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實地探訪回來已經一周多了,終於完成了第一篇文章,這篇文
章收集了朋友歐洲「朝聖之路」的感受、以及史學界許多大腕對於「茶馬古道」的看法,藉以說明「茶馬古道」的重要性與歷史意義。
後面我們還將分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繼續深入探討「茶馬古道」,更多是我們的所見所聞與感受。
01
朋友對歐洲「朝聖之路」的分享:
2019年,我的朋友劉麗前往了舉世聞名的「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大道」徒步,回來後,她為我們做了一次分享。
她在回顧中寫到:
「回想30天的徒步聖地牙哥朝聖之路,到達徒步終點後,有一種捨不得結束又覺得終於走到終點的感慨!一路不僅很多收穫,一路上的風景、人文,還得到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偶遇和心靈的碰撞。
在路上,人的內心會更加清晰,你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面對和整理那些平時生活中不起眼被忽略的小事小念以及情緒,看清我們自己的模式和對生活的困惑。
回味那30天的徒步,苦並不多,反而知道了生活可以簡單再簡單,徒步旅行就是簡單的生活,你不需要太多東西,一張床、一個背包、兩身換洗衣物,太多的東西就是你的累贅,因為背負太多東西,想要太多,才導致我們不能前行而負累。」
圖片來自劉麗在聖地牙哥朝聖之路,多麼自信美麗
我羨慕不已,為她的經歷與內心的收穫,也為她能去到遙遠的朝聖之路。
同時我也思考,中國也有這樣的「朝聖之路」嗎?
02
歐洲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
這條大道在整個中世紀晚期宗教與文化的交匯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量樣式獨特的建築物滿足了旅行於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者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需要。
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線路圖 圖片來自網絡
在今天的徒步旅行者們心目中,再一次點燃了去體驗先人們冒險的經歷和堅韌不拔的信心,人們沿著這條連接古代的教堂風景區、城鎮和教堂的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道,穿過風景如畫的鄉間小路,去追溯並回味著祖先的足跡。
03
在中國,什麼樣的路線代表著我們祖先的精神與文化呢?
又可以被稱為「朝聖之路」呢?
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鄒怡倩和張依玫兩位女士都談到,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都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它們的歷史意義,它的豐富性、生動的人文價值、旅遊價值在世界中特色獨具,作為中國的「朝聖之路」是具有代表性的。
中國的茶馬古道是歷史上內地與青藏高原、南亞次大陸之間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既是佛教徒的朝聖之路,也是邊地前往中原的朝貢之路。
歐洲朝聖之路與中國的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它們擁有一個相似之處:
它們都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都是循著主線的遺蹟尋找精神的需要。
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不同在哪裡呢?
南北絲綢之路都繞開橫斷山腹地西去。茶馬古道起源於川、滇、穿越橫斷山脈,翻越青藏高原,遠達南亞次大陸,縱橫數萬裡,上下兩千年。無論從時間、空間上都堪與著名的絲綢之路媲美。
橫斷山脈,圖片來自網絡
絲綢之路大部分跨越了中國西域的沙漠、平原或者草原、道路平坦且寬闊,有時並沒有一條可以「固定」的道路。茶馬古道大部分是有「路」可行,否則無法翻越高山崇嶺,而這些路大部分是人工精心修葺的石板路、石梯路;古道上深深的馬蹄窩、拐子窩都印證了古道線路的悠久歷史,這樣的道路見證物是絲綢之路不具有的。
翻越崇山峻岭,看不到來時的路
蜿蜒崎嶇的茶馬古道石梯路
茶馬古道上,因為背夫用拐杖杵在地上倚靠著歇息,拐杖杵地長年累月留下的印記
而我個人的感受:茶馬古道較之絲綢之路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茶馬古道甚至與周圍的每一個人似乎都緊密相連,每一個老人的嘴裡都有一個與它相關的故事。
04
那什麼是茶馬古道呢?
