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另類高力士,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官至一品死後陪葬泰陵

2020-12-15 世興說

在一般人眼裡,大凡太監宦官沒有幾個好人。如秦之趙高矯詔逼殺公子扶蘇,將大將軍蒙恬兄弟下獄,幫助胡亥篡位,誅殺異已,最後又逼殺二世。唐玄宗時的高力士在人們的印象中也是如此,但事實上高力士不僅不是趙高、張讓之輩,反而是一個對唐室有大功勞的宦官。

高力土本名馮元一,幼年人官,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因為他有一定的才能與獨到的見解,受到女帝武則天的賞識。武則天死後,即位的中宗李顯軟弱無比,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人也想幹政,因此各種政治勢力鬥爭十分激烈,政局極不穩定。708年,

臨淄王李隆基召集人才,積蓄力量,準備圖謀帝位。善於觀察局勢和識別人才的高力士看準了李隆基的實力,為李隆基明中暗裡辦了不少事,很快就被李隆基視為心腹。

兩年以後,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以及武氏黨羽,擁戴自己的父親李旦復帝位,李隆基也因此成為太子。因參與謀劃之功,高力士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常侍太子左右。712年,高力士又協助李隆基發動官廷政變,將太平公主及其死黨剷除,高力士因功升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714年, 李隆基登基稱帝,高力士升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官至一品,開了自有唐朝以來宦官不過三品的先例。

因為高力土數次立功,所以唐玄宗一直對其十分信任。而高力士雖然身居高位,但是行事謹慎,非常低調。他自稱:「供掃酒之餘,遂蒙侍從之顧,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故有的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當時在朝廷內外都很有聲望的張說、張九齡、李邕等賢相名臣都對他十分尊重,非常讚賞。可見他為人處事,品行作風是非常好的。

歷史上的大多數宦官都是阿諛奉承之輩,唯皇命是從,但是高力士卻並非如此,他敢於對唐玄宗的錯誤決定提出反對意見。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 現在天下無事,人民安居樂業,我想把政事全部委託給李林甫處理,你以為怎樣?」高力士說:「天子大權不可讓他人代柄,李林甫權勢咄咄逼人,一日他大權在握,誰還敢議論政事!」玄宗很不高興,沒有聽他的,結果後來真的出現了李林甫專政,朝臣無一人敢言的情況。

754年,唐玄宗又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指楊國忠),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高力士覺得玄宗過於盲目樂觀,如此一來會導致大權旁落,必然釀成禍患,便對玄宗說:「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旦一禍發,不可復救,何得無憂也?」高力士所言「雲南數喪師」是指楊國忠隱瞞在雲南用兵損兵折將20萬人。「邊將擁兵太盛」是指安祿山領三鎮節度使,兵強馬壯,心懷叵測,而朝廷又無武備的情況。作為一個宦官,能嚴肅地提出問題,暗指兩位玄宗最賞識的將相,已是不顧安危。唐玄宗知高力土忠心,並不怪罪,只「徐思之」。唐玄宗雖然沒有因為高力土的直言而問罪於他,但是卻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後來果然招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致使唐玄宗只好逃至成都,此時他才痛悔不已地對高力士說:「悔初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

安史之亂,危及兩京,唐玄宗避亂人川,倉皇逃跑,途經馬嵬坡,將士譁變,殺死了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又逼迫玄宗殺楊貴妃。要江山還是要美人,玄宗猶像不決,氣惱無奈之下,責問將土:楊國忠就算該死,有楊貴妃什麼事?高力士勸說玄宗:「貴妃固然無罪,但將土已殺其兄,如在君側將士豈能自安?今將士安則陛下安,陛下安則天下安,玄宗遂賜楊貴妃死。高力土這樣做雖然有勸殺楊貴妃的嫌疑,但也是為了顧全大局,為唐朝的江山社稷著想。

安史之亂平息以後,玄宗被迎接回朝,並尊為「太上皇」。兒子肅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此時能夠感念舊主唐玄宗的只有高力士一人。760年,太監李輔國強迫玄宗遷居西內太極宮,玄宗騎馬行至武門,五百名禁兵手執雪亮的兵刃擋住道路。玄宗受了驚嚇,掉下馬來。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面斥李輔國:「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爾欲弒軍賊乎?」高力士的氣概鎮退了李輔國。玄宗握著高力士的手流著淚說:「今日若非將軍,朕幾不保!」高力土也因此而得罪了李輔國,不久便被流放到了巫州。兩年後,高力士遇赦賜還,回京城長安途中,得知玄宗和肅宗已經去世,大為悲痛,痛哭不已,絕食嘔血而死,終年79歲。肅宗死後,即位的代宗皇帝依照唐玄宗的遺詔:令高力士死後陪葬泰陵。這對一個太監來說是一項最大的榮譽。

