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寫一部道聽途說的《松窗雜錄》,讓高力士直接變成「壞」太監

2020-12-11 歷史店

歷史變遷,風流人物都已化為塵土,功名身後事,任由後人評說。作為唐朝的大宦官,高力士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因「脫靴事件」,他甚至親手毀了李白的前途。可高力士如果泉下有知,最痛恨的不是李白,而是一個叫李浚的文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高力士原名叫做馮元一,是潘州刺史馮君衡的兒子,荊州大都督馮盎的重孫,先祖是北燕昭成帝馮弘,高力士家族世代為官,自然是家產殷實,可他父親卻和監察御史萬國俊結了梁子。長壽二年(公元693年),萬國俊為陷害馮君衡,誣告嶺南流人謀反,錯殺了二千餘人,馮君衡自然難逃其咎,政治前途就此斷送,家產全部被沒收,小兒子馮元一也沒能逃脫責罰,被閹割後送進宮中,這年他才十一歲,就這樣從風光無限的「官宦之後」,轉眼變成了入宮侍候皇家的「小宦官」。

馮元一的悲慘經歷,造就了他說話謹慎,辦事考慮周詳的性格,高力士與同齡孩子相比多了一份成熟氣,老宦官高延福對他十分喜愛,收他做了義子,自此改名為「高力士」。高延福歷事四朝皇帝,先後擔任了七種職務,他做事忠誠謹慎,深受歷朝皇帝信任,收了高力士這一義子後,高延福把自己的經驗,盡數傳給了高力士。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是什麼人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觀察這個人物,第一方面,作為宦官自然要看他和皇帝的關係,高力士一生對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李隆基還在藩國臨淄,高力士就在他身邊傾心侍奉,人心都是肉長的,這自然也換得了李隆基的恩寵相待,後來在與天平公主爭鬥、平定韋後之亂、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事件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開元初年(公元713年),被任命為右監門衛將軍,總攬內侍事務。

第二方面,則要看這個宦官在取得皇帝信任後,是如何對待天下蒼生的。畢竟古往今來,宦官禍亂朝綱的事情數不勝數。可是高力士還真是個例,他處事謹慎而無過失,雖然權傾朝野,但他做事始終有底線,寶應元年(762年),高力士在流放途中,聽到了唐玄宗已經駕崩的消息,北望山丘號啕大哭,之後竟然吐血而死,他對唐玄宗的忠誠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如此看來,高力士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宦官,可為何後世關於他的記載,大都是負面評價呢?這和一本書有很大的關係,它的名字叫做《松窗雜錄》,這是唐朝人李浚寫的書,歷史記載,此人為飛將軍李廣的後人, 司徒衛國公李靖的玄孫,但他並沒有先賢的豪邁之氣,對搖動筆桿子很感興趣,於是寫了這一本野史,記錄自己覺得很有趣的事情。

原本只是為滿足時人獵奇心理的書籍,因為裡面一件事情涉及到了高力士和李白,於是對後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書中就記載了李白在宮中飲酒,飲至酣時,命高力士為其脫靴,高力士自此懷恨在心,當李白為楊貴妃作詩時,就故意說他詩句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故意將楊貴妃和亂政的趙飛燕相提並論,自此楊貴妃對李白懷恨在心,李白因此仕途失意。

可是歷史上真的有此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歷史時間上看,李白做待詔翰林是天寶二年的事情,當時楊貴妃還是女道士太真,等楊貴妃在天寶四年成為貴妃後,李白又已經離開長安了,兩人在時間上並無交集。而關於李白和高力士的交集,只有在範傳正撰寫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有所提及,「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只是簡單的扶上船去,這和脫靴差出了十萬八千裡好不好?

