得扔掉,就用發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誰知意外地發現這用發酸了的米煮的粥,通過發酵產生了酵母菌。不僅沒有影響其食用價值,而且還有助於消食。後來人們便故意將米泡酸做粥食用,沿用至今。
繁峙豆腐乾
繁峙豆腐乾,幾代傳承,享譽久遠。採用傳統配方結合現代工藝精緻而成,主要原料有:精黃豆 純淨水 食鹽 自製香料等,不含任何添加劑,集韌,香,嫩一體,營養豐富,老少皆宜。在我國眾多豆製品中堪稱一絕,是自選食用和饋贈親朋的佳品。
總有一種美食,融入口中的即是家鄉濃濃的味道,讓人久久不能忘卻,無論身在何處卻總難以忘懷。來吧朋友,逛忻州老城,品忻州美食,更待何時?忻州歡迎您!
資料來源於網絡,旨在傳播本土文化,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