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風流人物都已化為塵土,功名身後事,任由後人評說。作為唐朝的大宦官,高力士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因「脫靴事件」,他甚至親手毀了李白的前途。可高力士如果泉下有知,最痛恨的不是李白,而是一個叫李浚的文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高力士原名叫做馮元一,是潘州刺史馮君衡的兒子,荊州大都督馮盎的重孫,先祖是北燕昭成帝馮弘,高力士家族世代為官,自然是家產殷實,可他父親卻和監察御史萬國俊結了梁子。長壽二年(公元693年),萬國俊為陷害馮君衡,誣告嶺南流人謀反,錯殺了二千餘人,馮君衡自然難逃其咎,政治前途就此斷送,家產全部被沒收,小兒子馮元一也沒能逃脫責罰,被閹割後送進宮中,這年他才十一歲,就這樣從風光無限的「官宦之後」,轉眼變成了入宮侍候皇家的「小宦官」。
馮元一的悲慘經歷,造就了他說話謹慎,辦事考慮周詳的性格,高力士與同齡孩子相比多了一份成熟氣,老宦官高延福對他十分喜愛,收他做了義子,自此改名為「高力士」。高延福歷事四朝皇帝,先後擔任了七種職務,他做事忠誠謹慎,深受歷朝皇帝信任,收了高力士這一義子後,高延福把自己的經驗,盡數傳給了高力士。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是什麼人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觀察這個人物,第一方面,作為宦官自然要看他和皇帝的關係,高力士一生對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李隆基還在藩國臨淄,高力士就在他身邊傾心侍奉,人心都是肉長的,這自然也換得了李隆基的恩寵相待,後來在與天平公主爭鬥、平定韋後之亂、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事件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開元初年(公元713年),被任命為右監門衛將軍,總攬內侍事務。
第二方面,則要看這個宦官在取得皇帝信任後,是如何對待天下蒼生的。畢竟古往今來,宦官禍亂朝綱的事情數不勝數。可是高力士還真是個例,他處事謹慎而無過失,雖然權傾朝野,但他做事始終有底線,寶應元年(762年),高力士在流放途中,聽到了唐玄宗已經駕崩的消息,北望山丘號啕大哭,之後竟然吐血而死,他對唐玄宗的忠誠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如此看來,高力士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宦官,可為何後世關於他的記載,大都是負面評價呢?這和一本書有很大的關係,它的名字叫做《松窗雜錄》,這是唐朝人李浚寫的書,歷史記載,此人為飛將軍李廣的後人, 司徒衛國公李靖的玄孫,但他並沒有先賢的豪邁之氣,對搖動筆桿子很感興趣,於是寫了這一本野史,記錄自己覺得很有趣的事情。
原本只是為滿足時人獵奇心理的書籍,因為裡面一件事情涉及到了高力士和李白,於是對後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書中就記載了李白在宮中飲酒,飲至酣時,命高力士為其脫靴,高力士自此懷恨在心,當李白為楊貴妃作詩時,就故意說他詩句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故意將楊貴妃和亂政的趙飛燕相提並論,自此楊貴妃對李白懷恨在心,李白因此仕途失意。
可是歷史上真的有此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歷史時間上看,李白做待詔翰林是天寶二年的事情,當時楊貴妃還是女道士太真,等楊貴妃在天寶四年成為貴妃後,李白又已經離開長安了,兩人在時間上並無交集。而關於李白和高力士的交集,只有在範傳正撰寫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有所提及,「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只是簡單的扶上船去,這和脫靴差出了十萬八千裡好不好?
古籍並不能完全相信,《松窗雜錄》這本書就是個「誤導」的例子,它給高力士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偏頗,我們想當然的認為太監沒有好人,但這種特殊身份的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我們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看歷史,而應該是坐下來,平靜地觀察它,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它的動人之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