古籍並不能完全相信,《松窗雜錄》這本書就是個「誤導」的例子,它給高力士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偏頗,我們想當然的認為太監沒有好人,但這種特殊身份的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我們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看歷史,而應該是坐下來,平靜地觀察它,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它的動人之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相關焦點

  • 高力士這個傳說中的壞太監,是唐玄宗李隆基唯一的好朋友
    很多人熟知高力士,大概都是因為從小便聽說過「力士脫靴」的典故,故事中的李白一身正氣不畏權勢,愈發襯託的高力士心胸狹隘嫉妒成性。最後,因為高力士多次在唐玄宗跟前嚼舌頭根子,導致我們的大男主偶像李白被貶出京。大家讀完這個故事後,眼前通常會浮現出一個滿臉褶子、翹著蓮花指奸笑的形象,於是我們合上書本,憤憤然罵一句「死太監」。
  • 為什麼說高力士是中國古代最好的太監
    在中國古代史上,太監這一群體常常以惡名流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以阿諛諂媚著稱的李蓮英等人,又或者是魏忠賢、劉瑾等禍亂朝政之流。在史學家筆下,對這類人的記述和評價以負面居多,戲劇中也常在這類角色的鼻尖上點一團白,使其居於丑角之列。
  • 歷史知名的太監中,有位四大發明創造者和一位外交家,你知道嗎?
    太監本是古代官職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的,在明朝太監是高級官職,他們直接管理普通的宦官,所以,太監和宦官的關係可以這樣界定:太監必須是宦官,而宦官不一定是太監。
  • 歷史上的高力士,是好人還是壞人?
    漢朝和明朝都是宦官最為猖狂的朝代,但是還有一個朝代的宦官更是厲害,廢立皇帝都成了平常事,甚至還殺死過好幾個皇帝,這個朝代就是唐朝,那麼唐朝最有名的太監高力士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在很多影視劇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了一個奸臣小人的形象,其實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壞人,相反他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好人。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偏遠的播州人,年幼的時候因為嶺南人謀反失敗,被朝廷俘虜做了太監。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太監排行榜第一雖然壞,卻撐起了半個明朝
    沒有一個太監可以超過魏忠賢,中國以後沒有了太監,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太監超過他了。厭惡指數:94(趙高之後僅有當上宰相的宦官,我國歷史上也有且僅有這兩個宦官宰相,終身繁忙)   監軍誤國----童貫8、童貫(北宋,1054—1126)    嚴格來說,這個童貫還是有本事的,《水滸傳》裡把他寫的很無能,其實他的本事還是非常高的,他曾經攻西夏徵方臘,都是成功而回。
  • 太監只能是反派?盤點歷史上名留青史的五大太監
    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官員役使的男性,又稱「宦官」。他們的人生是悲劇的,身體及精神上都受到了摧殘,變成了一個不完整的人,因此他們的心理一般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仇恨和厭惡,這也讓太監這個詞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是結黨營私、殘害忠良、致使國家腐敗的惡人。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是如此,歷史上曾有這五個太監成就非凡、名留青史。
  •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寫了一部自傳《中國最後一位太監》,1996年逝世
    很多人應該都看過一個段子:一人得到葵花寶典,打開第一頁,寫著「欲練此功,必先自宮」, 為了成為天下第一,忍割「愛」了;結果痛暈過去,醒來後,翻開第二頁:「就算自宮,未必成功」,有點心痛;翻到第三頁,氣得吐血而亡,因為第三頁上寫著:「不必自宮,也能成功」。