黑司馬光主修的《資治通鑑》認為高力士「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當李林甫、安祿山剛進人朝廷時,高力士看到了他們的才能,對玄宗舉薦他們,但是當他們對朝廷產生危害時,高力士也力主罷黜二人,更沒有與他們勾結。司馬光還記載說:「力士善揣時事勢候相上下,雖親暱,至當覆敗,不肯為救力,故生平無顯顯大過。」也就是說,高力士不會替與自己親暱的人向玄宗求情,固然他是為了自保,但也是不徇私情,所以他生平無大過。

高力土一生對唐朝貢獻巨大,曾多年位居極品,但是卻沒有專權禍國、圖謀廢立等不軌的行為。後世書法家顏真卿在《爭座位帖》中說「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宣傳,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體數。」從這一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對高力士還是認同的,起碼認為高力士官居一品,尚能「橫座」、「體數」,顏真卿這一評價正是告訴了世人高力士的低調為人,品行端正。

相關焦點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唯一陪葬墓—高力士墓
    唐玄宗泰陵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個皇帝,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開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極盛的巔峰;因「天寶之亂」,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幾致覆亡的深淵;一折《長生殿「安史之亂」以後,唐玄宗被迫退位,晚年生活很悽涼。他在位44年,將相如雲,后妃眾多,有59個子女。但是,在他臨死的時候,卻只讓高力士陪葬泰陵。
  • 高力士作為宦官,為何他不僅可以娶妻,而且還得到唐朝社會認可?
    高力士由於身份的特殊,位高權重,所以他雖是「閹人」卻勝過許多王公貴族,依然娶妻生活。其實高力士並不是戲曲、小說描寫的那種趨炎附勢之人,更沒有對李白排擠打壓,二人連面都沒有見過。這個問題展開如下:一,高力士墓碑的出土。
  • 你所不知道的高力士,為人低調還頗有識見!
    公元708年,臨淄王李隆基招攬人才,積蓄力量,準備圖謀帝位,善於審時度勢的高力士看到了李隆基的政治勢力,便暗中為李隆基辦事,成為其心腹。兩年之後,李隆基發動政變,擁立自己的父親李旦即位,李隆基成為太子。高力士被封為散朝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諸事,服侍在太子左右。到公元714年李隆基登上帝位的時候,高力士已經擢升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事省事,官至一品。可以說是位高權顯。
  • 李隆基打造大唐盛世,為何死後,僅有一老奴陪葬呢?
    唐朝有一個皇帝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賢臣,並打造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可在後期,卻因寵愛愛妃,寵信了奸臣,最後導致爆發了安史之亂,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以有不少的網友,認為其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位昏君。在他的死後,陪葬他的並沒有什麼妃子,而只有一名太監高力士陪葬。
  • 高力士是宦官,為何能娶一個貌美如花的媳婦?盛唐的包容你想不到
    因為高力士是個文武雙全之人,他不僅曾經幫助唐王朝平定叛亂,而且深得皇帝的賞識。估摸著長相也十分出眾,所以高力士的這段婚姻,是得到祝福的。三、在唐朝,宦官娶媳婦兒,不是多大的新聞。宦官娶妻,這要放在明清時期,那的確是奇聞了,估計立刻會上頭版頭條。可是在唐朝,這絕對算不上什麼新聞。
  • 歷史上的高力士,是好人還是壞人?
    而能影響到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宦官亂政。漢朝和明朝都是宦官最為猖狂的朝代,但是還有一個朝代的宦官更是厲害,廢立皇帝都成了平常事,甚至還殺死過好幾個皇帝,這個朝代就是唐朝,那麼唐朝最有名的太監高力士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在很多影視劇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了一個奸臣小人的形象,其實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壞人,相反他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好人。
  • 影視劇中的奸臣高力士,為何歷史評價多為忠臣?忠心護主只為一人
    大家熟悉高力士大多是從「力士脫靴」這件事了解到的,感覺此人就是個笑面虎,當前顯得很好,背後算計,誣陷李白,致使李白被皇帝排擠。但這只是其中一點,高力士其實是個忠臣,一生忠心護主,並且還是個有真才實幹的人。讓我們詳細了解下唐朝呼風喚雨的宦官高力士。
  • 高力士雖然權傾朝野,但是也只是宦官,他為何還能娶貌美妻子?
    官雖然不大,但是負責軍務事宜,頗有實權。高力士的出身並不算太差,可是他趕上了家族沒落之時,要不然以這樣一個小康之家的子弟怎麼也不會淪落到做一個「小黃門」。後來高力士遇到了李隆基,這才是他日後發達的契機。在潛邸之時,高力士就跟在李隆基身邊,一直到平叛韋氏之亂,都有高力士的身影。李隆基常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可以這麼說,高力士見識過唐玄宗由盛到衰的整個過程,對於唐玄宗來說,高力士不僅僅是一個宦官,還是值得信任的人。
  • 為什麼說高力士是中國古代最好的太監
