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裡,大凡太監宦官沒有幾個好人。如秦之趙高矯詔逼殺公子扶蘇,將大將軍蒙恬兄弟下獄,幫助胡亥篡位,誅殺異已,最後又逼殺二世。唐玄宗時的高力士在人們的印象中也是如此,但事實上高力士不僅不是趙高、張讓之輩,反而是一個對唐室有大功勞的宦官。
高力土本名馮元一,幼年人官,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因為他有一定的才能與獨到的見解,受到女帝武則天的賞識。武則天死後,即位的中宗李顯軟弱無比,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人也想幹政,因此各種政治勢力鬥爭十分激烈,政局極不穩定。708年,
臨淄王李隆基召集人才,積蓄力量,準備圖謀帝位。善於觀察局勢和識別人才的高力士看準了李隆基的實力,為李隆基明中暗裡辦了不少事,很快就被李隆基視為心腹。
兩年以後,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以及武氏黨羽,擁戴自己的父親李旦復帝位,李隆基也因此成為太子。因參與謀劃之功,高力士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常侍太子左右。712年,高力士又協助李隆基發動官廷政變,將太平公主及其死黨剷除,高力士因功升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714年, 李隆基登基稱帝,高力士升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官至一品,開了自有唐朝以來宦官不過三品的先例。
因為高力土數次立功,所以唐玄宗一直對其十分信任。而高力士雖然身居高位,但是行事謹慎,非常低調。他自稱:「供掃酒之餘,遂蒙侍從之顧,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故有的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當時在朝廷內外都很有聲望的張說、張九齡、李邕等賢相名臣都對他十分尊重,非常讚賞。可見他為人處事,品行作風是非常好的。
歷史上的大多數宦官都是阿諛奉承之輩,唯皇命是從,但是高力士卻並非如此,他敢於對唐玄宗的錯誤決定提出反對意見。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 現在天下無事,人民安居樂業,我想把政事全部委託給李林甫處理,你以為怎樣?」高力士說:「天子大權不可讓他人代柄,李林甫權勢咄咄逼人,一日他大權在握,誰還敢議論政事!」玄宗很不高興,沒有聽他的,結果後來真的出現了李林甫專政,朝臣無一人敢言的情況。
754年,唐玄宗又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指楊國忠),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高力士覺得玄宗過於盲目樂觀,如此一來會導致大權旁落,必然釀成禍患,便對玄宗說:「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旦一禍發,不可復救,何得無憂也?」高力士所言「雲南數喪師」是指楊國忠隱瞞在雲南用兵損兵折將20萬人。「邊將擁兵太盛」是指安祿山領三鎮節度使,兵強馬壯,心懷叵測,而朝廷又無武備的情況。作為一個宦官,能嚴肅地提出問題,暗指兩位玄宗最賞識的將相,已是不顧安危。唐玄宗知高力土忠心,並不怪罪,只「徐思之」。唐玄宗雖然沒有因為高力土的直言而問罪於他,但是卻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後來果然招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致使唐玄宗只好逃至成都,此時他才痛悔不已地對高力士說:「悔初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
安史之亂,危及兩京,唐玄宗避亂人川,倉皇逃跑,途經馬嵬坡,將士譁變,殺死了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又逼迫玄宗殺楊貴妃。要江山還是要美人,玄宗猶像不決,氣惱無奈之下,責問將土:楊國忠就算該死,有楊貴妃什麼事?高力士勸說玄宗:「貴妃固然無罪,但將土已殺其兄,如在君側將士豈能自安?今將士安則陛下安,陛下安則天下安,玄宗遂賜楊貴妃死。高力土這樣做雖然有勸殺楊貴妃的嫌疑,但也是為了顧全大局,為唐朝的江山社稷著想。
安史之亂平息以後,玄宗被迎接回朝,並尊為「太上皇」。兒子肅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此時能夠感念舊主唐玄宗的只有高力士一人。760年,太監李輔國強迫玄宗遷居西內太極宮,玄宗騎馬行至武門,五百名禁兵手執雪亮的兵刃擋住道路。玄宗受了驚嚇,掉下馬來。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面斥李輔國:「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爾欲弒軍賊乎?」高力士的氣概鎮退了李輔國。玄宗握著高力士的手流著淚說:「今日若非將軍,朕幾不保!」高力土也因此而得罪了李輔國,不久便被流放到了巫州。兩年後,高力士遇赦賜還,回京城長安途中,得知玄宗和肅宗已經去世,大為悲痛,痛哭不已,絕食嘔血而死,終年79歲。肅宗死後,即位的代宗皇帝依照唐玄宗的遺詔:令高力士死後陪葬泰陵。這對一個太監來說是一項最大的榮譽。
黑司馬光主修的《資治通鑑》認為高力士「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當李林甫、安祿山剛進人朝廷時,高力士看到了他們的才能,對玄宗舉薦他們,但是當他們對朝廷產生危害時,高力士也力主罷黜二人,更沒有與他們勾結。司馬光還記載說:「力士善揣時事勢候相上下,雖親暱,至當覆敗,不肯為救力,故生平無顯顯大過。」也就是說,高力士不會替與自己親暱的人向玄宗求情,固然他是為了自保,但也是不徇私情,所以他生平無大過。
高力土一生對唐朝貢獻巨大,曾多年位居極品,但是卻沒有專權禍國、圖謀廢立等不軌的行為。後世書法家顏真卿在《爭座位帖》中說「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宣傳,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體數。」從這一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對高力士還是認同的,起碼認為高力士官居一品,尚能「橫座」、「體數」,顏真卿這一評價正是告訴了世人高力士的低調為人,品行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