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奸臣高力士,為何歷史評價多為忠臣?忠心護主只為一人

2020-12-23 梧桐一緣

大家熟悉高力士大多是從「力士脫靴」這件事了解到的,感覺此人就是個笑面虎,當前顯得很好,背後算計,誣陷李白,致使李白被皇帝排擠。但這只是其中一點,高力士其實是個忠臣,一生忠心護主,並且還是個有真才實幹的人。讓我們詳細了解下唐朝呼風喚雨的宦官高力士。

官二代出身,突遭變故

宦官的出身基本都是很悲慘的,沒有特殊情況,誰願意做這種事。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一聽就知道是個出身不錯的家庭。高力士的父親是馮君衡,曾經擔任潘州刺史,這是一個妥妥的官二代。但是那個時期是武則天剛掌權期間,政局動亂,很多當官的都被清理了。高力士的父親就因為沒有及時討好酷吏萬國俊因嶺南流人謀反案牽連被冤殺,高力士年幼沒有被殺,但遭受閹割,從此入宮當了太監。

高力士本就是官二代,從小長得十分俊俏,又非常聰明,因此被人進獻給了武則天。這應該是所有太監都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伴君如伴虎,何況又是武則天。

高力士並沒有因為命運的捉弄而自暴自棄,反而十分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去「習藝館」學習騎術和文化,這也使得高力士成為了文武兼備的人才。

因得罪武則天被罰

武則天本身就為女人,很多事在乎細節。有一天晚上,是高力士值班。武則天睡覺把被子蹬開了,由於高力士沒及時把被子蓋上,導致武則天第二天就感冒了。

皇帝感冒可是大事,於是把高力士暴打了一頓逐出了宮。

在古代,得罪了皇帝,哪還會有好下場,大家都會躲著走。但高力士命不該絕,有著一番大事還在等著他。

遇到貴人

宮裡有個宦官叫高延福,此人非常欣賞高力士。由於宦官大多很早就入了宮,沒有子嗣,因此會收義子。高力士做了高延福的義子,於是不再姓馮,改為姓高。

高延福這個人非常懂得皇帝的心思,為人又十分圓滑,對高力士更是傾囊相授。只過了一年,高力士的辦事能力就有了質的飛躍,長得也是越來越帥氣。武則天聽說後,很是好奇,就把高力士又召回了身邊,封為「宮帷丞」

但是高力士一生忠於的並不是武則天,而是另有其人。

遇見真主

高力士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宮廷爭鬥「神龍政變」,從中覺察到了將來最有希望登基的是臨淄王李隆基,從此就將一生的籌碼都壓在了他的身上。

李隆基能夠登上皇位多虧了太平公主的支持以及高力士的拼命爭取,將韋後的勢力土崩瓦解。

事實證明高力士擁有超前的眼光,押對了寶。李隆基登基後十分信任高力士,封他為太子太保,並且一路高升。

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只會說話照顧皇帝的僕人,而是一個文武全才。李隆基雖然登基了,但是朝廷大臣並未完全歸附,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處理。高力士剷除了很多的威脅,任用信任的人,開始了掌權之路,權傾朝野。

高力士的處世之道跟和珅是一樣的,雖然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但卻從來沒有想過造反,凡事處理好後,都要向李隆基報導。

但也正因如此,給了安祿山可趁之機。安祿山這個人十分有野心,早就想要竊取大唐的天下。這一點被高力士看出來了,多次提醒李隆基注意此人。但是安祿山十分會裝,每次在李隆基面前都裝出一種傻裡傻氣的樣子,故意出醜來討好。並且自己甘願認小自己好多歲的楊貴妃為乾媽,藉機討好。

安祿山的政策是成功的,最終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李隆基被迫逃到蜀中,皇帝的寶座也被太子李亨奪走了。

高力士並不受李亨的賞識,還遭人陷害,以至於被流放。走到巫州,高力士寫了一首詩:「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從這首詩也可以看得出來高力士被人排擠後非常的悽涼,但是內心對李隆基依然保持著無比的忠誠。

寶應元年(762年)三月,遇大赦的高力士終於可以回歸,一心想要見到李隆基。到達郎州的時候,恰巧聽到其他流放的人談論關於京城的事情,說道李隆基已經駕崩了。高力士聽到後,向北遠望,號啕大哭,以至於口吐鮮血而死。

李豫因高力士是耆宿長輩,曾護衛先帝,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結語

高力士的一生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唯一不變的就是對李隆基的忠心。同時也是個恩怨分明的人,對於他的恩人養父高延福盡了作為兒子的孝道,美食供養。

人的一生不可能十分完美,有好有壞,後世的評論也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了解的。人這一輩子做好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無怨無悔足矣。