    在中國古代史上,太監這一群體常常以惡名流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以阿諛諂媚著稱的李蓮英等人,又或者是魏忠賢、劉瑾等禍亂朝政之流。在史學家筆下,對這類人的記述和評價以負面居多,戲劇中也常在這類角色的鼻尖上點一團白,使其居於丑角之列。
  • 此情可待成追憶——重訪唐玄宗泰陵
    泰陵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寢,位於蒲城縣東北十五公裡的金慄山,是關中十八座唐陵中最東邊的一座。《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七年,唐玄宗至橋陵之東,見金慄山有龍盤鳳翥之勢,又靠近他父親的陵寢,便對使臣說:「吾千秋後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往孝敬矣。」
  • 高力士墓志銘,書法了得!
    高力士  劇照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一生侍候過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
  • 由「甘露之變」來看,唐朝皇帝已經多麼無權,宦官多麼專橫 |隋唐史話連載19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連載19(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在唐朝,宦官專政有一個歷史過程。早在唐初,不許宦官參與政事。唐中宗時期,宦者人數增至千人,大宦官開始幹政。開元末期,宦官人數達3000餘名,其中五品以上者有1000餘人,有些人並取得三品將軍的職位,其中高力士和楊思勖最受重用。楊思勖多次奉命出徵南方少數民族,加驃騎大將軍(從一品),封虢國公,打破了唐初以來宦官不得登三品的慣例。高力士親侍皇帝,更受寵信。開元末年,凡大臣奏疏,須經高力士過目,朝中小事皆由高力士處理,只有大事才奏請玄宗。
  • 冼夫人的傳奇人生:既是賢妻也是國之良將 她與高力士是什麼關係?
    (一)高力士的浮沉身世   高力士,祖籍潘州,他的先祖是北燕昭成帝,他的曾祖父是左驍衛大將軍、荊州大都督馮盎,他的祖父是恩州刺史馮智戴,他的父親是馮君衡,官至潘州刺史。   後來,他被一個比他大23歲的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跟了他的姓,遂改名高力士。   (二)高力士的忠賢流芳   人生真的很奇妙。生父在朝為官,卻拖他墮入虎口;養父人微言輕,卻帶他走向通途。高延福,這個年輕的宦官給了這個孩子一個家,給了這個孩子一個機會。
  • 李浚寫一部道聽途說的《松窗雜錄》,讓高力士直接變成「壞」太監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高力士原名叫做馮元一,是潘州刺史馮君衡的兒子,荊州大都督馮盎的重孫,先祖是北燕昭成帝馮弘,高力士家族世代為官,自然是家產殷實,可他父親卻和監察御史萬國俊結了梁子。馮元一的悲慘經歷,造就了他說話謹慎,辦事考慮周詳的性格,高力士與同齡孩子相比多了一份成熟氣,老宦官高延福對他十分喜愛,收他做了義子,自此改名為「高力士」。高延福歷事四朝皇帝,先後擔任了七種職務,他做事忠誠謹慎,深受歷朝皇帝信任,收了高力士這一義子後,高延福把自己的經驗,盡數傳給了高力士。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是什麼人呢?
  •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原型:唐代被誤解最深的宦官
    一,力士發跡 郭利士的歷史原型,其實就是有著「千古賢宦第一人」之稱的高力士。 別看高力士是個宦官,可他的出身可不低。 據《舊唐書》記載,高力士的祖父馮智玳,父親馮君衡都曾是潘州刺史,看來高力士是個妥妥的「官二代」。
  • 宦官出身的高力士為何會有妻室?而且他的老婆還被譽為「國殊」!
    如此隆重的葬禮,可是一般的王公貴族都辦不到的。究竟什麼人去世了?是某位皇親國戚嗎?都不是,是一位名叫呂玄晤的官員,他的老婆去世了。呂玄晤這個人名字聽起來很陌生,沒什麼名氣,他不僅品級不高,八寺少卿之一,普普通通的從四品官員,本身在歷史上也沒什麼作為,當然沒什麼名氣了。
  • 封王拜相,控制軍隊,這位宦官開啟了唐朝宦官掌控朝廷的先河
    李輔國是唐代中期的宦官,身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挾持肅宗,擁立代宗,權重一時,並開啟了唐朝宦官執掌禁軍的先河。李輔國生於公元704年,原名靜忠,他的父親是為皇帝養馬的僕役。中宗在位期間,因為宦官多受重用。
  • 諂君誣賢,媚上亡國,這個太監為何被評為忠臣
    高力士或許不愛國,不清廉,甚至嫉賢妒能,但他絕對是個忠臣。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與蕭至忠等人密謀反叛李隆基。高力士挺身而出,一馬當先,參與平定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的叛亂,為皇權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唐玄宗的寵信,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後來其官升至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而晚唐後來那些掌權的宦官基本都擔任過神策軍中尉,不但很多皇帝的擁立和廢黜都由他們作主,就連一些皇帝的生死,常常也是都由他們來決定的。唐朝宦官的權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唐朝宦官專權的萌芽唐朝初期,唐朝的多位皇帝大多都勵精圖治,而且躬於政事,以致出現了像貞觀之治和前所未有的開元盛世,國家繁榮昌盛。
  • 隋唐歷史之唐朝歷史簡介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