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胤禩也想控制十四阿哥胤禵,但是他的方法和四阿哥胤禛比起來就差的太遠了。
康熙五十七年,西藏阿拉布坦起兵叛亂,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消息傳到京城,正在看戲的康熙立刻停止所有娛樂活動,準備應對來自西北的危機。
康熙的第一反應就是憤怒。他甚至想到了自己「御駕親徵」,但是無論從年紀和精力上講,康熙的親徵也只能算是一種態度。為了表示對此次平叛的高度重視,康熙決定選派一名皇子「代天子出徵」,任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使用天子儀仗。
康熙這一次又和很多時候一樣,玩起了「舉薦」的把戲。他並沒有自己確定派誰去評判,而是讓皇子們舉薦一位阿哥(包括自薦)。這個情景似乎很像當年太子第一次被廢,康熙下旨公開推舉新太子。似曾相識的場景很多阿哥似乎又看到了一種希望。而坊間熱傳這個大將軍王很有可能就是康熙心裡認定的「皇位繼承人」。
其實,包括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非常清楚,在這個「大將軍王」的爭奪上,條件最為有利的其實只有十四阿哥胤禵。其實康熙至少有三個皇子是屬於會帶兵打仗並且能掙善戰,這三個阿哥是大阿哥胤褆,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但是胤禵被康熙終身圈禁,胤祥也已經被圈禁好幾年,所以唯一的人選就是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其實心知肚明,他也已經認定十四阿哥胤禵堪當此任,讓皇子們「推舉」,僅僅是想看看,在這個巨大的「誘惑」面前,皇子們都是怎麼表現的。
果然,面對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大將軍王,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動了心。但兩個阿哥的心態卻完全不同。
八阿哥胤禩是一門心思的要當這個大將軍王,他知道「爭不過十四弟」,所以他希望的是十四阿哥能把這個大將軍王「讓給他」,但是這個想法其實是過於天真了,在「皇位」面前哪裡還會有什麼「兄弟情分」。十四阿哥胤禵遇到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企肯撒手,八阿哥胤禩說出大天來也不行。
但是,畢竟是曾經一夥的好兄弟,十四阿哥胤禵也一直跟著他八哥混,所以這個胤禵開始糊弄八阿哥胤禩:即使我當上這個大將軍王,也是皇阿瑪給你「八賢王」日後登基培養一個「左膀右臂」,只要你登上皇位我一定支持你,並且我也會支持你登上皇位的。
對於這樣的忽悠,八阿哥胤禩明白了,這個被自己視為心腹的八爺黨的核心十四弟是要另起爐灶和他爭皇位了。所以,他炮製了一套理論:大將軍王的作用是坐鎮協調和指揮,不必一定會打仗,也用不著有衝鋒陷陣的本事,關鍵是要「有賢德」。朝堂之上九阿哥胤禟就是以這個理論來推舉八阿哥胤禩的。
四阿哥胤禛也很焦急和惱火,這個大將軍王自己肯定是掙不上,但是一旦這個大將軍王被老八爭了去,幾乎就相當於宣告奪嫡之爭提前結束。他情急之下居然想推舉還在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
他的想法被鄔思道制止了。鄔思道告訴他:
第一,大將軍王和皇位繼承人沒有關係。
第二,只有十四阿哥胤禵是最佳人選,也是康熙默認的人選。
第三,手握二十萬大軍的胤禵必須得到控制,西本打仗打的是糧草,控制住大軍的糧草供應就控制住了胤禵和他的二十萬兵馬。
鄔思道不愧是「高人」。胤禛其實不必去爭這個大將軍王,只要把他控制住就可以了。
於是就有了胤禛出面推舉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而十四阿哥胤禵保舉年羹堯為陝甘總督這樣的交易,胤禛通過年羹堯牢牢地控制住了胤禵。