梧桐一緣——原創歡迎關注,每天都有好內容。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高力士,是好人還是壞人?
    歷史上的王朝更迭都是註定的,沒有一個王朝能永遠的統治下去。而能影響到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宦官亂政。漢朝和明朝都是宦官最為猖狂的朝代,但是還有一個朝代的宦官更是厲害,廢立皇帝都成了平常事,甚至還殺死過好幾個皇帝,這個朝代就是唐朝,那麼唐朝最有名的太監高力士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在很多影視劇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了一個奸臣小人的形象,其實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壞人,相反他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好人。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偏遠的播州人,年幼的時候因為嶺南人謀反失敗,被朝廷俘虜做了太監。
  • 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權當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一)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不禁沉吟起來。喜歡中國歷史的人都對呂不韋不陌生,但是呂不韋在普通民眾中的知名度卻很小,不少人或許都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二)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他是戰國末年陽翟的一名大商人,據說是姜子牙(呂尚)的第二十三世孫。
  • 奸臣秦檜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大氣凜然,顯示了對大宋王朝的忠心
    除這些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人熟知、深惡痛絕的大奸臣,他在南宋歷史上兩次拜相,前後執政十九年之久,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陷害忠良,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秦檜。
  • 歷史上有一個朝代,盛產忠臣,同時也盛產奸臣,這究竟是什麼邏輯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朝代,盛產忠臣,同時也盛產奸臣,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我們看明朝的歷史會發現,和其他朝代相比,幾乎每個皇上的治下都會有幾個著名的大忠臣和大奸臣。其他朝代很少有這麼多的忠臣和姦臣。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
  • 滿族民間故事:狗是忠臣,貓是奸臣
    在滿族民間流行一種說法,說:狗是忠臣,貓是奸臣。據說這裡有一段故事。很早以前,耗子很多,耗子成哉,偷油盜米,毀壞莊稼。還有一隻大的耗子精,專門吃小孩,鬧得天下不得安寧。天神知道後,就傳狗、貓兩位大臣,說:人間耗子成災,讓你們平定耗子災,捉拿耗子精。誰能捉拿耗子精,就封他為徵戰大將軍,率領將士,世世代代與耗子為敵。
  • 高力士曾為李白脫鞋,勒死楊貴妃,李隆基感嘆:「悔不聽汝言!」
    宦者,為代表皇帝的星座旁邊的伴星,然而封建王朝自東漢起,宦官皆為閹人。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於是身體有殘缺的宦官成了最讓人瞧不起的一類人。身體的缺陷加上他人的鄙視,造就了無數宦官心理問題嚴重,得勢者欺上瞞下,弄權造反者比比皆是,然而唐明皇身邊的高力士是一個例外。提起高力士,大家可能只知道兩件事:為李白脫靴,勒死楊貴妃。
  • 隋朝奸臣唐朝忠臣,也是宇文化及竇建德的宰相,此人還是魔門八大...
    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奸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忠臣,也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玄妙人物,他的人生軌跡,讓後世史學家和文學家乃至諸多讀者也十分費解:被楊廣宇文化及李淵李世民委以重任,不但是隋朝奸臣唐朝忠臣,還當過許國和大夏宰相,這位魔門高手有何過人之處?
  • 史書中的唐代九大奸臣 為何只有李義府李林甫通過成語為人們熟知
    但是認真比較,新舊唐書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沒有《奸臣傳》《叛臣傳》,而另一個有——估計《舊唐書》沒有奸臣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石敬瑭本人就是唐朝的奸臣或者叫叛臣。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新唐書》記載的九個奸臣,別的筆者倒不大關心,筆者只關心他們是怎麼死的,是否大快人心。
  • 唐朝宦官另類高力士,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官至一品死後陪葬泰陵
    唐玄宗時的高力士在人們的印象中也是如此,但事實上高力士不僅不是趙高、張讓之輩,反而是一個對唐室有大功勞的宦官。高力土本名馮元一,幼年人官,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因為他有一定的才能與獨到的見解,受到女帝武則天的賞識。