  • 影視劇中的奸臣高力士,為何歷史評價多為忠臣?忠心護主只為一人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一聽就知道是個出身不錯的家庭。高力士的父親是馮君衡,曾經擔任潘州刺史,這是一個妥妥的官二代。但是那個時期是武則天剛掌權期間,政局動亂,很多當官的都被清理了。高力士的父親就因為沒有及時討好酷吏萬國俊因嶺南流人謀反案牽連被冤殺,高力士年幼沒有被殺,但遭受閹割,從此入宮當了太監。
  • 高力士是宦官,為何能娶一個貌美如花的媳婦?盛唐的包容你想不到
    這裡的娶媳婦兒跟後來明清時期的對食可不一樣,明清時期的太監和宮女都比較寂寞,所以常常搭夥過日子,也就是所謂的對食。他們只在宮中,有飯一起吃,有錢一起花,其餘時間,那就是各幹各的。可高力士娶媳婦兒,那是明媒正娶到自己的府上的,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 諂君誣賢,媚上亡國,這個太監為何被評為忠臣
    說到太監,大家可能就會想到魏忠賢、劉瑾、趙高這樣的「大奸大惡」,又或者「七下西洋」忠肝義膽的鄭和,這樣的人物非忠既奸,歷史早有定論。然而說到歷史另一個有名的太監,高力士,至今卻是爭論不休。高力士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 高力士曾為李白脫鞋,勒死楊貴妃,李隆基感嘆:「悔不聽汝言!」
    身體的缺陷加上他人的鄙視,造就了無數宦官心理問題嚴重,得勢者欺上瞞下,弄權造反者比比皆是,然而唐明皇身邊的高力士是一個例外。提起高力士,大家可能只知道兩件事:為李白脫靴,勒死楊貴妃。這兩件事都不是什麼好事,一個顯得他卑躬屈膝,一臉奴相,另一間則顯得他心狠手辣。總之,提起他,似乎和別的太監並沒有什麼不同。
  • 唐玄宗老邁昏庸,聽信太監一句話就斬殺兩員大將,後無奈逃出皇城
    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唐朝的另外一個太監,邊令誠。這個太監有什麼過人之處嗎?有,他不做好事,專門陷害朝廷大員,他曾坑死了大唐三大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邊令誠主要活動於玄宗朝。在安史之亂前,他就是宮裡一個舉足輕重的太監。此人出身以及如何晉升的,史書上罕有記載。
  • 你所不知道的高力士,為人低調還頗有識見!
    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故事廣為流傳,高力士心懷不滿,構陷李白以至於李白被逐出宮廷。而事實上這件事是子虛烏有。高力士並不是一個飛揚跋扈的得志小人,而是相當低調的有識之士。他幼年進宮,就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公元708年,臨淄王李隆基招攬人才,積蓄力量,準備圖謀帝位,善於審時度勢的高力士看到了李隆基的政治勢力,便暗中為李隆基辦事,成為其心腹。兩年之後,李隆基發動政變,擁立自己的父親李旦即位,李隆基成為太子。高力士被封為散朝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諸事,服侍在太子左右。到公元714年李隆基登上帝位的時候,高力士已經擢升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事省事,官至一品。可以說是位高權顯。
  • 高力士作為宦官,為何他不僅可以娶妻,而且還得到唐朝社會認可?
    唐朝時的皇權與相權之間的搏弈由來己久,作為皇帝的貼心太監,作用顯著。高力士由於身份的特殊,位高權重,所以他雖是「閹人」卻勝過許多王公貴族,依然娶妻生活。其實高力士並不是戲曲、小說描寫的那種趨炎附勢之人,更沒有對李白排擠打壓,二人連面都沒有見過。
  • 西安挖出87歲太監墓,堪稱是唐玄宗的心腹,專家:史上最猛的太監
    說起古代封建王朝中太監這個群體,確實我們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同情這一批人,因為他們被剝奪了作為男性的尊嚴,而且一生都在為自己的主子服務,就像周星馳、吳吳孟達主演的電影《鹿鼎記》中,吳孟達飾演的海大富海公公說:太監是一個不完整的男人,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太監確實是備受歧視的。
  • 太監也能拜侯封王?看了唐朝中後期太監的爵位你就會明白了
    不光是公爵,唐朝居然還有位太監被封為郡王,要知道整個中國歷史貌似也就只有三位太監被封王:一位是北魏的宗愛,一位是北宋的童貫,還有一位就是肅宗和代宗時期的李輔國。今天就大致盤點一下中唐之後的那些郡王和國公太監們。
  • 史上第一牛太監,不僅代表國家還留有鬍鬚,魏忠賢完全沒法和他比
    「太監」又叫「宦官」,大家都知道是封建王朝創造的一種服侍皇族的特殊男性,其實「太監」最開始是中國古代官名,可能由「大監」這個名詞演變而來。「太監」最早出現於北魏,為女官稱號,唐代時為外朝官職大監的別稱。宋代為高級女官職稱,遼代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