反觀八阿哥胤禩,在十四阿哥胤禵順利出任大將軍王之後,也和胤禩達成了一個約定,那就是胤禵答應一切都聽他「八哥」的,絕對支持和配合八哥在京城奪嫡。這似乎是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結成了同盟。
八阿哥胤禩根本就不相信十四阿哥胤禵的所謂表態和保證,他也想控制十四阿哥胤禵,但是他的手段卻是既不高明也不有效。
他的辦法是派人(親信鄂倫岱)在胤禵身邊監視胤禵的一舉一動。這個看似聰明的手段和八阿哥胤禩一貫的「花拳繡腿」一脈相承。對於遠在西北山高皇帝遠的十四阿哥,監視幾乎沒有任何的作用,更沒任何意義,胤禩的舉動等到京城的八阿哥胤禩知道消息最快也要十天半個月,來往一個月之後,胤禵慈昂幹點什麼等到胤禩知道早就幹完了。
果不其然,胤禩為了不讓胤禵在西北立功,寫信給他讓他不要對叛軍發起進攻,但是,等他知道胤禵沒聽他那一套主動進攻並取得大勝的時候,朝廷早已收到西北報捷的奏摺。
八阿哥胤禩對十四阿哥胤禵的監視,其實是想控制十四阿哥胤禵,但是,這種控制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徹底破壞了他和十四阿哥胤禵的脆弱的聯盟。
八阿哥胤禩的「花圈修圖」是改不了的。他最後也就敗在醉心於「花拳繡腿」。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年齡太大,康熙皇帝活得又夠長,估摸著這儲君之位應該在老四以下的皇子當中產生,而這個年齡段的皇子中,老十三是老四的跟屁蟲,唯有老八一黨獨大。所以,老十四先是寄生於老八的門下,坐等時機,圖謀儲位。
有這個認識的人,在朝中不是少數,康熙皇帝這麼多兒子,九個兒子參與奪嫡,各分黨派,老八胤禩是最具年齡和實力優勢的,這點毋庸置疑。
老八胤禩也樂得拉攏這個弟弟,畢竟老十四也不是個庸才,況且他還有帶兵之才,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人。但是很可惜的是,對於嫡位的爭奪,老九老十倒是鐵了心只有老八,老十四卻另有心思,這就註定二人之間的信任是脆弱的,不夠堅定的。而且經常相互拆臺,耍陰謀。
比如在八大山莊,老十四偽造了一份太子胤礽的調兵手諭,找到老八交給他,讓老八嫁禍太子。明面上看似是老十四想幫助老八登上太子之位,實際上稍稍想一想就知道,要是康熙發現了追究下來,倒黴的必然是老八胤禩。幸得老八警覺,堅持不幹,最終也不知是怎麼將偽造的手諭傳遞到老大胤褆手裡的。果不其然,手諭的真偽被張廷玉及時發覺,康熙沒有追查此事,要是一查,皇室爭儲的醜聞必將滿天飛。
再比如推舉大將軍王,老四老八都認為這是康熙皇帝最後定奪繼承人,老十四自然也這麼認為,所以心裡都惦記著這個職位。老四是在鄔思道點明了康熙的意思後才放棄而推舉老十四的。但是在八爺黨內,老八和老十四開始相互吹捧,真到了康熙徵求意見的時候,老九老十卻推舉了老八,這不是讓老十四難堪麼?
最明顯的陰謀不過於死鷹事件,這個不說大家都知道了。
舉這些例證的原因就是要說明老八和老四看似是一個集團的利害關係人,但事實上他倆面和心不和,各有心思爭奪嫡位。
既然這樣,就很好理解老八為什麼要派人監視老十四了。
老十四被康熙任命為大將軍王后,在朝野看來,他幾乎就是康熙的繼承人了。老四當皇帝八爺黨不服氣,你以為老十四當皇帝八爺黨就服氣了?是一樣的不服氣。
再說,一廢太子之後,康熙實行諸王大臣公推太子,推舉的結果還擺在那裡呢。胤礽雖然復立,但是不久又被廢了,這個太子之位一直就玄虛,按照大清的政治制度,要是康熙皇帝沒有遺囑遺詔,沒有確立新太子,那個公推的結果是有效的,不會作廢的。所以,老八一直指望著呢。
然而,康熙任命了老十四為大將軍王,這給老八胤禩帶來了壓力。如果老十四真的是康熙皇帝最終的繼承人,那麼他老八就要早作準備,找到應對之策。要是康熙皇帝不立老十四,但是這個弟弟手裡掌握著幾十萬兵馬,也不是個省事的主兒,就更需防著他了。
可是,老十四終究在千裡之外的西北,老八難以掌握到他的動向,所以只好派了個鄂倫岱為密探,監視著老十四的一舉一動。沒有想到的是,老十四還是通過一封偽造之信,策反了鄂倫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