很多人以為茶馬古道的名字來歷是因為這是一條用馬運茶的道路。其實不然,茶馬古道一詞源於中國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中國歷史上由於藏區缺茶,內地缺馬,曾實行以漢地之茶,交換藏區之馬的貿易政策,史稱「茶馬互市」,漢藏貿易逐漸發展,交易的貨物除茶和馬以外,還有內地的布、絲綢、糖鹽等百貨和藏區的蟲草、麝香、貝母、羊毛皮張、黃金等,形成青藏高原與內地之間全面互通有無的貿易。伴隨著這一貿易的開展,無數的商旅、駝隊、馬幫、背夫為了運送貨物,披荊斬棘,開闢出一條條連通青藏高原與中國內地交通的道路。
中國茶馬古道路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說,茶馬古道是大陸唯一一條還在運轉著的文明古道。
茶馬古道是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溝通了我國的幾大水系,又分布在川、滇、藏多民族地區和印度、尼泊爾等東南亞、南亞文化圈的邊緣上。
我們順著這條路去尋找祖先的足跡,古道上星羅棋布的古鎮、崎嶇石路上的斑斑杖痕、淹沒在歷史歲月中的茶市舊貌、眾多的歷史遺蹟、大量的掌故與傳說,以及古道十多個
多個風情各異的民族和古老民族文化遺存等,構成了斑斕絢麗的茶馬古道文化。
茶馬古道沿途多圖如下,我們沿途記載。
茶馬古道中的新添驛站
化林坪古鎮,古鎮背後有雪山
茶馬古道被野花掩蓋
清代重修大相嶺碑刻
古時的驛站殘垣斷壁遺蹟
被雨水衝刷乾淨的茶馬古道
古道碑
右邊藍色衣服的八十多歲的老奶奶是曾經的女背夫,她十歲不到時和她父母一起背茶
05
茶馬古道的精神延續
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道路,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載體,沉澱著跨域的文化遺存。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說:茶馬古道見證了曾經延續千年的文化,體現了馬幫、背夫他們世代延續的執著、無畏的開拓精神和力量。
再借用清源文化遺產的茶馬古道調研隊員張依玫在經過三年對茶馬古道的調研後說的話:
「通過一次次調研,我才學會在行走中體悟線路的意義,學會從線路的選擇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從線路興廢理解沿線聚落的發展,從當地民族、習俗、建築風格中印證線路實實在在的文化影響。
將一段路放到中國西南千年的時空維度中理解,仿佛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都是關於西南歷史、地理和文化的註解。
從其中窺見了西南多樣的文化和可愛的人,從而反思自己的對世界理解的局限,變得更為謙卑。」
我們重走茶馬古道,帶著精神與意識,探尋著古人的精神,去追溯並回味著祖先的足跡。
06
結束語
今年我兩次徒步茶馬古道後,親身體會、一路追尋,挑戰身體極限後的我站在險峻的崇山峻岭中,我感受到自己與這條路、與祖先們深深的連接在一起。
我清晰地記得那個場景:
精疲力盡的我站在迎風展翅的鴿子花樹下,止不住的潸然淚下,心裡問:
那些曾經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是否也看見美麗的鴿子花開?
他們是否和我們一樣為花開而感動?
樹在、山在,而他們,在哪裡?
就是這條路,
走著走著就走到老祖宗的生活中去了。
我找到了答案........
07
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
賦予了背夫和馬幫
超人的智慧與膽略,
他們負重履險,
於逆境中觸探生機,
挑戰不止來自腳下的路,
還有惡蟲野獸,雨雪瘴氣,土匪山賊。
正是歷代背夫與馬幫苦役般的職業生涯,
才創造出人類歷史上,
最了不起的商貿之路。
今人循著茶馬古道一路走去,
無不為沿途險惡地勢感嘆,
同時為馬幫和背夫的勇敢與執著肅然起敬。
—單霽翔
除特別標註外,圖片由耀哥提供