  • 為什麼說高力士是中國古代最好的太監
    在史學家筆下,對這類人的記述和評價以負面居多,戲劇中也常在這類角色的鼻尖上點一團白,使其居於丑角之列。自古以來,人們對「太監」這兩個字始終抱有不好的印象,但並不能說其中就沒有一個好人。鼻尖點白的丑角在舞臺上看著滑稽可笑,可也許角色背後的真實歷史人物本身卻英俊偉岸的不得了,其人其事也歷來為人稱道,頗受景仰。這裡面,最好的例子莫過於侍奉唐玄宗在身邊的高力士了。
  • 輔佐幼主,實現「昭宣中興」,霍光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
    那時,同為輔政大臣的上官桀密謀造反,他聯合蓋長公主、燕王劉旦以及另一位輔政大臣桑弘羊,準備發動政變殺死霍光。上官桀的計劃很龐大,他不僅要殺死霍光,更要廢黜漢昭帝,立燕王為帝。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燕蓋謀反」,燕蓋謀反的失敗標誌霍光已清除了反對派勢力,使他的權力大大提升。在漢昭帝時期,霍光得到了漢昭帝的全面信任,因此,國家大事一併被霍光包攬。在這段時期,霍光採取休養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勵農業的發展,減輕賦稅,使漢朝國力得到一定的恢復。
  • 刺客信條王朝:李白為李萼吟誦俠客行,高力士察覺安祿山意圖謀反
    李白為李萼譜寫名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與李萼這一段再相遇的劇情被作者刻畫得很有意境,在花都大會開始時,李萼就將自己的目的告訴了李白,彼時的李白因為仕途不順和好友離世的打擊而終日借酒澆愁,而在宮牆之外與李萼的再次相遇,讓李白原本沉寂的心重燃熱血,他知道此刻的李萼已經折花成功,在李萼的身上,李白仿佛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 諂君誣賢,媚上亡國,這個太監為何被評為忠臣
    說到太監,大家可能就會想到魏忠賢、劉瑾、趙高這樣的「大奸大惡」,又或者「七下西洋」忠肝義膽的鄭和,這樣的人物非忠既奸,歷史早有定論。然而說到歷史另一個有名的太監,高力士,至今卻是爭論不休。高力士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 此人是朱棣欽定的奸臣,為何百姓卻違背聖意,為他建祠立廟?他是誰
    在我國的歷史上,一般忠臣都非常受人敬仰。比如南宋時冤死的精忠報國名將嶽飛。南宋時,宋高宗、秦檜這些人老想著投降苟安,但嶽飛卻喊出了「直搗黃龍,迎二聖還朝」的口號,並屢次打得金兵慘敗。不過他的熱血報國行為卻遭來了高宗、秦檜的破壞,後來他們乾脆拿「莫須有」的罪名把嶽飛給弄死了。也正因如此,後人更加敬重嶽飛。
  • 高力士這個傳說中的壞太監,是唐玄宗李隆基唯一的好朋友
    很多人熟知高力士,大概都是因為從小便聽說過「力士脫靴」的典故,故事中的李白一身正氣不畏權勢,愈發襯託的高力士心胸狹隘嫉妒成性。最後,因為高力士多次在唐玄宗跟前嚼舌頭根子,導致我們的大男主偶像李白被貶出京。大家讀完這個故事後,眼前通常會浮現出一個滿臉褶子、翹著蓮花指奸笑的形象,於是我們合上書本,憤憤然罵一句「死太監」。
  • 古代歷史上的四大奸臣,每個人留下了一個成語,而今家喻戶曉
    從古至今,在朝堂之上有忠臣,當然也就有奸臣。可是能讓人深深記住的,要麼是忠心耿耿的忠臣要麼是大奸大惡的奸臣。而奸臣在世人眼裡就是擾亂朝綱的存在,他們站在正義的對立面,利用手中的權力殘害忠良,欺壓百姓,使其哀怨不斷。
  •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胄,追封嶽飛,北伐金國,為何被後世罵為奸臣?
    ,官復原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追封嶽飛為"鄂王"的實際上是南宋宰相韓侂胄,也是最後一位對金國發起北伐的宰相,然而最終他卻被函首安邊,還被安上了"奸臣"的罵名。韓侂胄在掌握朝中大權後,主張對金強硬的政策,為了更好的推進北伐策略,在1204年追封嶽飛為鄂王,並削去了秦檜的王爵,以激勵主戰派的士氣,重用辛棄疾、陸遊等抗戰派人士,但這也引起了主和派人士的不滿。
  • 李秀成自我評價:仁慈善良,忠君護主,憂國憂民
    就筆者而言,《自述書》中最精彩部分就是對人物之點評。例如,評翼王石達開:小小聰明,大格局欠缺,不是做大事的料。評陳玉成:少年英雄,很講義氣,卻不懂得保存實力之重要性。評天王:玩弄權術,水平一般,關鍵時刻掉鏈子,並非帝王之才。那麼,李秀成對自己又是如何評價呢?可否實事求是,還是故意誇大。
  • 孟森先生為何評價道光皇帝為「庸暗之君」?如此用人,太過荒唐
    《清史稿》雖然對道光皇帝有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闢也」的積極評價,但也有「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的歷史罪過認定。但如果因為「識人不明」,只親近幾個心腹重臣而全然不顧綱紀敗壞,致使整個大清王朝內憂外患的狀態加劇,就絕對應該怪罪於道光皇帝一人。道光皇帝的「識人不明」甚至是用人上的昏聵愚昧,從其重用奸臣穆彰阿,為鹹豐皇帝安排了10位毫無意義的顧命大臣上就能明顯看出。
  • 影視劇中的三兄弟,多男主的電視劇真香
    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劇,三兄弟這個設定一直都是很普遍的設定。 四大名著中有桃園三結義,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少數民族三兄弟,老大是契丹,老二是西夏駙馬,老三是大理白族刀氏(刀白鳳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